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经典-最新年精选文档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蝇王》解读

评理论 , 解 构 小 说 中 儿 童 与 成人 的 二 元 对 立现 象 , 同 时借 助 解 构 主 义 理 论 中 的 “ 延异” 这 一概 念来 分析 小 说 中存 在 的不 确 定 性 和 模 糊 性 。
【 关键词 】 蝇王 ; 解构主义 ; 延异 【 中图分类号 l I 5 6 1 . 0 7 4 【 文献标 识码 1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7 ) 1 8 - 0 2 7 0 — 0 2
1 引 言
代 表 。耶 稣 曾说 : “ 你 们 若 不 回转 . 变成小孩子的样式 . 断 不 能
了他 , “ 脑 袋进 裂 , 脑浆 直流 , 头部 变成 了红 色” 。( 戈尔丁, 21 4) 对 于这 个 场 景 的描 写 无 不让 读 者 心 底 感 到 可怕 。 而作 者 戈 尔
丁 之 所 以 把 杀 戮 的 场 景 写 得 如 此 血 腥 就 是 为 了推 翻 世 人 一 贯
渐走 向成 人 世 界 的 邪 恶 深 渊 . 泯 灭 掉 着 结 构 主 义叙 事 学 的发 展 , 对于《 蝇王》 的 研 究 又转 向 了对 其 叙 事 结 构 的 分 析 上 。④ 女 性 主 义 文 学批 评 理 论 的 不 断 发展 也 为 学 者 们 解 读 《 蝇 王》 提 供 了新 的视 角 。⑤ 2 0世 纪 7 0年 代 生 态主 义批 评 开 始 出现 。 随 着 生 态主 义 文 学
2 理论介绍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解读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然而,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对于古代文学的解读往往过于固化,忽略了其多样性和深层次的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运用解构主义的观点来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探索其中的多义性和可能的隐含意义。
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在语言中的游戏性。
它认为,文字并非一种确定的象征物,而是一种可解构的符号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和象征并非单一明确的概念,而是可以被不同的解读方式解构出多重意义的。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传统解读认为,贾宝玉和黛玉是一对有情人,但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贾宝玉和黛玉的矛盾和复杂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关系,而是对社会体制、封建秩序以及性别规范的反叛和批判。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和黛玉被压抑的欲望进行解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相比之下,《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更加复杂多变,传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孙悟空作为主角,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角色。
他既是正义和慈悲的象征,也是野心和傲慢的代表。
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孙悟空的形象解构为各种意象和象征,如猴王、神仙、反叛者等。
他的不同形象象征着不同的主题和价值观,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权力、自由和成长的思考和反思。
除了个别作品的解读,解构主义视角也可应用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作品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关联和互文性。
解构主义强调的是文本之间的不确定性和互动性,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语言游戏,各个作品之间互相引用、呼应和重复。
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可以与《西游记》进行对照,彼此之间产生新的意义和解读。
通过解构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传统研究方法常常将文学作品与其历史和社会背景割裂开来,忽视了文学作品内部的多义性和矛盾性。
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第28卷㊀第11期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28㊀No.11㊀2018年11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Nov.2018㊀收稿日期:2018-04-28基金项目:山西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60015)作者简介:李慧红(1985-)ꎬ女ꎬ山西太原人ꎬ讲师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ꎮ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李慧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济南250100ꎻ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ꎬ太原030024)摘㊀要:唐纳德 巴塞尔姆是美国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ꎬ他的代表作«白雪公主»是以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为蓝本的戏仿之作ꎮ这部典型的后现代实验小说ꎬ对经典童话进行了解构和再现ꎮ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ꎬ探讨巴塞尔姆运用后现代写作手法从文本形式㊁文本语言和文本内容三方面对经典童话进行消解和重现ꎬ进而揭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革命性和后现代艺术的解构特性ꎮ关键词:解构性ꎻ反情节性ꎻ不确定性ꎻ反童话性中图分类号:I712.07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3907(2018)11-0058-04㊀㊀唐纳德 巴塞尔姆被誉为美国 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新一代之父 [1]ꎬ他善于尝试实验性写作ꎬ不断探索新的写作技巧ꎬ是新写作形式的创造者ꎮ巴塞尔姆以戏仿经典童话㊁讽刺当代社会著称于世ꎮ«白雪公主»是巴塞尔姆的代表作ꎬ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ꎮ巴塞尔姆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并再现了«白雪公主»ꎬ赋予其颠覆性的反转ꎮ20世纪60年代末从法国兴盛起来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即解构主义ꎬ其发端于哲学ꎬ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ꎬ以 消解性 为主要特征ꎮ本文将以解构主义视角从文本形式㊁文本语言和文本内容三方面看巴塞尔姆用后现代写作手法对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的消解和再现ꎬ继而进一步揭示后现代文本的革命性和后现代艺术特性ꎮ1㊀文本形式的消解:反传统情节性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实验小说的代表作ꎬ虽取材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ꎬ其怪诞的写作风格却与传统写作方式大相径庭ꎮ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不再是王子与公主的纯洁爱情故事ꎮ白雪公主不再是美丽纯洁的公主ꎬ变身为22岁的家庭主妇ꎬ身上长着6颗美人痣的高个黑发美人ꎬ与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ꎬ给他们做饭打扫家ꎬ与他们共浴ꎮ白雪公主厌倦了平庸的生活ꎬ期待能有王子来救她ꎬ最后王子没有出现ꎬ只有一个有王族血统的保罗一再逃避责任ꎬ挖了一个地洞通过训练好的狗和自己发明的报警系统监视白雪公主ꎬ最后他误饮了简给白雪公主准备的毒酒中毒而亡ꎮ白雪公主随后也死去ꎮ解构主义主张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关于一个中心㊁一种绝对真理和二元对立的观点ꎮ德里达认为ꎬ二元对立中的对立项并非平等ꎬ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等方面高于另一项ꎮ解构主义的策略是通过交换二元对立的前后两项属性来颠覆其等级差别的ꎮ在传统小说中ꎬ情节㊁历时性顺序㊁句法㊁语法以及小说的章节划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ꎮ但在后现代小说作品中ꎬ所有这些要素包括时间㊁空间以及语言结构等都支离破碎ꎮ解构是破坏㊁颠覆㊁重创㊁重构ꎬ是对现有秩序和模式的否定和反转ꎮ«白雪公主»完全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惯用形式ꎬ巴塞尔姆采用了如拼贴㊁碎片㊁混乱的叙事视角㊁情节和人物发展的缺失㊁陈词滥调堆砌等诸多后现代写作手法ꎬ使得传统文本形式完全消解ꎮ下面我们将主要以拼贴㊁碎片性及混乱的叙事视角为例进行探讨ꎮ1.1㊀拼贴和碎片性巴塞尔姆说过: 碎片是我唯一信赖的形式ꎮ [2]拼贴是后现代小说家所采用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ꎬ是将多种异质同构的文字组合穿插在一起ꎬ把看似不相干的片段整合成一个新的现实ꎮ巴塞尔姆认为ꎬ 拼贴原则是20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ꎮ且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起ꎬ在最佳状况下ꎬ创造出一个新现实 [3]ꎮ«白雪公主»由碎片拼贴而成ꎮ在形式方面ꎬ巴塞尔姆采用片段板块的写作方式ꎮ小说共有三部分ꎬ由105个没有标明章节的片段组成ꎬ片段与片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联系和时间顺序ꎮ每页的首字母都放大ꎬ与其他字体形成醒目的区别ꎮ每一个片段独立成段ꎬ印刷体在常规字和巨大的黑体字之间来回随意变换ꎮ在内容方面ꎬ巴塞尔姆摒弃了传统的纯文学写作方式ꎬ吸取了新闻报刊的拼贴特点ꎬ把政治批评㊁文学批评甚至调查问卷ꎬ也首次拼贴在小说里ꎮ事件发展不断被题外话或其他日常琐事打断ꎬ极大地阻碍了文本的线性叙述ꎮ«白雪公主»以碎片性消解了传统文本的 情节 中心ꎮ1.2㊀混乱的叙事视角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中采用的叙事视角十分混乱ꎬ叙述者难以区分ꎬ叙事焦点不停转换ꎮ首先ꎬ大部分内容由七个小矮人以第一人称多视角叙述ꎬ有时他们以第一人称 我 自称ꎬ但叙述视角并不确指小矮人集体还是某位小矮人ꎮ例如ꎬ 然后ꎬ我脱掉衬衫ꎬ给保罗打电话 [4]27ꎬ 我们出去刷洗楼房 我们多想把我们的箭射向她们 [4]24读者很难判断叙事声音由哪位小矮人发出ꎬ有时小矮人自己也难以确认彼此ꎮ巴塞尔姆对此的解释是ꎬ七个小矮人以 我们 出现提供了一种 概括性的叙述者 的可能ꎬ一群谈话人ꎬ它可以是七人中的任何一个[5]ꎮ此外ꎬ小说中还有第三人称叙述和全知的叙事者ꎮ混乱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叙事话语产生持续的干扰ꎬ给读者造成许多阅读障碍ꎬ难以获取故事线性的线索ꎮ作者还使用插叙的手法ꎬ随意插入很多不相干甚至相互冲突的话语ꎬ文本的叙事重点总随机不停转换ꎮ叙述焦点的频繁转换使小说形式显得松散而凌乱ꎬ失去了连贯性ꎬ进一步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ꎬ消解了小说的文本形式ꎮ2㊀文本语言的消解:意义的不确定性随着传统文本形式的消解ꎬ语言成了«白雪公主»的第一主题ꎮ巴塞尔姆擅长于语言实验ꎬ认为 语言是人类拒绝接受这个世界本来面貌的主要工具 [6]171ꎮ根据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ꎬ解构只有靠语言进行ꎬ他别出心裁地发明了很多新词ꎬ其中最有名的是 异延 (differance)ꎮ 异延是差异(differ ̄ence)的本源或者说生产ꎬ是指差异之间的差异㊁差异的游戏 ꎮ异延一词中的a像一块默默无言的墓碑ꎬ宣示着词语本义的死亡[7]308ꎮ巴塞尔姆在小说中做了大量的语言实验ꎬ他用语言这个解构工具挑战语言系统原有的等级秩序ꎬ使语言意义变得模糊有歧义不再值得信赖ꎬ以此来强调文本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ꎮ2.1㊀语言实验传统小说的语言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ꎬ而«白雪公主»的语言充满跳跃ꎬ满是打破句法规则的碎片ꎬ对语言意义的确定性进行了解构ꎮ作者在小说中所做的语言实验有制造新词㊁双关㊁单词的组合㊁借用和罗列ꎮ(1)创造新词ꎮ在小说开篇ꎬ白雪公主说道: 我真希望这世界上有一些不是我总听到的词ꎮ [4]23作者将housewife故意拼写成horsewifeꎬ这两个词虽仅有一个字母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ꎬ前者是 家庭主妇 ꎬ后者由horse和wife两个单词组成ꎬ字面意思为 马的妻子 ꎬ意义难以确指ꎮ这两个词用德里达的 异延 和 差异 来理解更为合适ꎮ从小说整体来看ꎬ该词形成意义的播撒ꎬ 意义仿佛播种人抓起一把种子ꎬ四处漫散撒开去ꎬ落向四面八方而没有任何中心 [7]309ꎮ(2)使用双关语ꎮ小说中ꎬ丹和亨利有一段关于 断纹螺丝㊁螺母 的对话ꎬ使用的都是双关语ꎮ英文screw有 螺丝 和 性交 的意思ꎬnut有 螺母 和 睾丸 的意思ꎮ(3)词语组合ꎮ巴塞尔姆打破句法规则ꎬ把不相关的词语组合起来ꎬ试图突破单词本义所指ꎬ将其本义和喻义联系起来ꎮ小矮人 他们有一条没有充分利用的女孩河 [4]28ꎬ巴塞尔姆打破句法常规ꎬ用 河流 (river)搭配 女孩 (girl)ꎬ描绘出一幅女人成河的鲜明画面ꎬ暗指小矮人对白雪公主不忠ꎮ小说中出现的 野牛音乐 (Buffalomusic)ꎬ是作者创造的短语ꎬ用来讽刺当代摇滚乐ꎮ小说中有诸多此类词语组合ꎬ巴塞尔姆以此来消解现有的语言及意象系统ꎮ(4)词语借用ꎮ巴塞尔姆在小说中经常借用发音近似的词语ꎮ例如ꎬ作为王子保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ꎬ作者说ꎬ 我们曾希望他举起刀剑参加总统的诗歌之战 [4]59ꎮ其中 诗歌之战 (waronpoetry)中的poetry在发音和拼写上与 向贫困宣战 (WaronPoverty)中的poverty相近ꎬ 向贫困宣战 是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的口号ꎬ推行包括发展教育㊁兴建住宅㊁增加营养㊁扩大就业等在内的社会福利计划ꎮ巴塞尔姆以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对美国政府进行95第11期李慧红: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讽刺ꎮ为了逃离王子的责任ꎬ保罗和主教逃往国外ꎬ主教披着红袍阔步走来对幸存者哭喊道: 如果我们能直接越过那边那块陆地的峡角 到达那边那个娼妓 ꎬ 对不起ꎬ我是指村子ꎬ或许我们就能找到避风之地ꎬ以躲开这场特别的突变 [4]97ꎮ在这段引文中ꎬ 娼妓(harlot) 与 小村(hamlet) 读音相近ꎬ作者借此方法达到了讽刺和诙谐的效果ꎮ(5)词汇罗列ꎮ巴塞尔姆用大量篇幅描写白雪公主打扫房间的步骤: 白雪公主清洗了煤气炉灶ꎮ她取出炉眼和炉架下面的接盘ꎬ用热肥皂水彻底洗净ꎬ再用清水冲洗ꎬ用纸巾擦干ꎮ她用洗涤苏打和硬毛刷清洗炉眼ꎬ尤其仔细地清洗气孔ꎬ气就是从这儿喷出来的ꎮ她用发夹通净气门 [4]45这个段落单纯是罗列词语ꎬ于小说整体而言ꎬ只是凑成篇幅ꎬ不具任何意义ꎮ2.2㊀垃圾语言上述不具任何意义的词汇罗列也被称为垃圾语言ꎮ美国学者拉里 麦克弗里曾评论过ꎬ 巴塞尔姆的小说是由垃圾语言和陈词滥调构建而成的 [6]353ꎮ语言垃圾只是后现代社会中垃圾现象中的一种ꎮ通过大量的语言实验和垃圾语言ꎬ巴塞尔姆描绘出一个荒谬和无意义的世界ꎬ他的作品不再是建立在故事和情节发展基础之上的ꎬ不再是以作者自我意识和见解结尾ꎮ哈桑认为ꎬ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之一ꎬ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ꎮ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ꎬ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7]380ꎮ3㊀文本内容的消解:反英雄㊁反童话性戏仿是一种强有力的解构策略ꎬ巴塞尔姆在戏仿经典童话的过程中取消了传统的情节ꎬ代之以充满新形式的语言ꎮ文本内容的解构方面ꎬ将主要围绕人物和主题进行探讨ꎮ通过解构传统文学ꎬ巴塞尔姆为人们的生活现状提供深刻的见解ꎬ同时表达了反英雄㊁反童话的主题ꎮ3.1㊀童话人物的消解:英雄的缺失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中的所有人物和原型人物都相去甚远ꎬ打破了读者对人物的阅读期待ꎮ(1)白雪公主ꎮ白雪公主成了与七个小矮人同居的绝望主妇ꎬ不再是纯洁美丽的公主ꎮ她对枯燥的生活充满了厌倦ꎬ期待王子出现带她脱离困境ꎮ最终王子没有出现ꎬ白雪公主失望地说: 对我来说ꎬ这是个错误的时代ꎮ我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ꎮ [4]118白雪公主注定会失望ꎬ因为现实生活已失去了对英雄人物的支撑ꎬ 这个世界本身也出了毛病ꎬ因为它提供不出一位王子ꎮ至少它的文明程度不够ꎬ不能为这个故事提供那个正确的结尾 [4]118ꎮ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一个抱着童话幻想过着痛苦生活并最终幻灭的失败人物ꎮ她对社会充满失望和不满ꎮ她清醒而自省ꎬ意识到了文化的堕落和语言的腐坏ꎮ她意识到自己处在一种转折期ꎬ女人拥有自由却不受欢迎ꎮ她想要生活的新鲜感ꎬ却因根植于腐坏的文化ꎬ无法超越平庸的现实寻得更好的生活方式ꎮ作者展现了白雪公主的两面性ꎬ一面是试图向童话原型靠近ꎬ另一面是粗俗不堪ꎮ(2)保罗ꎮ保罗代表着王子的缺失ꎮ童话中的王子是典型的英雄人物ꎬ拯救了公主惩罚了邪恶的继母ꎬ是勇气和正义的体现ꎮ而巴塞尔姆把保罗塑造成反英雄式的人物ꎬ一味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ꎮ现代社会里ꎬ保罗的任务是拯救白雪公主脱离与小矮人同居的困境和简的谋杀意图ꎮ保罗清楚自己在童话中的角色ꎬ但他一直逃避责任ꎮ为了逃避ꎬ他躲进内华达修道会[4]97ꎬ在法国给法国公民讲解过音乐ꎬ在罗马的意大利邮政系统工作过ꎮ最终他放弃逃避ꎬ试图接近白雪公主ꎮ他接近白雪公主不是为了履行王子的职责救公主脱离困境ꎬ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渴望ꎮ白雪公主高估了保罗的王室血脉ꎬ以为有王室血脉就是王子ꎬ最终她才意识到 保罗是青蛙ꎬ他是地地道道的青蛙 [4]147ꎮ(3)七个小矮人ꎮ巴塞尔姆的小矮人不再是白雪公主善良无私的保护者ꎬ成了她的同居者ꎮ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森林ꎬ以清洗大楼外层和卖中国制造的婴儿食品为生ꎮ他们是普通民众的代表ꎬ过着平庸无聊的生活ꎮ虽然有不同的名字ꎬ但他们七个的性格没有明显区别ꎮ多数情况下ꎬ他们以一个人出现讲着一样的话语ꎬ彼此难以区分ꎮ小矮人的性格特征模糊而不明确ꎬ对他们的认识只能从他们的对话中获取ꎮ作者提供的有限信息降低了读者对小矮人的阅读期待ꎮ作者通过戏仿把童话人物放到后现代现实里ꎬ他们对现实有痛苦的自觉ꎬ却无力反抗ꎬ围绕他们的是失败的社会体系ꎮ语言的失败使得人们无法有效交流ꎬ无法弄清生活的意义ꎬ加速了人物的异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ꎮ他们注定无法完成角色原型ꎬ后现代社会现实无法支撑童话人物的创作ꎬ无法实现童话的完美结局ꎬ童话的文本内容被彻底消解ꎮ06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3.2㊀童话主题的消解:反童话性正义战胜邪恶ꎬ好人最终收获幸福ꎬ坏人最终受到惩罚ꎬ是传统童话道德观的核心和基础ꎮ这个核心在后现代社会中发生了位移ꎮ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让 文本和文本语言开始游离和疏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中心ꎬ使得文本和文本语言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地边缘化 [8]ꎮ白雪公主最终没有等来王子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ꎬ保罗没有承担王子的责任拯救公主ꎬ且最终误饮毒酒而死ꎮ小说不仅没有宣扬传统童话故事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ꎬ而且对试图从后现代文本中寻找道德和价值观的读者进行嘲讽ꎮ嘲讽也是后现代文化的属性之一ꎮ在巴塞尔姆看来ꎬ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土壤已不适合童话生存ꎬ无法为英雄的产生提供土壤ꎮ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贝尔认为ꎬ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反文化[7]366ꎮ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反童话和反英雄的ꎮ现代社会中ꎬ人们如同白雪公主对生活充满失望ꎬ如同保罗不再有王子和英雄ꎬ后现代语言不再值得信赖ꎮ这种反文化 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觉方式的革命ꎬ对社会结构本身加以改革ꎬ以反文化的激进方式ꎬ使人对旧事物一律厌倦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ꎮ因此ꎬ这是一种以反文化为其内容的新文化ꎬ对传统文化而言具有特殊的历史蕴含ꎬ它既是终结ꎬ又是开端 [7]366ꎮ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后现代社会发生急剧变化ꎬ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发生了扭曲㊁异化和衰退ꎬ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中所做的解构传统文化ꎬ目的正是要重构一种新文化ꎬ为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求出路ꎬ如文中最后作者所言那样 主人公出发去寻找一个新的信条 [4]157ꎮ4㊀结语综上所述ꎬ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中通过拼贴碎片和混乱的叙述视角等后现代创作技巧ꎬ消解了传统文本的形式ꎬ展示了后现代文本的反传统情节性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验和堆砌垃圾语言消解了文本语言意义的稳定性ꎬ揭示了后现代语言的不确定性ꎻ通过解构经典童话的人物和故事主题揭示了后现代文本的反英雄和反童话性ꎮ巴塞尔姆一方面以创造性的语言实验降格了语言和文化ꎬ反映了垃圾语言和腐坏文化的现象ꎬ一方面通过语言碎片表达了他对后现代社会语言文化的贬值和道德失衡的忧虑ꎮ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中所做的解构工作正是要重构一种新文化ꎬ为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求出路ꎮ参考文献:[1]㊀兰斯 奥尔森.杂七杂八:或介绍唐纳德 巴塞尔姆的几点按语[C]ʊ唐纳德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周荣胜ꎬ王柏华ꎬ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ꎬ1994:326.[2]㊀美国后现代短篇小说选[M].杨仁敬ꎬ等译.青岛:青岛出版社ꎬ2004:51.[3]㊀杰罗姆 克林科维兹.巴塞尔姆访问记[M].周荣胜ꎬ王柏华ꎬ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ꎬ1994:332.[4]㊀唐纳德 巴塞尔姆.白雪公主[M].周荣胜ꎬ王柏华ꎬ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ꎬ1994:5-157.[5]㊀拉里 麦克弗里.巴塞尔姆访问记[M].周荣胜ꎬ王柏华ꎬ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ꎬ1994:349.[6]㊀拉里 麦克弗里.垃圾美学: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M].周荣胜ꎬ王柏华ꎬ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ꎬ1994:171-353.[7]㊀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5:308-381.[8]㊀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ꎬ2006(1):69.责任编辑:柳㊀克ADeconstructionistAnalysisofBarthelme sSnowWhiteLIHuihong(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ꎬShandongUniversityꎬJinan250100ꎬChinaꎻPolytechnicInstituteꎬ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Taiyuan030024ꎬChina)Abstract:DonaldBarthelmeisoneofthemostfamousAmericanpost-modernismnovelistsꎬwhosemasterpieceSnowWhiteisaparodyworkoftheclassicalfairytaleSnowWhiteandSevenDwarfsbyGrimmBrothers.Thisnovelisatypicalpostmoderntextꎬdeconstructingandreproducingtheclassicalfairytale.Thispaperꎬfromthedeconstruc ̄tionistperspectiveꎬisintendedtogiveabriefanalysisonhowtheauthordeconstructsandrewritestheclassicalfairytaleSnowWhitethroughpost-modernwritingtechniquesinthreeaspectsincludingthetextualformꎬtextuallan ̄guageandtextualcontentꎬsoastoshowtherevolutionarynatureofpost-moderntextandthedeconstructivenatureofthepostmodernistart.Keywords:deconstructionꎻanti-plotꎻuncertaintyꎻanti-fairytale16第11期李慧红:从解构主义视角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作者:龙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它主张事物没有固定的中心,著名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称之为“去中心化”。
本文将从二元解构,叙事手法两个方面探讨《洛丽塔》中出现的“去中心化”倾向,揭示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洛丽塔》;二元解构;叙事手法;去中心化作者简介:龙燕(1988-),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一、纳博科夫和《洛丽塔》苏童在《我读纳博科夫》高度评价纳博科夫:“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纳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
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通篇的感觉始终是灼热而迷人,从未有断裂游离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书从头至尾这样饱满和谐可见真正的火候与功夫。
”[1](132)《洛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说描写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疯狂地迷恋上了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他违心地娶了她的母亲夏洛蒂。
当他真正的目的暴露之时,母亲气愤出走并且因此车祸身亡。
至此,亨伯特得偿所愿地她纵横美国大地并且占有了洛丽塔。
小说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由》,这是一份长达二十六万字的自白书,主人公在狱中以忏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洛丽塔坎坷的一生。
二、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理论传统的形而上学崇尚权威或者整体,即所谓的“中心化”。
二元对立作为其代表思想,更是认为对立的一方必定以绝对的优势或者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凌驾于另一方,诸如言语和书写以及真理和谬误。
但是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恰好反对这种对中心和权威的认定。
解构主义认为,如果说人类的文化本质是一种游戏的话,这一游戏的本质来自于“在场的断裂,总是不在场与在场间的游戏”。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精选文档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解构主义解读关健词:《芒果街上的小屋》;解构主义;二元对立解构主义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牲是惯于为世界设立一个本源或“超验所指导”,这个本原可以是“理念、目的、现实、实体、意识、上帝”等等。
由这个本源出发,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而所有这些对立都是不平等的,其中一些总是占有优先的地位,另一方则被看作是对于前者的衍生、否定和排斥,这样就形成了“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等。
而解构主义者德里达则通过颠倒等级、消解中心破除了这种统治西方几千年的形而上学思想,颠覆了形而上学的大厦,促使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事物进行重构。
对于文学文本,解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本自身具有矛盾性和颠覆性“‘任何文本都是不确定的,都表现出一种自我分解的性质。
因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常着眼于作者未曾意识、未能主宰的部分做文章,发现文本的矛盾性和不可调和性,从而推翻了文本内部的既定意义。
对于文学文本中的二元对立,解构主义的任务之一就是“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等级秩序”,从而达到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作品,由44篇短小精悍的独白构成,以小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简称埃)的视角描述了芒果街上西裔移民群落的生存状态。
作者希斯内罗丝是推动美国文学和女性主义“去中心,多元化”的弄潮儿,因此本文试图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对《芒果街上的小屋》进行解读,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作者在这部小说的几个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1 屋里的和屋外的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七位生活在芒果街周围的女性的悲惨遭遇。
很明显,这些女性的不幸均来自以男性中心的墨西哥传统文化和陈腐的家长制对她们的束缚。
由于父亲、哥哥或丈夫的管制,这些女性不得不整日呆在家中。
埃的曾祖母是“女人中的野马,野得不想嫁人,直到我的曾祖父用麻袋套住她的头把她扛走。
”曾祖母没有成为自己想做的人,“她用一生向窗外凝望,像许多女人那样凝望,胳膊肘运走忧伤。
解构主义叙事观关照下的_老人与海_

异域文苑2010.12·45·解构主义叙事观关照下的《老人与海》张大道[1]刘瑶[2]([1]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9;[2]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摘 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自发表以来,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全世界拥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丰富的哲学意义,每个阅读过他的人都受到过不同的启迪。
在此试图在解构主义叙事观的关照下,通过对老人与海这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文本的开放性,希望有助于对文本主题思想进行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老人与海 开放性 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叙事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On Narratio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ZHANG Da-dao[1] LIU Y ao[2]([1]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Hefei 230009;[2]Anhui Xinhua College Anhui·Hefei 230088)Abstract: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l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re are different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due to transcending the bounds of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It contains philosophical meaning so rich that people who read it can be enlightened. This essay tries to reveal the openness of the novel in the hope of further exploring the thematic ideas of the text by analysis of the two image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narrative view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penness; Indefiniteness; Narrative view of deconstruction一、解构主义的叙事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的批评实践中皆将文本看作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性结构实体,即叙事在其中由头到尾地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浅析舍伍德

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浅析舍伍德·安德森《手》邱冉英语081 0812020118舍伍德·安德森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知名作家。
他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曾经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等很多作家。
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称他为“作家的作家”。
I《小城畸人》出版于1919年,这本由25篇有着内在联系的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围绕着小城记者乔治威拉德的成长历程,描绘了俄亥俄州温士堡的小镇上“畸人”们的生活。
收入《小城畸人》中的小说《手》短小精悍,记述了“畸人”男教师飞翼比德尔鲍姆有一双富于表达感情,但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双手。
由于孩子的梦与无心的话,人们想吊死他, 但出于怜悯之心放过了他,飞翼比德尔鲍逃到温士堡后仍然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温士堡的人们关注他的手,因为那是作为一双一天能采一百四十夸脱草莓的安静的毫无表情的效率极高的绝对的机器,但他始终竭力将手藏在衣袋里或是背后。
这一切的一切虽然都不能被正常人所理解,却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的心酸和委屈。
旨在表达正常人与“畸人”间,“白天使”与“黑天使”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二元对立这个论点。
下述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试证明之。
一、“畸人”与“正常人”“手”是小说的题目,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中心意象,也是“畸人”不畸的最有力的证据。
由于一个孩子做了个不可言说的梦,并口无遮拦的讲了出来,II全宾夕法尼亚州为之不寒而栗。
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飞翼比德尔鲍的朦胧怀疑,竟激变成了信以为真,悲剧急转直下。
学生们在在盘问中说“他用手臂抱我。
”“他的手指老是摸弄我的头发。
”人们愤怒了,觉得他是在染指孩子。
但与其说手是飞翼比德尔鲍怪癖畸异的突出特质,不如说是他传情达意、抒发感慨的方式。
他借助于手指的爱抚,表达了他自己的内心。
表达出对孩子们的热爱,试问,这又有什么错误?III“在桌子底下、灯光的浓密黑影里,这跪着的人,看上去象是在教堂中做礼拜的神父。
神经质的富于表情的手指,在亮光中或隐或现,很可能被误认为信徒的手指在迅速地十个复十个地数着他的念珠哩。
读书心得——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读书心得——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 引言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菲茨杰拉德的著名代表作,同时也被视为其思想艺术技巧最成熟的作品。
文本中的盖茨比是悲剧的化身,该角色的创设得益于菲茨杰拉德的生活。
菲茨杰拉德把他对资本主义的情感态度贯穿于他的作品创作中,真切地表露出“迷惘的一代”的内在本质。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不满现状的盖茨比为改变出身,奋力跻身上层社会,身怀梦想从一无所有到成为世界首富,在追逐爱情和名利的途中屡遭现实的碰壁,梦想最终破碎的悲惨故事。
故事内容虽简单,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发人深省。
文本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双重叙述视角),将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淋漓尽致地呈现到读者面前,反映了在纸醉金迷的繁荣表象下现实生活的堕落腐朽及价值观念的支离破碎,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终将破碎的本质。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发表就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成了展现一个时代的经典。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虽说是千姿百态、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其论述基调多少都是基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秉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研究主张。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弥补了结构主义所具有的不足,从解构的视角出发来探究作者在文本创设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忽视与主题意义相冲突的对立组,对文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进行再研究,从新的解读视角对对立组所承载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进而来加深理解文本内容。
《了不起的盖茨本》对美国“爵士时代”这一社会价值的批判主要基于三个密切联系的二元对立:过去与现在、东部和西部、梦想与现实。
本文将基于二元对立概念,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2 解构批评自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文化信奉“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控制力,一个原则和一个结构。
“逻各斯中心主义”有着多组二元对立概念,如过去与现在,纯真与堕落。
二元对立概念本身就具有优劣等级差,前者优于后者,对后者起着一定的支配和控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经典
西方有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也有类似说法,即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林妹妹。
说的都是对人的认识的多面性与多样化。
事实上,不仅对人、事物的认识与看法各有不同、千差万别,阅读也存在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这段话就可以理解为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多面性的阐释。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强调的正是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与矛盾性以及阅读的多重性。
解构主义理论最初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
德里达认为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处于分裂状态,因而文本成了“闪烁的能指群星”,也就有了多重性阅读的可能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在美国文学界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在耶鲁大学形成了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学派,人称“耶鲁批评学派”或“耶鲁四人帮”(指的是保罗?德?曼、哈特曼、希利斯?米勒和哈罗德?布鲁姆四位学者,笔者注)。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经兴起,就对学界产生极大影响。
其主要观点有下述几点:1.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哈罗德?布鲁姆在《影
响的焦虑》中提出“误读”一词,并宣称“一切阅读都是误
读”②。
保罗?德?曼在其著作《盲视与洞见》中呼应了这一观点。
他们所说的“阅读”,就是惯常所说的“阐释”。
因为阅读要用语言,而语言总是一种修辞,所以不可能有唯一的解读,而是有多样性读法。
基于此,保罗?德?曼认为任何阅读所获得的洞见,同时也可能是盲点,因为它总是从某种预设出发,从而必然忽略了其他视点。
2.意义的多重性。
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只有一个单一的意义阐释。
传统阅读发现的只是作品众多意义中的一种,通过解构阅读,读者可以发现传统阅读忽略或有意忽视的意义。
解构阅读就是通过对某个作品的细读,找出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留在作品中的矛盾点。
对这些矛盾点细加分析,从而挖掘出作品的多重意义。
这是一种对传统经典阅读的拒绝,不盲从于任何专家与权威的解读。
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指出的一样,阅读必然是一种“误读”。
正是因为不同的“误读”,作品才能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和新的意义,也才能流传下去。
3.阅读与批评的创造性。
解构主义阅读不是一种主观主义的阅读,而是一种充分发挥读者主观能动性的阅读,它追寻的是文本的多义性存在。
而由种种矛盾组成的复杂文本,已不再限于一种单一的和权威的阅读,而变成多义的、开放式的延展性阅读。
由此,作品不再是供读者被动消费的对象,而是由读者去参与产生意义的客体。
可以说,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经问世,就对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界不仅对读者的重要性予
以肯定,视阅读为一重新的书写,也纷纷对一些经典之作掀起一股重读之风。
这其中,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堪称代表。
伴随这股重读之风,一些文学经典之作再次获得评论者的关注,其文本也因重读而愈加丰富。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
海明威凭借它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篇幅不长,但关于此作的评论却相当的多。
其中,不乏新意之论,而歧异评论也不少。
《老人与海》问世之初的几十年里,得到的多为正面评价。
尤其是作品中的“老人”形象,获得了许多的肯定。
评论者大多认为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尊严在重压之下永不言败的“硬汉”特征。
文中出现的老人的独白,“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③更是人所称颂的名句。
但到了20世纪末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外在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学界对《老人与海》展开了一系列新的批评研究。
代表性观点有,聂珍钊的《〈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与《文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认为老人出海捕鱼的行为破坏了海洋的生存伦理,他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文本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提出老人与大鱼的执着僵持和与鲨鱼的誓死较量均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邓世彬《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老人与海〉生态学解读》,也认为文本体现了小说作者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和矛盾的自然观。
从解构主义视域下审视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既然文本本身
是一个无限开放和延伸变化的运动过程。
那么同一个文本,视点不同,观点也自然会有不同。
基于此,任何一位普通的读者,都可以来重新解读和诠释《老人与海》这一作品。
因为面对一个丰富的文本,多元的解读是可能的。
细细品读《老人与海》,每位读者都可以如笔者一样有如下的追问:这部作品到底是凸显还是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是体现还是要消除人与自然的二元对
立?是倡导人类应该爱护自然还是一味征服自然?圣地亚哥老人,是一个勇敢坚强、心系自然、拥有正能量的代表,还是一个冷酷无情、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视角不同,观念有异,再加上文本自身的丰富性,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千差万别。
但这恰恰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所推崇的,“批评的目的不是去寻找作品的统一,而是去发现文本中可能具有的多样和不用的意义,文本的不完全性,它所显示出但未能描述的省略,尤其是它的矛盾性”④。
文本正是在这种多重性的解读过程中变得愈加丰富。
诚如凯瑟琳?凡尔西在其《批评的实践》中所言:
“与那些普通的、一览无余的政治口号相比,文学必定具有更耐人寻味的多重解释。
”⑤这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水浒》。
如何评价潘金莲这一形象?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国读者贴上“水性杨花”标签的她,在西方人眼里(尤其是美国读者)为何翻身成为这部作品中最具人性的光彩形象?潘金莲的形象在国外与中国有如此大的差别,不仅没有损失作品的魅力,反而吸引读者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研读作品。
还有,如何
看待武松的杀嫂?宋江的杀妻?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在客居美
国的学者刘再复的笔下,上述人物的行为与形象都与传统的评价大为不同。
⑥ 可以说,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一经问世,就对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也有一些“创造性”解读令人匪夷所思。
兹举一例。
李清照是中国传统文学领域极其难得的、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其词作在当时就颇受赞誉。
尤其是那首《声声慢》,更是得到后世学界的高评。
该首词以一连串的叠字开首,书写了女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后的中年凄凉窘境与孤独落寞情怀。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指的是女词人在晚秋的凄清景色里独自伤怀,念起往昔的有情生活,感叹如今如何才能独自熬得过这漫长的黑夜。
诗人郭沫若,在解读这首词作的时候,把“独自怎生得黑”解读为女词人在感叹自己为何长得这么黑,这种解读未免太过主观,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立足于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基础上的经
典重读,应该以文本与原作为基础,而不是以自我肆意的想象为工具去想当然地解码,否则只会贻笑大方。
其实,在对解构主义行注目礼或侧目的时候,对其相关理论和术语,也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种种误解或误读。
特别是对哈罗德?布鲁姆出的“一切阅读是误读”中“误读”的理解。
此“误读”,不是简单的重读,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更不是“错误”的意思。
无论是哈罗德?布鲁姆,还是保罗?德?曼,他们所
谓的“误读”,都是立足于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强调读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如果将“误读”解读为“创造性阅读”,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要言之,作家创作作品,本意在于交流与分享。
只有读者阅读了,且在阅读过程中发挥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才算参与创作,作品也才真正得以完成。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家写作和读者阅读是密切联系互动的两级。
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不仅发现与正视了上述这
两点,还发展并深化了对文学的认识。
正如有人所说的,所谓“一花一石一世界”,若是把写作视为那丰富多彩的“一花一石”,那么阅读,就是那无限拓展了的“世界”。
每个读者心里都有自己的秘密世界,所以无须盲从他人,每个人都有权利找寻自己的意义诠释。
① 鲁迅:《〈绛洞花主〉小引》,见《鲁迅全集》之《集外集拾遗补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②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黄源深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④⑤ [英]凯瑟琳?凡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第72页。
⑥ 刘再复:《双典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版。
该作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均提出了颠覆传统的评价,一度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和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对策”(项目编号:
JG13182)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海燕,文艺学硕士,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新媒体艺术等;方孝玲,文学硕士,合肥师范学院科研处讲师。
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