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合集下载

《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赏析

《大学》赏析

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 [缗蛮黄袅,止于丘隅。]子曰:[乌止,知其 所 • 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译文:《诗经.商颂.玄鸟篇》上说:首都及其周围的 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 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落在山里树木最茂盛、 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说:‘缗蛮’叫着的黄鸟,都知 道止于何处,何况是人呢,还不如鸟吗?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
• 《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 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 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 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 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译文: 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 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 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 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 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 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 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 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 向春风,礼乐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辅助,国家就大治了; 国治诸候响应,朝野仰望,天下怎会不太平呢?
原文:诗云:[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 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 译文:《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烈文篱》上说:啊啊! 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难忘啊!上根利 器的人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 近九族;对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则要先安顿身 家生活,让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获得既得的利益,然后给予礼乐 教化,他们才会很乐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 王虽然已经去逝,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 们。

《大学》解析解析

《大学》解析解析

小结
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 为先。
由《大学》提 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 天下八个条目,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传)
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 以修身为本。(《大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论语·泰伯》曾子曰)
西周春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 战国时代,士是一个流动的阶层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行本,也 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作,宋代人以为曾 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 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是《大学》 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改动《大学》原文, 也没有指明《大学》是谁作的。
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 以采用。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 、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肆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的内容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含义, 是儒家论述修身治国的重要篇章。 《大学》提出了修己、治人、平治天下的 三纲八目。
齐家
“家”指居所,引 申为大夫及其家族或 封地;后指家族。
治国
“国”是执戈以保 卫城邑之意;

“大学之道”——《大学》新读之一古代文学论文

“大学之道”——《大学》新读之一古代文学论文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

①《中庸》亦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王夫之在读《资治通鉴》时亦得出结论:“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

②这三者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我认为基本揭示了孔子思想的性质(“道”)及其历史根据(“法”),从而也提供或限定了我们读解孔子有关文献的基本思路或框架。

本文即尝试据此对《礼记》之《大学》一篇进行分析。

所谓新读云者是相对朱子《大学章句集注》而为言。

我认为,朱子最大的误读处是其将《大学》之书的主题或性质判定为对“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的讨论。

如此处理或许十分便利于他将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作为申述其哲学心得,表达其时代感受的注释文本。

但是,这却不仅使得孔子在此扮演的角色无形中由“圣人”降格为“史家”,③也使得该文本的原主题“大学之道”的内涵或意义很大程度上被覆盖遮蔽。

一了解“古之大学”及其“所以教人之法”的基本情形究竟如何,应该是我们评估朱子所给出的定位能否成立首先所必须加以考察的。

根据《礼记》中《学记》、《王制》、《文王世子》诸篇再加上其它一些材料,我们即不难对此勾画出一个大致梗概。

(一)《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二)《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教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磐》、《大夏》、《大濩》、《大武》。

……”(三)《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

春秋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

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

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全面解析大学(儒家散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与四书关系《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大学》是陶渊明先生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一首诗篇,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绚丽的文字表现出先秦诗人对大学教育与学习的
极高评价。

本文以《大学》文学特色为研究对象,探讨陶渊明先生抒发思想的独特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精神思想和文本文艺价值。

《大学》是陶渊明先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多处的文学特色为诗篇赋予了极高的文艺价值。

首先,诗中描述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彩,把诗人的学习热情和大学的内涵完美结合在一起。

其次,诗中穿插的园林景色,使整篇诗篇充满了芬芳的风景,衬托出几种学习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最后,诗中展现出来的是诗人激烈追求知识的精神,从而抒发了对学习与智慧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一种崇尚智慧的思想。

《大学》的文学特色在于它深刻的思想观点。

诗中的细节都能反映出诗人思想的独特特色,比如,“在城门外寻常百姓,书生何处倚
新诗,深山老僧终日静,闲来读取两三句”,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诗
人热爱学习的追求,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活动。

此外,诗人还重庆赞扬教育家,认为教育家是一种精神上的榜样,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全面而有深度的知识。

- 1 -。

《大学》浅析

《大学》浅析

00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明时期理学家对《大学》重新做出了诠释,使之更具时代意义。

对《大学》的主旨思想进行分析,并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朱熹与王阳明,通过比较两者对《大学》诠释的异同来分析《大学》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 键 词] 朱熹;王阳明;《大学》;大学之道;格物致知《大学》浅析赵弋璇一、大学之道的内涵大学在古代有着不同的称呼,辟雍、泮宫、国学都是指大学。

大学之道就是成人之学,即大人所学的东西,是大德的学问。

在儒家思想中又分为“大人之学”和“小人之学”。

大人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行,而寻常百姓则是关切自身的利益,这也是社会阶级的区分。

在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的最高追求是圣人之学,而圣人作为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是极难达到的,是比较理想化的。

但《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即圣人之学的实现确立了一个道德上的标准。

《大学》在确立“三纲领”这一道德境界之后,紧接着便立了“八条目”,分别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有了逻辑清晰的论证,为儒生提供了一条从修身养性到成为圣人的理论程序。

《大学》的开篇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核心理念,这不只是对“大学”的概念做了明确的阐述,还深刻地阐述了儒家的道德根基,展示了“仁爱”这一儒家核心思想。

人何以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如何能实现最高层次的“止于至善”? “明明德”和“亲民”是“止于至善”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就不得不对其进行理路上的探究。

从“明明德”可以看出,儒家以善良的品质和个性为基础,从性善论的视角阐述人的本质,这就构成了“三纲领”的基石——明明德。

《大学》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孟子》,《孟子》中提到当人们看到孺子遭受苦难之时,仁慈的本性就会显现,这是无法控制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

”将这种善端继续进行,其善良的德行就会发扬光大,而被私欲蒙蔽的心性就会得到净化,这就是“明明德”的意义,使人光明善良的美德得到彰显。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大学》是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由春秋时代名将孔子创作。

作为最古老、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大学》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其中的文学特色进行探析,以此深入理解《大学》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

首先,在语言使用方面,《大学》所使用的语言非常简洁、准确、自然,语气极具生机、到位。

孔子在书中的表达非常深刻,并且使用的典故也是更为深刻的语言,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使得《大学》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成为一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的作品。

其次,《大学》运用了很多讽刺性和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以此来表达孔子的思想意志。

作者用诙谐的口吻去描述一些极具复杂性的社会问题,以此来表达他的思想意志。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能够更有效地表达其对社会的看法,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影响着后代的思想。

再者,《大学》的结构极为复杂,而且其中使用的叙述方式也很巧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孔子在书中使用了多种叙述技巧,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的对比,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他的思想意志。

他还利用比喻、寓言等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

最后,《大学》的文学性也极高,其中的艺术性也极为出色。

作者运用了大量精致的语汇,具有浓郁的诗意,充满思想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使得《大学》成为当时宣传和普及社会道德意识的最佳工具,对后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学》的文学特色之所以极具精髓,是因为它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具有持久的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产生无穷的影响。

因此,我们还应当继续通过更深入的探究,去挖掘《大学》的更多细节,更好地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文学特色探析摘要: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思孟之学的深入研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有关《大学》的研究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而对其文学特色少有人问津。

《大学》作为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文学特色很具研究价值。

试从出彩的说理技巧、较强的散文节奏性、匠心独到的引用结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大学》文学特色说理散文节奏引用《大学》《中庸》自宋代起便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被宋儒称作“四书”,成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儒家道传体系的有力证据。

近年,对于《大学》的思想研究较多,但针对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对其文学特色进行分析。

首先,有必要对《大学》的作者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大学》被看作是曾子学派的作品,始于朱熹,“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1] (P.1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1] (P.4 )清代,学者们对《大学》作于曾子提出了质疑,如戴震①、陈确②等。

随着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学者们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大学》的作者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李学勤先生认为,“朱子说《大学》系曾子所作,绝非无因”[2] (P.47 )。

梁涛提出,不仅曾子的孝道观念及“忠恕”思想与《大学》篇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且从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大学》与曾子也有关系,且《大学》与《中庸》在思想方面具有承接关系,《大学》出自曾子或者其弟子的可能性很大。

③据此,学者们认为《大学》出自曾子或其后学之手,是可信的。

陈桐生先生的《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以曾子的散文作为中国说理散文成熟的标志。

④而《大学》作为曾子的代表作品,极具文学特色。

一、出彩的说理技巧《大学》作为说理散文,其出彩的说理技巧令人称赞,具体体现于以下三点:(一)逻辑推理的娴熟运用。

逻辑性是说理散文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大学》作者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增强其说理性,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⑤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目标,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才能够心静,心静了才能神安,神安了才能慎重思考,慎重思考后才能处事得宜。

这种句子即是逻辑中的连锁推理结构。

“知止”是“定”的条件,而“定”是“静”的条件,以此类推。

换句话说,即前一推论的结果是后一推论的条件。

再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整段的叙述以“欲明明德于天下”为起点,以“天下平”为终点。

从某种角度说这两者是一样的意义,所谓君子“欲明明德于天下”,即是将光明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以实现天下太平。

作者在这里灵活运用了连锁推理结构。

首先以最终目标“明明德”为开端,寻因探源,最终找到了要达成“明明德”的根本,即“格物”。

然后以“格物”为条件,运用连锁推理结构,最终推到“天下平”。

这种说理方式相较平铺直叙更为形象生动,在反复循环的节奏中悄无声息地将论点凸显出来,进而让人明白,想要达到“明明德”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以“格物”为根基,一步步达成。

逻辑推理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使得说理对象更容易接受道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曾子学派说理散文的亮点之一。

(二)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大学》之所以能被后人概括出“三纲八目”之说,源于它说理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特点。

开篇,作者即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总纲领,继而论述确定这一纲领的意义所在。

然后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作为达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以循环说理的方式论述了这八点。

另外,“观点—论证—结论”式的说理方式也使得文章紧凑,条理明晰,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观点),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论证)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结论)这种段落内部的安排方式,使得文章内部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如“先治其国”及“陈其意者”等段落。

这些段落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分论点组成总论点的方式,使得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三)浅近贴切的例子与比喻举例子一直是说理文章的惯用手法。

《大学》中所举例子的特点是浅近贴切,作者仿佛信手拈来,并不十分刻意。

谈到“修身”,就举人际交往中的例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种情况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谁也不会对与自己关系淡薄的人情谊深厚,而对与自己情谊深厚的人关系淡薄。

这个例子很简单地把修身之道的重要性讲明。

谈到“诚意”,就举小人的例子:“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将小人的窘态与掩耳盗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也使本段的论点“诚意”更加凸出,在轻松诙谐的语境中达到说理的目的。

比喻的运用在《大学》中也是极为出彩的。

如“富润屋,德润身”,就像财富能够装饰屋子一样,道德也能润饰人身。

再如:“《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天下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婴儿,然后才去嫁人的。

以此作喻,说明爱心是天生的,国君应当像爱婴儿一样爱人民。

这些比喻既生动,又浅显,老夫老妪也能理解,瞬时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让受众更易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二、较强的散文节奏性“文学作品语言的句法组织的独特性,一方面决定于作家创作的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思想构思的上下文和形象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帮助作家最全面地简洁地表达思想内容,有力地影响读者,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得到清晰明了的了解。

”[3] (P.97 )《大学》的作者深谙此道,运用修辞手法与变化多端的句法组织使文章既有节奏性,同时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效果。

(一)对偶对偶,讲求字数相等,句式相似。

如: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3.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大学》中这种正反对比的对偶运用,在形式上符合中国人对称美的审美习惯。

在内容上,也使得文章对比鲜明,有抑有扬。

(二)排比排比的运用增强了句式的变化,追求变化中的统一。

《大学》作者善于运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又不同于后世的词藻堆砌,真实自然,毫无匠气。

如:1.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也,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2.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3.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排比的使用,“使文章有如长江大浪,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浩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

”[4] (P.34 )(三)错落有致的句式安排《大学》不仅具体的句子花样繁多,在整体的句式安排上更显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长短句交错使用,间或用排比、对偶加以修辞,使得文章有“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之美。

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五言排比)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四言对偶)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相似句式)《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如果只是单一地运用一种句式,那行文自然是平淡无奇的,《大学》也不会有这样高低起伏的韵律性了。

(四)虚词的巧妙运用南宋陈骙在《文则》中说:“文有助词,犹礼之有傧,乐之有相也。

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词则不顺。

”[5] (P.9 )这里所言的助词,即可理解为虚词。

虚词可起到舒缓语气,增强文章流畅性的作用。

如: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段中,虚词“矣”“也”的反复使用,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既修饰了文句,又使文章更朗朗上口,语言情韵并美,赋予文章生活气息。

类似虚词的运用在《大学》中还有很多,不备举。

三、匠心独到的引用结构(一)引《诗》《诗经》在春秋时期影响广泛,备受重视,故而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6] (P.1368 )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7] (P.176)更对他的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 (P.183 )由此可见孔门对《诗》教的重视程度。

曾子学派在《大学》中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据笔者统计,在《大学》并不算长的篇幅内引用《诗经》共计12次。

《诗经》在《大学》中主要是作为论据,作者之所以多次引用,是因为《诗经》无论是在外交场合还是朝廷事务中都被屡次征引,通过引《诗》,可以增加文章的哲理性与权威性,增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更易被读者接受。

此外,《大学》引《诗》后,大都附以阐释性的文句,将所引诗句与本文论点进行结合。

如:“《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这首《诗经·小雅·节南山》,主题是对奴役人民的师尹进行讽刺,又借以指责不爱惜民众的天子。

作者就此总结出,拥有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谨慎,不行正道则会招致天下人的诛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