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变迁题

合集下载

土地制度练习

土地制度练习

土地制度练习1.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A. 田制已遭到破坏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 官吏的腐败贪污D. 各地的经济不平衡2.武建国认为唐朝“乃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

该观点认为推行均田制A. 试图推行土地国有政策B. 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C. 确保国家财政税收D. 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3.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A. 土地交易频繁B. 土地私有制确立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政府不抑土地兼并4.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 赋税制度改革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实行闭关锁国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5.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

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中央集权弱化B. 生产工具改进C. 土地政策调整D. 重农抑商强化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男夫另课桑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株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民夫妇租调为帛一匹与粟二石.此外复有杂役,与材料相符的是A.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相关租役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政府将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据此可知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C.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8.唐前期,府兵制盛行。

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

历史学考研题目解析及答案

历史学考研题目解析及答案

历史学考研题目解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选项D是印刷术,因此正确答案为D。

2.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哪位皇帝的治世?A. 汉武帝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宣帝解析:“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故正确答案为B和C。

二、简答题1. 简述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

解析: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的政治局面。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论述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解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的等级分化,形成了士绅阶层。

科举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和推动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导致社会矛盾的积累。

三、论述题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及其变迁。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包括井田制、均田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实行分封制。

均田制是唐代开始实行的土地制度,旨在平均分配土地,减少贫富差距。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主流,土地私有化,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加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关于土地利用的制度问题

关于土地利用的制度问题
性 土 地 交 易产 生 的 收益 应 大 部 分 归 农 民享 有 。
需要 。但是 , 现 有 的土 地 制度 安排 下 , 民 的 在 农
二是进 一 步 完 善 土 地 流 转政 策 。随 着农 村

土地权 利仍然 不 能得 到充分 体现 , 民还 没 有 完 农
全 的 土 地 使 用 权 、 易 权 、 益 权 。 在 土 地 的 征 交 收
方征地 范 围过 宽 , 地 补 偿 标 准 过 低 , 失 地 农 征 对
换 、 让 、 份合作 等 形式 流转 土地 承包 经 营权 。 转 股 同 时 , 完 善荒地 、 地使用 抵 押制 度 的基 础上 , 在 林 还要探 索耕 地 、 地 承包经 营权 的抵押 办法 。 草
三 是 改 革 农 村 宅 基 地 制 度 。 随 着 农 村 人 口
制 不变 的前 提下 , 一 步强化 农 民的土地 承 包权 进
利 。 当前 和 今 后 一 个 时 期 内 , 地 利 用 制 度 改 革 土
关 于 土 地 利用 的 制 度 问题
马 晓 河
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农民对土地有更加充分的权
利 。尽 管现有 法 律 和政 策 对 保 障农 民 土地 承 包 经 营权有 了很 大 的进 步 , 在 土地 征 占用 、 地 但 土 流 转 、 基 地 及 其 房 产 等 方 面 还 留 下 了 需 要 改 革 宅
( 乐水摘 自《 改革 } 0 9年第 1 《 国 6 20 0期 建 0年农村
从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农 村 制 度 变 迁 可 以 看 出 ,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制 度 经 历 了 三 次 大 的 变 革 : 是 在 一 2 0世 纪 4 年 代 末 5 年 代 初 实 行 了 土 地 改 革 , 0 0 将 封建 地主 土地所 有制 变为农 民土地 个 人私 有 制 ; 二是 2 世 纪 5 0 0年 代 中 期 将 农 民 土 地 个 人 私 有 制改造 为 土地集 体所 有 制 ; 是 2 三 0世 纪 7 0年 代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训练题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 C.700亩 D.100亩解析:本题考查对“初税亩”概念的理解。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实有数目征税。

答案:C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要分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题中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答案:D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A.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C.私田的大量开垦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解析:题干要求的是“途径”,A项指初级税制改革,D 项是原因。

答案:B4.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战国的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A、B、D三项错误。

答案:C5.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租佃制 B.均田制 C.雇佣制 D.井田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北魏百姓因饥荒卖地卖宅,流亡他乡;后来,又纷纷回乡。

究其原因,应是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结果。

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土地,使流民重新定居下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6.土地兼并、土地集中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法根除的历史现象,其根源是A.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买卖合法化D.封建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从封建社会的世袭土地制度到现代社会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土地政策和制度。

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变迁。

1.封建社会的世袭土地制度:在封建中国,土地是国家赐予的,皇帝和贵族统治着土地分配和使用。

土地制度高度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土地所有权无法转移。

农民只能通过缴纳租金和交纳劳动力来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世袭的,由父母传给子孙。

3.全面退耕还林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全面退耕还林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通过经济补偿和土地转让来引导农民退耕还林,并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4.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试行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

这项制度允许农民通过承包、租赁和流转土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农民可以租赁或流转自己的土地给合作社或公司,或者与其他农民合作经营农田。

这项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

5.农村土地制度:在当前,中国正进行农村土地制度。

这项旨在解决土地产权问题和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试图建立现代农业产权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引导农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世袭土地制度到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土地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材料三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
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 度的一个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 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一组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历史进程?
解析
北宋史学家认为,唐朝时,政府不再有闲臵的土地,
不再进行授田,因此均田制成为一纸空文。分析各选项可判断, 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 兼并。选择 B 项。
答案 B
9.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 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A.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土地兼并 C.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 作业 古代土地制度的不同特征;②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土 目标 地制度演变的具体情况和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根本 原因。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 《孟子· 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 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 C.平民 ) B.贵族 D.奴隶
解析
通过“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该制
度实行于汉代以后,首先排除 A 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 度;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是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因此正确答案 为 B 项。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1.古代时期:在古代,土地是由君主所有,并通过封建制度进行分配。

封建制度中的土地主要分为国家领地、贵族领地和农民土地。

土地是根据君主的政治利益和财富分配的,并通过乡村社会和部落制度管理和使用土地。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实行了集权的封建制度,土地由皇权统一管理。

封建制度中的土地分为官田、私田和公田。

官田是国家的土地,由官吏和农民共同耕种。

私田是农民个人所有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公田则由国家分配给低收入和无地的农民使用。

3.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土地制度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封建礼制和土地分配的关系更加紧密。

官僚团体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土地,土地被更加私有化。

4.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农民开始在北方和南方进行大规模耕种,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土地收入的增长和土地的私有化促使地主阶级的兴起。

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佣农民进行耕种,形成了一种类似奴隶劳动的地主经济制度。

5.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元代土地税收制度相对简单,通过“丁役法”对农民进行强制耕种。

明代土地制度,实行土地公田制,并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分配。

清代废除了明代土地公田制,实行了私田制,土地归农民私有。

6.现代时期:中国土地制度在近代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中华民国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但存在不平等分配和地主土地集中的问题,这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动因之一、中共建立新中国后,土地制度进行了彻底的。

1950年代初,实行土地,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公有制,通过分田单,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此后,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和土地承包制度。

1980年代中期,中国进一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经历了从封建制度、皇权统一管理到土地的私有化,再到公有化和集体化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2.1949-1950年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实行了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出租土地及房屋,分配给无地、少地、无房的农民使用。

这是一次遍布全国的土改。

3.1954年《宪法》规定的土地所有权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4.1953-1956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得到了土地所有权证后,很快就迎来了“三大改造”,其中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变成集体经济,5.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土地政策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宅基地“归生产队所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宅基地流转被禁止;但同时规定:房屋归农民私有,可自由买卖和出租。

6.1975年和1978年《宪法》对土地权属的规定1975年的《宪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这意味着此时城市的土地尚未国有化。

而1978年《宪法》第六条则规定:国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土地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这里的土地是否包括城市土地,以及城市土地到底归谁所有并没有明确。

7.1982年《宪法》确定了城乡两种土地所有制直到1982年的《宪法》,才明确“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

8.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得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个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不是所有权,但是改变了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制度,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空前提高,以至于那几年农业生产持续增长,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也印证了小平同志说的: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也表现明我国的农民是多么渴望得到土地!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和颁布施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可以出租批租土地给外商使用。

从此,国有土地由无偿、无期限使用向有偿有期限使用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问题一:材料一中土地私有制代替贵族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秦国哪一历史事件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2分)
问题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基本完成于哪一年?该事件体现土地所有制性质是如何变化的?(3分)
问题三: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土地所有制性质又有何变化?与其他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重大意义?(4分)
问题四:材料四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什么?从何时何地开始?实行该政策,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有没有变化?(4分)
27、共13分
问题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商鞅变法;(2分)
问题二:土地改革;1952年底;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3分)
问题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分)
问题四: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没有变化;(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