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

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白朴《天净沙秋》古诗赏析及翻译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太阳逐步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步开端散失,只残留有几分暗淡的颜色,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雾淡淡飘起,几只漆黑的乌鸦休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边。
山明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媚。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
秋:标题。
残霞:快散失的晚霞。
寒鸦:天寒行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白草:干枯而不凋零的白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鉴赏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管写法仍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此曲标题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傍晚图,营造出一种安静、寂寥的气氛,再以名词并排组合的方式,选取典型的`秋天现象,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颜色艳丽的秋景图。
秋景也由从前的萧条、寂寥变为明亮、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前三句着力烘托出一派深秋苍凉之景。
傍晚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落日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翱翔,然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连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媚的颜色,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活力活力。
一扫前人一悲究竟的俗套。
白朴在写秋景选词语辞精粹,其词并不是单纯的杰出秋的悲惨。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间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条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条气氛生动起来,所以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他的散曲多是感慨历史人生,抒写园林生活,歌咏男女恋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令,其风格豪放清逸,被后人认为是近似于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苏轼。
《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而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语言来盛赞之,足见此散曲之精妙,堪称元人同类作品之绝唱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此外他在扩大散曲题材,丰富散曲意境,提高散曲文学地位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天净沙”是越调中的曲牌名,“越调”即宫调的名称。
“秋思”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曾经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空有满腹学识,却无处施展才华。
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这首小令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
全曲总共五句二十八个字,表面看似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字斟句酌,巧妙构思,韵味无穷。
白朴《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

白朴《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原文篇一元代: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篇二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天净沙 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欣赏一首古诗,叫《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呀,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咱们先来看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想象一下,有一些干枯的藤蔓缠在一棵很老很老的树上,还有一只乌鸦在树上叫。
是不是感觉有点荒凉呀?再看“小桥流水人家”,一座小小的桥,桥下的水哗哗地流着,旁边还有住人的房子。
这是不是和前面的荒凉不太一样,让人觉得有点温馨呢?“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刮着西风,一匹瘦瘦的马在走着。
这匹马好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特别累。
“夕阳西下”,太阳慢慢地落下去了,整个天空都变得红红的。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伤心的人呀,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可能是离开家很久了,特别想念家人。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欣赏《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里的每一个词都好像一幅画。
比如说“枯藤”,就像是一些弯弯曲曲的线,没有一点生气。
“老树”呢,树干可能都裂了,叶子也掉光了。
“昏鸦”那只乌鸦可能在叫着“呱呱呱”,好像在说它也很孤单。
“小桥流水人家”,那座小桥可能是石头做的,水很清很清,能看到水底的石头。
房子里可能飘出了做饭的香味,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呢。
“古道西风瘦马”,这条道路可能全是土,风一吹,尘土飞扬。
那匹马瘦得骨头都能看出来,走得特别慢。
“夕阳西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红彤彤的,特别漂亮。
可是那个“断肠人”却一个人在这么美的景色里伤心,他可能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这些画面吗?《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小朋友们,咱们再来看《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呀,就像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道路上。
路边有干枯的藤蔓和老的树,还有一只乌鸦在叫。
他看到了小桥和流水,还有人家。
[天净沙秋思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
![[天净沙秋思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d91637c4028915f814dc26f.png)
[天净沙秋思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员工思想】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篇(1):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得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得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得情调,抒发一个飘零天涯得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得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天净沙秋思意境赏析,请查看!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一切景语皆情语。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衰颓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悲戚的情绪。
凄▲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答:悲凉的▲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翻译/译文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一片经霜的红叶离开树枝,飞近身来让我题诗。
注释①芙蓉:指荷花。
②辞柯:离开枝干。
③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鉴赏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
“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
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
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
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
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
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
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
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
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_天净沙秋思的鉴赏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
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
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
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
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
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
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
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
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
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
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
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
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
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
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
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3.景色与情思相融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
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只有这样,你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才能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形象其次备课是备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标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知识构成和生活环境多设计一些互动和交流,让孩子们在知识上和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