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走向灭亡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走向灭亡

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正在走向灭亡!天涯这几天贸易战的新闻不绝于耳,关于这场贸易战有很多很多的分析,比如说特朗普为了中期选举拉选票,为了经济上讹诈中国;比如为了限制中国制造进步能力,剑指中国2025;比如拉拢着欧洲对进一步遏制中国、孤立中国……当然,还有很多的阴谋论,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些分析或许是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战的原因,但是都不是根本,因为这场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今天不打,明天也会打,即使明天不打,后天也会打!总之,这场战争是必然要打的,因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到目前情况下的一种必然——当今世界国际贸易体系已经严重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它涉及到当今世界贸易体系运行的原理——WTO、美元霸权。

现在网络上的分析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理论:美国是消费型国家,只管印那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美元就可以在世界上购买大量商品,吸血世界;美国人变懒了,实体经济空心化,每天只能借钱过日子,欠下巨额债务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消费型国家?美国经济为什么会空心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债务?这些问题很少有人深入的去分析,而一旦你分析清楚这些问题,那么一个惊人的结论就会出现:当今世界国家贸易体系正在崩溃,必须要有新的贸易体系替代原有的世界贸易体系。

目前国际贸易体系是建立在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这个体系的根本是确定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贸易体系——即国际间的贸易都必须使用美元结算。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美元霸权”。

而正是这个“美元霸权”让美国走向了巅峰,同时也导致了美国经济空心化,积累了庞大的债务,最终会让美国从霸主地位跌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详细的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我希望每个人看这篇文的时候能够去认真思考,因为这篇文很重要,会让你明白很多东西,走出很多误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解决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问题,为了解决因为资源、能源问题而产生的无休止的战争,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全体贸易体系,这个贸易体系就是我们熟知的WTO——开始的时候叫做关贸总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6)战后贸易自由化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
贸易的高速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作用评价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判断对错:
的国家有_______(多选)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 A 中国 是美国。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贸 易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反映了 垄断资本的利益。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国际多边
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国际贸易概述
新课导入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出现,加之美国对外扩张的 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贸易 自由化,它有哪些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见图。
国际贸易政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战后贸易自由化与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 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倡导者是英国,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是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美国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小问题: 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
的国家有 _______(多选) 战后贸易自由化只要是通过谁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A 中国
B 英国 GATT(关贸总协定) C 日本
D 美国
国际贸易概述
1. 第二次世界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额与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了战前,而且增长速度还快于工业生产的增长,本文试图在宏观角度,多方面分析战后贸易发展的历程,其中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例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其次结合金融法、国际结算相关知识分析当前的战后国家贸易发展模式,这对我们掌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制定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目前国际贸易的流向是:劳动力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应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西欧、北美等)地广人稀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阿根廷等)则应集中生产谷物、牛羊累畜产品等徒弟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去。

资本相对丰富、技术相对领先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则应集中生产像机器设备、钢铁、汽车、计算机等需要大量资本及先进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去。

然而,国际贸易地位争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那么变化是怎么样的呢?在战前,国际贸易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一般是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如1913-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2%,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量只有0.7%,而在战后1948-1976年,世界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6.6%,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量却增长为7.7%,之后更是一直超越工业生产增长额,参考张锡嘏《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当前的变化》一文,总结原因可从如下五点展开: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生产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决定流通,国际贸易的规模取决于生产发展的规模,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大都经历了恢复、调整时期。

战后初期,许多国家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以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带动了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进出口的大量增长,如在矿物燃料的出口中石油的出口从1950年的1.31亿吨增至1979年的15.5亿吨,但随着战后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过程中,加上交通运输业、工业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此时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和出口,从而扩大了世界商品市场的容量。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背景及主要的理论模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大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已经占到世界总的贸易量的2/3左右,其中制成品的贸易的增长又大于初级产品贸易的增长。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不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H-0 模型,贸易应该更多的发生在要素禀赋差距较大和技术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行业上,应该发生在资本密集度差距较大的行业间,例如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而不是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传统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探讨新的贸易理论成为必然。

产业内贸易理论最早是由学者沃顿(Verdoorm,P.J.,1960)在考察荷比卢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的。

他以可比的国际贸易分类为基础,计算了12种种样本产品的双边贸易比率,发现由于经济联盟,双边贸易的比率的相对值下降,但是比率的中位数值却提高了。

Verdoorm由此认为,与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中,而不是在异类贸易类型间。

但是Verdoorm的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们一般认为,1975年由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loyd)出版的{ 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 一书作为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较为正式的提出的著作。

他们二人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早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拓者。

在该书中,他们认为,“新要素比例理论”是可以部分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的,但是要对产业内贸易做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则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入手。

他们的研究对之后的一些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作者:————————————————————————————————日期: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刘朝阳教改经144第一次国贸作业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任 务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四、中美争端
(四)战略与经济对话阶段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
大的贸易国,美国在不得不重新考量中国 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并与之进行战略对话 的同时,仍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限制措 施降低中国的影响力。这一时期比较突出 的特点是美国不再只是单纯地反倾销,而 是将反倾销和反补贴同时运用,对中国产 品进行所谓的“双反”调查。
任 务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四、中美争端
(一)构建与发展阶段
1979—1989年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构建与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因为越南战争而在美苏冷战中处 于不利地位,为了对付苏联,它需要中国的支持;中国 也因中苏关系恶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需要与美国 发展贸易关系。
1980年的《中美贸易协定》规定,美国总统按 年度自动授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地位。自此, 中国开始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产品快速进入美国 市场,并改变了美国原来对华贸易的顺差地位。中 美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24.51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 122.5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9.98%。
任 务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二、美日德摩擦
1971年,美国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贸易 赤字,虽然只有15亿美元,却使得美国举国上下无比 震惊。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 布美国可以单方面认定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 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展开贸易 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
任 务 探寻国际贸易全球化之路
四、中美争端
(三)“入世”过渡阶段
2001—2005年为中国“入世”过渡期。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 在美国享受“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这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尤其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大幅 增长。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3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

国际贸易概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讲授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高等院校经济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掌握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国际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专科的一门修课。

主要解答的问题是:国际贸易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会带来什么利益?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利益在各国间是如何分配的?等等。

在方法论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形势分析相结合,并用到初等的数学工具与经济学方法。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

第一章概论基本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二、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三、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三、西方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战后国际贸易的变化情况。

重点:1.国际贸易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2.对外贸易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3.怎么样理解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4.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体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以及现状和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讨论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现代化始于十九世纪末。

那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欧洲列强主导了国际经济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1870年代至1914年间的“大国主义时期”(或称“帝国主义时期”)形成了贸易的基本模式和初步规则。

它的核心是贸易保护,通过工业化、军备积累和扩张来获取殖民地和避免竞争。

但同时期的另一种动向是贸易自由主义,由英国及其追随者主导,倡导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自由贸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导致国际贸易深受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经济。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制逐渐形成。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联合国成立前几个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该协议确定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的汇率为35美元/盎司。

布雷顿森林协议为国际金融稳定提供了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汇率环境。

同时,1947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的成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规则和机制。

GATT是为世界上每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而签署的,旨在降低贸易壁垒和关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

二、现状及未来走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GATT在1995年被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维护者。

目前,WTO有164个成员,覆盖了全球98%的贸易额。

WTO独立于任何国际组织,为国际中立性和平等性提供了保障,使得其法规在国际间得到广泛的认可。

WTO的基本目标是开展自由贸易,但同时加强贸易规则、监督贸易政策、改善贸易环境和合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 4.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阶断 1
新产品
阶断 2
阶断 3 阶断 4 阶断 5
产品增长期 产品成熟 产品衰退 退出市场
import
export
import
consumption
production
production export
consumption
Innovating country
imitating country
0
A
B
C
D
时间
图4-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是一种动态 的经济理论。在一个制成品生命周 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 例、各国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进口 需求都会发生规律性的动态变化。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 首先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动态变化。 ? 其次是贸易优势的动态转移。 ? 最后是进口需求的动态演变。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1)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阶段。新产 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产全 部的新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新产品仅能 满足国内市场消费。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2)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 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 产全部的新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新产品的供应增加,该种产品不仅在国内 市场销售,而且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 国家。
? (5)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 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欧洲、日本等发 达国家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竞争优势明显, 成为新产品主要供应者,发展中国家也逐 渐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始生产和销售, 欧、日等国家对美国大量出口该种产品, 美国成为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这一个产 品在美国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3)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部分取代该产 品进口阶段。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 生产该种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 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在这个 阶段,该种新产品的技术差距在美国与欧、 日等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日等发 达国家不断扩大该产品的自给率,因此, 美国对这些发达国家出口会有所下降,但 对世界市场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即发展中国 家的出口仍在增多。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 1978年, 梅基 (S. P. Magee)和罗 宾斯(N. T. Robins)将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运用于对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 了原料贸易周期说。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 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 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
? 所谓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 就 是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消费水平不同,使得同一产品 在同一时点上,在不同的国家分 别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1966年由维农(R.Vernon)在论述技 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将一种国内市场 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认 为许多新产品的 生命周期 经历 三个时 期: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4)美国以外的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市 场的竞争阶段。随着新产品以技术差距进 一步缩小,美国在该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 势完全丧失,欧、日等发达国家开始成为 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在一些第三国市场 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美国 货占领这些市场。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1)产品创新时期 (2)产品成熟时期 (3)产品标准化时期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 要素 密集性不同 、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 、技术 先进程度的不同 以及 产品价格的不同 ,因 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 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 ,因 而 “比较利益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 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 力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图3-3 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 动态 经济理论 。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 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 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 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 家,这就使得赫 -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 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第3章 二战后国际 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3章 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 3.1 ? 3.2 ? 3.3 ? 3.4
技术扩散与贸易模式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1 技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3.1.3 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 3.1.4 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3.1.1 技术差距理论
图4-1 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技术差 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 ,1966年由 维农 (R.Vernon) 最先提出。他将 市场营销学 中的 产品生命周期 概 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中。
3.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3.1.1 技术差距论
?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 波斯纳
(Posner) 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率先
给出了解释。
3.1.1 技术差距论
? 按照技术差距模型 (technological gap model) , 工 业 国之间的大量贸易建立在新产品和采 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新产品和新 工艺使技术创新的国家在世界市场竞 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因而对 外出口高新技术产品。
3.1.1 技术差距论
? 进口国通过进口产品进行技术模 仿,并开始生产这些产品,当它们最 终掌握了和创新国一样的新技术时, 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与创新国具 有了相同的生产函数,于是可以发挥 要素禀赋优势,大量对外出口,甚至 完全占领创新国的国内市场。
3.1.1 技术差距论
? 与此同时,创新国的公司也许已 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取了更先进 的技术工艺,并且开始出口,这样新 一轮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