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详细)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

与友人的离情别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 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G、“诗豪”刘禹锡的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与清新怡 人
政治讽刺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刚直不阿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
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
怀古诗:均用律绝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
王维的边塞诗,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 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一种苍劲有力、 壮阔豪迈的特征。 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如何读懂诗歌
2020/6/27
读懂诗歌
解读诗歌
•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
一、读题目
题目——理解诗歌内容、鉴赏 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认真研读诗歌题目,分析其 可能包含的信息(时间、地点、 对象、事件、情感、题材、主要 表现手法、主旨等)。
B、杜甫的沉郁顿挫与清新自然
沉郁顿挫与忧国忧民: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 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的清新自然:
江畔独步寻花
(完整word版)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如何正确解读诗歌

如何正确解读诗歌
诗歌是一种富有美感和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正确解读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感受。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步骤和策略,帮助你正确解读诗歌。
1. 阅读和理解诗歌:
- 开始时,先通读整首诗歌,了解整体情感和主题。
再逐行阅读,并花时间理解每一行和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包括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隐喻或象征。
- 注意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节奏,这些元素常常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图有关。
2. 关注诗歌的语言与意义:
- 注意特殊的词汇、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常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情感。
3. 文化与历史背景:
- 基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某些诗歌可能有特定的意义和
象征。
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能够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图。
4.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目的:
- 尝试解读诗歌中传递的主题或情感。
通过识别重复的概念、
象征或情感,我们可以捕捉到诗歌的核心思想和目的。
- 考虑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感官描写,以及它们对主题的支持和
强调。
5. 个人解读和意义:
- 诗歌的解读是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对相同的诗歌可能会有不
同的理解和感受。
不要害怕表达个人的意见和感触,这是对诗歌的
另一种解读方式。
通过正确解读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表达。
希望以上步骤和策略能帮助你更好地探索和理解诗歌的世界。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
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
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解释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富含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22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最快速有效读懂诗歌的方法(超实用超简单)

快速有效读懂诗歌方法归纳:【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总结方法一:看标题,抓题眼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实战演练】请从诗歌标题中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2、《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表达了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 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
贬官到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问: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总结方法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方法一:古诗阅读鉴赏“三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理解的基础,是领悟欣赏的前提。
因此,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应把“读”作为突破口。
不过,读的时候要带着任务去读,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推敲,融会贯通。
其方法步骤归纳起来有:(一)读懂。
就是读懂诗意。
其过程是:1.读标题。
从体裁或题材、题眼或关键词等方面推知全诗内容。
如《秋思》《越中览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读注释。
或题意解说,或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或诗文生词、典故解释,等等,都可成为我们对诗歌全面、深入解读的“钥匙”。
如2006年辽宁卷考苏轼《东坡》就有两条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①荦确:山多大石。
仔细阅读,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题意和诗意,进而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读诗文。
一是抓关键词(情词/诗眼),二是抓关键句(情句/诗骨)。
据此认真推敲,“以意逆志”,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读透。
就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诗句字里行间深沉的意蕴,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了解作者。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知人论世”,推知本诗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等。
2.知晓典故。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为直接寄托。
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
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
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的意图。
3.体味意境。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在指导古诗阅读鉴赏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六、以我观人——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元代 吴西逸 散曲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 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 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散曲中的人物就是去官归隐后的自己—— 看透世俗纷争、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田园、诗 书养性。
通过背景介绍,我们可以大体把握,此诗 抒发的情感应该与国家遭难、故土沦陷的沉痛 有关。
(二)知人论世 作者的人生经历、品格气质、追求抱负、创作风格等都会长 久地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对于作者的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对诗歌的理解。如杜甫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上沉郁 顿挫;李白诗飘逸潇洒,想象奇特;苏轼虽屡遭贬谪却乐观旷达, 词风豪放;辛弃疾矢志报国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对于耳熟能详的大诗人,高考设题考查时一般不再做介绍, 而对于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作家,也往往以注释的形式交代出来。
这段注释是回答第二题的关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肝胆是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 心。阅是见证的意思。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 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淋淫细雨如丝,狼藉落花遍地,门可罗雀,时近黄昏,宿鸟回 巢,鸣声低沉,作者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一种阴沉、凄清、寂寥的氛 围,表达了政治失意的苦闷愁绪。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懂诗歌的基本⽅法
1、借助题⽬、作者、注释
题⽬是切⼊点。
古诗的题⽬很讲究,它往往能揭⽰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点。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分析语⾔、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创作作品的氛围。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
就内容⽽⾔,⼤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对提⾼诗歌赏能⼒有很⼤帮助。
3、借助背景
这⾥的背景包括诗⼈所处的社会时代、⽣平遭遇、思想主张等⽅⾯的内容。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歌⼀般篇幅短⼩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的篇章,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们⼀般能注意到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忽视了对作品进⾏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在某些时候不能全⾯客观的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要⽤想象和联想的⼿法理解诗歌的语⾔
7、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
(1)点化前⼈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的语句消化后⽤⾃⼰的话写出。
(2)明写历史故事
在引⽤历史故事时,明⽩地指出是何⼈何事,这是明⽤。
(3)暗⽤历史故事
⽐明⽤隐蔽,因为没有明⽩的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歌;反之,便要⼤伤脑筋。
(4)反⽤历史故事
明⽤和暗⽤历史故事,都是正⽤其意,反⽤历史故事则是反⽤其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高适 反战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 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高适 思乡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 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 与友人的离情别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 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
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 社会比较安定。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 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B、杜甫的沉郁顿挫与清新自然
沉郁顿挫与忧国忧民: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已。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 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忧国爱国 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一 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 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 这种融合的结晶。
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并不断奋斗的精神。 人生迟暮、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宋末年有了一些回复无望的悲凉、无奈
如何读懂诗歌
《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 点 解 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读懂诗歌
解读诗歌
•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
一、读题目
题目——理解诗歌内容、鉴赏 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D、宋人注重议理
宋诗喜欢议论,宋人的哲理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 的一道风景线。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F、宋明注重忠义
南宋末年及明朝末年,汉族爱国诗人面临 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 势,组织义军奋起反抗。 他们一手拿剑在战场上与敌军兵戎相见, 一手拿笔,以诗歌的形式忠实记录他们惊天 地泣鬼神的义举,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民族 气节。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华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 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欲 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 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五)题目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籍,曾任 水部员外郎。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 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②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 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信息。
D、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复中原是他 作品的主旋律,但他也有充满生活气 息的田园闲适之作。
抒写抗金报国理想,壮志未酬: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 矣,尚能饭否?”
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之作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 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 论世
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思 想主张、所处的社会时代
A、北朝尚武,诗歌多写征战
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 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 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新买五尺刀, 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连年征战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 (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 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E、陆游:爱国、梦想收复中原却壮志 难酬,但他也有充满缠绵情思的作品。
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 知人
1.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与风格特点: A、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
寄情山水田园,享受归隐生活,乐天安命 时而也有理想无法达成的无奈《归去来兮辞》 对田园躬耕生活体验的热爱。如《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星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H:李煜: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颓 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I:白居易: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J:李商隐:“隐伤” K:柳永:缠绵悱恻
2、同一作家风格亦有变化
一个成熟的诗人,就像一个 可以反串行当的优秀演员一样, 其作品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
A、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边塞 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生活情趣,意味盎 然,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 等美誉。 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初盛唐时期: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 烈的进取心、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气势壮 大、思想丰富 李白的大部分诗歌 杜甫早期诗歌(如《望岳》)
中晚唐诗坛:多现实主义作品
社会现状:政治腐朽、宦官专权、权臣掌 政、节度使叛乱、战乱频仍。 诗歌: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揭露现实不 公、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害,早日平定叛 乱的愿望 杜甫后期诗歌(如:三吏三别) 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
D、苏轼的雄健豪放、豁达洒脱
雄健豪放:《念奴娇· 赤壁怀古》 豁达洒脱:《定风波》
E、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闺愁《如梦令》用精彩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 公爱惜花的心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 相思《醉花阴》写女主人公重阳佳节饮酒赏 菊时对丈夫的思念: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 阳,玉枕沙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家国之愁 南渡之后的《夏日绝句》: 生当 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宋末年文天祥《京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明末清初吴伟业《自叹》: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PS: 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但 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原则。
三、读注释
注释: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 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务必 仔细研读。 1、介绍写作背景(有些信息可能会干 扰阅读)、作者(注意字、号)、作者 处境。
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 碍。
贫女
(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示儿》至死不忘收复失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情文人陆游——缠绵情思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沈园》诗两首: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B、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七子与三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风骨 悲凉慷慨的精神 人生苦短的哀叹:单纯哀叹;慨叹岁月短促, 功业未成,却仍努力追求;努力突破天命限制。 曹操《龟虽寿》《短歌行》 浓郁的悲剧色彩 创作个性高扬
C、李白的大气、豪放、乐观、不慕 权贵
《蜀道难》 《行路难》 《将进酒》
王维的边塞诗,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 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一种苍劲有力、 壮阔豪迈的特征。 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二)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 降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