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广斌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年第02期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它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甚至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师的教。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既能充分发挥授课时间的效益,又能省时省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方法之一。
我以义务教材第五册的小说和第三册的说明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尝试比较法的几点做法。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抓住“三要素”不放,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文的异同:(一)主要共同点是:①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无反抗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②都用人物的语言摹状人物的心态,如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几十层地狱”的谈笑,“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夸张;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显示出鲁迅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③人物动作用词精当。
如胡屠户接银两时的“攥”、“舒”、“缩”、“揣”等动作,像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排”、“摸”,如银幕上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安雪梅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比较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对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时两处划船声的比较: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节奏缓慢,表现她们边划边聊,轻松愉快的心情;另一处是当鬼子出现时,她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逐渐加快而不乱,表现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神态。
比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
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毛泽东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
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1、纵向比较法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
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
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
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
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
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极力渲染当时的战争气氛,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教育新探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李君莉前不久,我到县城听了一节名师的公开课,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刘老师将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联读教学。
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读读比比”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学生说,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景,后面是抒情;《次北固山下》前三联是写景,尾联也是抒情。
就在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学生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最大的特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又一生说,两首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中水是动景,山岛是静景;《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青山是静态,行舟是动态。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两首诗都写了山与水,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观沧海》是曹操借“观沧海”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却是王湾的思乡之情。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丢了一颗“比较”的石子,在求知的海洋中上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老师是教材的引领者,把握着教材的主动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的热烈、愉快、有效又轻负。
这“石子”也让我心潮澎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加上对信息理解可能有偏差和记忆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分析和讲解,效果不大;或者学生听着会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老师可以依托文本,甚至调整文章顺序,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不难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文章都采用了比较这种表现手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它挖掘并呈现出来。
大至整篇文章,小至语法修辞,都可以拿来比较。
“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比较是一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比较,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
【关键词】比较法;鉴别;时机;方法;形式多样提及“比较”,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可谓随处可见。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无意识地运用了“比较”,“你没有我长得高”,“我的苹果没有你的大”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在我们的平常教学内容中也不乏“比较”的存在,如“区别形近字”、“组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课后练习第三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等。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比较之处也就不必细说,如“比较各题的异同”,“比一比,看谁查字典快”之类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时时运用到的。
何以“比较”在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加之事物中的比较处于人们认识过程的中间阶段,很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比较中学知识,同时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思考、勤思考、善思考,自己会比较鉴别,从而增长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有较大的不自觉性,教师的指导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意运用的时机在教学中要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注意把握好时机,贵在用得“精到”,贵在恰如其分。
运用“比较”,我们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容易混淆时,把二者进行比较,从而对新旧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的鉴别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在学生的认识发生错误时,或老师有意设置一些错误时,把正与误作比较,从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2 注意比较方法在进行比较时,我把他分为四个环节来进行:1、找相同点2、找不同点3、找本质区别4、对比练习,巩固计较的效果。
浅议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 中 , 努力 做到教学 为写作服 务 , 课文与学 生的习作进行 比 将 较。如 : 写人记 事的作文 , 小学里就开始 了, 可相 当一部分初 中生 还是写 不好 , 常是轻描 淡 写 , 几笔带 过 , 不具 体 , 欠生 动 , 枯燥得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 笔者在语文教学 实践 中作 了一些 尝试 , 归纳起来 主要有 如下
丝方 尽》 , 先让 学生 回顾第 二册 的散 文《 枝蜜》 时 就 荔 中有 关“ 蜜
蜂 ” 段 描 写 , 后 导 人 新 课 。通 过 比较 法 教 学 , 生 对 说 明 、 一 然 学 描
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 同的 。为能把 握文章 的思想 特征 , 领
略 文 章 的艺 术 特 色 , 们 运 用 比较 法 教 学 是 必 要 的 。 我
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 象能力 、 造能 力。运 用比较 法教 学, 想 创 可使 教学 内容丰富 , 学思路 宽广, 教 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 想 象和思维能力。 【 关键词】 比较 法; 同单元 ; 文章标题 ; 同体裁 ; 不 文章 结构
由 于 作 家 思 想 素 质 、 化 修 养 的 不 同 , 文 章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文 在
、
同单元 课文 的 比较法 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 , 由专 家精心设计 的。同单元 的课 文一般 是 体裁 是相 同的。有的在 内容上是 同类 的 。将 单元里 的课文进行 比较 , 常能起到事半 功倍 的教 学效果 。如 :故 宫博物 院》 《 常 《 、雄
伟 的人 民大 会 堂 》 这 两 篇 均 属 课 内 自读 课 , 就 先 引导 学 生 阅读 , 我 这 两 篇 课 文 的“ 自读 提 示 ” 然 后 辅 导 学 生 根 据 “ 示 ” 计 一 个 对 , 提 设 比表 格 , 内容 有 :事 物 特 征 ” “ 明 重 点 ” “ 明顺 序 ” “ 明方 “ 、说 、说 、说 法 ” , 课 时 只 抓 住 说 明 的 重 点 进 行 教 学 , 学 生 了 解 了故 宫 、 等 上 使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认识活动,精神发展的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明创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性、悟性,引发思维发散,知识迁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人手,寻找比较点,自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题,通常是语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显露,或是某种有关课本内容的提示。
一些课题本身就具有比较点,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比较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导人课题。
如《死海不死》中的“死”,含义一样就会使题目自相矛盾,那么不该矛盾的两个“死”又指什么呢?同一个“死”,不同含义的比较话题一下使学生的新鲜好奇的情绪转换到死海“死”的特征,而又不“死”的探究中;又如《这是一颗流星》中的“流星”,学生熟悉的流星是发光发热,一闪即逝,而题目中的“流星”又指什么呢?了解流星那样小而耀眼的记敏内容,领悟歌颂又不象流星那样会消逝的充满单稚,充满爱心的主题。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2、从整体感知从整体感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思路是按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依次介绍外观美,内部结构精巧等特点。
在比较阅读了《苏州园林》的思路相同在材料安排总分逻辑顺序,不同在《苏州园林》的说明内容不再是人工建筑物本身,而选择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苏州园林建筑的总体艺术构思,总体艺术风格为说明重点的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文体均为小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教育的牺牲品,他是封建教育之下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毒害,最后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人的缩影。
范进则比孔乙己受害更深。
可当他中举后,便很快与张乡绅勾结在一起,成了封建社会的爪牙。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像孔乙己一样,没能走上仕途,成了封建教育的牺牲品,另一类如范进,为了升官便与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成了他们的爪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陈德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方法,因为运用比较方法可找出万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找出客观规律。
要求我们注意到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比较法教学的具体运用和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运用、差异、培养、发挥、开拓、提高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
所以,运用比较能够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说明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
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比较法能使抽象细致的要领和规律具体形象化,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比较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上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做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
3、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比较法中的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4、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比较法教学的运用
1、字、词、句、段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采取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词义句意,那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
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用遣词造句的用意,并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则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比较法。
一是换词比较。
在教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中,“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
”“混”字换成“过”字比较。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而”过”字只是”经过”的意思,没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二是换句比较。
如同样在教《我的母亲》时,有这么一句:“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换成“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只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2、整篇课文的比较教学。
中学运用比较法教学字、词、句、段的基础上,整篇课文比较的范围也很广,可以从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较。
如同一单元的整篇课文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新课,或进行单元复习。
大致有同一单元几篇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同一单元内容大体相同写法大致相似课文的比较、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课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比较、同一单元中同一作家同一文体的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异同的比较等几种情况。
如初中语文说明文单元教学时,可将《死海不死》和《数字杂说》两篇课文,在综合表达时所选择的具体方法及语言风格的差异上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平实性的说明和文艺性说明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从而提高说明的读写能力。
3、超越单元界限的广泛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通栏用超越单元界限的广泛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不同体裁而写法有同有异的两篇课文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体裁相同,内容和写法也大体相同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
但是,这种比较方法更适合于中考前的总复习。
三、比较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比较的。
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
如果没固定联系点,没有可比性的内容,不可盲目比较,以免学生不知所措。
选材时要“驾轻就熟”,“就地取材”,尽量贴近学生思维要求。
2、作好组织指导工作。
在挑选具有一定联系点的句章,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分别找出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出自的原因,并经过综合,从所找原因中总结或概括出事物的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差异。
3、比较活动要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为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语文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