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气象部门实际使用气象雷达历史

合集下载

雷达发展史

雷达发展史

雷达发展史雷达发展史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6年德国人海因里奇.赫兹(Heinrich Hertz)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验证了电磁波的发生、接受和散射等的特性。

1903年德国人克里斯琴.威尔斯姆耶(Christian Hulsmeyer)研制出原始的船用防撞雷达并获得专利权。

1922年M.G 马克尼(M.G Marconi)在接受无线电工程师学会荣誉奖章时提出用短波无线电来探测物体。

1922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aval Research Lab.)的A.H泰勒和L.C扬用一部波长为5米的连续波实验装置探测到了一只木船。

由于当时无有效的隔离方法,只能把收发机分置,这实际上是一种双基地雷达。

1924年英国的爱德华.阿普尔顿和M.A巴特尔为了探测大气层的高度而设计了一种阴极射线管,并附有屏幕。

1925年英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的G.布赖特和M.杜威第一次在阴极射线管荧光屏上观测到了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短波窄脉冲回波。

1930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汉兰德采用连续波雷达探测到了飞机。

1934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R..M佩奇第一次拍下了1.6千米外一架单座飞机反射回来的电磁短脉冲照片。

1935.2 英国人用一部12MHz的雷达探测到了60千米外的轰炸机同年,英国人和德国人第一次验证了对飞机目标的短脉冲测距。

1937年由罗伯特.沃森.瓦特设计的第一部可使用雷达“Chain Home”在英国建成,英国正式部署了作战雷达网“链条”。

1938年美国信号公司制造了第一部实用SCR—268防空火力控制雷达,装备于美国陆军通信兵,该雷达工作的频率是205MHz,探测距离大于180千米。

SCR—268防空火力控制雷达必须依靠辅助光学跟踪提高其测角精度,在夜间工作时,要借助与雷达波束同步的探照灯。

193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研制出了第一部实用的XAF舰载雷达。

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多普勒雷达是一种探测并研究降水粒子相态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气象领域有许多应用。

对于利用多普勒雷达进行气象探测工作而言,其观测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是工作的重点。

当前,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还存在雷达回波短缺、异常数据点、晴空回波等质量问题。

应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够较好处理多普勒雷达数据。

标签: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引言多普勒雷达是应用于中小尺度灾害性气候的较新的监测设备,最早由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研发并于上世纪90年代布网应用。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部以上的多普勒雷达被布置,应用于气象探测分析、降雨估测、短时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已经是气象部门重要的探测手段之一。

不过,多普勒雷达的探测数据还存在误差,其中观测数据误差是最主要的误差之一,目前,国内外针对多普勒雷达的观测数据误差的质量控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方法和标准。

不过,国内已经开始探索提高多普勒雷达观测数据质量的措施。

1 多普勒雷达在我国气象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我国气象领域应用雷达进行气象的监测预报研究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的。

在利用雷达进行气象监测时,研究者们发现,雷达数据资料的质量很容易受到地形遮挡、还存在环境噪声、信号衰减等问题。

其中地形遮挡造成的杂波是一个麻烦而又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外的气象学者们首先研发出多普勒雷达。

多普勒雷达可以根据地形杂波的信号与气象信号的多普勒功谱的差异,利用凹槽滤波器对地面杂波进行处理。

此外,其还可以根据地面物体杂波与降水观测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设计软件进行判断。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利用模糊逻辑法综合使用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进行地面物杂波的识别。

国内在上世纪末引进多普勒雷达之后,有气象学者对这些方面进行长期的研究,并改进了美国学者提出的模糊逻辑法,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针对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中存在的更加具体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数据短缺、晴空回波等质量问题,国内学者们也针对性地进行了许多措施的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些提高观测资料质量的措施。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工作原理

气象雷达通过方向性很强的天线向空间发射脉冲无线电波,它 在传播过程中和大气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如大气中水汽凝结物 (云、雾和降水)对雷达发射波的散射和吸收;非球形粒子对 圆极化波散射产生的退极化作用,无线电波的空气折射率不均 匀结构和闪电放电形成的电离介质对入射波的散射,稳定层结 大气对入射波的部分反射;以及散射体积内散射目标的运动对 入射波产生的多普勒效应等.气象雷达回波不仅可以确定探测 目标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移动和发展变化等宏观特性, 还可以根据回波信号的振幅、相位、频率和偏振度等确定目 标物的各种物理特性,例如云中含水量、降水强度、风场、铅 直气流速度、大气湍流、降水粒子谱、云和降水粒子相态以 及闪电等.此外,还可利用对流层大气温度和湿度随高度的变 化而引起的折射率随高度变化的规律,由探测得到的对流层中 温度和湿度的铅直分布求出折射率的铅直梯度,并通过分析无 线电波传播的条件,预报雷达的探测距离,也可根据雷达探测 距离的异常现象(如超折射现象)推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层 结.
6
2.定量估测大范围降水 多普勒雷达参数在建站 时经过仔细的校准和标定,在 日常运行中还会自动定时对 雷达参数校准和检测,以保证 雷达回波强度的准确性.根据 雷达回波强度与降水量Z-R 关系,对降水强度随时间进行 累积转换成降水量,提供1小 时、3小时累积雨量分布,从 而做到定量估测大范围降水.
3.风场信息 多普勒雷达除了可以实时显 示径向速度分布图像用来识别强 对流天气外,还可以获得反演出风 场信息,既平均垂直风廓线图.这 种产品在分析不同高度上的水平 风向风速时十分有用.
中国首个移动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建立
多普勒雷达的重要意义

多普勒雷达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系统,有“超级千里眼” 之称.相较于传统天气雷达,多普勒雷达能够监测到位于垂直地 面8-12公里的高空中的对流云层的生成和变化,判断云的移动速 度,其产品信息达72种,天气预报的精确度比以前将会有较大提 高.1991至1997年,美国在全国及海外布网的165台NEXRDA(下 一代气象多普勒雷达)被称为天气雷达系统的典范,是目前世界 上最先进的和最精确的天气雷达系统.它所采用的多普勒信号处 理技术和自动产生灾害性天气警报的能力无与伦比.NEXRAD 可以自动形成和显示丰富多彩的天气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对超级 单体、湖泊效应雪、成层雪、雷暴、降水、风切变、下击暴流、 龙卷、锋面、湍流、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对强雷暴的侦察率是96%,对龙卷的发现率是83%,对龙卷警告 的平均预警时间是18分钟,而在未建NEXRDA网络之前,美国国 家上述参数的平均值分别是60%,40%和2分钟.从中可以预料 CINRDA将从根本上增强探测强雷暴的能力,能较早地探测到晴 空下威胁航行的大气湍流和发生灾害性洪水的可能,并为水资源 的管理决策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

(整理)经典雷达资料-第23章 气 象 雷 达-1

(整理)经典雷达资料-第23章  气 象 雷 达-1

第23章气象雷达RobertJ.Serafin23.1 引言当编写这本手册时,雷达气象学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虽然大多数雷达工程师熟悉当前所使用的气象雷达,但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过去20年里在气象雷达领域中所取得的发展。

例如,应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多普勒雷达气象学发展得如此迅猛,致使美国正计划用新一代的多普勒雷达系统(NEXRAD)代替现行使用的气象雷达网络。

该系统将对暴风雪、降雨量、飓风、龙卷风及其他重要天气现象提供定量的和自动的实时信息,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比以往具有更高的分辨力[1]。

在机场终端区域,第二个多普勒雷达网络将对阵风前沿、风切变、微爆和其他天气危害作出定量测量,以提高美国主要机场运行的安全性[1][2]。

运用平板天线、彩色显示器和固态发射机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现在可供商业飞机使用,而且这些技术有许多已被世界各国推广应用。

气象雷达研究界采用多部多普勒雷达获得三维风场[3]。

机载多普勒雷达[4][5]已经用来模仿这些能力,提供更高的机动性。

极化分集技术[6]用来辨别水中的冰雪微粒,以提高对降雨的定量测量,并检测冰雹。

同时,在新型雷达系列中,UHF和VHF固定波束系统正被用来得到连续的水平气流分布图[7]。

这些例子是研究领域活力的例证。

本章将向读者介绍气象雷达,特别是气象雷达所特有的系统特性。

在这一点上,应当注意的是大多数气象雷达与其他用途的雷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即脉冲和脉冲多普勒系统是一致的;均使用抛物面天线、焦点馈电、低噪声固态接收机、磁控管、锁相磁控管、速调管、行波管及其他形式的发射机。

气象雷达和其他用途雷达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属性的不同。

气象目标分布在空间中,占据大量雷达观察的空间分辨单元,且为了估计降雨量、降雨类型、空气流动、湍流及风切变等参数,必须对接收信号的特征进行定量的测量。

另外,由于许多的雷达分辨单元都含有有用的信息,因此气象雷达要求有高数据率的记录系统和为实时显示提供有效的方法[8][9]。

与气象有关的历史

与气象有关的历史

与气象有关的历史
1. 1692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班森首次测量大气压力,以计算温度。

2. 1803年,英国气象学家塞缪尔·布莱克首次发现了大气湿度的概念。

3. 183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泰勒首次定义了天气图。

4. 1883年,俄国气象学家萨拉·多佛林发明了气压表,并在可以定义大气层次的气象图中使用它。

5. 1896年,美国气象学家高德纳·罗斯首次提出有关气象预报的问题,并建立了一套预报系统。

6. 1902年,美国气象学家比尔·斯特雷恩首次尝试构建系统性的气象系统。

7. 1923年,印第安纳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尔·波恩发现了热带气旋的起源条件。

8. 1948年,美国气象学家约瑟夫·克劳登首次研究了海洋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9. 1958年,欧洲气象学家费比西·米勒首次运用计算机模拟气象状况。

10. 1979年,韩国气象学家金桥·崔发明了一种新的气象监测和预报系统。

新一代天气雷达介绍wwwPPT课件

新一代天气雷达介绍wwwPPT课件

CINRAD雷达与常规 天气雷达相比的优势
1.灵敏度提高 2.分辨率提高 3.具有风场探测 4.具有三维数据的自动采集能力 5.具有一套科学的数据处理的能力
频率控制精 度10-9 !
10
•较合理的硬件工作模式和观测模式
为了能够获得最大不折叠距离探测范围同时获得最大 的不模糊径向速度,在雷达硬件工作模式方面,采用了连 续监测模式CS、连续Doppler模式CD和批模式B,对雷达脉 冲对数、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雷达参数进行了组合 ,以适应上述要求。在观测模式方面,设有四种观测模式 ,其中:降水模式有VCP11模式和VCP21模式两种,以适应 不同降水类型的需要。CINRAD-SA雷达由于发射机功率强大 ,接受机灵敏度高,还设有晴空模式:VCP31模式和VCP32 模式,用以探测晴空湍流、风切变等。在上述降水观测模 式中,为了达到获得最大探测不折叠距离和最大不模糊径 向速度,雷达采用了扫描方式与雷达参数相结合的办法实 现上述目标。
水中风场结构特征。
目前我国共有130多部多普勒雷达,分为 10cm的s波段和5cm的c波段两种,南方为 s波段、北方为c波段。西安的雷达型号 为CINRA—CB型。我省内共有5部多普 勒雷达: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宝 鸡。
应用领域:主要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 预警,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降水的监 测,降水的测量、风的测量以及数据的 同化应用等
雷达图上,一般用紫色时表示不能识别的 值,观测时通过调整要尽量使紫色最小。
什么是Doppler速度 风矢量的径?向分量
不完全是水平的径向分量 一个体积内的主要风矢量 (注意:不是平均风矢量) 不是同一水平面上的风矢量( 仰角不是零度) 风矢量的代表性(多尺度性) 误差 (器差,信息提取误差) 云、雨粒子的三维运动矢量

雷达的历史回顾

雷达的历史回顾

雷达的历史回顾都世民雷达是英文名词“Radar”的音译,它的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定位。

早先概念是:由雷达发射机产生具有给定参数的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到空间,通过天线波束在空间扫描,一旦目标出现,就会对辐照的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此反射波和散射波再被雷达天线接收,送至接收机,经检波、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即可获得空中目标的位置和目标的其它属性。

这里所说的发射机就是雷达的辐射源。

因此这种雷达称作有源雷达。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雷达技术和各种武器技术的发展,如今雷达的概念有所扩展,除上述有源雷达外,又派生出无源雷达,也就是说这种雷达没有辐射源,这种雷达是借用空间已有的电波,照射到目标所形成的囬波来探测目标。

如今学术界称这种雷达为外辐射源雷达。

从雷达本身看,它是无辐射源,实际上是有源,这源是外部辐射源。

雷达的诞生1864年,伟大的电磁之父麥克斯韦(JamesC1erkMaxwe11)发表了巨著“电磁学通论”,从数学和物理学,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就是电磁波!1886年,赫兹(HeinerichHertz)巧夺天工,他发明了天线,将谐振回路形成的电磁波,辐射到空间,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年,波波夫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

1897J 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3年-1904年,德国侯斯美尔(Christian Hulsmeyer)发明了船用防撞雷达,获得了专利权。

这种雷达只能测量目标的距离。

同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架飞机。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当时飞机飞行速度不高,人们是通过声波探测来提前预警飞机信息。

因此有的科普作家认为雷达的诞生从声波探测开始,也有人认为雷达的诞生是起始于多普勒效应的发现。

1916年,马可尼(Marconi 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气象发展历程

气象发展历程

气象发展历程气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观察天空中的云彩、风向和降水等自然现象,并试图解释和预测它们。

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气象观测和研究才真正取得了突破。

1793年,法国科学家封建贵族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天气现象是由大气中的压力、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19世纪,气象观测网络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814年,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发明了气象雷达,使气象观测更加准确和精确。

1854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气象学的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逐渐提高。

20世纪初,美国气象学家切尔弗顿·圣约翰·摩尔利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数学计算模型来模拟大气环流系统。

这一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20世纪中叶,气象卫星和雷达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天气观测和预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雷达回波,实时观测和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并进行更精确的天气预报。

到了21世纪,气象学在全球变化研究、气候预测和极端天气事件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气象观测技术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的支持下,人们对大气运动、气候变化等复杂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总结来说,气象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观察到现代的高科技观测和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学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气象部门实际使用气象雷达的历史第一部分 新一代气象雷达出现之前时期摘要文章叙述美国军事和民用气象部门使用风暴监视雷达的历史。

全文分两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

有关雷达在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而且很有成效。

然而已有过详细介绍。

所以本文和第二部分通过介绍最初两台多普勒气象雷达,重点论述实用雷达气象学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以来的发展历史。

本文介绍新一代气象雷达出现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

本文附录介绍全文涉及到的大多数雷达的主要技术特性,这都是作者曾掌握的。

1.前言本文和第二部分叙述美国气象部门实际使用风暴监视雷达的历史。

这是根据几位曾在不同时期参加或领导过实用气象雷达计划的人员的经验编写的。

使用雷达来进行气象观测是在二次大战时期对雷达技术进行广泛研究结果而发展的。

对这些早期发展的历史以及雷达气象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希兹费尔特(Hitsfeld 1986)、阿特拉斯(Atlas 1990)、罗格(Rogers)与史密斯(Smith 1996)等人已进行详细论述。

比尔格(Bilger)等人(1962)和比尔格(1981)总结了当时称作美国气象局所进行的气象雷达计划的历史和状况。

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本文还讨论了由目前气象业务部门所进行的蜒究工作。

从这些研究线索已找到实用雷达气象学的实际使用途径或者已经给它带来了很大效益。

这里我们主要集中在风暴探测雷达的应用历史,以便于实际应用,例如对强风暴的识别。

由于文章长度所限,除广泛使用着的单多普勒晴空风测量技术外,我们不讨论云层探测雷达,风廓线和大多数其它的应用。

气象雷达在商业上的应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乔金森(Jorgensen)和吉尔茨(Gerdes 1951年)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初,各种雷达系统由于密级问题,限制了它们在军事气象部门的应用。

后来由于它们价格太高和结构复杂,又限制了它们在政府部门、军事和民用气象部门中的实际应用。

不过后来,由于有了气象雷达系统的远程显示系统,逐渐使航空公司的气象部门、商业气象部门以及天气预报机构能使用得起它们。

到六十年代,重量轻的固态电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得为商业飞机和最终私人飞机制造防风暴雷达成为可能。

其中有些系统适用于地面。

飞机气象雷达的能力一直在稳定地提高。

现在到处都可买到。

到了1969年,在美国中西部地区以及沿东南海岸的几家电视台安装了雷达,主要用于新闻节目中的天气预报。

在70年代中,由于陆基气象雷达的能力加强,价格也容易接受,这种趋势得到进一步扩大。

从六十年代各期开始到现在,对于不由当地控制的远程雷达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所提供的远程信息越来越完善。

从简单的,以无线电传真为基础的六十年代的系统发展成为当今使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

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随着单多普勒气象雷达观测技术的成功发展,美国商业部、国防部和运输部联合安装了两套高级先进的地基多普勒气象雷达系统,即现在称为WSR-88D雷达的下一代气象雷达(NEXRAD)和终端多普勒气象雷达。

远程单雷达和多雷达的合成数据服务由增值的下一代气象雷达的图像传播系统的卖主提供。

现在由于相当先进的陆基气象雷达,有些是多普勒雷达,价格的下降,使得它们在商业气象服务和广播气象设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些气象雷达数据,尽管不是实时的,可以从国际互联网的万维网上取得。

用字母来表示电磁频率范围最初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出于保密的需要而指定的。

1984年电力电子工程师协会(TEEE)对这些波段字母名称加以标准化。

表1列出和气象学有关的字母(有些已用于本文)。

附录中有张表列出作者了解的大多数所讨论到的雷达的主要技术特性。

2.最初的起源我们很难断定雷达气象学的最初起源,因为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布置在四周的雷达推迟了对于重要数据的报道。

这种状态一直到1945年乃至其后才发生变化。

在战争爆发时,各方部队关于无线电定位技术在成熟期方面的差距只有两年或三年。

英国的工作比其它国家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罗伯特A华特森-瓦特(Robert A.Watson-Watt)先生的努力。

华特森-瓦特是苏格兰的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到了1915年,他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学会的成员。

1922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天电学的论文,并在1929年在西蒙斯(Symons)纪念演讲会上作了题为《天气与无线电》演讲。

表一在电磁频谱中的频率波段(IEEE标准521—1984)自1915年到1929年,他一直在英国政府中任职,开始,华特森-瓦特研制出了当时尚不完善的无线电定位,定向装置。

可以根据它们发射的天电,对雷雨进行定位。

到了1935年,他作为国家物理实验所无线电室的主任,着手了通过测量发射机到其目标之间的距离,来解决军事目标的无线电定位的问题。

在1935年他开始研究利用电磁波对飞机进行定位。

这项工作影响着英国和世界的第一套作战雷达系统,英国雷达系统的设计。

该系统在不列颠战役以前就已经就位,可以说,英国皇家空军能在战争时期在英格兰上空击退数量上占优势的纳粹德国空军,这是重要因素之一。

1940年7月初,一个波长为10cm的雷达在英格兰韦姆不莱(Wembly)的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投入运行。

赖德(J.W.Ryde)博士就在此工作和罗维克(Doviak)和兹尼克(Zrnic 1993)。

很可能第一个气象回波就在这台雷达或是英国的另一台类似的雷达上看到的。

这可能是在1940年后期,也可能晚一些,到1940年2月。

可能就是为解释清楚这些天气回波,因为这些天气回波也许影响对飞机的探测。

赖德被要求进行云和雨的衰减和反向散射特性的研究(普罗伯特-琼斯(Probert-Jones 1990年))。

赖德后来在公开文献上报导了他在战争时期的研究成果(赖德 1946年)。

从1942年到1944年,麻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当时称Rad Lab)也进行着类似研究。

主要由本特(Bent 1946rh )。

研究证明,用某些类型的雷达以3cm和5cm的波长可以探测150英里距离的天气。

在1943年的上半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气象局的弗莱彻(J.Fletcher)少校曾经在辐射实验室工作。

大约在一年后,制定了一个美国使用气象雷达的计划(惠克斯勒(Wexler)和斯温格尔(Swingle 1947年))。

最初进行实用性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地面所用雷达两类(弗莱彻1990年)。

一方面的实际使用的雷达本身不是用于天气的,而是用于点以及区域的防御,投弹轰炸,导航,火炮的操作和飞机的控制和报警戒。

在另一方面,有些雷达则专门用于或改用于实用性气象支援。

如在气象侦察飞机上使用的雷达和气象站的地面雷达。

3.在各气象站雷达的首次运行1943年9月开始使用已经安装在巴拿马地峡大西洋和太平洋一侧的空中交通管制海湾防御雷达。

这些雷根据互不干扰的原则主要用于气象监视(贝斯特(Best)1973年)。

这些雷达都是单站运行。

到了1943年,在麻萨诸塞理工学院的辐射室验室(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多数雷达研究和开发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的科学家们对许多影响这些雷达配置点进行了一系列考察。

这些考察是为了确定大气层对雷达传播的影响(当今称无线电气象学)、 监定这些雷达在观测和在一定程度上预报大气层的现象(当今称为雷达气象学)中的用途。

在大多数这些单站运行以及第一个气象雷达网络中,都有一个在气象学和雷达方面都经过训练的专家,作为雷达气象官,负责雷达的运行,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气象官员们接受了十五个月的强化培训,其中包括气象学和其它科目(对于达不到有两年的大学数学和物理水平的人,则要在六个月的预备学习之后,再进行九个月的气象学学习。

)有100名学员从该计划中毕业后,被送进哈佛大学,再接受四个月关于电子工程和基本雷达理论的强化培训,然后到麻省理工学院接受关于专用雷达系统的三个月培训(阿特拉斯 1990年,弗莱彻 1990年)。

有些学员在辐射实验室作特别培训。

很多研究雷达气象学的早期领导人都曾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培训。

一直到1947年,航空气象局(AWS)(原来叫美国陆军航空气象局)有了一项明确的研究任务: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发现需要提高气象学的知识或工程实践状态,或开发新技术,以便将其知识应用于解决用户的气象支援问题,通常现场人员都就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要能够在当地加以解决问题。

当问题超出他们所能理解的深度和能力时,这些雷达气象官员一般都能认识到并能与大学和实验室如辐射试验室联系,以便得到他们帮助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途径,问题可以迅速解决,从而快速满足战争时期的需要。

其重要性正是如此。

雷达气象官员们所受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有就地跟踪和掌握在雷达气象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取得可靠的成绩。

在这样的环境下,区域性的气象雷达计划即使按照当今的标准也是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如见航空气象局1945年)。

在一定程度上,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到现在,尽管教育的程度和技术培训已经有了不同改变,但始终要求对气象学和雷达两方面都要进行培训。

4.用于气象监视的第一个雷达网络用于气象监视的第一个雷达网络是于1944年4月在巴拿马建成的。

当时的气 观测和报道是在两个克里斯托巴尔(Cristobal)海港防御设施上开始的。

这两个设施面向大西洋(贝斯特1973年)。

在1944年5月,该网络增加了两台大功率对空警戒雷达,一台在太平洋一侧,靠近巴尔博亚(Balboa)的塔博加(Taboga)岛,另一台在大西洋的谢尔曼堡(Fort Sherman)。

该网络进行定期的雷达气象观测,并将观测数据用专用雷达发送码进行编码,然后按照电传打字电报发送。

这些报告被称作雷达报告(RADREP)和当今采用的观测结果很相近。

巴拿马雷达网络的运行和研究活动是由迈伦G.H.“赫布”利格达(Myron G.H. "Herb" Ligda)中尉领导的。

他在1944年2月被任命为第六气象区雷达气象官员。

在当时研究的内容有回波“强度”和表面能见度的关系,陆地和水面回波的差别,陆地和大海的边界对风暴移动的影响,对流性风暴的寿命周期,地形对风暴运动和强度的影响,高空的风对于风暴的转向作用和用雷达对闪电的探测。

他们完成了早期雷达气侯学的研究,揭示了在巴拿马风暴的起源区域和绘制了风暴活动的方向图。

进行这些研究提高了雷达气象信息对天气预报及其用户的实用价值。

第二个气象雷达网络(位于印度)是通过将几个站点的运行统一起来而形成的。

该网络使用的雷达主要是完成天气监测功能。

在1944年夏天,第一气象侦测飞行中队的B-25飞机被实施改造以便装载AN/APQ-13无线电装置,这实际上是一个X-波段的雷达。

该APQ-13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由(西方电气)(Western Electric)公司大量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