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精修订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精修订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英文)学院专业行政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人与人的关系Abstract:After the paper discusses smart phon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to the modern life, for people interpersonal had a huge impact. Introduce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mobile phones now play in social life, in favor of widening the scope of people's interaction, make it easier to communicate, but it weakens the deep times we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emotional outpouring abandoned exchanges, based on this cas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n the nature of the final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reasons for this tend to communicate via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to explore appear.Key words:Phone;Social Networks;Interperson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1 引言研究背景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
议论文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议论文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中,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于学生们来说,手机更是他们的伴侣和娱乐工具。
然而,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本文将探讨手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方面,手机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好处。
首先,手机可作为学习工具的延伸。
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查阅资料、阅读电子书籍,并通过学习类应用程序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手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
学生们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讨论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此外,手机上的学习软件和应用程序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手机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手机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干扰源。
诱人的社交媒体和游戏应用吸引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娱乐活动上,从而忽视了学习任务。
其次,手机使用过度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令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降低。
另外,手机也容易成为学生沉迷的对象,导致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为了克服手机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设定适当的使用时间和限制,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使用。
其次,学校可以推广使用教育类的手机应用,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手机进行学习。
此外,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关键。
通过加强学生自律的培养,教育他们如何合理地利用手机,使其成为学习的助手而非干扰器。
综上所述,手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学生应该明智地利用手机,将其作为学习的工具和资源,而非让其成为学习的阻碍。
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机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文献综述终稿

[3]庄伟.高校手机文化的形成因素与特点[J].新闻爱好者, 2010(12).
[4]焦晓云.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干预[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
[5]农冬云.手机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己经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更代表着一种时尚元素。据统计,截止2009年10月21日,中国有7亿手机用户,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其中上网的手机用户有3.5亿,手机用户规模目前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互联网的上网人数。随着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手机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作为社会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可以说,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模式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手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覆盖范围,增强了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社会信息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曾伟.3G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浙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23]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4]Wilken,R.Mobile Phone Cultures[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 LIA,2009.
[10]张虎.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11]刘博.第三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前瞻及对策思考[J].网路财富,2008 (02).
马克思作业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正文

关于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前言: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而大学生,是广大信息受众和信息传播载体的最为重要的部分。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革新与保守,进步与倒退,最最关键性的动力。
科技的进步,最最明显地反应在已经成为我们离不开的日常用品——手机上面。
近年来,以iphone系列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呼啸着席卷手机市场,当我们熟知的直板,翻盖,滑盖,砖头等等笨重的手机逐渐被轻巧“聪慧”的智能手机挤出市场,我们的世界又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将得到怎样的结论?我们通过11月12日至16日五天的准备与调查,得到了以下的结论,现在以本篇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网络信息搜集等1、智能手机的定义1.1智能机的百科定义智能手机(Smart 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1.2 智能手机的科学定义智能手机,就是有开放操作系统的手机。
这就是智能手机,一个类似电脑环境的开放架构。
以往的Feature Phone 是手机制造商从软件到硬件的生产全包了,其他人无缘参与。
但是智能手机却让众多的软件厂商可以在手机上开发各种软件。
因此很直觉的想法是,把微软操作系统直接搬到手机上。
手机瞬间有了微软Office,可开启与编写Word与Excel ,也有Outlook 可收发邮件与管理联络人和行事历,也有Media Player可放MP3 与影片。
这种「可以任意玩弄手机」的自由,大概是手机用户以往无法体验的。
不过对于PDA 的用户来说,此种使用经验却早已习惯。
在PDA 市场看似饱和的情况下,制造商也正往智能手机的路前进。
1.3 一般人眼中的智能手机在大多数人看来,智能手机就是可以用来快速上网,浏览各种网页,拥有多种便捷的软件,类比于PC的手机,其具有高运行,低耗能的优点。
【作文】议论文范文: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应对

作文: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应对引言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拥有手机。
手机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乐趣,但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手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应对之道,帮助读者更好地面对这一现实。
影响一:分心和浪费时间手机对学生学习的最明显影响之一就是分心和浪费时间。
学生们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被手机上的消息、游戏等吸引,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
毫无疑问,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时间长了,学生会发现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被用来刷社交媒体或玩游戏。
这种分心和浪费时间的现象需要得到解决。
解决方法一:设定学习时段学生可以通过设定专门的学习时段来应对手机分心的问题。
在这个固定的时段内,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或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以减少干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养成专注于学习的习惯,并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解决方法二:使用学习辅助APP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利用手机来辅助学习。
学生可以下载一些专门的学习辅助APP,如番茄钟应用程序,用于帮助管理时间和集中注意力。
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定时提醒和封锁其他应用程序的功能来帮助学生避免分心,确保专注于学习。
影响二:信息过载和可信性问题手机的普及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和可信性问题,这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很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问题。
很多学生可能会陷入无法分辨信息真实性的困境中,花费大量时间在错误的信息上。
解决方法三:培养信息筛选能力面对信息过载和可信性问题,学生需要培养信息筛选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辨别来源可靠的信息渠道,尽量避免只依赖社交媒体或不可信的网站获取信息。
此外,学生还应学会验证信息的准确性,通过查找多个来源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解决方法四: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在教育防范信息过载和提高可信性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教给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手机对大学生的危害论述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_ 劳动人事系_______专业__ 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_ 08940621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 马洋学号______ 0894062114任课教师李艳荣___________ 2010 年 11 月 25 日浅谈手机对大学生的危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马洋学号0894062114摘要:本篇文章的针对人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介绍了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学习和家庭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手机,危害,大学生,预防,方法一、问题提出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开始,人类经过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电话通讯已经作为生活必须品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最近二十年来,电话技术和业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手机发展迅速的经过了模拟手机时代,GSM时代,2.5G时代和3G时代四个阶段。
国人在这段时期内收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站在潮流前沿的大学生,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随着手机持有量的迅速上升,人们对手机辐射可能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也开始日益重视起来。
不过现在大部分手机使用者对手机辐射的了解还很不全面,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却表明,手机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远比想象中更为可怕。
二、手机的危害手机辐射引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
由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应用物理系负责挪威科技大学的博士冈希尔德·奥弗特德尔及其同事对1.2万名瑞典人进行了问卷式的调查1,同时为5000名挪威人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这一调查显然比我的调查更具说服力。
塞巴斯蒂安教授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现有方法得出的数据显然低估了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
塞巴斯蒂安说:“既然电磁场的强度较预期大,对健康的影响也会相应要大。
我们估计,电磁辐射的危害会不断累积,在10至15年后,很可能会出现更多因使用手机而导致的病症个案,这些人都在工作中使用手机。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更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然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本论文将从心理、社交、学业等多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措施。
一、心理依赖大学生对手机的心理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手机成为了他们情绪管理的工具。
在面对压力和困扰时,大学生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寻求安慰和宣泄,从而缓解自身的不适情绪。
其次,手机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消遣需求。
他们习惯性地玩游戏、刷社交媒体等,对手机娱乐功能产生了依赖。
最后,手机还作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他们依赖手机进行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
二、社交依赖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社交工具与他人交流,并与其保持联系。
他们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QQ等,与好友、同学分享生活、交流心情。
其次,手机社交工具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依赖也导致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的存在,而对面对面的交流产生了怠慢和困扰。
三、学业依赖在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中,手机也产生了重要的依赖作用。
首先,手机作为一个学习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料、查找课程信息等,提高学业效率。
其次,手机上的学习应用程序帮助大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然而,学业依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上其他娱乐性质应用的过度依赖,影响学习的时间和效果。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对手机的依赖可能与个体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关。
大学生在面对负面情绪和挫折时,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而缺乏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广告的宣传、同伴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手机的重视程度,都可能促使大学生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既快捷又方便,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抄袭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共享与复制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不是忙于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而是靠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来完成,现在大学毕业生论文抄袭现象俨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手机在方便大学生沟通的同时也带了了大学生与人交流和相关体的缺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和你讲话,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一句网络上很红的话。
我们知道,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幼辈们几乎都会在与长辈交谈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长辈看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很多时候出现了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玩手机而生气地夺门而出的事情,老年人是需要爱护和尊重的,若是在和他们聊天讲话的时候老是玩手机,怎么样也说不过去吧。
3、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精神层面分析,首先,手机文化易使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但是消费易情绪化,思想不够成熟。
在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会盲目的购置手机,频繁的更换机型,走品牌路线,消耗话费,从而追求虚荣,适应潮流,从而缓解自身在群体中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然而,大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形成爱慕虚荣、攀比、从众的消费心理,而这中消费缺乏理性的错误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其次,容易让大学生形成有缺陷的人格,一些大学生为了能买更好的手机,或者交高额的手机话费,将父母供给的学费少交或者不交,用学费来支付自己这些开销,然后他们会编造各种谎言来欺骗学校和父母学费或遗失或被盗,然后请求他们给予更多的补助和支援。
如果他们的请求没有得到回应,就有可能选择违法犯罪作为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毕业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英文)学院专业行政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 words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进入现代生活后,对于人们人际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介绍手机在我们现在的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利于人们的扩宽交往的范围,使交流更容易,但是这弱化了我们深沉次交流,放弃了面对面感情流露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分析相关利弊影响,最后基于人际交往的本性需求探讨出现这种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交流的原因。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人际交往人与人的关系Abstract:After the paper discusses smart phon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to the modern life, for people interpersonal had a huge impact. Introduce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mobile phones now play in social life, in favor of widening the scope of people's interaction, make it easier to communicate, but it weakens the deep times we communicate face to face emotional outpouring abandoned exchanges, based on this cas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related to the impact on the nature of the final demand for interpersonal reasons for this tend to communicate via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to explore appear.Key words:Phone;Social Networks;Interpersonal;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1 引言研究背景全球有63亿人,其中有30亿的人会收到手机讯号。
在中国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为亿,QQ空间有超过亿的活跃网友,新浪的微博活跃用户达个亿,腾讯QQ有高达亿的在线活跃用户,覆盖到90%以上的中国网民。
而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公司的每月活跃用户总数其实已经超过了22亿人。
其中,Facebook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人,WhatsApp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5亿人,Instagram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Messenger 的每月活跃用户数为2亿人,这些都是Facebook的重要业务,所有业务的用户数加在一起就是22亿人。
大约有10亿人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
同时人们出门会带上手机,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人们睡觉之前翻看一下手机,第二天醒来第一件事也会查看手机。
而我们一般打开电脑或者滑开手机屏幕的时候,我们就会先登录QQ,或者上微博上微信。
我们体验着网络聊天室和在线虚拟社区,我们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性,多选择性,我们正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自己。
国内研究动态由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快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网络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劣势,主要是侧重理论研究和翻译国外着作。
因而,关于网络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的积极探索阶段,总体上呈现出零散的研究成果多,而系统的研究少的特点。
1、网络人际交往研究(1)特征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如虞晓骏和王晓霞在关于“虚拟社会和人际交往的调适”的研究中,提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性等特征。
(2)网络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是指出网络带来了道德失范,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泛滥,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挑战和冲击,出现了道德情感上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利弊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
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2、网络成瘾研究以“网络成瘾”为题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检索1994.2005年的所有文献,共找到关于青少年相关文章58篇,而关于大学生方面的较少。
这些文章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含义、诊断、原因、后果以及预防与治疗的措施、对策等等。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研究从国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网络伦理道德的专家主要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研究相对比较集中和深入。
国内的许多高校分别出台了各自的校园网网络规范、公约和处罚条例,许多高校也在研究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或者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在全校学生必修的“思想品德课”中增设网络道德、网络法规专题,从整体上看国内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研究动态l、对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1)社会互动。
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互动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最早使用这一词的要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1908年问世的《社会学》一书中最早使用了社会互动一词。
他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课题。
他因此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美国的互动论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后,在美国形成了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该理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
认为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分出来的主要指标,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意识的一种意愿标志。
其整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符号构成意义;意义形成判断;判断引导行为。
(2)社会交往。
库利指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
戈夫曼则就是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整饰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该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刻划自己的言行、通过各种礼仪来获得认可、获取与另一方的继续交往,这都是对该理论的实践运用。
此外他的理论对交往礼仪做了细致分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研究现实人际交往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网络与社会交往网络最早诞生在美国。
因此,最早对网络给予关注的也大多来自美国。
1969年网络的前身“阿帕网”(ARPA net)诞生于美国之后,有研究者开始陆续关注这一新科技对人的心理产生的种种影响,但是直N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心理学家才正式提出“网络心理学”(cyber psychology or intemet psychology)这一全新的概念,网络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从心理学层面来研究,而且没有具体地研究网络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网络使用行为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就大规模的开始了,已出版的关于网络方面的专着有Wallace的((The psychology ofintemet))、Turlde的{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the Intemet$等多部专着。
关于网络及网络使用行为与人的心理、社会发展之关系的研究,国外有两个专门的杂志:一是1985年创刊的《计算机在人类行为中》(Computers in HumanBehavior);二是1998年创刊的《赛博心理与行为》(Cyberpsychology&Behavior)。
同时,在American Psychologi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Computers and Educatio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Communication Research、HumanCommunication Research等杂志上也刊登了不少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重点分析并指出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但网络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关于网络对人类生活具体方面影响的研究还较少,网络对人类交往影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20世纪末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的网络化程度空前提高,许多人称之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社会大背景下,人的创造性活动与信息网络的影响双向互动,进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及交往产生巨大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的出现,更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出现后,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希望借助实证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就如何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保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认识网络在大学生交往中的作用,把握网络给大学生交往带来的便利条件和问题因素,明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导向策略,有助于为教育者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交往的导向策略,有助于在实践上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处理好网络与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
2 网络对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根据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