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反抗异化追求人性--《变形记》虫形人格里高尔及其教育价值的思考(教师中心稿)

反抗异化追求人性--《变形记》虫形人格里高尔及其教育价值的思考(教师中心稿)新乡市第二中学刘志强内容提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中学语文教材(试验本)第六册选编了表现主义作品《变形记》,对中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填补了我国语文教材对现代派作品选文的空白。
其次,它标志我国教育界开始正视《变形记》所反映出的异化问题。
第三,它也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和教学的挑战。
《变形记》和其它现代派的作品一样,具有主题多义性的特点。
传统的分析认为小说表现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债争取独立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以此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异化的现实。
本人认为这种传统观点也有问题:一是格里高尔身上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和号称“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派文学的矛盾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其次,格里高尔人性是软弱的,是否还有另一面--反抗性和对人性的追求?教材要求侧重格里高尔人性的分析教学,但应从哪方面分析其人性?纵览《变形记》全文,我们发现其情节荒诞不经,但细节真实可信。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善良人性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本文试图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出发,分析格里高尔身上的人性。
本人认为,只有结合人文主义传统分析作品,才符合作品本意和适合我国对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本文分七个部分。
导言:《变形记》传统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一、“虫形人”:荒诞中的真实;二,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定位的困惑;三、反抗:“异化”社会里“人”的出路的探索;四、反父:新旧观念冲突的折射;五、人性:人道主义的继承和再思考;六、《变形记》的现实意义及人文教育价值。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人文主义人性作者:刘志强,男,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新乡市二中教师。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beb49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0.png)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变形记说课稿(精选3篇)

变形记说课稿变形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形记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形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变形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掌握文学作品的读写方法;2. 理解和体验“悲剧”的概念,形成对散文、随笔的不同阅读体验;3. 分析作家使用的不同叙事手法,感悟小说的艺术魅力;4.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节选《变形记》,重点阅读第1章、第2章、第10章和第11章,重点讲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阅读训练、分析文本、讲授阅读策略、鼓励学生表达等方式,讲解、讨论和体现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2. 互动式教学:借助PPT、多媒体教学和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阅读和解读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变形记》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节、文本阅读环节1. 让学生读第1章和第2章,并进行个人或团体阅读感想讨论。
2.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小说中隐藏的主题,探究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3. 通过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第三节、叙事手法解析环节1. 阅读第10章和第11章,重点分析作者的叙事手法,如时间蒙太奇、人物性格体现等。
2. 引导学生从叙事的角度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节、思考与表达环节1. 让学生回顾整个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2. 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如小组展示、写作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节、结束环节总结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评价以小组展示、作文写作、个人阅读笔记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实际表现、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课后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变形记说课稿

变形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形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经典作品。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课处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
从文学价值来看,《变形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运用荒诞、象征等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冷酷。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于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能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荒诞情节背后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荒诞情节的表现手法及其深层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讲授法:对于一些文学知识和创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学法:1、自主阅读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小说,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小说欣赏”,具体内容为卡夫卡的《变形记》。
本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桑萨的奇异变化,揭示了现代人在物化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变形记》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桑萨的形象特征,探讨其变形的象征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变形记》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变形现象,引发学生对变形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3. 分析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展开揭示主题。
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桑萨的形象特征,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探讨其象征意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主要内容: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格里高尔·桑萨、家人、同事等主题思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变形记》主题思想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2024年《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变形记的概念、分类和实际应用,掌握变形的基本法则。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变形设计,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图形的翻转、旋转等变形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掌握变形的基本法则,进行创意变形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画纸、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变形实例,引发学生对变形记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变形记吗?”2. 讲解:讲解变形记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变形的基本法则。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平移、旋转、翻转等方法进行简单的变形设计。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讲解创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创意变形设计的要点。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变形设计。
6. 互动:学生展示作品,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教学2. 内容:(1)变形记定义、分类和应用(2)变形基本法则:平移、旋转、翻转(3)创意变形设计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变形方法,设计一幅创意变形画。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创意独特,运用至少两种变形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变形设计,进行课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组织变形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图形的翻转、旋转等变形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创意变形设计的要点和实际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讲解创作过程。
4. 作业设计:要求创意独特,运用至少两种变形方法。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一、教学难点:图形的翻转、旋转等变形方法的运用1. 翻转:指导学生理解翻转的概念,包括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教师中心稿)汪振学教学目标一、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二、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三、领略外国小说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设想:一、针对本文篇幅长的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如下:1、阅读课文,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结合《语文读本·〈变形记〉解析》,从小说的艺术角度分析其特点。
三、以学生研讨为主,交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把握其规律和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有关情况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
一、导入课文: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
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
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当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
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
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在传统的小说中,有起伏跌宕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情节,甚而觉得有些繁冗拖沓。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都会局限在天时、地理、人际等客观因素的牢笼中,还必须遵循着逻辑原则及因果关系来合理推论。
但《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了。
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
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我们试着来解析一下隐藏在那“变”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奥的东西。
二、介绍作者情况以及现代派文学1、作者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见课文下面注解)补充: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小说,分三种情况: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中国长城的建造》等篇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2、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
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可参看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
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
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3、写作背景《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三、检查预习情况:1、为加点字注音:穹顶偌大粘性休憩下颚思忖羞赧门闩阖上一瞥晨曦濒临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
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
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3、《变形记》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A、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
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
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
B、情节发展的线索: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憎恨“把他弄走”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
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由于格里高尔的突变,所以引起了家里人对他的强烈反应。
家总是被人们形容为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
然而,当家中有一个无法动弹,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虫”时,家中其他成员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卡夫卡伸出无情之手,指出生活幽暗处那个令人惊悸的真相。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作为格里高尔敏感的神经总是有着惊异的发现:公司秘书逃跑,母亲晕倒。
“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并且“无情地驱赶并发出嘘嘘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血流如注”。
他孤独的心多么需要交流与慰藉,哪怕他成了一只甲虫,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心。
可当他走出房门时,却被父亲用苹果轰炸。
妹妹也逐渐由最初的同情而厌恶到憎恨,反复提出要摆脱这个“负担”。
再没有比这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悲惨的情形了。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如何冷漠无情,但她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杀害父亲。
父亲病故,她们总还要挤出点眼泪,还需要用习俗礼仪来掩盖一下真实情感。
然而,在卡夫卡这儿,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冷漠的现象呢?换句话说,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哪怕有血缘关系的同类,何以会如此铁石心肠呢?记得著名古典悲剧《窦娥冤》中,太守桃杌听信张驴儿的诬告,不顾窦娥的申诉,刚问两三句便呵斥道:“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
”这句戏曲台词,与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妹的认识殊途同归,都是把人不当人。
正是因为那受刑的窦娥、受难的格里高尔在太守、萨姆沙夫妇和葛蕾特的眼中根本不是人,而是“贱虫”时,他们才能恨之入骨,以冷酷的态度看待“虫”,以残酷的方法心安理得地随意处治“虫”。
甲虫在卡夫卡那里正代表着人被赶出了“人”的社会。
当然格里高尔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他变成甲虫之后,脑子里还在想着公司,想着家,他是还想苦苦挣扎着返回“人”的生活之中,那么努力地、白费力气地却是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
我似乎看到孔乙己拖着断腿走进酒店时,掌柜、顾客那种冷硬的态度;阿Q被送上断头台时,看客们那种麻木的神情;祥林嫂倒毙在风雪之夜时,鲁镇祝福的人们那种漠然的举止。
格里高尔和他们一样,都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堆里,从活的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所以,结局只能是在痛苦中默默死去。
这人变为虫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异己的排斥和厌恶。
这种存在状态不是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带给人的一时的处境,而是人类的一般处境。
卡夫卡采用这种变形、夸张、象征或怪诞的很富于刺激性的外观,就是要引起人们的震惊,让人们品味出作品超乎寻常的意义来。
昆德拉说:“在现代世界,丑陋无处不在,它被习惯地用仁慈遮掩着,但却在所有不幸的时刻突然出现。
”因此,卡夫卡用这种变形的手法把小说变成了一种思想方式,可能更增添了小说的观念容量,更有力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隐而不彰的意蕴。
他确实是“本世纪一位不是思想家的思想者”。
课后思考:应该怎样来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学生研讨为主,领略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和心理描写艺术。
一、引导学生讨论:1、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简要概括: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2、阅读“在第一天”、“他必须离开这儿”、“现在怎么办?”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高尔听到父亲关于“家庭的经济和前景”的说明时,为什么会觉得是“令人愉快的消息”?明确:格里高尔知道自己变形后不能再挣钱养家,因此得知父亲尚有积蓄后便消除了对家庭经济的担忧,反映了他善良、顾恤家境的性格。
(2)怎么理解“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却怎么也生不出了”和“念念不忘这件事(筹措一笔钱供妹妹上学)”这些话的作用?明确:伏笔和反衬。
(3)格里高尔为什么会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惊慌”之中?明确:一是对妹妹煽动父亲要把他赶走感到不可思议,“必须”“唯一”等话十分决绝,已经没有亲情可言;二是对妹妹所谓格里高尔在“迫害”他们,要“占领整幢寓所”让他们“露宿街头”等耸人听闻、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谎言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惊慌。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死亡的厄运了。
(4)第三段中“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表现格里高尔怎样的心理?明确:善良、忍辱负重,不拖累家人,对变形后人情的变化、亲人的冷漠和死亡的威胁异常平静、清醒和坚决。
(5)“背上那只烂苹果”在这一段中是第三次出现。
前文中分别写到“父亲已下定决心要轰炸他”,“飞来的一只(苹果)简直陷进他的后背去了”,一个多月来那只苹果“还一直留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