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概述

合集下载

腧穴的名词解释

腧穴的名词解释

腧穴的名词解释腧穴是中医药中一个很重要、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

它被认为是中医药和中国民间传统医疗保健技术中一个神奇的部分。

它指的是位于人体特定解剖结构下的独特穴位,可以活化人体自身内部的潜在能量,或者补充人体营养,从而保持健康。

腧穴是中国传统医学推拿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自然疗法,其医疗理念和技术中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行一种特定的按摩,以激活、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

腧穴的概念可以追溯至先秦六韬中的“经腧”,是中国古代为使自身身体良好而研究的关于人体的一门学问。

腧穴可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身体得到有效的调节,从而达到调理身体状态、疏通经络、消除疼痛和病症的作用。

腧穴的特点主要是位于特定的解剖结构上,有其独特的形状以及不同的形状、大小和深度。

每一个腧穴的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六大腧穴功能:调整体质,强调阴阳平衡,增强体能,平衡精神,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可以说腧穴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人认为很重要的按摩技巧。

腧穴技法是中医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技巧。

它通过腧穴的特殊位置和按揉力度,运用多种方法,对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还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帮助睡眠、改善消化功能、清除体内毒素,使身体保持健康。

腧穴的技术和药物的治疗方法一样,有其特点和规范,技法要根据情况而定,要施行时也要对腧穴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使用腧穴技法,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腧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既可以调节人体状态,又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体质,是一种自然和有效的调理方式,是中国人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使用腧穴技术,必须具备正确的理念和相应的技术,以便在施行腧穴技术的过程中及时调节和平衡人体的能量。

腧穴概述

腧穴概述

头 面 部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 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3寸

3寸 18寸 9寸 9寸
直 直 横 横
骨度分寸折量法
部位 示意图 起 止 点 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 中点(歧骨) 胸 腹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寸 直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折量 分寸 9寸 8寸 度量 法 直 直
少冲
少泽 至阴 涌泉 中冲
少府
前谷 足通谷 然谷 劳宫 后溪 束骨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灵道
阳谷 昆仑 复溜 间使
少海
小海 委中 阴谷 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关冲
足窍阴 大敦
液门
侠溪 行间
中渚
足临泣 太冲
阳池
丘墟
支沟
阳辅 中封
天井
阳陵泉 曲泉
络穴
1、定义
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 络穴。共15穴。
2、分布
肘膝关节以下。
3、作用
①主治络脉病。②治疗表里两经病。③治疗慢 性疾病。④原络配穴。
手太阴 手阳明 足阳明 足太阴 手少阴 手太阳 足太阳 足少阴
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手厥阴 手少阳 足少阳 足厥阴 任脉 督脉 脾之大络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鸠尾 长强 大包
背俞穴
2、作用
既治本经病,又治交会经脉病。
谢 谢!
八会穴
1、定义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 所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第二章__腧穴概述

第二章__腧穴概述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概念:凡归属于十四经之穴,称为经穴。 特点: ①定名、定位、定经脉、定数(《内》160+ -—《逢原》 361,沿用至今)。 ②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主治证明确且有一定主治规律。 ③ 主治范围广
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数
穴 年 代(公元) 作 者 书 名 《内经》 《甲乙经》录 《明堂》 《千金翼方》 《铜人》 《发挥》 《大成》 《金鉴》 《逢源》 正中单 穴 约25 49 名 两侧双 穴 约135 300 数 穴名总 数 约160 349
二.腧穴的命名 《千金翼》“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命名取义广泛: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腧穴位置特点,作用主治赋名。 熟知穴名可见名求位,顾名知用,由表知里,提高学养 (医科学、其它学科哲学概念、社会学、形态学、考古、训古)。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星辰命名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 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尺泽、曲池、曲泉、 经渠、太渊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 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风市等。
是十四经代表穴,重点穴,常用穴,效验穴。 主治作用具相对特异性 ,可单用、亦可配合 用.
一、五输穴 1.概念: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井、荥、 输、经、合 五个腧穴的总称。 首载《灵枢· 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针灸甲乙经》补充心经五输穴后才完善。
中冲
少冲
劳宫
少府
大陵
神门
间使
灵道
曲泽
少海
隐白
大敦 涌泉

腧 穴 概 述

腧 穴 概 述

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二、腧穴的命名(一)天象地理类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尺泽、曲池、曲泉、经渠、太渊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风市等。

(二)人事物象类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攒竹、禾髎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阙、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大迎、百会、归来、三里等。

(三)形态功能类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如脏腑背俞和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天阳络、阴都(腹)、阳纲(背)、阴陵泉、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迎香、廉泉、劳宫、气海、血海、光明、水分等。

三、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

确定腧穴位置,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称“骨度分寸”,用此“寸”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取穴时,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则有手指“同身寸”的应用。

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比量三法进行介绍。

腧穴学概述

腧穴学概述
返回
【特定穴 ·募穴】
募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分布
作用
含义: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
论》“胆虚……治之以胆募、俞”,只提及“募” 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 脏腑的募穴。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脏会——章门:与脾之募穴合,五脏皆禀于脾——脾为
五脏之源,为后天之本。
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
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胸,为宗气之所聚。
血会——膈俞: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为血之会。
【特定穴 ·背俞穴】
背俞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含义作用:来自分布与脏腑关系
作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官窍疾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阴病行阳,俞在阳”
说明五脏有病多反应在背俞穴,可诊断某脏有 疾(主要定脏腑)。
②治疗脏腑官窍疾病:“迫藏刺背,背俞 也”,“阴病治阳”说明五脏有病多刺背俞穴 治疗。亦常配合募穴应用,称俞募配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意义
作用
作用: 可用八会穴均可治疗八者相关的疾病。【例如】
返回
【特定穴 ·交会穴】
交会穴
基本概述
含义
分布
作用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概述

腧穴概述

第二节腧穴概述概述:1、腧穴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1)腧穴指穴位的总称;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一)经穴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 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针灸大成» 359个«针灸逢源» 361个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二)奇穴1、定义:有具体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1)属经穴的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是穴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阿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腧穴的名词解释

腧穴的名词解释

腧穴的名词解释腧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它是指人体经络中的特定穴位,也称为经穴或经络穴位。

腧穴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脉,辅助治疗疾病。

腧穴的命名及定位每个腧穴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定位方法。

腧穴的命名一般使用通俗易懂的字词,反映其对应的功能或位置。

常见的如“太冲”、“曲池”、“合谷”等。

这些名称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便于人们记忆和理解。

腧穴的定位是通过解剖学和经络理论的结合来确定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贯穿全身,腧穴就位于经络的特定部位。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而腧穴则是经络上气血最为集中的位置。

通过找到腧穴的准确位置,中医师可以在治疗中施以刺激,以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抗力。

腧穴的功能与作用腧穴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气血之门”,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腧穴刺激可以激活经络,促进气血的流动,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来说,腧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气血: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解除气血堵塞的状况,并通过作用于腧穴上的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2. 温通经络: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从而起到舒筋活络、解疼止痛的作用。

这也是腧穴在治疗各种疼痛病症上的重要作用。

3. 调整脏腑功能:腧穴对内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也很重要。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影响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调整其功能平衡,从而改善相关疾病的症状。

4. 强化人体防御能力:腧穴的刺激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这是腧穴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腧穴的刺激方法中医学使用多种方法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针灸:针灸是刺激腧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师使用细针刺入腧穴,进行旋转、抽提、推拿等手法刺激,并通过针刺的力度和深浅来调节刺激的效果。

2. 按摩:以手指、拇指等按摩腧穴,通过按揉、揉摩等手法刺激腧穴,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 二、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 、 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 腧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腧穴 ,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 称为 原穴” 合称“十二原” “原穴”,合称“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 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 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 有原穴有别。《难经 · 六十二难》指出:“三 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 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 有原穴。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 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病、背腰、脏腑病 眼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太阴病 足厥阴病 足少阴病
脾胃病 肝病 肾、肺、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任脉 督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十、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 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 交会经脉的疾病。 交会经脉的疾病。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易取穴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 简易取穴法 4种。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 井 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 的部位, 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 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 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 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 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 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注为输” 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 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 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 合”。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 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 剖标志有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两大类: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 1.固定标志 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 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 2.活动标志 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 志而言。
三、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 络穴: 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二、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二经 病
经名
本经病
三经病
手太阴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 手少阴
心、胃病 心病
神志 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耳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病 二经病 三经病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 1、扪穴检查诊断疾病: 以手指指腹按压相应的特定穴,或触摸其局部硬结、 隆起、凹陷、条索状、圆状反应物等,推断疾病所在 经脉、脏腑。 2、探测穴位诊断疾病: 即用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等,探测体表相关特 定穴,以判断其经气的失衡状态及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 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 度法、折骨定穴法。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 1、中指同身寸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3、横指同身寸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二)分部主治规律
头面颈项部
分 部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胸腹背腰部 分 部 主 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
第三节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 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 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 等表证, 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 往来证, 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九、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 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 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 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 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 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 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 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第二章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 部位。 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 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 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上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 阿是穴三大类。 穴、阿是穴 (一)经穴 1.含义: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脉、 督脉的腧穴,统称 含义: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腧穴,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 特点: ①有名称 有固定位置 有归经 有主治规律 有名称,有固定位置 有归经,有主治规律 有名称 有固定位置,有归经 有主治规律。 ②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
(三)阿是穴 含义: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的,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不定穴” 天应穴” 特点: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腧穴的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二)奇穴 含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 1 . 含义 :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 , 而有具体的位置和 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固定位置 但无经属,对某些病 有固定位置, 2 . 特点 : 有穴名 有固定位置 , 但无经属 对某些病 有奇特疗效,亦称经验用穴 经验用穴,是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 有奇特疗效 经验用穴
(三)形态功能类
1.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 如腕骨、大椎、曲骨、 巨骨、心俞、肝俞、大肠俞等命名。 2.以脏腑功能来命名: 如承浆、承泣、听会、廉泉、 关元。 3.以经络阴阳来命名: 如阴陵泉(内)、阳陵泉 (外);如阴都(腹)、阳纲(背)等。 4.以穴位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 归来等。
七、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 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 八会穴来治疗。
八、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称为八脉交会穴。 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 “交经八穴” 八穴” 流注八穴” 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一、五输穴 含义: 含义 :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 合五个( 腧穴, 井、荥、输、经、合五个(类)腧穴,总称 为五输穴。 为五输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 指出: 所出为井、 九针十二原》 《灵枢 九针十二原 》 指出: “ 所出为井 、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溜为荥 、 所注为输 、 所行为经 、 所入为 合”。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 的取穴方法。 如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取风市。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合谷、、气街、。 3. 以大小水流命名:后溪、少海、尺泽、曲池、支沟、 太渊。 4.以交通要冲命名:气冲、关冲、内关、水沟、风市、 水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