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
远古生物的资料介绍

远古生物的资料介绍远古生物资料介绍一、三叶虫三叶虫是一类已灭绝的节肢动物,生活在远古海洋中。
它们属于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门,是早期脊椎动物的近亲。
三叶虫的身体呈扁平状,分为头胸部和尾部。
头胸部有一个外骨骼保护着内部器官,其上有两对复眼和一对触角。
尾部较为细长,用于游泳。
三叶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出现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二、古翼龙古翼龙是一类远古飞行爬行动物,与恐龙并不直接相关。
它们是一种已灭绝的古生物,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地球上。
古翼龙拥有独特的翼膜,可以飞翔。
它们的翅膀由第四指延长而成,支撑着薄薄的翼膜。
古翼龙的身体覆盖着鳞片,体型大小不一,有些甚至比现代的小型飞行动物还要大。
三、剑齿虎剑齿虎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种大型食肉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类。
它们生活在更新世晚期,约1500万年前至1100万年前。
剑齿虎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其长而锋利的牙齿,它们的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以上的长度。
这些锋利的牙齿使剑齿虎成为当时地球上最顶级的捕食者之一,主要以猎物的颈部为攻击目标。
四、恐龙恐龙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
恐龙的体型大小各异,有些像蜥蜴一样小巧,有些则巨大如山。
恐龙的骨骼结构特别适应陆地生活,它们有强壮的四肢和尾巴,以及独特的骨盆结构。
恐龙分为两类:蜥脚类和兽脚类。
蜥脚类恐龙以植物为食,而兽脚类恐龙则以其他动物为食。
五、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类已灭绝的大型食肉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地球上。
它们的身体结构类似于现代的猫科动物,但体型要大得多。
剑齿虎的最显著特征是其长而锋利的犬齿,这些犬齿可以达到30厘米以上的长度。
这些锋利的犬齿使剑齿虎成为当时地球上最顶级的捕食者之一,主要以猎物的颈部为攻击目标。
六、甲龙甲龙是一类已灭绝的鸟臀目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地球上。
它们的身体被一层坚硬的骨质甲壳所保护,这层甲壳使得甲龙能够有效地抵御外部的攻击。
甲龙的尾巴上有一排锐利的刺,用于自卫和威慑敌人。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生物学

所有经过研究的生物,都要给予科学的名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国际命名法规,生物各级分类等级的学名,改用拉丁字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级以上的名称采用单名,即用一个拉丁词命名,第一字母大写。
种的名称采用双名法(binomen),即由种的本名和其从属的属名组成,属名在前,种本名在后。
种、亚种及变种本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属和属以下名称,在印刷和书写时,需用斜体字,属以上名称用正体字。
为了便于查阅,在各级名称之后,用正体字注以命名者的姓氏(应为拉丁字母拼缀)和命名时的公历年号,两者间以逗点分隔。
若命名者不止一人,用拉丁连结词et(和)连接之。
物种既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从生物学角度来认识物种,认为物种基本结构是居群,而不是个体。
生物命名法中一条重要原则是优先律(law of priority),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命名法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遇到同一生物由两个或更多名称即构成异名(synonym),或不同生物共有一个名称即同名(homomym),应以优先律选取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例如,横板珊瑚一个属Tetrapora(方管珊瑚)原为矢部长克(H.Yabe)和早坂一郎(I.hayasaka)于1915年所首创(Tetrapora Yabe et Hayasaka,1915)。
到了1940年,古生物研究者发现,该属名早在1857年用于苔藓动物一个属方管苔藓虫(Tetrapora Queenstedt,1857)。
横坂珊瑚Tetrapora 事后定的,依优先律应予废弃,而用另一新的属名Hayasakaia(早坂珊瑚)来代替。
生物一般分为植物界(Plantae)和动物界(Animalia)两个界。
在两界划分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如具鞭毛的生物,常有植物和动物的两重性,很难归入两个界的任何一个界中,建议使用三界划分方案,即在植物、动物两界外,另立一个始先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和一些低等藻类。
古生物

第一部分古生物学总结古生物学概述一、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地质记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地质学方面,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三、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四、化石的种类大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观察下就能研究。
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等;微化石: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
如牙形虫孢子和花粉;超微化石:形体一般在10μm以下。
如颗石、几丁虫等;分子化石:基本保存原始生物生化组分的基本碳骨架,有明确的生物意义。
五、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史密斯发现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与上覆地层也不同于下伏地层,称为生物层序律,微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九世纪古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完整地建立。
到了二十世纪初,古生物学又建立了几门新的学科,如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古生物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使古生物学得到纵深发展。
六、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古藻类学、古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微体古生物和超微古生物学;系统古生物学、演化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地理学等。
化石的形成一化石形成的条件1 生物本身的条件:最好具硬体,软体易分解。
2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 时间条件:时间长。
4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弱,石化作用强。
二化石的石化作用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形成化石作用。
1 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有机质在埋藏后丧失殆尽,原有的硬体部分被矿物质充填。
2 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有外来矿物质冲天的作用。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知识百科-大型古生物鉴赏(3)

知识百科-大型古生物鉴赏
17.巨齿鲨
中文名称:巨齿鲨
时代:新生代中新世-上新世
典型体长:长16米
18.猛犸象
中文名称:猛犸象
时代:更新世晚期
典型体长:长3--5米,高4米
19.布拉塞龙
中文名称:布拉塞龙
时代:二迭纪晚期---三迭纪早期
典型体长:3公尺长
20.翼手龙
中文名称:翼手龙
时代:侏罗纪
典型体长:两翼开展可达30至700厘米21.长头龙
中文名称:长头龙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9米
22.帝鳄
中文名称:帝鳄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12米
帝鳄与现代鳄鱼头骨对比
23.始祖兽
中文名称:始祖兽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14厘米
分布:辽宁省凌源市
推测体重:200克
简介:2002年04月25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中美科学家近日在中国辽宁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3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
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

(8)半索动物门
(9)脊索动物门
5 常见化石门类
5 常见化石门类
5 常见化石门类
5 常见化石门类
思考题
• 为什么要对古生物进行分类? • 什么是生物的学名? • 如何对一个生物类别进行正式命名? • 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主要分类系统?
界Kingdom Animalia Linnaeus,1758(动物界) 门Phylum Chordata Haeckel,1874(脊索动物门)
亚门Subphylum Vertebrata Linnaeus,1758(脊椎动物亚门) 纲Class Mammalia Linnaeus,1758(哺乳纲) 目Order Carnaivora Bowdich,1821(食肉目) 科Family Felidae Fischer et Waldheim,1817(猫科)
• 苔藓植物 •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4.5 动物界
• 动物一般都具有运动能力并表现出各种行为, 异养,体内消化
(1)海绵动物门
(2)古杯动物门
(3) 腔肠动物门
•( 4 )
软
体 动
物 门
• (4)节肢动物 门
(6)腕足动物门
(7)棘皮动物门
属Genus Panthera Oken,1816(豹属) 种Species Panthera tigris Linnaeus,1758
3 古生物的命名
为了便于查阅,各级正式学名之后要写上命 名者的姓氏和公元年号
学名+姓氏,年号
Squamularia grandis Chao,1929
3 古生物的命名
1.3 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
介绍三种古生物

介绍三种古生物
1. 恐龙:恐龙是远古时期最为著名和知名的古生物,存在于距今约
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
它们是爬行动物,
通常呈现出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肌肉,能够在陆地上以四肢行走。
恐龙的特征包括有鳞甲或骨刺、大型的鳍状结构和锋利的牙齿,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还具备用于捕食的爪子和扩大声音的鼻孔。
恐龙分为食肉类恐龙和草食类恐龙两大类别,如霸王龙、剑龙和蜥脚类恐龙等。
2. 袋鼠:袋鼠是一种古老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
袋鼠具有长而肌肉发达的后腿,用于跳跃的移动方式。
它们还拥有一个位于腹部的袋子,用于孵育和哺育幼崽。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包括草、叶子和树皮等。
袋鼠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常见的种类包括红袋鼠、灰袋鼠和树袋熊等。
3. 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存在于距今约9000年至约1000年前的地球上。
剑齿虎以其长而锋利的尖牙而闻名,这些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长。
剑齿虎的体
型比现代狮子还要大,体重可达到数百公斤。
它们通常以狩猎方式捕食,猎物包括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和巨象。
剑齿虎现已灭绝,目前只存在于化石中,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剑齿虎的外貌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 该种与尖角小泽蜓壳形极为相似,区别是前者 壳脐部微凹,且轴率较大。 产地层位 广西宜山地区万石炭世马平组。
6 新属新种 ①长吉林笔石(新属新种) Jilingraptus longer An gen. et sp.nov. ②米克斯甘肃三叶虫(新属新种) Gansuaspis mixi An gen. et sp.nov . 7 引用 ①窄四排虫 Tetrataxis angusta Vissarionova ,1984 ②明显筛串虫 Cribrogenerina celebrata Linusulinada Fursenko ,1985 小泽蜓科 Ozawainellinae Thompson et Foster ,1937 小泽蜓属 Ozawainella Thompson, 1935 贵州小泽蜓 Ozawainella Guizhouensis Zhang ,1974 1974 Ozawainella Guizhouensis Zhang ,张遴信 1978 Ozawainella Guizhouensis Zhang ,刘朝安等
5 新种 ①长安寒武钉壳(新种) Cambroclavus changanensis An sp.nov. ②单棱尖牙形刺(新种) Scolopodus unicostatus An sp.nov. ③非原始尖牙形刺(新种) Scolopodus imprimitivus An sp.nov. ④湖北麦蜓(新种) Triticaites hubeiensis An sp.nov.
描述
壳微小,凸镜体,壳喙锋尖,脐 部微凹,六圈,长0.32mm,宽 1.26mm,轴率0.25:1,各壳圈的 宽度逐渐增加,最后半圈放宽较 快,壳圈的宽度自内向外依次增 加,旋壁薄,内圈未分化,外圈 由致密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 外疏松层因脊状物而加厚。隔壁 平直,旋脊小而清楚。通道呈三 角形。初房圆而小,外径0.03mm。
地球演化实习报告Ⅰ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
一 20个生物名称 个生物名称
1 相似种 ①肥胖贝刺(相似种) Icriodus aff. obsus (Han) ,1988 ②隆起密勒蜓(相似种) Millerella aff. elevata (Han et Zhao) ,1984 ③不均迟珊瑚(相似种) Bradyphyllum aff. difformum (Xu et Gu) ,1994
3 未定种 ①赵氏贝(未定种)Chaoiella sp. ②平石燕(未定种)Platyspirifer sp. ③枝孔珊瑚(未定种)Cladopora sp. 4 种名无法定 ①欣德刺(种名无法定)Hindeodus sp.indet. ②片藻(种名无法定)Laminarites sp.indet. ③拟犬齿珊瑚(种名无法定) Paracaninia sp.indet.
2 比较种 ①北方麦蜓(比较种) Triticites cf. arcticus (Schellwien) ,1908 ②奇异厚槽珊瑚(比较种) Crassialveolites cf. mirus (Dubatolov) ,1959 ③简单方形藻(比较种) Quadratimorpha cf. simplisis (Sin et Liu),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