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王卫:从跑到飞的“中国好老板”

王卫:从跑到飞的“中国好老板”作者:王玉琴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6年第8期文/王玉琴帮人往香港捎东西,发现商机王卫1971年出生于上海,高中毕业之后,他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跑到广东省顺德市做了一名印染小伙计。
顺德有很多印染厂,把样品寄到香港给客户看很困难,要较长时间。
后来王卫试着在码头边求人帮忙捎样品过去,才一次次解了老板的燃眉之急。
慢慢地,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为何不自己做快递呢?于是,1993年,22岁的王卫向父亲借了10万元钱,就带着几个小伙伴租了一间仅有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在顺德注册成立了专送快件的顺丰公司。
别人70元一件货,顺丰收40元。
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他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钱,但生意红火得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一时间,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件由顺丰承运。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王卫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
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这种模式虽然极大激发了加盟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也留下了客户资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协调不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么事情,总公司必须负全责。
顺丰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一度被业内称为“老鼠会”。
1999年,王卫已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
但在接到客户一通愤怒的投诉电话后,他开始了顺丰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原来,加盟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
最严重时,一些大加盟商甚至抢走顺丰的客户,自立门户成了王卫的竞争对手。
这让高速扩张中的顺丰面临着失控的危险。
王卫开始强势收权。
用“飞”代替“跑”2002年,顺丰正式抛弃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企业总部。
这使它成为国内仅有的两家采取直营模式的快递公司之一,另一家是国有的EMS(中国邮政)。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即便无“首富”名头傍身,王卫也已然成为中国商界传奇。
不过和那些在媒体、机场大屏幕频繁露面的成功者不同,顺丰创始人王卫更像小说里的隐世侠客,其所有个人传奇更多是靠着种种坊间传闻来拼凑。
江湖传闻,在淘宝最初的发展阶段马云曾两次想跟王卫见面且多次表达了对王的崇拜,但此传闻被双方否认,而一位早期跟随王卫打天下的顺丰内部人士则对腾讯科技表示:“从未听说过马云想要会面王卫,至少公开渠道没有。
”在2月24日敲钟前,王卫几乎从未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也婉拒过多次来自邮政内部系统媒体的采访需求,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想要一次能和顺丰合作的机会,却连一次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而顺丰上市后,王卫恐怕无法再继续保持低调神秘,不得不曝光于聚光灯下。
顺丰上市首日,王卫便以1445亿的身价轻松超越圆通实际控制人喻会蛟夫妇,成为快递行业新首富。
随后几个交易日,顺丰股价更是连续涨停,王卫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不过昨日下午,顺丰涨停板被打开,截止到收盘,顺丰股价70元,涨4.79%,市值2929亿,王卫持有股份市值1892亿,逼近马云,也成为中国首富的有力竞争者。
淘金背后的送水工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同年出生的还有另两位后来的互联网公司大佬: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王卫7岁时全家迁往香港,父母由于学历在香港不被承认,只能从工人做起,王卫本人也在高中毕业后就从事印染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区受政策影响迅速崛起,有数字显示,大概有超过5万家香港制造工厂北上珠三角淘金。
在这个阶段最流行的是“前店后厂”模式,即珠三角制造,香港销售。
但这两地仍分属不同关税区,一些文件来往邮寄需要花上两三天时间,不少人通过水路船只携带快件交接,以此赚钱。
就像那些故事里描述的一样,淘金热中反而是送水工赚了大钱,王卫也从中看到了商机,而父亲的支持则使他得到了创业最初的10万港币。
1993年,在香港九龙佐敦道吴淞街150-164号(现150-160号)的宝灵商业中心二楼S3室里,顺丰正式诞生。
顺丰简介王卫

顺丰发展到今天的独有秘诀之一就是它的 计件工资。
在顺丰,每个快递员都是自己的老板
顺丰对员除了保证收入,还给员工的家 属各项补贴和福利。
顺丰的工资高是出名的,一般递送人员月 薪都在三四千,但在顺丰五六千很平常, 八千一万也不算高。管理层的薪酬,同行 公司给十万,顺丰至少要翻一倍。一些创 业之初的有功之臣跟不上发展了,王卫从 来不会扫地出门,而是高薪奉养起来。我 们以商业客户为主,每天来自网购的业务 只有几千票,而顺丰每天的业务量是200多 万票。
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从加盟制转 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总部,将自身定 位于国内高端快递。
2003年,非典爆发,人们都不敢出门,顺 丰迎来转折性的发展契机。疫情期间,航 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
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 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第一个将民营快 递业带上天空,为顺丰的“快”奠定江湖 地位。此后,顺丰一直处于比较良好的发 展趋势。
行动力是顺丰的核心精神之一。
2003年之后,顺丰凭借包机便利,以低价 香港件做主打产品策略,横扫华东至整个 中国,迅速完成全国 200多个网点的布局, 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到2006年初, 顺丰在国内已建有2个分拨中心、52个中转 场,拥有2000多台干线中转车辆以及 1100 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20个省100多个 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区)及300多个县级 市或城镇
1999年,早已淡出公司日常管理的王卫在 接到一通投诉电话后,他展开了顺丰历史 上最大规模的改变。
顺丰提出差异化经营后,承包网点收回直 营便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一个承包网点 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 常大。”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 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 里,总有几位随行的保镖跟从。
22岁创业故事-顺丰创始人王卫

22岁创业故事-顺丰创始人王卫22岁带6个人创业,7年做到8万员工2100亿市值,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22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曾有风投愿意出50万的介绍费只求能和王卫见上一面花旗银行愿意出1000万美元的佣金只要有谁能促成与王卫合作马云曾于2003年前后两次约见却不得见到目前为止只有《人民日报》在2011年唯一一次采访过王卫这两天财经圈最大的新闻非顺丰快递莫属了,它借壳A股上市,市值高达2100亿,创始人王卫身价直接升至近 1290 亿元,成为中国的快递业首富。
不过,王卫曾一度拒绝融资和上市,拒绝曝光,甚至拒见马云,直到现在网上关于他的照片也是屈指可数,且他所掌控的顺丰也是从不做任何广告,这也为他带来不少争议。
这个低调的快递江湖大佬又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呢?22岁带6个人创业从EMS口中扒饭吃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
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改革开放前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快,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3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
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王卫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 15 、16 个小时。
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他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
“别人70 块一件货,顺丰收40 块。
”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凭借着往返香港送快件,王卫顺利的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两次转危为安弯道超车为了从珠三角走出去,获得更广阔的市场,顺丰和“四通一达”一样搞起了加盟商业务,但很快发现这些代理商各自为政,管理混乱,各种不规范操作甚至在快递中夹带私货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看不透的王卫他的传说始终都在

B BUSINESSMAN USINESSSEARCH起底看不透的王卫他的传说始终都在文/本刊记者 王晶42 | 中国商人 CBMAG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CBMAG 中国商人 | 43 一向不喜抛头露面的王卫第一次被全民关注,大概源于2016年春末的那件事。
2016年4月中旬,一则顺丰快递员在北京某小区被一名司机辱骂和多次扇耳光的视频在网络流传。
从视频中大致可以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该车主在倒车时,顺丰小哥骑电动车想从车尾插过,却剐蹭到了该车,车主大怒,下车后发生了视频中那一幕。
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负,王卫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表态:“此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随后,顺丰集团也发表声明,不仅表示会对车主追究到底,还称已找到受委屈的小哥,顺丰顺丰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会照顾好这个孩子,请大家放心。
低调的王卫如此强硬地出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王卫曾说过,希望顺丰能够长期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
在顺丰内部,王卫在员工眼里有三大特点:一是对员工很尊重;二是有理想主义情节;三是有社会责任感和一种关注弱者的情怀。
有了这些注解,对于王卫这次用力过猛的出头,就不难理解了。
最终,打人司机因寻衅滋事被北京东城区警方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王卫因此获得无数网友的赞誉,大家称其为“有血性”的总裁。
2017年2月24日,这位“有血性”的总裁带领顺丰登陆深交所。
过往甚少公开露面的王卫身着顺丰工作服、牛仔裤、运动鞋,极不正式地现身仪式现场做了6分钟即兴发言。
在这6分钟时间里,王卫进行了五次感谢:一是感谢父母赋予生命;二是感谢妻子的提醒,让他保持足够的清醒;三是感谢员工的付出,才有今天的顺丰;四是感谢客户的信赖,才有顺丰的规模;五是感谢股东、朋友和各界政府的包容支持,才有顺丰的成就。
说完这些,王卫对现场观众90度鞠躬。
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

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态度决定一切首先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第一桶金。
可能有人会说王卫很难得,年轻得志,却没有头脑发热变成「土豪」。
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
不过这一切都是有背景和原因的:我们全家1976年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当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父母之前在内地是大学教授,但是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
所以我穷过,相当清楚贫穷和被人歧视的滋味。
后来当我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也是有钱人了!所幸,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是:第一、随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样了;第二、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
人这一辈子的成就、际遇,不管你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很多东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说你是男是女,什么地方出生,长相什么样,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运气好坏,明天成功与否……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个百分点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态度。
这个态度都有两面,究竟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由你自己来决定。
如果你在这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会把这一个点又放大成一百个点,弥补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
优先考虑员工利益现在每年公司都有很多人进进出出。
为什么有些员工满怀憧憬地进入公司,过一段时间却走掉了?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要么是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包括物质的,也包括职业发展的)。
但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离职员工所需要的东西并非公司给不了,而是公司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这就很可怕。
人留在公司,才可以做企业文化,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来了两三个月就走了,再对一个新来的人讲企业文化,如此恶性循环,是没有用的。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阻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差不多上鞭炮不断。
〞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
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
〝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改日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总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明白得如何查找出路。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
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状起步。
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
〞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适应。
一位顺丰早期职员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伙儿围在王卫周围,同吃同住,每天唯独的任务确实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
〝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内上下下拉货,慢慢那个地点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
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许多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专门好赚。
〞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尽管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顺丰领导者-王卫

顺丰的领导者——王卫2012级英语1班吴茜 121021178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能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发挥好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的。
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很好地做到了以上几点。
从管理学的角度,领导风格类型按照三种方式划分,以下列举两种:一、若以权力运用方式划分,王卫无疑是一个集权式的领导者。
由于经历过公司内部员工自立门户、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等事件,王卫在1999年采取了一次“收权大行动”,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自己的企业总部。
直营制暗示了顺丰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企业,这也体现在决策权上,几乎是王卫一人包揽。
这个特点决定了顺丰的大多数员工都像是一匹外形相似、职能相同的骏马,差别在于奔跑的速度,即行动力的差别。
顺丰之所以成功,取决于其规章制度的精细化与标准化,每一个人一旦进入到这个庞大的体系,无需动脑,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与位置,只需按章程办事。
顺丰拥有一个严明的赏罚及监督机制。
它采用计件工资制度,每个员工有700-1200的基本工资,其余按工作业绩提成,按一个快件20块钱计算,大大提高员工积极性,并保证了顺丰一线的高收入,而高收入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
所以说顺丰的每个员工都是自己的老板,他们的报酬与勤奋及客户认同息息相关。
它还采用计分制,每个顺丰的基层员工都有20分行政分和20分业务分,1年清零。
若扣满15分,就要被解雇。
收派员填错表最高扣10分;染头发、留胡子或指甲扣4分;一个月内迟到满30分钟便收到警告信,满4封开除。
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制度,才会有我们平常见到的着装整洁、服务态度佳、效率极高的顺丰快递员。
它还采用“奖金猎人”的方式调查员工是否有偷窃行为。
通过员工之间互相监督的方式,制约员工违规的行为。
但是这种集权式的领导方式也有其弊端。
虽然顺丰是一家B2C的快递公司,但在本质上仍与多数B2B的物流公司一样,在执行端,不需要员工太多自我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卫的成功经验1都是一点一点滚雪球滚大的快递行业的民营老大“顺丰”,如今价值10亿身家的老板王卫,90年代初开始亲自往返深港两地背货。
王卫用了漫长的18年时间,从珠三角再到内地,然后覆盖全国,建立了一个中国快递行业指标性的大企业。
这个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他不能像其他企业家下班可以回家,放假可以度假。
从第一单快递开始,王卫凡事亲力亲为,从未脱离对一线掌控,以至于有传他累出一身病,每天靠大量中药支撑才能工作。
而快递公司老板所吃的苦,也是坐在空调房发发邮件就搞定几百万生意的IT老板所无法承受的。
每个快递品牌都不可能是由资本快速打造出来的,它们需要的是时间和忍耐。
这也是快递行业发展十余年来知名企业凤毛麟角,成功者更是稀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一家快递公司,无论几个人的小加盟点,还是几万人的“顺丰”,都是要一票票地“送出来”。
每个快递员也就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成长轨迹,先是自行车送几单货;业务多了以后改成电动自行车,送几十单货;之后再换摩托车甚至小面包,雇几个人送上百单货。
从早期原始的方式积累财富,逐渐升级到现在的规模,每家快递公司都有几乎一样的创业史。
“四通一达”或是顺丰,都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滚出来的大雪球,这种最原始的积累方式势必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
陈平说:“每个快递公司,你只要买一辆新车,新建一个站点,服务就有所下降。
因为添置新设施或者建站就要招新人,新员工进来后必须先培训三个月,时间成本应运而生,而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
”所以快递业的扩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的,这个行业不可能有膨胀性的爆发。
深谙快递管理之道的陈平,做好了二次创业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预算,虽然融资到位,他仍然没有调整简陋的办公环境,因为快递这块蛋糕要一口口吃。
但凡新进入的企业,都是由小规模开始慢慢做大,这样的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高昂的时间成本会挤掉很多竞争者。
过高的时间成本是快递虽然看似进入门槛最低,却只有几个寡头垄断市场的原因之一。
百世汇通总经理周建在几个月前还是快递门外汉,现在他不仅要推进公司的直营进程,还要解决两家公司合并之困。
三十个亿也砸不出一个新“顺丰”2009 年10月,红极一时的同城快递“小红马”宣布退出快递业务市场。
不断提升的外部成本,行业内低价恶性竞争导致的运营成本压力,资金无法及时补充,是导致“小红马”退出江湖的主要原因。
珠三角地区的老牌快递DDS,曾用低价策略一举攻入上海市场,却终在“四进四出”后,因资金乏力退出上海。
近期业内最热的话题莫过于DHL退出中国,经过一年多努力,中外运敦豪的国内快递业务仍持续亏损近亿元,无回天之力。
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所持有的全宜快递、速递公司及金果三家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深圳友和道通,这就意味着,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之一的DHL正式从中国内地快递市场退出了。
业内专家透露,就连“顺丰”这个第一梯队企业,也因为购买五架飞机后大大拉高成本,未来甚至可能被拖累到亏损的境地。
对于二次创业的陈平,徐勇则表示不看好:“星晨急便如果没有资金进去的话,我不看好,它需要烧钱,而且它的商业模式出问题了,它不应该搞加盟模式。
所以说这是核心。
”资金,如今已经成为快递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顺丰”想要维稳霸主地位,王卫就必须将势力继续扩张,甚至做到海外去。
看着越来越正规化的“顺丰”统一着装、大批新购置的箱式货车、包机、自有飞机、自建仓库,未来的大规模发展不是十亿、二十亿资金能满足得了的。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百世、如风达、京东商城等一些电商正在为配送员配置每人 3000多元的手持终端做GPS定位系统,力图实现每个订单的可视化跟踪。
百世汇通的周建说:“小件员配的数字手持终端我们已经在批量使用了,业务员从站点拿到快件到最终传递到用户手里的这个过程,一览无余。
”周建所说的这个高科技手段,会提高快递员的操作效率,“现在的一千多万单一天,到年底可以达到1500万单一天。
”这些必要的成本不断攀升,徐勇形象地说:“以申通为例,三年之内给他注入三十亿元人民,都未必能砸出一个新的‘顺丰’来。
”行业里还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 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
”王卫和“四通一达”的观念很接近,这些快递企业只要不缺钱,就不让外部资金进去,就像钉子户涨拆迁费一样,熬一年涨一点,这也是“四通一达”目前的概念。
徐勇说:“现在汇通没熬住,但结果这个公司的风险就转嫁给百世了。
百世是看汇通,海航是看天天。
其实大家都在观望的状态,谁都不愿意急于做最终的决定。
”快递业是典型的投入大、产出慢的长线型行业,每个并购者或投资人都不会向投IT行业那样,心甘情愿地去砸钱。
五年之内,资金链将形成一条生死线,圈出为数不多的几个幸存者。
而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中,势必成就未来中国快递行业里高端品牌和领军人物。
顺丰内部人士透露,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
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他的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
7岁的时候,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
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
十几岁的时候,王卫曾经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过小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都是鞭炮不断。
”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
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
“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明天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板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寻找出路。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
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
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
”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
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
“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上上下下拉货,慢慢这里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
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
”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作为起家业务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卫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顺丰业务的主力军,占到公司业务总比重的40%。
到1997年时,顺丰已经在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快递的时光隧道,1993年其实算是第一个里程碑。
顺丰、申通和宅急送这3家在后来的岁月里影响深远的快递公司都是这一年成立的。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创业路径。
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全都是“异乡人”,全都是为了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在经营上也具有强烈的偶然性。
王卫是在广东做夹带的香港人。
申通则是一群浙江桐城人在杭州和上海跑货运。
至于宅急送的创始人陈平,他创立这家公司则完全是在日本受了宅急便的启发。
在创业初期,宅急送也送过鲜花和牛奶,甚至一度差点成了一个搬家公司。
当时,广东省内绝大部分快递公司都聚集在东莞市的虎门镇。
从交通来说,虎门是广东高速公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交汇点,东去和北上有广深高速,向西有虎门大桥,还有常虎高速。
不过,2010年,一位快递公司老板去虎门做调研,发现当年的快递公司有一半都已经消失了。
这三家公司成了行业标本和幸存者,不过,它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2005年,顺丰的营业额是16亿元,基本和申通持平。
当时,业内有“南顺丰,东申通,北宅急送”的说法。
2010年,顺丰营业额120亿,申通60多亿,宅急送20多亿。
这一年,王卫开通了韩国和新加坡的派送业务,并且拥有顺丰自己的两架757飞机。
陈平在宅急送多元化转型失败之后,把自己的别墅抵押出去,创立了星辰急便,打算从头再来。
他把办公室墙上的一幅字念给我听:“路遥无为。
”至于申通的董事长陈德军,他和王卫同年,40岁。
他开始淡出公司业务层面,把日常运营交给自己的妹夫打理。
那一天,我坐的车沿着北青公路开了20分钟。
我要从申通的公司总部赶到佘山别墅区见上陈德军一面。
他在这里买了房子,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隔壁的高尔夫球场打球。
他喜欢飙车,罚单雪片一般飞来。
他还喜欢打牌斗地主,有时候通宵达旦。
我发现他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厚嘴唇,黑皮肤,小眼睛,大个子,大巴掌,不过握手的时候却非常轻柔,想要显得绅士的样子。
早年间奔波动荡的生活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痕迹。
他撩起裤腿,给我看他小腿肚上的一大块伤疤。
“我想要放下。
我这个岁数,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我不想那么累。
我也不理解王卫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前几天我在广州开会还见到他,他看起来很憔悴,听说他喝很多中药。
”聊了一会儿,他接到一个电话,报喜鸟的老板找他打球。
他忙不迭地走了。
冒险家王卫平常,王卫是个再沉默谦和不过的人。
前几年,有人跟顺丰公司的一群人一起吃饭,一直吃到最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坐在角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多话的人就是他们老板。
他常去各个点部视察,见到快递员,他会主动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同事王卫。
”他信佛,据说他的办公室里摆了有8尊佛像。
有一天,王卫站在镜子前面,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到40岁。
在同龄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
虽然个子很高,总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长相和衣着都显得过于朴素。
他留着简单的平头,脸庞瘦削,颧骨突出,皮肤因为早年间的操劳和后来的户外运动显得黝黑粗糙。
他的穿着不怎么讲究,一件普通的衬衣就能出门。
他也不怎么说话,沉默的时候显得更加严肃,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平常,王卫是个再沉默谦和不过的人。
前几年,有人跟顺丰公司的一群人一起吃饭,一直吃到最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坐在角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多话的人就是他们老板。
他常去各个点部视察,见到快递员,他会主动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同事王卫。
”他信佛,据说他的办公室里摆了有8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