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2021-09-12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24种及其作用有哪些1表现手法有什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铺陈,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224种表现手法的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表现手法是高中语文基础学问,在古诗词鉴赏题中会考察到。
高三网我整理了高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高考语文表现手法以及作用(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等,详细见“引用”专题)(2)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使事物的某种特征更鲜亮。
(3)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
(4)象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详细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给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白描即用最朴实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照实地勾画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手法的作用有许多:运用白描手法,可使景物描写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使情节进展和人物性格变化融合到环境中,使语言更有嚼头;在外貌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由貌触及本质、灵魂;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呈现情操品质;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精确、语言凝练;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
(6)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

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所有表现手法及作用阅读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抑扬、悬念、象征等,中考试题常常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如,“文段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一谈谈这种方法的作用”等。
下面我们对其中几种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进行分类解说。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感受更强烈。
答题时要回答出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答题时指出“该句写出人或物怎样的特征,这样写衬托了主要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或精神品质”。
1、用其他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36种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突出某个特定的主题或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2.象征: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形象,传达深层的含义,使作品更具有隐喻性。
3.夸张:以夸张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情节,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4.重复:通过重复某个元素或动作,强调某种感觉或主题,并增加作品的节奏感。
5.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关系,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细节和氛围。
7.隐喻: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或表达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加作品的诗意和表现力。
8.反转:通过突然改变情节或人物的行为,打破读者的预期,增加作品的紧张感和出人意料的效果。
9.内心独白: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展示其真实的情感和动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
10.对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细节和变化,衬托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11.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特定环境的细节和气氛,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12.脱离现实:通过将故事设置在超现实或幻想的背景中,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情节和人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3.对立:通过将不同的元素或情节相对立,突出主题或情感的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14.旁白:通过旁白的方式介绍背景信息或解释情节,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背景和发展。
15.形容词使用:运用形容词来描绘人物、场景或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感染人。
16.对故事结构的运用:通过巧妙的故事结构设计,引发读者的兴趣,增加作品的悬疑感和吸引力。
17.节奏感:通过使用短句、断句或变换句式,创造出一种特定的节奏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
18.角色发展: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加作品的情感共鸣。
19.回忆与闪回:通过回忆或闪回的方式,展现过去的经历或情感,丰富作品的故事线和情感层次。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要统观全文,把握中央后再分析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如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3、欲扬先抑:先否认或贬低事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表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4、侧面〔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作用:与直接描写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5、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比方说,要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突出表现中央,更有震撼力7、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根底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饱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有更真切形象的感受.8、比照: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拟.作用:通过比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9、铺垫: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做的环境、情绪等的描写.10、伏笔:前面对下面将要出现的人或事作暗示,在文章后面再回应.11、照应:语句、篇章间前后照应.方式:①结尾与开头;②行文与题目;③后文与前文等.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12、拟人运用拟人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升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
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及作用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这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反衬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例如:“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隔那刚刚萌芽的种子。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例如: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在这里,妈妈的爱是抽象的,句中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
)动静相衬:动静相衬,是景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已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则不仅会使动景更生动,静景更静谧,而且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和谐的艺术形象。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用来描绘、展示角色、情节、氛围等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描述:用文字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外貌、性质、特点等,增强读者对作品中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推动情节的发展和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3. 独白:由一个角色独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或回忆,展示其内心世界和思想。
4. 思想描写:通过对角色内心的思考、感觉、观察等的描写,展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5. 动作描写:通过对角色的动作、肢体语言的描写,展示角色的情感、态度和性格特征。
6. 比喻: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 拟人:将非人物的事物搬到人的地位进行描写,使抽象的事物具有生动、感性的形象。
8. 反讽:通过用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言辞或态度来嘲笑、讽刺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或人物,达到艺术的审美效果。
9. 并列与对比:通过并列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观众对作品的体验。
10. 暗示:通过间接的言辞、象征性的描写等手法,暗示和提示出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在联系。
11. 借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情感、思想、氛围等。
12. 叙述者的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同的视角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13. 时间推移: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展示角色的成长、情感变化等,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14. 超现实主义描写:通过运用超现实、梦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
15. 叙述顺序: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顺序,如倒叙、正叙、交替叙述等,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疑问,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体验。
16. 插叙:在主线故事情节之外,通过插入独立的小故事或情节,丰富作品的层次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1.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2.常见表现手法定义:
(1)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惑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拥有差别的反面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
(2)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3)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
(4)欲扬先抑: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5)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情况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讽刺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6)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7)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书法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的写作手法。
即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判断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及阐述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
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表现手法的判断参见前面所讲的各种表现手法的定义。
作用的阐释方法如下:(1)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等。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讽刺夸张:是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欲扬先抑:先贬义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 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衬托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A、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作用 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 互相比较。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是突显对象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 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 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 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 的特征。
6、侧面 间接 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 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1)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 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 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 是丰富文章内容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性格更鲜明突出 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 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