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合集下载

表层叙事的消解与文本意义的重构——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角度重审《洛丽塔》

表层叙事的消解与文本意义的重构——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角度重审《洛丽塔》

表层叙事的消解与文本意义的重构——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角度重审《洛丽塔》作者:王莉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0期王莉莉(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摘要:本文依托热奈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文本中叙事话语,即对该小说的内聚焦外视角叙述、人物对话、时空视点交替等叙述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作者对亨伯特的“认同”只是故事的表层,通过细致分析作者叙事话语与叙述方式可以意识到作者真实的叙事策略在于实现表层叙事结构的彻底消解与文本意义的根本性重构。

关键词:《洛丽塔》;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热奈特;表层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081-04一、以热奈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结构主义叙事学”这一术语1969年最早出现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茨维坦·托多洛夫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在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点上起步的,将现代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概念引入文学叙事研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强调深层结构的挖掘,展开对表层叙事话语分析,其中以法国文艺批评家热奈特为该理论的集大成者。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在托多罗夫与巴尔特的研究基础上对叙述话语做了进一步拓展,提出了“故事—叙事—叙述”理论,并在《叙事话语》的引论中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下了准确的定义。

热奈特强调,叙述与叙事必须区分开来:叙述即“叙述活动”,是指讲故事的动作和过程;叙事即“所叙之事”,是指实际讲述的东西。

作者在创作叙事文本的同时,也创作或预定性地虚构了一个“叙述者”在一定语境下向“听述者”进行讲述的过程和情境。

这种“叙述者”、“听述者”以及“语境”实际上全部都是实际作者虚构的产物,并非实际上的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情境。

如在《洛丽塔》(以下皆简称《洛》)文本中,作者纳博科夫采用了主人公亨伯特作为“叙述者”,对读者进行叙述,但这种叙述只是作者预设读者接受的表层叙事结构,只有通过作者叙事话语与叙述方式的细致分析,才会有可能挖掘出作者隐藏在表层叙事结构下的深层结构。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洛丽塔》中的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由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描绘了一位中年男子与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关系。

这个故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因为它挑战了社会道德观念并涉及到心理上的扭曲。

本文将从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角度探讨《洛丽塔》中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背后的背景,包括《洛丽塔》的故事背景以及个体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制约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禁忌爱情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分析影响角色行为和决策的因素。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心理扭曲下个体欲望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并分析个体欲望如何受到社会道德评判并产生反弹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对个体欲望和社会道德冲突的影响,并提出对个体和社会的启示与反思,同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中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分析,探讨个体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挣扎,并且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思考和启示。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对于禁忌爱情和心理扭曲问题更加需求深度思考。

2. 禁忌爱情与心理扭曲的背景:2.1 洛丽塔的故事背景:《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洛伊斯(Humbert Humbert)的视角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对未成年女孩洛丽塔(Lolita)产生了不正常的性幻想和欲望。

故事描写了亨伯特如何追求并最终与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禁忌的恋爱关系。

2.2 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体欲望的制约:在社会中,存在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道德标准通常用来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

禁止通奸、强奸或虐待未成年人等行为,是社会对于性爱和恋情方面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1. 引言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而且涉及到了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

2. 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解读《洛丽塔》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壮大的文学流派,它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与规则,并引入了新的写作技巧和符号体系。

3. 《洛丽塔》概述《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并出版的小说。

它通过一名中年教授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追求展开叙述,并揭示其中扭曲和病态心理。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纳博科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写作风格而闻名,《洛丽塔》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反讽和多重意义等技巧,使得小说更具迷人的神秘感和隐喻含义。

5. 困境与道德辩证《洛丽塔》涉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性别权力与少女性虐待。

小说中的主角亨伯特在欺骗和控制洛丽塔的过程中展现出扭曲的道德观念,引发了对于道德与伦理辩证的思考。

6. 对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洛丽塔》还通过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进行挑战,突出表现出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它暴露了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虐待、压迫和欺骗,并提供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7. 后果和影响《洛丽塔》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既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结论通过对《洛丽塔》进行解读与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突破。

尽管小说涉及到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但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道德观念,并反思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就是对于主题《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所编写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洛丽塔》作者:钱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可以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主题的空灵、模糊、不确定性;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时地对自身语言的虚构进行暴露,使之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为《洛丽塔》营造出了奇幻的美感,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令人费解的文化思潮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悖离,1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中心被消解,一切都呈现出边缘化,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

在创作上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摒弃传统写作的规范、模式、中心等要素,追求多样性、开放性、相对性,以虚构性与荒诞性的存在模式为艺术特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洛丽塔》将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后现代写作技巧娴熟地融入其中,在构建真实世界与暴露虚构之间不断游走,结构被打破,主题被消解,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一.泛主题性主题思想的确定性是传统小说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之一。

即或是内容上含蓄晦涩的现代主义创作,在剥开其层层隐含的叙述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的荒诞、人的异化等内容是其表现的共同主题。

读者在阅读《洛丽塔》时会发现,传统的美学原则被打破,无法将之定性,更无法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

可以将《洛丽塔》看着是一部主题模糊不确定的泛主题之作。

《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乱伦的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恋,以亨伯特在狱中自白的方式展开。

亨伯特是一个精神分裂者并有恋童癖,在爱上了12岁的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后,年龄的巨大差距使其疯狂的采用一些变态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欲望。

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洛丽塔》

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洛丽塔》

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洛丽塔》《洛丽塔》是俄裔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作者以男主人公亨伯特在狱中自白的形式讲述了一段畸形的不伦之恋。

这段畸形恋爱的女主人公即为小说题名中的少女洛丽塔,洛丽塔自幼丧父,与母亲海兹夫人共同生活在小镇拉姆斯戴尔,早熟性感、精灵古怪的她在长期缺失亲情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影响下与对成人世界的渴望中逐渐对母亲的情人亨伯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与依恋之情。

而早年备受情感创伤的亨伯特在与洛丽塔相识之前便已然存续着对成年女性的厌恶与疏离,转而将自己在情爱方面的痴迷转向“宁芙”们,即九到十三四岁的少女。

亨伯特为了能与洛丽塔朝夕相处,不惜与海兹夫人结婚,以至于再次陷入无爱的婚姻之中。

在海兹夫人去世后,亨伯特从寄宿学校带出对他依恋已久的洛丽塔并开场了二人的漫游同居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洛丽塔的心智不断成熟,她逐渐产生了逃离亨伯特与这段畸形恋爱的倾向,同时亨伯特那么通过限制洛丽塔与外界尤其是其他男性的接触,试图留住即将远离的洛丽塔,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未能阻止洛丽塔趁其生病之际离他远去。

自此,亨伯特的生命中一直笼罩着思恋与复仇相纠缠的阴郁气氛,在数年之后,他枪杀了当年带走洛丽塔的克莱尔・奎尔梯,身陷囹圄的亨伯特彻底远离了他挚爱的“宁芙”洛丽塔。

纳博科夫一生勤于笔耕,在其诸多作品中,《洛丽塔》堪为纳博科夫最为重要的代表作,然而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完成初期却因其违反的主题颇受非议,几经挫折后才得以出版发表。

真正使《洛丽塔》剥去色情的外表而进入文学批评视野的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大力推介,自此评论界将视点集中于小说畸形恋爱背后的深刻内涵,抛除道德伦理层面的关注使《洛丽塔》大放异彩,至今它仍独立于世界文坛。

一、神话―原型批评与“厄勒克特拉情结”在关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研究中,围绕女主人洛丽塔及洛丽塔对于男主人公亨伯特畸形依恋的关注尤为突出。

在亨伯特步入洛丽塔的生活之前,洛丽塔便以其超越年龄的成熟对成年男性产生了特有的情愫,试图寻找父亲式的情人以补偿自己自幼缺失的父爱,展现出极强的恋父倾向,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洛丽塔》:变态与罪恶的心理剖析

《洛丽塔》:变态与罪恶的心理剖析

洛丽塔:变态与罪恶的心理剖析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于1955年出版。

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主要围绕着其中一个主角洛丽塔和她的继父兼叙述者之间扭曲而复杂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对《洛丽塔》中的变态与罪恶进行心理剖析。

变态心理在小说中,克劳德·亨瑞(Humbert Humbert)这个角色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恋童癖性倾向的人物。

他对年幼女孩洛丽塔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并以各种手段追求满足这种欲望。

亨瑞将自己定位为一名“爱情学家”,试图通过感情控制与陷阱来达成目标。

他利用自己对她重要、个人生活缺乏支持以及年轻女孩天真无邪等因素,不断地操纵她并占有她。

在这一过程中,亨瑞表现出强大的心理控制能力。

他使用各种欺骗和心理战术来影响洛丽塔,并利用她对父亲形象的渴望来获得她的信任。

亨瑞还描绘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童年创伤的回忆、对女性形象的幻想以及对性的变态欲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变态心理的一部分。

犯罪行为除了变态心理之外,本书还展示了亨瑞通过实施一系列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

他将自己描述为“虐待者”而非“强奸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辩护。

在小说中,亨瑞追逐洛丽塔并利用她时,不断地躲避法律的制裁。

他不仅私自与洛丽塔发生性关系,还涉及到诈骗、偷窃以及其他各种恶劣行径。

这些罪行都是出于他扭曲的欲望以及对权力和控制的渴求。

公众意识与道德讨论《洛丽塔》探讨了许多与性欲、道德和权力相关的主题,引发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争议。

小说出版后,人们开始对恋童癖以及儿童性虐待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洛丽塔》让人们思考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作品中自由创作与充分表达的限制问题的思考。

有些人认为这本小说是一种触动道德底线的作品,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个让人重新审视社会问题并激起观众思考的机会。

结论《洛丽塔》是一部深度探索变态心理与罪恶行为的文学作品。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作者:刘文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

关键词:道德倾向;《洛丽塔》;解读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引言:纳博科夫作为《洛丽塔》的创作者,曾一度表示希望销毁这部作品,究其主要的原为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产生了较深的误解,其中最主要的误解是将这部小说定义为关于“情色”及“伦理缺失”的作品。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将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避免盲目的对《洛丽塔》进行抵制及抨击,而是借助小说深入的了解人性之中的黑暗与扭曲。

一、《洛丽塔》的悲剧解析纳博科夫《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欲望的悲剧作品,小说之中的悲剧性并非单纯的到以及失去,而是对一种忠诚及背叛的讲述,这部充满“欲望”的小说向读者讲述了有关生活伦理的家庭故事及涉及刑法的情杀案件。

《洛丽塔》中亨伯特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陷入自以为是的聪明之中,而自身的行为却是愚蠢且缺少伦理约束,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愚蠢的挑战着社会之中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

而当奎迪拐走洛丽塔后,因难过绝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强杀奎迪,并最终自己也死在狱中,这部小说最终的结局并非是仅是欲望的破灭,也是因欲望蒙蔽双眼后而衍生的悲剧。

二、《洛丽塔》内容概述(一)创作背景《洛丽塔》的创作想法于纳博科夫在来到美国之前产生,而当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以及美洲大陆之后为《洛丽塔》之后小说的创作得以实现,美国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洛丽塔》的创作提供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小说人物,在小说之中第二部分的发展线路及结局的产生也得益于美国时期的创作。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体学家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泛的作品,是他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富有争议性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畸恋故事。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然而其中所探讨的道德伦理主题、复杂的文字结构以及晦涩难懂的语言均引起了各国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然而从文学角度去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因此同一时期的作家完全可以属于不同的文学流派,纳博科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他从一个成熟的现代主义作家最终转变成为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而《洛丽塔》正是他转型时期的一部优秀作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

本文以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层层深入的分析纳博科夫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念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的体现。

本论文一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生平状况、主要作品、《洛丽塔》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国内外对纳博科夫及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定义、它的不确定性、戏仿、元小说等文学特征。

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洛丽塔》的主题、情节及主要人物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分析了“戏仿”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对爱情主题的戏仿,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戏仿,以及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

第五章探讨了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元小说这一写作手法,并从叙述者的可疑性、人称的多变性、多层嵌套的叙事形式以及生活与艺术的融合等方面加以阐述。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再一次强调了这部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因此得出《洛丽塔》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一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作者:龙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它主张事物没有固定的中心,著名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称之为“去中心化”。

本文将从二元解构,叙事手法两个方面探讨《洛丽塔》中出现的“去中心化”倾向,揭示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洛丽塔》;二元解构;叙事手法;去中心化
作者简介:龙燕(1988-),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一、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苏童在《我读纳博科夫》高度评价纳博科夫:“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纳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

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通篇的感觉始终是灼热而迷人,从未有断裂游离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书从头至尾这样饱满和谐可见真正的火候与功夫。

”[1](132)《洛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说描写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疯狂地迷恋上了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他违心地娶了她的母亲夏洛蒂。

当他真正的目的暴露之时,母亲气愤出走并且因此车祸身亡。

至此,亨伯特得偿所愿地她纵横美国大地并且占有了洛丽塔。

小说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由》,这是一份长达二十六万字的自白书,主人公在狱中以忏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洛丽塔坎坷的一生。

二、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理论
传统的形而上学崇尚权威或者整体,即所谓的“中心化”。

二元对立作为其代表思想,更是认为对立的一方必定以绝对的优势或者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凌驾于另一方,诸如言语和书写以及真理和谬误。

但是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恰好反对这种对中心和权威的认定。

解构主义认为,如果说人类的文化本质是一种游戏的话,这一游戏的本质来自于“在场的断裂,总是不在场与在场间的游戏”。

[2]( P523)因此德里达不再寻找中心,而是试图用一种没有中心、去中心的非逻辑概念的手段和形式去探寻世界。

本文旨在从二元解构,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小说《洛丽塔》中的去“中心倾向”。

三、“去中心化”在《洛丽塔》中的表现
(一)二元解构亨伯特和洛丽塔——双重性格的相互渗透
站在反对“中心化”的立场上,解构主义者认为解构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一直处于延异的状态,这代表着对权威的消解,对不确定中心的阐释。

这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双重性这是体现了这种这样的“去中心化”倾向。

对两人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是对传统的单一人物性格的解构,也让读者无法用好或坏的道德标准来衡量。

1.亨伯特——理智与情感俘虏
亨伯特在理智和情感的两个极端来回游走,颇受折磨。

一方面,他为自己的不伦之恋而感到羞愧和不齿,另一方面他却无法遏制对洛丽塔仙女般胴体的渴求。

在汽车旅馆中,理智驱使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敢有半分越轨。

但在洛丽塔的主动诱惑之下,情感终究占了上风,他最终占有了继女。

理智的拷问,情感的折磨,害怕秘密被公开,担心洛丽塔的泄露,这些使得亨伯特总是处在臆想之中。

他带着洛丽塔纵横美国,为的不是领略这大好河山,而是为阻断她和他人的交往。

他痛苦于自己清醒的理智,却也被欲望的情感鞭笞折磨。

因此,亨伯特是理智和情感的俘虏。

读者同情他的真实,却也憎恶他的欲望。

2.洛丽塔——回忆里的仙女和魔女
洛丽塔始终活在亨伯特的回忆和叙述中。

亨伯特有一段露骨的告白:“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3](1)从亨伯特嘴里出场的洛丽塔扮演了仙女和魔女的身份。

作为仙女,她是他年近不惑时的爱人,是他对青涩初恋的寄托,以及是他夭折母爱的化身。

但12 岁的洛丽塔也是魔女的化身。

虽有性感少女的气质,但不懂得爱情的她,只渴望粗鄙的刺激和情欲,引诱继父,之后不辞而别。

最后亨伯特为她杀人入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洛丽塔扮演了两重的角色,一方面,她是亨伯特的小仙女,代表着过去的纯洁和美好的回忆。

然而在另一方面,她对性的粗俗,对继父的勾引和利用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魔女。

(二)叙事人称的“去中心化” ——三种视角的叙事呈现
人称作为一种探求艺术效果的手段经常为作家们所用。

在《洛丽塔》中,小说不再以单一的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作为叙述的主要方法,相反,三种不同的叙事人称的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命运,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立场。

使用不同叙事手法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任何一个确定的视角和中心,使其主人公在确定和不确定、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不停地延异下去。

没有了确定的中心,读者对小说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1.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在正文部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得主人公亨伯特独自讲述了整个故事发展过程。

《洛丽塔》是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自白,从小说开始就是亨伯特激情四溢的自我辩护。

[5](50)“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

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

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

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 [3](1)。

第一人称叙事给人以亲切而强烈的主宰感和真实感,仿佛洛丽塔就触手可及。

有时候,书中会舍弃“我”而用“亨伯特”。

以亨伯特自称的叙述,一方面使得作者对亨伯特的刻画丰富而真实;另一方面,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得读者仿似在面对面和他进行交流,可以对他内心的痛苦和纠葛感同身受,进而对他产生同情与谅解。

人称的变化,使得读者在原谅和仇恨间游移不定,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意识和猜想,在感情和理性中保持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2.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
小说也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叙述视角。

这里的“你”不是指的任何一个个体,而是指的“我们”。

客观叙事者的存在一方面挑战了亨伯特第一人称的叙述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听众的存在,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叙述者希望听众对故事的发展持理性的态度。

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是亨伯特讲述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读者世界的展现,从而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3.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热奈特在《新叙事话语》中指出,人称即“叙述者与他讲叙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4](149)作者安排小约翰.雷博士这个人物是独具匠心的。

小约翰.雷博士以第一人称“我”自称,但作者并未将其勾画为书中故事情节的人物,也没有试图让他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

借用雷博士之口,作者交代了《洛丽塔》书稿的来龙去脉并且简略介绍了亨伯特的个人资料。

作为一个虚构人物,作者为他量身打造的出场的这一角色,设定了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读者传达一种主观并真实的情感。

而读者从他的陈述里获得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至于对故事和这本书的评价只能是阅读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结语
《洛丽塔》是一座宝藏,作为后世读者,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

对小说主人公的解构,让我们看到他们不再是单一性格的人物,他们都兼有善良、有邪恶、有优雅、有低俗……纳博科夫所采用的叙事人称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给了读者不一样的体验。

正如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叙事之趣味在于插曲或节外生枝,这些插曲可以图示为圆杯、结扣、线条的中断或者曲线。

” [6](109)我们读者只能在这种不确定的中心叙述过程中体味故事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苏童. 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集[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132.
[2]雅克·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523.
[3]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 洛丽塔[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1.
[4]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5]詹树魁.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50.
[6]希利斯·米勒著,申丹译. 解读叙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