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小气候实习资料报告材料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共3篇)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共3篇〕第1篇:气象气候学见习报告气象学与气候学见习报告一见习目的1对一定范围内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气象设备有所了解。
2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计的能力,培养对气候与气象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加强对时间概念在气象与气候的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3培养良好的学习、观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气候与气象学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本次实习为期一天,2022年11月27日上午在李小刚老师和汤佩玉导员的带着下到了商洛市气象局近距离观看了主要的气象设备,听取了气象站工作人员介绍的工作流程,考前须知,商洛主要的气候灾害和央视天气预报的播报知识,气象学今后开展的主要方向等一系列的知识。
下午在李小刚老师和汤佩玉导员的带着下我们来到了东龙山气象站进行地面气候要素的综合观测和对气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了解学习。
三见习内容、过程及完成的任务上午:商洛市气象局参观内容:了解短期天气预报〔天气图法〕、短时预报〔测雨雷达〕和气象预警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系统、天气预报影视制作和他们当年的手绘地图。
1:商洛市气象局简介商洛市气象局位于商洛市城区中心,主要承当商洛市各地气象站传输来的数据汇总与分析,负责发布气象天气预报和灾害的预警报告,为人民和政府效劳。
2:根本内容气象网络中心天气预报的形成和发布:这里有全区最好的大型气象计算机,是全区的气象数据库,全区各县市的观测数据都会聚在这里,多个显示终端分别显示着当前时刻的雷达气象回波图、卫星云图和等压线、等温线等图各要素的数据、符号,并且现在在金凤山上还建立了一个气象塔。
一进去我们就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气象站的内部数据网查看着昨晚到今天的天气图,观察着一张一张的卫星云图、雷达图,一圈又一圈的等压线,五颜六色的温度分布图、降水分布图,一撇又一捺的高压低压槽中,一堆又一堆填充着“F〞的风向图,并结合所有的图和数据分析和探讨着未来的天气状况。
气象学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气象学实习报告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第五小组小组成员:2014年12月2日摘要本组选择的下垫面为干裸地。
通过一天对小气候的观察与测量,影响小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云量,温度,湿度,风,周围植被情况及建筑物情况。
选择了下垫面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测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太阳直接辐射根据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散射辐射随云量增多而增加;反射辐射取决于总辐射以及土壤湿度;反射率大小主要与下垫面的的颜色、湿度、粗糙程度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有关.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不同高度气温一天中出现了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水气压与相对湿度在一天中变化皆较大且变化趋势相反;从风的特性上讲,越近地面风速越小,在风速和风向两方面都有阵性,近地面层风速白天最大,早晚变小。
关键词:小气候辐射湿度气压日变化对比一、前言1.1 小气候的相关知识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⑴。
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
⑵.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⑶。
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
⑷。
日变化剧烈,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⑸.小气候规律较稳定.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
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气象学实习报告三篇

气象学实习报告三篇气象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及要求通过大气候实习使我们掌握各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通过小气候实习,可使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大气候的各气象要素与小气候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并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最后所提交的论文要求有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分析及实习结果。
二.达到的能力目标学生能独立的观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独立的进行数据的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得出结论,对论文的规范写作进行初步的训练。
三.实验仪器(1)大气候实习: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地温表,净辐射表,总辐射表(2)小气候实习:干湿球温度表,光度计,通风干湿表四.观测内容1.大气候实习:观测内容:1)辐射的观测:包括净辐射、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
2)气温、空气湿度(利用湿度查算表查出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实际水汽压)3)土温的观测:包括0cm、5cm、10cm、15cm、20cm的土壤温度观测时间:9:00点开始观测,每隔半小时观测一次,直至3:00点结束2. 大棚内外气温、湿度、光照度的测定(小气候实习)观测内容:大棚内外气温、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水气压)、光照度的观测以及大棚透光率的计算观测方法:第一步:在大棚内任意选取三个点;第二步:利用通风干湿表和照度计分别测量这三个点干、湿球温度和光照度。
(注意:利用通风干湿表测量这三个点干、湿球温度时要距离地面150cm,利用照度计测量三个点的光照度时应在地面测定,并使感应面保持水平);第三步:在大棚外空旷地任选一点,测定150cm的干、湿球温度和地面的光照度;第四步:利用湿度查算表查出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实际水汽压。
第五步:计算大棚透光率,大棚透光率=(大棚内光照度均值/大棚外光照度)__100观测时间:9:00点整开始观测,每隔半小时观测一次,3:00最后一次观测结束注意:利用通风干湿表观测空气湿度时,要求湿球在每个时间点的观测之前湿润一次。
例如:9:00观测完之后,9:30开始第二次观测,这时湿球要重新湿润一次。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一、引言本文为气象学小气候实习报告,旨在通过对实地实习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和探讨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对气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小气候实习地点为某城市市区的一处居民小区,实习时间为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
三、小气候观测设备及方法为了收集小气候数据,我们选择了以下观测设备和方法:1. 温度计:使用精确的数字温度计,在不同高度和位置处采集空气温度数据;2. 湿度计:通过湿度计获取空气湿度数据;3. 风力风向仪:用于观测风向和风速的变化;4. 光照强度仪:用于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
四、小气候特征分析根据实地观测数据,我们得出以下小气候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在观测期间,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常,南向和西向的位置温度较高,而北向和东向的位置温度较低。
2. 湿度变化:湿度随时间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降雨前后会有明显的波动。
在降雨后,湿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前则呈下降趋势。
3. 风向风速:风向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导风向,风速一般在2-4级之间。
但在天气系统影响下,风向和风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
4.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受日照时间和云量影响较大,一般在晴天和少云的情况下较强。
五、小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基于观测数据和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小气候的变化规律:1. 温度变化规律:小区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受到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
另外,季节变化也对温度有一定影响,夏季较热,冬季较冷。
2. 湿度变化规律:湿度的变化受到降雨和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会使湿度增加,而蒸发会使湿度降低。
同时,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季节的变换也会对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3. 风向风速规律:小区的主导风向受到地理位置和气象系统的影响。
季节变化和天气系统的移动也会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光照强度规律:日照时间和云量是影响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日照时间较长且云量较少,因此光照强度相对较强。
气象气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气象气候学实习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气象气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熟悉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2. 熟悉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 深入了解气象气候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气象气候学学科的认识。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气象观测站三、实习内容1. 气象观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气象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以下观测项目:(1)气温观测: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技巧,观察气温的变化规律。
(2)气压观测:学习气压观测的原理,掌握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气压的变化趋势。
(3)湿度观测:了解湿度的观测方法,掌握湿度计的使用技巧,观察湿度的变化规律。
(4)风向风速观测:学习风向风速的观测方法,掌握风向风速仪的使用技巧,观察风向风速的变化规律。
(5)降水观测:了解降水观测的原理,掌握雨量计的使用方法,观察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2. 气象资料整理与分析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气象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具体包括:(1)气象资料的收集:了解气象资料的来源,掌握气象资料的收集方法。
(2)气象资料的整理:学习气象资料的整理方法,包括数据录入、校对和分类。
(3)气象资料的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3. 气象灾害预警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气象灾害预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以下内容:(1)气象灾害的种类: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
(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学习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发布标准。
(3)气象灾害预警方法:了解气象灾害预警的方法,如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群众撤离等。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气象气候学实习,我们收获颇丰。
以下是实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1.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环节,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气象工作至关重要。
气象学实习报告(最新6篇)

气象学实习报告(最新6篇)2022气象学实习报告篇一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实习成绩:年月一、实习目的该实习是本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知识。
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性质所引起的小气候变化进行观测,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农林业生产活动受到气候的极大影响;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反过来也引起的局部小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对小气候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如城市大气成分的变化),对城市小气候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释放热量对小气候的影响等,掌握各种小气候形成的机制和规律及可能对农林业和城市生活的影响。
要求掌握常规气象仪器仪表的操作和使用技能,了解气象观测基本环节和原理,理解本课程理论知识,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打好基础,也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实习,主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的:1.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新的知识;2.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实习方案的设计,并初步掌握气象学实习研究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3.通过实习数据的整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处理技术。
(1)通过观测各种气象要素,了解和掌握各种气象仪器的构造原理,安装规范,观测方法和观测数据的整理,数据整理表的制作以及各种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2)气象观测要求: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3)要求正确读数,规范做记录,要制作适当的数据处理图表,然后分析和比较观测数据,并将分析结果与要素原来特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进行比较;(4)了解并掌握不同森林类型所形成的的小气候特点,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5)了解掌握地形在水热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比较不同地形产生不同小气候的原因。
(6)了解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对小范围内形成的小气候的影响,产生冷热差异的原因;(7) 了解现代气象台站设施与气象观测;(8) 了解小气候观测方法,掌握不同立地条件所形成的的小气候特点,使学生能独立掌握比较分析产生的差异及其原因的方法(9)做好实习报告,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具体分析。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进入大学以来,我对气象与气候学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我参加了气象与气候学实习课程。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参与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我对气象与气候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培养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气象观测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气象观测的实践活动。
通过使用气温计、湿度计、风速仪等仪器,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天气参数的测量。
同时,我还学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观测站点,以及如何保证观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气象与气候学的研究中,数据采集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实习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大气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参与实际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数据来揭示气象与气候的规律和变化。
3. 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实习中,我积极参与了气候变化研究的相关项目。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我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气象与气候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中的主要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与实际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气象与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中,我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提高了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3. 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与导师交流,我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我对气象与气候学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实践中的学习使我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

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气象与气候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气候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习,我有幸深入了解了气象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经历和感悟。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国家级气象台,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与气候学的相关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在该公司进行实习。
我希望通过实习,深入了解气象观测、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同时学习与专业人士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实习内容1. 气象观测在实习的第一周,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气象观测的基本操作和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方法。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进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记录。
2. 数据分析在实习的第二周,我开始进行气象数据的分析工作。
通过掌握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编程语言,我能够有效地提取和分析气象数据,并制作相关的数据可视化图表。
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3. 气象预测模型在实习的第三周,我参与了气象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了解了常用的气象预测模型以及其原理和方法。
我还学会了使用计算机模拟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从而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预测。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的丰富通过实习,我对气象与气候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实习期间,我有机会亲自操作各类气象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提升使我更加熟练地进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和模型应用。
3. 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导师和其他实习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合作。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让我更好地适应了实际工作环境。
四、展望与感想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气象与气候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深刻体会到气象与气候学在国家经济、农业、交通、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气候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意义1.1 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1.2 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1.3 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环境。
2实习区域概况与方法2.1 测点的概况及描述:地理位置:本次测点设置在林业大学气象站部,40N,116E;地形:地形比较平坦,较开阔;附近水体:附近没有河流水体;周围建筑物:在测点北侧约20米处有北林气象站的实验楼,其余周边有住宅楼以及正在建设的楼房,比较密集,据测点约100米;下垫面:本组测量下垫面为湿裸地;土壤植被状况:土壤较湿润,周围有稀疏植被,有低矮草丛和树木。
天气:天气状况较好,太阳不错,有少量云。
2.2 观测项目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反射率,20cm、1.5m空气温、湿度,1m风向、风速,0~20cm土壤温度,0cm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气压2.3 观测仪器及时间各个小气候要素均为正点每小时观测一次;利用天空辐射表和直接辐射表观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反射辐射、总辐射;通风干湿表观测0.20m和1.5m高度处的气温和空气湿度;三杯轻便风向风速表观测1m高度的风向、风速;地面、地面最低、最高温度表及曲管地温表观测地面和土壤温度。
3结果与分析3.1 太阳辐射的时间、空间变化(1)分析:图1-1所示为本测点水平面上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的变化图,由图可知,太阳总辐射从早上到中午一直上升,但变化趋势渐小,从中午到傍晚开始不断减小,且在16时到17时减小速率很快,主要被太阳高度角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影响;太阳直接辐射总趋势与总辐射趋势几乎相同,只是辐射量小于总辐射量。
另外,散射辐射也是从早上到中午略有提升,中午到傍晚略有降低,但是总趋势几乎趋于较平稳状态;还有,反射辐射也是类似于散射辐射,从早上到中午略有提升,中午到傍晚略有降低,但是总趋势几乎趋于较平稳状态,不如总辐射变化剧烈,所以反射率中午较低,早晚较高。
图1-2 本测点水平面上反射率日变化0%5%10%15%20%25%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时间反射率折线图 1分析: 图1-2为本测点湿裸地水平面上反射率日变化图,由图可以看出,反射率忽上忽下,但一直围绕某一数值波动,变化不大 ,这与反射的变化有较大关系 ,因为反射也变化不大。
(2) 图-2 水泥地、湿裸地、干裸地、草地反射率对比图分析:由图2反射率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各种不同下垫面的反射率不断变化,且各不相同。
不难看出,草地的平均反射率最高,且变化幅度最大,可能是早上草从上有水分露珠且草叶的表面较光滑所以反射率较高。
其次,湿裸地的反射率比较低,但是其变化幅度很小,可能是湿裸地较粗糙,且全天其特性几乎不变。
干裸地与水泥地的反射率都较低,且变化较大这可能与其表面水分的蒸发有关,所以晚上的反射率急剧下降。
3.2 地面和土壤温度时间、空间变化 (1)图-3 本测点O㎝~20㎝土温日变化图10203040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时间土壤温度05101520分析: 图3为本测点湿裸地0cm-20cm 土温日变化图,由图可以看出地表即0cm 处的温度是上午先不断增大,然后下午不断减小,这是由于从早上由于地面不断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所以不断升温,下午太阳辐射减小,所以温度也不断减小,所以地表温度几乎与太阳直接辐射的变化相吻合。
其次,地下的温度几乎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增大,中午变化幅度最大,早上和傍晚的变化幅度很小,这可能是因为地下土壤的导热率较小,所以变化不大,到了傍晚,地面土壤温度主要受地表辐射,地表从表层开始辐射,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逐渐减小,所以离地表近的温度先降低;土壤厚度越深,土温变化越小。
(2)图-4 本测点4个时刻0㎝~20㎝土温随深度变化曲线510152025303505101520深度〔㎝〕温度09:0013:0017:0019:00分析:如图—4为本测点湿裸地09时,13时,17时,19时的0cm~20cm 土温随深度变化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13时随土层的加深,温度的变化最明显,且越向下温度越小,而且减低的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在上午地面获得大量太阳辐射热,温度急剧上升,热量由上向下传递,这是日射型。
9时从上到下先上升后降低,5cm 最低,这是因为日出后地面升温,上层土温迅速变成日射型分布,但下层仍保持辐射性,所以中间温度最低,这是早上过度型。
17时温度几乎不变,但还是中间10cm 处最高,这是因为傍晚地面因辐射冷却温度下降,土壤上层出现辐射性,下层仍保持日射型,这是傍晚过度型。
19时夜间地面辐射冷却温度降低,热量由下向上传递,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这种铅层分布叫辐射性。
(3) 图-5 水泥地、湿裸地、干裸地、草地地面温度日变化对比分析:如图-5为水泥地,湿裸地,干裸地,草地地面温度日变化对比图,由图可以看出干裸地的第一个数据为错误数据(忽略)。
由图可知整体所有的下垫面都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且除了水泥地,其余三个的变化幅度也近乎相同。
这主要是因为所有的下垫面都是主要受太阳的直接辐射的影响,而水泥地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最低,所以温度相对其余三个都较低。
3.3 气温、相对湿度时间、空间变化 (1)图-6 本测点0.2米、1.5米气温日变化51015202508:0010:0012:0014:0016:0018:00时间温度分析:图-6为本测点0.2米,1.5米气温日变化,从总体上看两曲线的大体趋势相近,也是先增后减。
其次还可以看出,气温大部分时间都是高于地表温度的,这是因为在湿裸地上水分不断蒸发使地表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使地表温度几乎都低于高处的气温。
但是在19点后的晚上地表温度超过了高处的气温,这是因为晚上水分蒸发少,对温度影响小,且越靠近地面越受到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温度相对较高处的气温较高。
(2)图 7-1 0.2m、1.5m实际水汽压(e)日变化102030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时间实际水汽压分析:图7-1为0.2米,1.5米实际水汽压日变化图,由图可知,从总体上两曲线的看大体趋势相近,也是先增后减。
其次还可以看出,1.5米处的水汽压几乎一直高于0.2米。
这是因为当天空气湿度较大,1.5米处集中了较多水汽,且其温度也较高,所以水汽压也较高。
但是到了晚上地表水汽压超过了高处,这是因为晚上地表的水汽较集中。
图 7-2 本测点0.2m、1.5m相对湿度日变化2040608010012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时间相对湿度0.21.5折线图 3分析:图7-2为湿裸地0.2米,1.5米相对湿度日变化图,总体上两曲线的看大体趋势相近,早上地表湿度比1.5米高处高,这是水气主要集中于地表。
中午1.5米高出湿度比地表高,这是因为水汽都蒸发到了较高处。
到了晚上,地表湿度又超过了高处空气湿度,这时蒸发减少,水汽下沉到地表。
(3) 图 8-1 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20㎝气温日变化对比分析:图 8-1为 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20㎝气温日变化对比图,由图可以看出四种下垫面的总体变化趋势几乎相同,也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因为与地面太接近,所以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大,所以随地温变化而变化。
再者由于各种下垫面的反射率不同,所以出现了差异。
图8-2 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 1.5米气温日变化对比分析:图8-2为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1.5米气温日变化对比图,由图可知,各种下垫面的变化趋势也近乎相同,都是先增后减。
由于1.5米处受地面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总体温度比0.2米处的较高。
图 8-3 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20㎝相对湿度日变化对比分析:图8-3 为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20㎝相对湿度日变化对比图,由图可知,各种下垫面的0.2米处变化各有不同,但总体趋势都是中午空气湿度最低,早上和晚上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午太阳辐射强水分蒸发多所以较干燥,而早上晚上蒸发少,所以湿度较大。
还有,湿裸地的空气湿度最高,因为水分多。
其次干裸地也较高。
而草地却很低,这是因为草地上植物生长吸收了水分,还有植物的保持水分能力也很强。
而水泥地也是由于水分少所以空气湿度低。
图 8-4 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1.5米相对湿度日变化对比分析: 图 8-4 为水泥地、干裸地、湿裸地、草地1.5米相对湿度日变化对比图。
由图可以看出各种下垫平稳面的变化各不相同,湿裸地的变化最平稳,起伏不大,这是因为湿裸地的水分几乎变化不大。
干裸地的空气湿度最低,因为水分很少蒸发也少。
草地的空气湿度变化最大,因为上午植物保持水分状态,所以空气湿度小,到了下午,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所以空气湿度增大,晚上又减少。
水泥地的变化也较明显,因为上午不太强,所以蒸发到高出的水分少,所以1.5米处水分较高,但是到了下午,水分蒸发到高空,使得1.5米处空气湿度降低,晚上又有所回升。
3.4 风速、气压时间变化 (1)图-9 本测点风速日变化0.20.40.60.808:0010:0012:0014:0016:0018:00时间风速折线图 1分析:图9为湿裸地风速日变化图,由图可以看出,早上8点风速较小,但是到9点半一直在上升然后又下降,然后又不断波动,到了晚上风速降低为0,由此可知,风速几乎没有规律可寻,这主要与下垫面的空气流动有关,由于气压的不断变化,风速也无规律的变化。
(2)图-10 本站气压日变化101010201030104010501060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时间气压分析:图—10为本站本测点湿裸地气压日变化图,可以看出,气压先增后减,中午最高,早上晚上都较低。
这主要与气温有较大关系。
4、主要结论(1)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湿裸地的太阳辐射全天先升高后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从早到午再到晚太阳高度角先增大后减小;土壤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且随深度的改变时间的改变不断变化,这主要与土壤的导热性等关系有关;空气温度也主要受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土壤温度的影响,趋势也是先增后减;空气湿度的时间空间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蒸发,下垫面类型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