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业又可吸收CO2、减低温室气体浓度。

5、大气的主要成份、作用?

答:主要成分: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1)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A:氮气(N2,),78%: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并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自然条件下,氮气只能通过闪电雷暴作成形成,通过降水过程被植物和土壤吸收利用。

B:氧气(O2),21%: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与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C:臭氧(O3):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55~60km,含量极少。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 向上,逐渐增加;近地面,含量很少;)

D:二氧化碳(CO2)0.0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强烈吸收红外辐射,产生“温室效应”。(来源于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

(2)水汽: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水是生命之源;能强烈吸收红外辐射,产生“温室效应”,影响温度变化。

(3)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PM2.5)。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形成有重要意义。

6、大气层分几层?分层依据?各层的主要特点?

答: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的厚度随维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就季节而言,夏季厚,冬季薄。

主要特征:

1)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55km的高度。在该层内,最初气体温度随高度的增加不变或稍有上升;到25-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上升有显著升高。平流层也是地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在20-25km高度上臭氧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

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种分布特点是由于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由于此层存在的大量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2)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3)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3)中间层是从平流层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