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的模式共61页
合集下载
湖盆重力流沉积体系

沙111
沙108 沙112 沙丘7
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浊积扇岩性油气藏
P3wt1砂岩朵状体
反演阻抗剖面(line202)
s1 s2 s3
s4
正演模型及对应地震剖面
阜12井预测砂层
阜5井出油砂层
三维小波变换连井剖面
阜5井南S3 反射异常体
f5_f8连片三维S3层段反射能量分布图
斜坡类型不同决定了砂砾岩体油气富集的特点
2、带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
3、近岸浅水砂体前方的浊积砂体 4、陡岸断槽浊积砂体 5、水下局部隆起的浊积砂体 6、湖底中央平原的席状或水道状浊积砂体
开展地震—地质相研究, 发现了赛80西水下扇岩性体
435
赛汉塔拉凹陷中南部 腾二段下部沉积相图
丘状 外形
赛80
目的层
结合沉积相研究,开 展岩性体的寻找与识别, 发现了赛80西水下扇岩性 体,在横向上呈丘状外形, 侧向变薄、尖灭现象明显。
第一项工作:宏观地质研究,明确有利勘探方向
乌里雅斯太凹陷构造—沉积模式
通过宏观地质综合研究,认为受坡折带控制的缓坡湖底 扇,陡带扇三角洲为乌里雅斯太凹陷勘探突破的有利方向。
通过开展精细砂层对比、层位标定和沉积相研究,认为木日格腾一下段, 在坡折带发育四期湖底扇的沉积.这四期扇纵向上互相叠置,平面上向北迁移。它 们由老至新分别为太31湖底扇、太41——太21井湖底扇、太43——太参1井湖底扇 及太47井湖底扇。由岩石学分析及倾角测井对古水流判定,其中前三期物源来自 东南,而太47井湖底扇则来自东北方向。
主要沉积体系构成分析
重力流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1、碎屑流:由水和粘土及碎屑组成的混合物(泥石 流)。砂、砾在块体内被填隙的粘土——水的基质 支撑搬运。 2、浊流:沉积物与水的混合而成的一种密度流,颗 粒是由流体内的紊流扰动的向上分力所支撑。 3、颗粒流: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而支撑颗粒的 块体搬运。 4、液化流:颗粒之间孔隙里向上的超孔隙流体压力 而支撑颗粒,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呈块体运动。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模式汇总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模式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第五节 浊积岩的含油气性
第一节 概述
重力流始于浊流理论。
瑞士Forel(1887)首先提出比重流; Daly(1936)利用密度底流解释海底峡谷,Johnson(1938)称其为浊流。 Kuenen(1950)用水槽证实了密度流的搬运能力,
(3)颗粒流: 砾、砂、 水相混合,单纯颗粒间碰撞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4)液化流: 砾、砂、 水相混合,超孔隙压力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5)浊 流: 砂、泥、水相混合,颗粒间的湍流支撑。 沉积物中砂>50%,粘土杂基>10%(15%)。 密度较以上四者稍低。
文章《浊流是递变层理的起因》。 Heezen &Ewing(1952)解释了1929年加拿大格兰德滩的海底电缆事件。 Bouma(1962)对复理石的研究---浊流,鲍玛层序。
六十年代以后,浊流理论扩展为重力流理论。
重力流的概念: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 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 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1.典型的浊积岩——具有鲍玛序列的浊积岩。
鲍玛序列:鲍玛1962年提出的典型的、标准的浊积岩 垂向层序,各段特征见后。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F--深水页岩段 E--泥岩段
D--上平行纹层段 C--流水波纹层段 B--下平行纹层段
A--底部递变层段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鲍玛(1962)提出浊流形成的四个阶段: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第五节 浊积岩的含油气性
第一节 概述
重力流始于浊流理论。
瑞士Forel(1887)首先提出比重流; Daly(1936)利用密度底流解释海底峡谷,Johnson(1938)称其为浊流。 Kuenen(1950)用水槽证实了密度流的搬运能力,
(3)颗粒流: 砾、砂、 水相混合,单纯颗粒间碰撞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4)液化流: 砾、砂、 水相混合,超孔隙压力支撑。 沉积物中砾石<30%,砂>50%。
(5)浊 流: 砂、泥、水相混合,颗粒间的湍流支撑。 沉积物中砂>50%,粘土杂基>10%(15%)。 密度较以上四者稍低。
文章《浊流是递变层理的起因》。 Heezen &Ewing(1952)解释了1929年加拿大格兰德滩的海底电缆事件。 Bouma(1962)对复理石的研究---浊流,鲍玛层序。
六十年代以后,浊流理论扩展为重力流理论。
重力流的概念: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 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 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1.典型的浊积岩——具有鲍玛序列的浊积岩。
鲍玛序列:鲍玛1962年提出的典型的、标准的浊积岩 垂向层序,各段特征见后。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F--深水页岩段 E--泥岩段
D--上平行纹层段 C--流水波纹层段 B--下平行纹层段
A--底部递变层段
第三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 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重力流形成的 基本条件和类型
鲍玛(1962)提出浊流形成的四个阶段:
12重力流

海 底 扇 相 模 式
Bill Yu
图 8—25 扇中水道形态与充填(据 Kolla 和 Coumes,1987)
Bill Yu
Bill Yu
(三)深水扇体相模式
1、点物源——富泥型 点物源 富泥型
Bill Yu
点物源——砂泥型 砂泥型 点物源
Bill Yu
点物源——富砂型 富砂型 点物源
线物源——砂泥型 砂泥型 线物源
Bill Yu
线物源——富砂型 富砂型 线物源
Bill Yu
线物源——富砾型 富砾型 线物源
Bill Yu
第八章
第一节
重力流沉积体系
沉积物重力流概念、 沉积物重力流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
1、流体得力流:使砾、砂、粉砂、粘土等物质借助液态流 流体得力流:使砾、 粉砂、 体由高向低流动,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体由高向低流动,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2、沉积重力流:砾、砂、粉砂、粘土等沉积物和水体混合 沉积重力流: 粉砂、 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流动,不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物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的流动,不服从牛顿流体定律。
Bill Yu
Bill Yu
碟 状 构 造
Bill Yu
低密度与高密度浊流的特征与区别
Bill Yu 高密度浊流的沉积层序
第二节 一、重力流形成条件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机理
沉 积 物 重 1、足够的水深 力 流 2、足够的坡角 的 搬 3、等效水退(不稳定背景) 等效水退(不稳定背景) 运 4、充沛的物源 5、一定的触发机制 过 程
二、重力流分类
类型
支 撑 类 型 沉 积 物 剖 面 岩 石 类 型
碎屑流
颗粒流
液化流
浊流
重力流沉积物连续统一体示意图
第二十章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

点重章本
。等 用应的中测预气油在、序层相和式模相、志标分划其及型类相微和相亚、征特积沉的扇底海 、征特积沉和理机成形、分划型类流力重物积沉、念概本基相积沉流力重习学要主章本
学导章本
相积沉及积沉流力重章十二第
。体流顿牛非种一是这�大很 速流且而�动流下之体水的低它比度密在�运搬态浮悬呈质物些这�流度密高的质物屑碎等 石砾、砂、泥量大含是它�同不流水般一与流力重�说是就也。流底度密高的运搬浮悬呈并 泥砂量大含、的动流谷峡或坡斜下水沿是都流力重�中泊湖在是还洋海在是论无�之总 。所场积沉同不的它是也�径途的经所运搬流力重是原平底 海→扇底海→谷峡底海�见可。岩积浊状席的坦平广宽成形�来开散扩上原平底海在�运搬 前向再质物屑碎的细�扇底海为称�体积堆状扇成形来下积堆里这在质物屑碎量大�减骤度 速流力重�缓变坡斜因�处折转的原平海深到坡斜陆大于处它于由�处口出谷峡了到�来下 积沉砾砂的粗最分部有�部下谷峡在。动流向方倾下轴长谷峡沿是总�后谷峡达到质物。的 向方多是以可又 �向方轴短自来可也 �端上的岸向轴长谷峡自来以可质物流力重物积沉 介简用作积沉流力重)二( 图意示境环积沉 1 图
点重节本
述概 节一第
★★★★★ 征特积沉的岩积浊.1 征特本基和�岩�物积沉流力重 节三第 ★★★★★ 分划型类的流力重物积沉.2 ★★★★★ 件条成形的流力重物积沉.1 型类和件条本基的成形流力重物积沉 节二第 ★ 革沿史历论理流力重.3 ★★★★★ 念概的岩积浊义广.2 ★★★★★ 念概本基的流力重.1 述概 节一第
。�1 图�流浊和流物积沉 化液、流粒颗、�流屑碎或�流石泥即�型类个四为分划流力重积沉把理机撑支按般一 类分理机撑支)一(
型类本基、二
。成形的流 度密高和流体块致导会�下因诱接间和接直素因性发阵等发喷山火和潮暴风、浪巨啸海、震 地、水洪在如诸�制机发触的定一于因起其�用作积沉性件事于属成形的物积沉流力重 制机发触的定一)四( 。源来质物供提流力重物积沉为可都�等质物盐酸碳和质物屑碎水浅、质物 溢喷—发喷山火和质物屑碎的入注水洪 。件条要必的流力重物积沉成形是也源物的沛充 源物的沛充)三( �1891,ihtuL� 用作偿补的显明有度坡对度密的流力重�说是就也。件条分充的流力重成形了备具就 �差度密够足有间之水湖与流力重要只�可即°3�2 为角度坡小最的流力重成形�明表果 结算计。成形物积沉流力重有都岸缓或岸陡盆湖陷断代生新、中国我。°5�3 为角度坡小 最 �为认般一 。件条要必的动运体块作而发触受易和定稳不物积沉成造是角度坡的够足 角度坡的够足)二( 。下以面基浪暴风在须必度深成形的流力重物积沉 �何如小大的度深体水、境环积沉种何论无但。m001�08 深水小最�m0081�0051 是深水的 积沉流力重 �为认般一 。件条要必的坏破刷冲被再不后成形物积沉流力重是深水的够足 深水的够足)一( �件条下如备具需般一流力重物积沉成形
重力流

富泥的缓坡形成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泥 /砂 比 高 的 缓 坡 形 成 的 海 底 扇 沉 积 模 式
富砂的缓坡形成的海底扇沉积模式
(二)槽 相 模 式 ( 海 槽 型 )
加 拿 大 魁 北 克 C a p -E n ra g e 组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1- 粗 砾 岩 2- 具 粒 序 层 理 的
第五讲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
一、重力流的概念
重力流—沿(水下)斜坡或峡谷
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
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重力流的来源、搬运和沉积示意图
河流
滨线
砂 海底峡谷 浊流层 陆棚边缘 滨外洋流
波痕
盆地
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足够的水深(一般1500-1800m,最小100m,
最深可达8000m);
向上变薄变细
向上变粗变厚
(三) 湖 底 扇 相 模 式 和 相 层 序
湖底扇的亚相和微相类型
白 庙 湖 底 扇 相 模 式
A— B— C— D— E—
递变层砂岩 平 行 纹 层 粉 -细 砂 岩 旋涡层泥质粉砂岩 断纹纹层粉砂质泥岩 深灰色泥岩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锦欢地区大凌河油层远岸浊积扇体 微相图
(1)典型的浊积岩(鲍玛层序)
(2)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
叠复冲刷含砾粗砂
岩常表现为AAA 序
此处的 “A”指一 个递变层或一次重
力流事件,有时演
变为“ABABAB” 序,每一个递变层 之上均连续沉积有 薄厚不等的平行层
理砂岩。
(3)卵石质砂岩
是一种厚度较大,显叠
复递变的砾质砂岩层,
每个递变层的下部含砾
多,向上逐渐减少。由
沉积相讲课-8重力流讲课

浊流沉积的扇形分布示意图
叠覆冲刷 粒度减小
序列不完整 1-10%
A-E
C-E D-E
E
B-E
2、非典型浊积岩的类型(Walker) --不能用鲍马序列描述
1)块状砂岩; 2)叠覆冲刷粗砂岩; 3)卵石质砂岩; 4)颗粒支撑砾岩; 5)杂基支撑砾岩; 6)滑塌岩
1)非典型浊积岩-块状砂岩 厚层,块状,可有碟状构造
1929年加拿大Grand Bank 地震
水 深
800m 800m
400m 400m 距离
距离
2.5km
速 度
1929年格兰德滩浊流流速100km/h
1950年Ph.H.Kuenen 等发表具划时代意义 的《浊流为形成递变 层理的成因》文章, 掀开了浊流研究新篇 章。
KUENEN, Ph.H (1902-1976)
一、重力流的形成条件
1、较大的水深,海洋大于80m,低于 风暴浪基面; 2、足够的坡度角,大于3度;
第一节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 的基本条件
重力流的形成条件 3、充足的物源,是形成浊流的必要 条件; 4、一定的触发机制,如洪水、地震 和风暴等。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机制 滑塌 滑动
滑塌作用、 碎屑流、浊 流
英国北海9/18b-7井
(据Shanmugam等,2019)
2)非典型浊积岩-叠覆冲刷粗砂岩
多
AAA序列或ABAB序列
个
重
力
B
流
A
冲
B
刷
A
叠
B
加
A
3)非典型浊积岩-卵石质砂岩
厚度大; 叠覆递变; 砾质砂岩; 卵石较园; 可见交错层理
4)非典型浊积岩-颗粒支撑砾岩
陆相沉积学-第六章:湖泊重力流体系

2937.70m
浊流3372.10m
液化流 3294.60m
歧南6井沙二段
液化流 3294.10m
液化流 3307.86m
歧86井 沙三段
碎屑流 2973.73m
液化流 (2939.45m)
碎屑流
2984.96m
港深72沙一下段:深湖相和碎 屑流(水下泥石流)沉积。
4050.70m
3970.33m
2、中扇:为辫状水道区,是扇的主体。由于辫状水道缺 乏天然堤,水道宽浅,容易迁移。以砾质至砂质高密度浊 流沉积为特征,其沉积在垂向剖面上为许多砂砾岩层直接 叠置,中间少或无泥岩夹层,但冲刷面发育,块状-递变 层理。水道间的细粒沉积物以包马序列的上部段为主。自 然电位曲线多为箱型、齿化箱型、齿化漏斗-钟型等。 3、外扇:为深灰色泥岩夹中-薄砂层,砂层可显平行层理, 发育包马序列的Tbcde为主,为低密度浊流特征。自然电 位曲线多为齿状。
在垂向剖面上远岸湖底扇总体呈水退式反旋回,而其 中单个砂层具有正韵律特征。
东营凹陷纯梁地区沙三中湖底扇模式及相序列
三个扇叶叠加(平面及垂向)(据赵澄林,1984)
三、滑塌型湖底扇
滑塌湖底扇大多是由浅水区的各类砂体(如三 角洲、扇三角洲),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滑 动,再搬运形成的重力流体系。 滑塌浊积扇沉积物普遍发育具有明显滑动和 滑塌作用的标志,常有滑动面、小型揉皱、同生 断层等变形构造和底负载构造,以及砂泥混杂的 混积岩。亦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包马序列。 垂向上可见三角洲与滑塌沉积的连续沉积关 系。显示两者的成因联系。 也可细分为供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
近 岸 水 下 扇 体 系
3407.11m
3302.56m
3309.80m
浊流3372.10m
液化流 3294.60m
歧南6井沙二段
液化流 3294.10m
液化流 3307.86m
歧86井 沙三段
碎屑流 2973.73m
液化流 (2939.45m)
碎屑流
2984.96m
港深72沙一下段:深湖相和碎 屑流(水下泥石流)沉积。
4050.70m
3970.33m
2、中扇:为辫状水道区,是扇的主体。由于辫状水道缺 乏天然堤,水道宽浅,容易迁移。以砾质至砂质高密度浊 流沉积为特征,其沉积在垂向剖面上为许多砂砾岩层直接 叠置,中间少或无泥岩夹层,但冲刷面发育,块状-递变 层理。水道间的细粒沉积物以包马序列的上部段为主。自 然电位曲线多为箱型、齿化箱型、齿化漏斗-钟型等。 3、外扇:为深灰色泥岩夹中-薄砂层,砂层可显平行层理, 发育包马序列的Tbcde为主,为低密度浊流特征。自然电 位曲线多为齿状。
在垂向剖面上远岸湖底扇总体呈水退式反旋回,而其 中单个砂层具有正韵律特征。
东营凹陷纯梁地区沙三中湖底扇模式及相序列
三个扇叶叠加(平面及垂向)(据赵澄林,1984)
三、滑塌型湖底扇
滑塌湖底扇大多是由浅水区的各类砂体(如三 角洲、扇三角洲),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滑 动,再搬运形成的重力流体系。 滑塌浊积扇沉积物普遍发育具有明显滑动和 滑塌作用的标志,常有滑动面、小型揉皱、同生 断层等变形构造和底负载构造,以及砂泥混杂的 混积岩。亦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包马序列。 垂向上可见三角洲与滑塌沉积的连续沉积关 系。显示两者的成因联系。 也可细分为供给水道、内扇、中扇和外扇。
近 岸 水 下 扇 体 系
3407.11m
3302.56m
3309.80m
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 相 四 模 节 式 重 力 湖 底 流 扇 沉 相 积 层 相 序 及
——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三、非扇状浊积岩相模式(槽相模式)
1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三、非扇状浊积岩相模式(槽相模式)
1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
2.湖槽型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沉积特点:以主水道及其两侧的漫溢 沉积为主,滑塌变形构造十分发育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3. 中扇亚相——扇的主体
辫状水道发育,沉积作用主要与
水道及其漫溢沉积有关。 (1)有沟道部分: a.辫状水道:侧向迁移性强,无堤。 沉积物:含砾砂岩、块状砂岩。 构 造:常叠覆冲刷。 b.沟道之间:漫溢沉积。 沉积物:A--E、B--E、C--E等序。 (2)无沟道部分 处于有沟道部分前方,漫溢沉积。 沉积物:B--E、C--E序。
深水相 化石和 浅水相 化石均 保存
中 扇 水 道 区
东 陷 坡 段 下 家 体
营 南 沙 ( ) 楼
凹 斜 三 中 梁 砂
近岸 浅水 砂体 前方 浊积 砂体
近 岸 砂 体 滑 塌 再 搬 运 岸 上 洪 水
小扇体, 透 镜 体 , 顺 近 岸 砂 体 延 伸方向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 相 四 模 节 式 重 力 湖 底 流 扇 沉 相 积 层 相 序 及
——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二)湖底扇相模式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三、非扇状浊积岩相模式(槽相模式)
1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三、非扇状浊积岩相模式(槽相模式)
1 海 槽 型 重 力 流 沉 积 相 模 式 .
2.湖槽型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沉积特点:以主水道及其两侧的漫溢 沉积为主,滑塌变形构造十分发育
第四节 重力流沉积相及相模式
3. 中扇亚相——扇的主体
辫状水道发育,沉积作用主要与
水道及其漫溢沉积有关。 (1)有沟道部分: a.辫状水道:侧向迁移性强,无堤。 沉积物:含砾砂岩、块状砂岩。 构 造:常叠覆冲刷。 b.沟道之间:漫溢沉积。 沉积物:A--E、B--E、C--E等序。 (2)无沟道部分 处于有沟道部分前方,漫溢沉积。 沉积物:B--E、C--E序。
深水相 化石和 浅水相 化石均 保存
中 扇 水 道 区
东 陷 坡 段 下 家 体
营 南 沙 ( ) 楼
凹 斜 三 中 梁 砂
近岸 浅水 砂体 前方 浊积 砂体
近 岸 砂 体 滑 塌 再 搬 运 岸 上 洪 水
小扇体, 透 镜 体 , 顺 近 岸 砂 体 延 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