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气候学第一章作业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一章:绪论.

• 在研究方法上,当代气候学除了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气候学的 统计方法外,还要求对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测和综合 分析,并对气候系统相互作用过程和气候形成、变化的动态过 程进行物理-动力学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
特点是: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周期分季际、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 等。
特点是:气候变化慢,时间长。
3、各自研究的系统不同
天气:仅是大气中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个单纯 的系统
气候:包括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动物、 植物、人)五个子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各 个系统相互联系、作用、,并决定着气
哈尔滨气候特点是: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降水的平均状况:T=3.5℃ P=554mm 温度、降水的极端状况:Tmax=36.7℃ Tmin=-38.7℃
Pmax= mm Pmin= mm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天 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10天 长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10天—3个月
候的长期平均状况。气候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一、气候的概念
• 100多年来,“气候”的概念随人们对气候现象认识的不 断深入,而不断地变化:
– 洪堡(A.V.Humboldt, 1845)本、阿里索夫等
• 经典的气候概念:(三个要素)
– 月平均气温 – 月总降水量 – 月平均气压 – 30年的观测值
•
物理过程:增温、冷却、蒸发、凝结。
2、研究对象:
地球上的四大圈层之一——大气圈 主要研究内容: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第一章引论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体系。
2.大气圈可分为哪些层?对流层有何重要特征?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什么叫露点、降水、降水量?①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
②降水是指从天空降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但露不属于降水)。
③降雨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边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4.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阐明其意义。
①干空气状态方程为P=pR d T,其中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1.什么叫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用I0表示,多取I0=1370W/m2.2.什么叫太阳辐射光谱?其能量是如何分布的?①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②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其次是红外区,占总能量的43%,而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能量的7%。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哪几种?为何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吸收、散射、反射三种。
②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是因为空气中杂质、水汽等凝结物少,基本上是属于分子反射,而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
4.为何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是因为云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能反射回地面,也就是大气的逆辐射,因此,当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逆辐射就更强了。
5.写出泊淞方程,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引论一、填空题: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用表示。
2.天气学是研究不同的区域内所发生的的及规律,并在上应用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3.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4.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气候、、规律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5.气候是指在、、和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的综合。
6.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天气学是气候学的,气候学是和的综合。
7. 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在气候系统的五个子系统中是主体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
8.地面—90km的范围中大气的组成是、、。
9.大气是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此外还有含量不定的、。
10.干洁空气是指不包含、、的大气。
11.90km以下大气的分子量是,90km以上大气主要成分是。
12.大气中的氧参与有机物的、、过程。
13.CO2在大气中具有时空分布特点。
参与植物的作用,能吸收和的长波辐射。
14.O3的作用是,使大气增暖,另一个作用就是。
15.大气中的水汽量随高度而,随纬度而。
16.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具有变化的气体,可以吸收来自于地表的辐射,也可以放出辐射。
17.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具有时空分布特点,其作用是和。
18.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等水汽凝结物19.在0℃、760mmhg条件下, 50%的大气集中距地面 km以下的层次中,离地 km的大气中质量仅占 %,大气中的和随高度而逐渐变小。
20.气象学规定在大气中有出现的最大高度,称为,其高度为 km。
密度法规定的大气上界高度为 km。
21.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大气、、和将大气分为个层次。
22.对流层的上界因纬度而不同,低纬,高纬;又因季节而不同,夏季,冬季。
在本层中集中了大气,水汽。
23.对流层中的平均温度递减率为℃/100m。
24.在对流层中按和分为三层。
最下层称为,范围是 km。
25. 层又称电离层,具有的能力。
26.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称为27.气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28.在气象学上,气压的单位是、、29.标准大气压是指在的海平面上,温度为℃时,所测到的水银柱的为高度为的大气压强。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家庭作业一1、大气组成2、大气分层(结构)家庭作业二一、以下描述哪些是指“天气”?哪些是指“气候”?1. 今天的足球比赛因下雨停赛。
2. 北京的1月最冷。
3. 今天下午最高气温15℃。
4. 昨晚台风从广东省登陆。
5. 昆明是个旅游胜地,因为那四季如春。
6. 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
7. 今天多云。
答: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
气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1、3、4、7“气候”:2、5、6、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前半句是天气,后半句是气候。
二、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3℃,估计其2km上空大气温度多少?解:已知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2km上空大气温度T=23-0.65×2000/100=10℃答:其2km上空大气温度约为10℃。
三、某地区春季海平面气温10℃,假设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对流层顶温度为-55℃,求该地对流层顶高度,并说明该地区所在纬度是:高、中、低纬哪个纬度?解:该地对流层顶高度h=[10-(-55)]÷0.65×100=10000m=10km因为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厚度平均为10~12km,所以该地区为中纬度地区。
(对流层低纬平均高度17-18Km,中纬10-12km,极地8-9km)答:该地对流层顶高度为10km,是中纬度。
四、位于赤道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5℃,假设气温直减率为0.65℃,其对流层顶高度为16km,求该地对流层顶温度?解:该地对流层顶温度T=25-0.65×16000/100=-79℃答:该地对流层顶温度是-79℃第二次作业家庭作业一一、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个单位,根据下图,描述地-气系统辐射平衡过程。
气象气候学第一章作业一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第三节气象要素与状态方程【主要内容】本章概述了气象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简述了气象气候学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果;论述了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介绍了主要的气象要素和状态方程。
【名词解释】气象、天气、气候;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下垫面;气候状态、气候系统;世界气候计划;干洁大气、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的上界(大气的物理上界)、气温直减率(气温垂直梯度)、气温、气压、水气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湿、露点、降水、风(风速与风向)与风压、云量、能见度、虚温【填空】1、盖特斯把气候状态定义为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2、气象气候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发展时期等三个阶段。
3、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表;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
4、挪威学者贝坚克尼父子创立了气旋形成的锋面学说;瑞典学者罗斯贝创立了气长波理论;20世纪30年代贝吉龙-芬德生提出了降雨学说。
5、1992年4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世界气候框架公约》。
6、我国现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奠基人是竺可桢。
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地学通论》《物候学》。
7、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其中是气候系统中最易变化的部分。
气候系统的能源是太阳辐射。
8 、标准状况下大气的密度为1293g/m3 ;干洁空气的分子量是28.97 。
9、大气中臭氧含量最大的高度是20-30km 。
10、大气中出现高度最高的现象是极光,其高度约为1200 千米。
11、大气的物理上界约为1200 千米。
12、平均而言,在对流层中高度每增加1 千米,气温则下降0.65 。
13、在20千米以上的高度,有时早晚可观测到贝母云。
在高纬度75-90千米的高度,有时可观测到夜光云。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

⽓象学与⽓候学作业1.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洁空⽓看成为有固定分⼦量的单⼀⽓体成分? 答:由于⼤⽓中存在着空⽓的垂直运动、⽔平运动、湍流运动和分⼦扩散,使不同⾼度、不同地区的空⽓得以进⾏交换和混合。
2.⼤⽓的上界有多⾼?在此⾼度内分为哪⼏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的物理上界为1200km,着眼于⼤⽓密度的⼤⽓上界为2000-3000km。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①⽓温随⾼度增加⽽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象要素⽔平分布不均。
3.⾼⼭常年积雪、云峰⾼耸,反映了哪⼀层的特点?为什么?答:反映了对流层的特点,因为⾼⼭处于⼤⽓的对流层,对流层具有⽓温随⾼度增加⽽降低。
4.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温度随⾼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层和暖层温度随⾼度迅速升⾼⼜是为什么?答:①对流层主要从地⾯获得热量,因此⽓温随⾼度增加⽽降低;②中间层由于⼏乎没有臭氧,⽽氮和氧等⽓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太阳辐射⼜⼤部分被上层⼤⽓吸收掉了,因此⽓温随⾼度增加⽽降低;③平流层由于紫外线辐射很强烈,因此⽓温随⾼度增加⽽升⾼;④暖层由于波长⼩于0.175微⽶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物质所吸收,因此⽓温随⾼度增加⽽升⾼。
5.试从微观的分⼦运动论⾓度说明温度的实质。
答:在⼀定的容积内,⼀定质量的空⽓,其温度的⾼低只与⽓体分⼦运动的平均动能有关。
当空⽓获得热量时,其分⼦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平均动能增加,⽓温也就升⾼。
6.已知10oC时,E为12.3hpa;18oC时,E为20.6hpa。
某地上午8时⽓温为23oC,e为12.3hpa;次⽇8时⽓温为23oC,e为20.6hpa。
求两天8时的Td ,⽤此说明Td的⾼低直接与什么因⼦有关。
答:第⼀天上午8时e为12.3hpa,⽽10时E为12.3hpa,所以第⼀天8时的Td 为10℃。
第⼆天上午8时e为20.6hpa,⽽18时E为20.6hpa,所以次⽇8时的Td为18℃。
气象学与气候学

三是抗旱水源之少历史罕见。大江大河出现“洪水不洪”、“汛期枯水” 的现象。嘉陵江内载重船已经禁航。全市有2/3的溪河断流,275 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1081个乡镇(街道)中有2/3出现供水 困难。截至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9.5亿立方米,只占应蓄 水量的33%。 四是干旱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除秀山、酉阳、石柱为严重干旱外, 其余37个区县为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 面积近2000万亩,795万人、735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五是旱灾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全市秋粮作物将减产2至3成,烟叶、 药材、商品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58万亩柑 橘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有64万亩绝收;近两年退耕还林的381万亩 在土苗木死亡率超过50%,江津市50万亩花椒基地死亡花椒树30 00余万株;全市发生森林火灾92起,过火面积8130亩;受灾畜 禽3664余万头(只);潼南县琼江流域网箱养鱼近日出现“翻塘” 现象,一次性死鱼1200多吨;因高温、限电、供水困难等造成企业 限产停产减少产值34亿元。旱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3.75亿元, 其中农业经济损失51.28亿元。 陈光国披露,在重庆特大旱灾中,中央和市级财政安排的救灾资金 累计达到2.23亿元,市政府社会捐助接收办公室接收捐赠资金 1.14亿元(含认捐资金),各区县接收1600多万捐赠资金,共 计3.5亿多元。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引 论(1)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6年7月3日上午8:30分,一层大雾飘向山东蓬莱市沿海,将蓬莱阁 景区掩住。时隐时现的蓬莱阁景区如同披上了神秘面纱的仙山。登高远 眺,整个景区仿佛在云海中浮游。云雾将蓬莱阁景区拦腰裹住,唯有田 横山尖清晰可见,景致很是壮观。此景观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许多市民 和游客目睹了这一美妙奇观。 据气象专家介绍,这种如梦如幻的平流雾,是蓬莱市特有的海上三奇 观(海市、海滋、平流雾)之一,海雾被海风吹过后,飘浮空中,然后 冉冉生起,就形成了悬在半空中的“飘带雾”,附在海面而随风平流, 则得名为“平流雾”。 (来源:天气预报网)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引论

O + O
O2 + O
O3
原因: 原因:
在上层大气中,紫外线强度很大, 在上层大气中,紫外线强度很大,氧气分子多分 离成氧原子。 离成氧原子。
在较低层大气中, 数量充足, 在较低层大气中, O2和O数量充足,为O3形成提供了 物质条件,因而在距地面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物质条件,因而在距地面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30千米处臭氧混合比最大 再通过下沉作用, 20 25千米处最多。 25千米处最多 再通过下沉作用,在20—25千米处最多。 在低层大气中由于,短波紫外辐射减弱, 在低层大气中由于,短波紫外辐射减弱,氧原子形成 微弱,故臭氧比重减少。 微弱,故臭氧比重减少。
通论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地质学基础 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水文学 植物地理学 中国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 外国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
本课作业: 本课作业:
1、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气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 是什么?
2、何谓天气?何谓气候?二者有何区别? 何谓天气?何谓气候?二者有何区别?
*3、简述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3、简述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一、气候系统的组成
气候系统一般包括五个物理组成部分,即大气圈、 海洋) 气候系统一般包括五个物理组成部分,即大气圈、水圈(海洋)、 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各部分简述如下: 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各部分简述如下:
山脉对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和云雨分布都有不同的影响, 山脉对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和云雨分布都有不同的影响,往往是气 候的分界。 候的分界。 土壤是大气中游离物质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气候变化中有巨大影响。 土壤是大气中游离物质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气候变化中有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概述
第二节气候系统概述
第三节气象要素与状态方程
【主要内容】本章概述了气象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简述了气象气候学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果;论述了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介绍了主要的气象要素和状态方程。
【名词解释】气象、天气、气候;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下垫面;气候状态、气候系统;世界气候计划;干洁大气、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的上界(大气的物理上界)、气温直减率(气温垂直梯度)、气温、气压、水气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湿、露点、降水、风(风速与风向)与风压、云量、能见度、虚温
【填空】
1、盖特斯把气候状态定义为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2、气象气候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初期、发展时期等三个阶段。
3、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发明了温度表;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
4、挪威学者贝坚克尼父子创立了气旋形成的锋面学说;瑞典学者罗斯贝创立了气
长波理论;20世纪30年代贝吉龙-芬德生提出了降雨学说。
5、1992年4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世界气候框
架公约》。
6、我国现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奠基人是竺可桢。
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地学通论》
《物候学》。
7、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其中
是气候系统中最易变化的部分。
气候系统的能源是太阳辐射。
8 、标准状况下大气的密度为1293g/m3 ;干洁空气的分子量是28.97 。
9、大气中臭氧含量最大的高度是20-30km 。
10、大气中出现高度最高的现象是极光,其高度约为1200 千米。
11、大气的物理上界约为1200 千米。
12、平均而言,在对流层中高度每增加1 千米,气温则下降0.65 。
13、在20千米以上的高度,有时早晚可观测到贝母云。
在高纬度
75-90千米的高度,有时可观测到夜光云。
14、气温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其实质是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量
度。
15、大气温度的测量一般以百叶箱中的干球温度表示。
16、一般情况下,气压的测量用水银气压表进行。
17、当选顶温度为0℃,纬度为45°时,海平面的气压值为1013.25 hPa。
18、干空气的状态方程可表示为P=pRdT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可表
示为P=pRTv 。
【问答】
1、天气和气候有何联系与区别?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天气和气候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区别:天气是单一的大气活动,过程简单,而且天气是大气中的短暂过程。
气候是多个
圈层内的过程,过程复杂,时间较长。
2、气象气候学是怎样发展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1.萌芽时代:我国最早发明气象观测仪器,用于测量风向,空气湿度等,我国对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发表著作《气象学》。
2.发展初期:1593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表,1783年索修尔发明毛发湿度表,1653年意大利背部建立气象台。
3.发展时期:1.早期贝坚克尼父子创立气旋形成的锋面学说,罗斯贝提出长波理论,贝吉龙-芬德生提出降雨学说;2.近期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大气系统性的研究,1974气象国际讨论会提出世界气候计划。
.
3、气候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对气候系统的作用如何?
组成: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中最活跃、变化最大的组成部分,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还有一些悬浮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地下水和地表上一切液态水,海洋在气候系统中具有最大的热惯性,是巨大的能量储存库。
陆面中海陆分布与山脉大地形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两方面对大气环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冰雪圈中由于冰雪反射率极高对地表热平衡有很大影响。
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对气候影响很大。
4、大气是如何垂直分层的?各层的特点如何?
大气从低到高: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气流较稳定,温度到达一定高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热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
散逸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5、二氧化碳、臭氧、水汽、气溶胶粒子在气象方面的作用如何?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可以对地面保温;臭氧用于吸收紫外线,避免紫外线过量;水汽可以成云致雨,并且对地面保温;气溶胶粒子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样可以吸收一定的太阳辐射。
气象:发生在天空中的云、风、雨、雪、霜等一切大气物理现象
天气: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
气候: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气象学:研究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学说
气候学: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
大气物理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
天气学: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
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水圈:由海洋、湖泊、江河、地下水和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冰雪圈:由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盖组成的圈层
岩石圈:有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的综合整体。
下垫面: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城市等。
气候状态: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世界气候计划:世界气象组织发起和组织的一项全球性气候研究国际合作计划。
干洁大气:除水汽,臭氧和固体,液体杂质的空气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大气的上界(大气的物理上界):星际空间没有的物理现象确定的大气上界。
气温直减率(气温垂直梯度):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
气温:空气的温度
气压:大气压强
水气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
饱和水气压:水汽含量到达一定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绝对湿度:在一定温度时,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分量。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风(风速与风向)与风压:空气的水平运动;风速的表示有时采用压力。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