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国际分工,贸易逆差、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国际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量、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吗,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依存度、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问答题:1、简述国际分工的类型2、简述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点?论述题:1、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主要变化2、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名词解释:重商主义、重农学派、绝对优势、相互需求强度简答题:1、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贸易差额论与货币差额论有何异同?3、论述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4、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何差别?为什么说后者比前者更有指导意义?6、穆勒是如何用国际需求方程式来表述相互需求理论的?7、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名词解释: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里昂剔夫之谜、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斯托二伯-萨缪尔森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简答题:1、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2、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它的主要解释包括哪些?5、如何理解“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它们没有什么资源是丰裕的;它们的资本和土地都不丰裕;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是不丰裕的”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自由贸易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解释有何异同?7、试述H-O定理8、美国国内的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第3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比 较 成 本 理 论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力 理 论
古典国际 贸易理论
绝 对 成 本 理 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2.1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 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 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 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 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 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加拿大种小麦效率 高而种香蕉效率低 (因为必须用温室);另一方 面,尼加拉瓜种香蕉效率高而种小麦效率低。 这样,加拿大在小麦耕种方面比尼加拉瓜 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香蕉生产方面处绝对劣势; 尼加拉瓜则相反。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 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 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位的酒,英国 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而葡萄 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80人劳动一年。
各国生产相同产品 的相对成本不同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H-O H
贸易
(四)主要结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商品生产成本的比例不同 决定的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结论: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6)战后贸易自由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
贸易的高速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判断对错:
的国家有_______(多选)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 A 中国 是美国。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贸 易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反映了 垄断资本的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多边
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概述
新课导入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出现,加之美国对外扩张的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 自由化,它有哪些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与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 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倡导者是英国,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是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美国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小问题: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 _______(多选) 战后贸易自由化只要是通过谁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A 中国
B 英国 GATT(关贸总协定) C 日本
D 美国
国际贸易概述
1. 第二次世界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1.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思路: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
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
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2.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什么主要的区别?思路: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主要影响表现为(1)加大贸易需求。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从而使贸易成为配置剩余产品的必要手段。
(2)为贸易提供物质便利。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3)改变贸易模式。
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从而使贸易建立在各国分工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与以前有主要的区别表现为(1)贸易量迅猛增长。
(2)贸易依存度加大。
(3)改变贸易的产品结构。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除了本章中列举的因素以外,你还有哪些补充?思路: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1)战后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贸易发展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促进生产和分工,使贸易成为必然。
(3)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对贸易的需求。
(4)战后较为健全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贸易摩擦,推动贸易发展。
补充:可能政府的出口鼓励、人口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投资自由化等因素大大推进世界贸易。
4.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5.中国的对外贸易早于西欧国家,但为什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不及西欧?思路: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西方所求不多,贸易动机长期都是互通有无。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3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
国际贸易概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讲授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高等院校经济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掌握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
主要解答的问题是:国际贸易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会带来什么利益?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利益在各国间是如何分配的?等等。
在方法论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形势分析相结合,并用到初等的数学工具与经济学方法。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
第一章概论基本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二、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三、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三、西方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战后国际贸易的变化情况。
重点:1.国际贸易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2.对外贸易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3.怎么样理解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4.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贸易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1•简述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各自独立的国家或政府之间进行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交换活动的总和。
2.论述相对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有相似之处,但相对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国际贸易属于开放经济的范畴.而国内贸易研究的是一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第二,国际贸易受不同国家利益关系的制约,而国内贸易是在一个国家的内部进行,不涉及国家间利益的冲突。
第三,国际贸易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国内贸易更难以进行。
第四,国际贸易比较复杂,涉及国际结算中的汇率问题、国际货物运输中的运费和保险问题、国际贸易规则解释不一致等多重问题的影响。
第五,国际贸易整个交易时间较长,风险较国内贸易大。
3•论述贸易差额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由于进出口贸易收支是一国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贸易差额的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重大影响。
一般来说,一国的贸易差额应该保持平衡,不要出现过大的顺差或过大的逆差。
如果一国顺差过大,或者还需时间较长,那么必然会遭到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报复甚至制裁。
顺差的长期存在还会使大量的国内资源通过出口的方式流出,不利于本国资源在国内的优化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过度使用。
—国长期的逆差对国内经济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因为贸易逆差必然会减少一国的国际储备,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降低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从而阻碍了某些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进而延缓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4•简述贸易条件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
贸易条件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物物交换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这种方法不涉及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贸易商品指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例。
5•简述国际贸易的分类。
第一,按照商品流向可划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第2版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概述1.服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服务作为非实物的使用价值,和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服务的无形性或不可感知性⑵服务过程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⑶服务的异质性⑷服务的不可储存性⑸服务的所有权不可转让性⑹服务价格名称多样与不易确定性2.服务业是怎样分类的?其发展趋势如何?答:㈠服务业的分类:为了明确不同服务业的经济性质、揭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服务业进行了以下分类:⑴服务业的理论分类:a.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分类;b.以功能为基础的分类⑵服务业的统计分类:a.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b.世界贸易组织分类法;c.我国服务业的统计分类㈡服务业的发展趋势:⑴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⑵服务业对工农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⑶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3.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
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各国的服务出口额之和构成国际服务贸易额。
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服务输入和输出活动。
广义的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和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4.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⑴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⑵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时性;⑶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⑷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⑸贸易保护方式更具有刚性和隐蔽性;⑹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答: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⑶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⑸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⑹发展中国家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6.简述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 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 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旳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旳一 种进口附加税。进口商品在生产、制造、加工、 买卖、输出过程中接受了直接或间接旳奖金或补 贴,并使进口国生产旳同类产品遭受重大损害是 构成征收反补贴税旳主要条件。
• 对外贸易政策通常由下列内容构成:
• 各国对外贸易政策是经过下列方式执行旳: 1.经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2.国家广泛设置多种机构,负责增进出口和进口管理; 3.国家政府出面参加多种国际贸易、关税等国际机构与组
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旳协调与谈判。
二.对外贸易政策类型
自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以来,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旳对外贸易政策。
第3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旳演变
• 一、对外贸易政策旳含义及其构成
• 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旳目旳在于维护国 家经济安全,详细体现在:
• 1.保护本国旳市场; • 2.扩大本国产品和服务旳出口市场; • 3.增进本国产业构造旳调整; • 4.积累资本或资金; • 5.维护本国对外旳政治关系。
2.我国对外开放旳格局 我国旳对外开放,由点到面、由浅到深,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形成了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为要点旳多层次、 多渠道、全方位旳开放格局。
(1)形成要点开放沿海地域,逐渐向内地推动旳格局; (2)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旳格局。
第二节 贸易保护措施
• 关税壁垒(Tariff) 是指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旳关税。
普惠制
• 是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旳某些产品, 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予以一种普 遍旳关税减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技术扩散与贸易模式
3.1.1 技术差距论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1 技术差距论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Posner)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率先 给出了解释。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1966年由维农(R.Vernon)在论述技 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将一种国内市场 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认 为许多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 期:
(1)产品创新时期 (2)产品成熟时期 (3)产品标准化时期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1 技术差距论
进口国通过进口产品进行技术模 仿,并开始生产这些产品,当它们最 终掌握了和创新国一样的新技术时, 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与创新国具 有了相同的生产函数,于是可以发挥 要素禀赋优势,大量对外出口,甚至 完全占领创新国的国内市场。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20/11/26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第3章 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3.1 技术扩散与贸易模式 3.2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 3.3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 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 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 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 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因而 “比较利益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 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 力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4)美国以外的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市 场的竞争阶段。随着新产品以技术差距进 一步缩小,美国在该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 势完全丧失,欧、日等发达国家开始成为 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在一些第三国市场 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美国 货占领这些市场。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数量 •4.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阶断 1 •阶断 2
•阶断 3 •阶断 4 •阶断 5
•新产品 •产品增长期 •产品成熟 •产品衰退 •退出市场
•import
•export
•import
•consumption
•production
•expor •production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1)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阶段。新产 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产全 部的新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新产品仅能 满足国内市场消费。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2)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 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 产全部的新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新产品的供应增加,该种产品不仅在国内 市场销售,而且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 国家。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5)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 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欧洲、日本等发 达国家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竞争优势明显, 成为新产品主要供应者,发展中国家也逐 渐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始生产和销售, 欧、日等国家对美国大量出口该种产品, 美国成为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这一个产 品在美国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3)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部分取代该产 品进口阶段。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 生产该种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 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在这个 阶段,该种新产品的技术差距在美国与欧、 日等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日等发 达国家不断扩大该产品的自给率,因此, 美国对这些发达国家出口会有所下降,但 对世界市场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即发展中国 家的出口仍在增多。
t
•consumption
•Innovating country
•imitating country
•0
•A
•
•
•D
பைடு நூலகம்
•时
B
C
间
•图4-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 的经济理论。在一个制成品生命周 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 例、各国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进口 需求都会发生规律性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技术差 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1966年由 维 农 (R.Vernon) 最 先 提 出 。 他 将 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概 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中。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所谓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就 是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消费水平不同,使得同一产品 在同一时点上,在不同的国家分 别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3.1.1 技术差距论
与此同时,创新国的公司也许已 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取了更先进 的技术工艺,并且开始出口,这样新 一轮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1 技术差距理论
•图4-1
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 论的新发展
3.1.1 技术差距论
按照技术差距模型 (technological gap model) , 工 业 国之间的大量贸易建立在新产品和采 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新产品和新 工艺使技术创新的国家在世界市场竞 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因而对 外出口高新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