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

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
思
“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为一件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就去做。
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应该积极去做,而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恶事也不应该去做。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的道德观念,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小事的积累。
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对他人微笑、帮助有需要的人、关心身边的人等,这些看似小小的行为都能传递温暖和善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这句话也告诫我们要警惕小恶的积累。
即使是一个微小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也可能逐渐演变成大的问题。
例如,乱丢垃圾、随口说谎、浪费资源等,这些小恶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养成不良的习惯,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鼓励我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细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善良和正义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每个人的微小善举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更多的善良和美好。
通过积累小善,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友善和进步的社会环境。
这句话还强调了自我约束和自律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警惕小恶的诱惑,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不能放弃善良的原则。
总而言之,“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珍惜每一个行善的机会,不论大小。
通过积极践行善良的行为,我们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时,也要警惕小恶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这样的道德观念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要觉得是小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也不要觉得是小小的坏事就去做。
比如说,在公园里看到地上有个小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这就是一件小好事。
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能让公园更干净更漂亮。
再比如,有个小朋友偷偷拿了同桌一块小橡皮,这看起来是个小坏事,但是也不对呀。
小朋友们,能懂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有一次,小明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了座,这就是个小善举。
虽然只是让个座,但是老奶奶很开心,大家也都夸小明是个好孩子。
反过来,如果有个小朋友在墙上乱涂乱画,这就是个小坏事。
墙变得脏兮兮的,多不好看呀。
所以呀,小小的好事要多做,小小的坏事不能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小朋友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故事又来啦!
有个小朋友每次看到门口有倒下的自行车,都会扶起来摆好,这小小的举动让大家都觉得他很棒。
还有个小朋友,总喜欢揪小花小草,觉得这没什么。
可是小花小草也会疼呀,这就是小坏事。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不管事情多小,好事就去做,坏事不能干,这样才能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哟!。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所谓“善小”,意在小小的善行,是微不足道之意。
善行没有大小之分,因为一切善心没有差别,差别在于对善的认识。
富人行大举固然积善,贫者做微行亦是大德。
一概的善,一概的德,一概的学问知识,无不以“小”为用。
譬如大树参天,必然以枝叶的繁茂为表现,必然以“密”不透光的“微小”来致用。
大树的德“行”,即是与人荫凉的方便。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三国志·蜀志传》:“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为之意思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为之意
思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
”
从字面上看,不要因为小就不做好事,不要因为不大就不做坏事。
其实,一切都是积累起来的。
就像好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坏习惯会在一瞬间发生!就像我一个朋友,人挺好的小人,不抽烟不喝酒,被我们搅了。
他从小就开始抽烟喝酒,后来甚至叫我们打架。
当我长大后,我会想起我的童年。
真的没什么好惹的,让一个好好的小伙子变成了混混。
不积跬步,不可成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河,成不了海。
不积小德,如何积大德?
“不让座”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对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无疑是致命的“砒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一生。
你得“不让座”的冷漠,会让你的现在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或者别人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就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等传统美德,将会“烟消云散”。
到那时,列为世界“缺德”文化遗产的名单也就不远了。
人心涣散、各自为战,泱泱大国,何谈发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岂不成了“空谈”!。
七(6)班—勿以善小而不为_勿以恶小而为之

宣誓人:初一六班班
一天一群朋友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
没地方避风躲雨,他们向前跑,看前面有个草棚,
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大
家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
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大家也不顾虑房子干不 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 了。但这个房子在风雨中突然间有一部分要倒塌、 漏雨,他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
经理: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 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 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 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 中国留学生: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经理: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 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中国留学生: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吗那么认真?以后改还不 行? 经理:不、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 不仅如此,你擅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 值得信任,而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的进行是必须依靠信任进 行的,因为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 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 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 佣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 不到雇佣你的公司。
不说话;这就叫爱班级。尊敬老师,勤学好
问,认真完成作业,让任课老师觉得我们班
好,就是爱班级。不迟到,下课了,不追逐,
不打闹、不大声说话,就是爱班级。不这样
做,就不是爱班级,就是给班级抹黑,是很 难为情的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_勿以恶小而为之_主题班会

故事二: 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 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 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 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 后,看到了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 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 团,准备将它扔进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 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 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 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 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早晨自觉起床,不用父母催促; 自己整理好自己的床铺; 出门前整理好自己的服饰和所带物品,不丢三落四; 出门时和父母礼貌地打招呼; 路上文明行车,遵守交通规则; 到校门口自觉下车,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 进入教室用手推门; 迟到喊报告,下课后主动找老师说明理由; 上课时目光注视老师,不随意插话,打断老师思路; 同学发言时注意倾听,有不同意见时听完再讲; 作业本保持干净、平整; 作业书写规范,清楚;
让我们记住: “勿以恶小而为之”, 防止腐朽思想的侵蚀。 记住“勿以善小而不 为”,从身边一件件 小事做起,培养高尚 的情操。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 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 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 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 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这位一生戎马的政治家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已经过了近千年,但是 它的哲理并没有消失。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刘备的这两句话之所以正确,正是符合这一客观真理。
勿以恶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

勿以恶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
"勿以恶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格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恶劣的环境或他人的坏行为而效仿做坏事,也不要因为善行看似微不足道而不去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不良环境或他人的坏行为时要保持自己的良知和操守。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恶劣行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跟风或效仿。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外界的消极影响所左右。
只有坚定地做正确的事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微小的善行。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善举微不足道,觉得做一点小事对世界没有太大影响。
然而,正是通过每个人的微小善举的积累,才能改变整个社会和世界。
无论是帮助他人、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都能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和事物。
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行善,不论大小,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受恶劣环境或他人的影响,同时也要重视微小的善行。
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影响他人和社会的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哲学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哲学道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句中国古代哲学的谚语,意思是不要因为小的善举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小的恶举而去做。
这句谚语强调了人们应当尽力去做好事,并且不能因为事情的微不足道而不去做。
这句谚语的哲学道理在于,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我们不去做小的善事,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会慢慢失去做好事的习惯和能力。
同样地,如果我们开始去做小的恶事,那么很可能会慢慢沉溺于恶劣的行为中,使自己的品德逐渐恶化。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力去做好。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并且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
品德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事情的小小而忽略。
小的善举和恶举都可能成为我们品德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另外,这句谚语还强调了人们应当具有责任感和自律能力,不能因为事情的小小而推卸责任。
我们应当学会自我管理,做到善始善终,并且主动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总的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一句很有价值的谚语,它告诉我们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力去做好。
它还强调了人们应当具有责任感和自律能力,不能因为事情的小小而忽略。
通过这句谚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做事情时,我们应当认真负责,尽力去做好,并且具有自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谈一谈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问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座的老师和家长们可能都听说过,字面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这句话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它是由一位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的讲出来的,而且是他临终前对子女的最后教诲和期望,这个就是刘备,所以大家都记住了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讲得就是做人的道理。
刘备在去世前给他的儿子刘禅(也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遗诏中,用这句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死时对儿子刘禅的期望是多么的殷切。
但是,刘禅做到了没有呢?显然没有,否则历史上怎么会有扶不起的阿斗呢?为什么刘禅没有做到刘备的嘱托呢?史书上分析了很多原因,我认为史学家们分析的原因都对,但是,却遗漏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那就是刘备的这句话讲晚了。
我觉得,如果刘备不是在死前作为遗嘱讲这番话,而是在刘禅少年成长的时候就不断地用这些道理去教育他、鞭策他,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能枉自去推测历史。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了解,从古至今,所有的圣贤、长辈,包括帝王,在教育子女时都崇尚扬善弃恶,而扬善弃恶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建立健全的人格。
善和恶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决定一个人人格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哲学都出现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论战,但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人性本善始终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所以,不论哪个年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要求他们善良、诚实,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实际上,诚实善良的品质就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在座的老师和家长们都知道,教育子女要从小开始,因为,孩子在成长阶段,思想和心理都处于发展期,这个时候教给他们正确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形成健全的、稳定的人格,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用。
而如果象刘备那样,刘禅已经成家娶媳妇以后再讲什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话,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晚了。
《三字经》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子女良好品质的意义和作用。
“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非常贫寒,所以只能住在一个城外的破房子里头,这个破房子正好在墓地旁。
由于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受到了熏染。
所以,小孟子从小就学人家哭丧。
他没事就哭,学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孟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怎么办呢?竭尽所能搬家。
搬到哪里呢?搬到市集上,搬到商业街的附近。
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天天要杀猪卖肉,天天要剁肉。
小孟子没事干,又学着肉铺伙计天天也在那里剁肉,然后学人家讨价还价,变成了一个卖肉的小孟子。
孟母当然更着急了。
更何况,当时人们还是看不起商人的。
孟母咬咬牙,再搬家。
这对于一个生活很贫寒的家庭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孟母这一次搬到一所学校的附近,弦歌不绝,书声朗朗。
孟子受到了学校的熏染,从此开始学打躬、作揖,因为这是师生之间的规矩。
又凭耳朵听,在那儿学着背书,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从此他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多么的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即作为一个老师,也做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讲这个问题,一是讲一讲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为什么现在就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三是就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方法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讲的是“什么是人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词条标出了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三是指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也就是说中文“人格”是在与以上三种意义相对应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等多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组的,它包括以性格、气质、能力为特征的“心理人格”、与个人的气节操守、道德品质、人格情操相关的“道德人格”和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法律人格”。
我这么讲,很多家长都会有些糊涂,讲起来似乎太绕口,理论也很复杂。
其实不然,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丰子凯先生曾对人格做过形象而通俗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
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丰子恺先生的话讲的太好了,完满的人格就是真、善、美。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都具备了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具备了完善的人格,你说我们这些家长高兴不高兴,我们还有必要为孩子的未来而操心吗?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实际上是人格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
人格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孩子们良好人格的教育活动。
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质只是为人格形成提供了一般可能性,真正的人格形成更依赖于社会教育和实践,也就是说更依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
很多家长都知道,有的孩子天生就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终身碌碌无为,或者沦为社会的败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在他们童年的时候缺乏正确的人格教育。
所以,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健全、健康的人格,这主要包括价值观、人性、基本人际态度、情感、承受挫折能力、民族文化意识等,具体则表现为需要孩子们在成年之前学会以下七个方面品质:1.学会感激:感激,是每一个弱小的个体生命由于他人关爱而自然的萌发的最早的情感体现,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自觉地不断地巩固扩大。
每个孩子在年幼时候对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等,都会发自内心的感激,但是随着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感激之心会逐渐淡化,只有在小学阶段通过不断的教化,使这种感激之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才能使他们成年之后,始终保持一种温良而平和的秉性。
2.学会同情:人是讲感情的自然的人、群体的人、社会的人,正因为有了情感,社会、自然,我们全部的生存环境才因此而让人留恋。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学会同情,那么今后他将会冷漠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甚至面对亲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得事情。
3.学会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的贬损永远无助于自身成长。
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一生都将会陷入孤独。
4.学会坚强:人生总有不如意,总有坎坷、困难,面对挫折,坚韧才能强大。
好比长跑,最难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挺过去就有坦途顺境。
但是,坚强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孩子都不具备,如何让自己的孩子面对困境的时候,坚强起来,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5.学会节制:人的物质欲望一旦任由膨胀是无法满足的,人的各种活动一旦任同泛滥只能适得其反,包括嬉戏游乐都必须有节制,你得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负责任。
这一点可以说是我们家长最不重视的,由于对子女的溺爱,很多家长都放任孩子的欲望,甚至鼓励他们的欲望。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不但帮不了孩子,而且还害了他们。
6.学会大度:宽厚善让的人最受欢迎,幽默乐观的人最受喜爱,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鼠肚鸡肠,心胸狭隘,那么长大以后也只会自寻烦恼,做什么事成功率、满足感都会很差。
7.学会审美:注意外表美、服饰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更重要的是气质美、风度美、品格美,要明白美是有层次、有品位的。
小孩从懂事开始就懂得爱美,但是,美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这些老师、家长不在孩子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那么长大以后,这些孩子只会成为爱慕虚荣的人,最终一事无成。
事实上,很多家长在培养子女的时候,都会遇到上面所说的七个方面的问题,有些家长知道如何去做,而有些家长则不知道,我在讲第三部分的时候,会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告诉家长们应该如何面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问题。
下面,我讲一讲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迫切地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现今的中国,正处在全方位的推动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时期。
创新型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独立人格,也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具有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全面教育。
它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包括各位家长对孩子全方面负责,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构成人的诸多要素中,人格是第一要素。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懈地更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远离了野蛮。
人格,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造就高度文明的人;而高度文明人的重要标志就是要有较高的人格素质。
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了人格的不同层次,因此,我要告诉各位在座的家长,人格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
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构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
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们学生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各位家长在现实的生活中对这个问题可能都有切身的感受。
改革开放把我们的社会生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不良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校园,使得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存在,人格“低落”、“缺失”、“变态”等现象在孩子们中呈现出增长势头。
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特别是从小学开始,重视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
本世纪20年代以来,“人格”已成为西方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人格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新朝流。
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
新加坡历来重视智商指数教育而著称于世。
但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频繁。
据对自杀未遂者调查显示,因学校原因而企图自杀者占多数。
为此1996年吴作栋总理呼吁全民,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人格教育。
美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开始把品格教育作为刻不容缓的教育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