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解构?建构?——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结构?解构?建构?——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朱灵慧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29
【摘要】《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在对已有的几种翻译研究范式展开批评
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视角,即:以返回翻译本体为主旨,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交往理性为理论基础,以共识性真理为真理观,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又有对国外译论的借鉴,思辨结合,有驳有立,在证实与证伪的结合中提出了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总页数】2页(P185,189)
【作者】朱灵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J], 王军平;陈忠良
2.译学的反思与重建──评译学新著《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J], 秦文华
3.建构主义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翻译——以《今日中国》的中国特色词为例[J], 何姗;潘缌缌
4.三种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J], 程孟利
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英译实践的解构与建构 [J], 张宏;付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理论框架,它们对翻译实质的分析方法不同。
结构主义强调翻译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而解构主义则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相反,解构主义则强调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解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的对等关系观点,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者需要通过违反和改变传统的对等关系来处理这些差异。
解构主义分析翻译实质时,更关注不稳定性和冲突的方面。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互补。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建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则可以提醒翻译者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和突破。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视角可以一起运用,为翻译实质的分析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2024年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充满韵律的经典诗歌。
该诗歌被众多翻译家译成英文,每一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解读与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以解构主义为视角,对比分析三个《关雎》英译本,探讨其翻译过程中的异同点,并尝试分析解构主义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二、解构主义理论背景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对传统观念、结构进行拆解、重组和再解释。
在翻译领域,解构主义强调对原文的解读与再创造,关注文化、语言和语境的互动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对《关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三、《关雎》三个英译本概述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雎》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许渊冲的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合译本以及宇文所安的译本。
这三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使得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四、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1. 词汇选择:在词汇选择上,三位翻译家根据不同的理解与解读,对《关雎》中的词汇进行了不同的翻译。
许渊冲的译本注重传达诗歌的韵律美,词汇选择较为简洁;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更注重传达诗歌的意境美,词汇较为丰富;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平衡,试图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
2. 句式结构:在句式结构上,三位翻译家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许渊冲的译本采用了较为直白的表达方式,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改写,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保持原文意蕴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更加地道的英文句式结构。
3. 文化因素的处理:在处理文化因素时,三位翻译家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许渊冲的译本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背景;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对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补充,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传达文化意蕴的同时,注重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2024年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关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深沉的意境和情感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
本篇论文旨在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对《关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对文本的拆解、重组和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对比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
二、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解构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对既定结构的颠覆和重构,这一理论在翻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解构主义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再创造,以及在译语文化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理论对于《关雎》这样的经典诗文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关雎》及其三个英译本简介《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
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译本名1]、[译本名2]和[译本名3]。
这三个译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体现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理念。
四、三个英译本的解构主义对比分析1. 文本拆解与重组在文本拆解方面,[译本名1]较为忠实地保留了原诗的结构和韵律,但在某些词语的翻译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英文的表达习惯。
[译本名2]则更加强调意义的传达,对原诗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译本名3]则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同时,对结构和韵律进行了创新性的重构。
2. 文化元素的翻译在文化元素的翻译上,三个译本也各有特色。
[译本名1]在处理文化专有项时,尽量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
[译本名2]则更倾向于用英文中的类似概念来替代,以求更好地传达意思。
[译本名3]则在两者之间取得了平衡,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尽量使译文易于理解。
3. 意境的传达在意境的传达上,三个译本都尽力保持了原诗的深邃和美感。
[译本名1]通过精确的词汇选择和严谨的结构安排,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译本名2]则更加注重通过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来表现原诗的意境。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翻译领域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理论流派。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结构的稳定性和客观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重新呈现源语言结构的过程。
而解构主义则挑战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在当代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照下,翻译实质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两种理论的分析,深入探讨翻译的本质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
通过比较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复杂性,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因此,本文旨在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出发,对翻译实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翻译中的多元性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照不同理论观点,对翻译实践进行全面审视,进一步认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1.2 研究目的翻译实质分析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研究的目的也包括探究翻译实质的多元性,并分析翻译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照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对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视角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翻译实质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可能的展望和方向。
2. 正文2.1 结构主义对照下的翻译实质分析结构主义是一种通过对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来揭示其含义和规则的理论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认为翻译的核心在于保持源语言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以确保意义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所要做的是在不改变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将源语言的信息转移到目标语言中。
结构主义翻译实质分析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维持,翻译者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结构差异,找到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译本的翻译——以阿瑟·韦利和辜鸿铭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论语》译本的翻译——以阿瑟•韦利和辜鸿铭的英译本为例陈延琼 云南大学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英译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采用译文对比研究的方法,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从语意层面和句法层面解读《论语》不同的英译本,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和优缺点以期丰富译者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论语》;解构主义;对比研究作者简介:陈延琼(1994.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56-02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表了三部著作——《书写的差异》、《论文字学》和《声音和现象》,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
解构主义另一位鼻祖就是本雅明,他发表的《译者的任务》可谓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语言之间是彼此关联的,具有内在的亲缘性,不同等级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是翻译。
翻译的任务就是救赎语言,让世俗的语言走向上帝的语言,走向纯语言。
二.文献综述解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法国,于70年代登陆美国,并在那里得到长足的发展。
到90年代初,其影响已经扩大至翻译理论界。
1923年,德国翻译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的一篇文章《译者的任务》,由于这篇文章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雅明成为解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解构主义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儒学在国内重要性提高,以及典籍文化研究的发展,《论语》的英译本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近20年来,这些对《论语》英译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奈达“功能对等”、归化和异化、社会符号学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

文学教育更多期刊:点此访问首页 -> 2008年第12期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作者:郭烨字体:【大中小】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
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一、解构传统语言学中“所指-能指”之间的固定关系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其着手点正是索绪尔的所指和能指泾渭分明的划分,以及所有能够界定、捕捉或固定意义的观念,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以及保罗·德曼等人。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正是传统翻译理论中可译性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提,而如今这个前提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自然这并不能就对可译性进行否定,但确实为我们思考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是“对借助语言来充分描述和解释翻译之可能性问题的质疑”。
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起来,这样一来原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二、解构原作与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翻译理论总倾向于将译者所翻译的译作当作原作的派生物,附属于原作。
而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指出:“在生存的进程中,当一部作品到了声闻遐迩的时候,不纯粹传达主题的译文便开始问世。
因此,与不称职的译者的主张相反,这种译文与其说符合作品的需要,毋宁说作品由于译文而得以存在。
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
”这句话可被视为解构主义对原作与原作者权威地位的消解。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决定与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由彼此而得以生存,且“原作与译文又相互借贷”德里达认为考察语言被言说掩盖的遗迹,最好的领域就是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此体会最深。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初探

解构主义是一门学科,源于20世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勒西(Michel Foucault)提出的观点。
他借鉴追根溯源法,主要是考察文本中隐藏着
的意识形态,从而解压缩人们对于文本的认知,并寻求文本深层意识
的真谛。
19 世纪末,德勒西的观点逐渐发展延伸,并被贴上了不同的
标签,形成了解构主义语文学研究领域。
解构主义语文学研究,将本来单一的文本研究扩展至比较,从而获得
文本更多层面的解读。
比较方式最为普遍的就是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从而侧重挖掘出原文,进而理解文本真实的深层含义。
解构主义
强调原文意义是已翻译文本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被完全以新文本
取代。
因此,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既是原文的重要性,又与译文的解释、翻译技巧有关,这种关系对文本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为容易理解的就是原文被译文
所替代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注重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深刻的分析
和翻译,从而把原文的核心内容转化为新语言,在语言表达以及文化
价值方面具有本地化特色。
同时,原文作为基础,不可被完全淹没,
因此在译文中会保留原文的一定特征,以便读者从中得到更多信息和
激发背后深层意义。
从解构主义视角上看,原文与译文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翻译关系,而
是更加复杂的扩充和把握的过程,原文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理解、把握和诠释原文,是解构主义的核心任务,也是未来文本
深层研究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它们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视角。
本文将从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分别分析翻译实质。
结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结构和规则组成的。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
翻译实质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在文化、语境、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结构和规则的转换。
在翻译中必须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翻译“我爱你”这个句子时,必须考虑到汉语和英语中的人称、时态等方面的结构对应关系,才能正确翻译出来。
解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多个意义层面,这些层面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构成。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本多个意义层面的重新构建和再现。
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转换,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名著《红楼梦》时,必须考虑到中文文化所包含的多个文化喻示和象征,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找到对应的英文文化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各有侧重。
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综合这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从结构和规则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并在多个意义层面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和转换,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