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27《有的人》 PPT课件共23张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拓展积累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8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拓展积累课件
丁香花
丁香结的寓意是(
丁香结
解不开的愁怨
)
8.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吗?”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A. 人生中的结太多了,是解不完的,作者也倍感无奈和惆怅。
B.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生活中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表达了作者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无产阶级战士不中流。”其中“闹市”喻
指敌人猖獗跋扈、横行霸道的地方。“中流”指水深急处。
这联用象征的手法,讲形势非常险恶。作者在“破帽”与
“闹市”, “漏船”与“中流”这两不相应且对立的
事物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过”和一个“泛”,再一次形
象地表现出作者临危不惧、激流勇进的战斗精神,衬托出革
美文拓展阅读
某 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赏析
此诗用对比手法为“某人”画像。把对同一种人的两种不同态度进行对比,
从而突出他的不平凡,伟大,表达人们对他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第2课时主题素养特训
赏丁香花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
来,香气直透毫端。
1. 这两句话是从( B )和( C )两个方面来描写丁香的。
A.形状
B.颜色
C.气味
丁香花
2. 这 里 的 “ 积 雪 ” 指 ____________
, 我 是 从
香气直透毫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出来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单元 27《有的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单元 27《有的人》

(内容上的对比:3--6 )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对比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前后呼应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初读感知
(内容上的对比:4--7 )
有的人
前后呼应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从生与死的价值的对比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 “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 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 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 神永存。
新知探究
自由读第二--四小节理解、对比、体会:
(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生齐读)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

纪的
念 鲁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随堂练习
思考
(1)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2)有的人指的是几种人呢?
两种人。
随堂练习
给下列形式字组词
儒( 儒家 ) 孺( 妇孺 ) 垮( 击垮 ) 跨( 跨越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共15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共15张PPT
3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xiǔ)”③;【句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句解:“野草”比喻鲁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4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④
知识链接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两种人生态度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赞颂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
④ 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像鲁迅一样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然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5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⑤ 6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句解: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⑥ 7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④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⑤得很高,很高。⑦【句解:“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质课件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被人民唾弃。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指鲁迅精神被 传颂,被延续。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流芳 百世
遗臭 万年
对比、体会:
一边是被人民摔垮,被人民忘记,一 边是青青的野草,被人民举得很高很高, 这样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结局说明了只有一心为 人民服务,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人民才会永远记住他。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 “有 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想一想:无私奉献的人有哪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两个“活”与两个“死”的含义 相同吗?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不同。第一个“活”指生命存在, “死”指精神已死;第二个“活”指精 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从生与死的价值的对比中,你明白了什么?
我明白了精神和身体是可以分开的,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 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 生,精神永存。
臧克家(1905-2004年),著名诗人 , 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 笔名少全、何嘉。国立山东大学 (今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 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 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 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 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 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 的故居。他深切追忆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 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8 单元第 28 课《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8 单元第 28 课《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8 单元第28 课《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重要知识点归纳引言: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进程中,我们来到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这首诗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缅怀。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1949 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 周年而写。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诗人以高度的热情和深刻的思考,回顾了鲁迅的一生以及他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2.主题: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励人们做有价值的人。

3.文学体裁:现代诗。

4.作者信息:臧克家,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以朴实、简洁、富有生活气息著称。

5.主要内容:诗中列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 的人,一种是“给人民当牛马” 的人。

通过对比,展现了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6.中心思想:赞扬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欺压人民的人,呼吁人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朽(xiǔ):左右结构,形声字。

组词“不朽”“腐朽”。

指腐烂,衰老。

2.多音字:1.场:cháng(场院)chǎng(操场)3.近义词:1.伟大——崇高2.情愿——甘愿4.反义词:1.伟大——渺小2.情愿——勉强三、修辞手法1.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通过对两种人的生死状态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人的本质区别。

活着却死了的人是那些虽生犹死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死了却活着的人是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2.反复:“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很高,很高” 的反复强调了人民对为人民奉献的人的敬仰和爱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美课件

2
鲁迅: (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 拓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 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3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对比
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1.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生死价值观的对比
2.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3.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4.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5.摔垮--记住 6.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7.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下场: 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词语对对碰
近义词
伟大——崇高 情愿——宁愿 永远——永久 抬举——抬爱
反义词
伟大——渺小 情愿——勉强 永远——短暂 抬举——贬低
课文详解
想一想: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明确课文的
主要内容。思考: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 什么?
主要作品
《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等。
名言佳句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
多,收获更丰满。
初读课文
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 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 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 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指的是鲁迅 以及像鲁迅 这样的人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活:肉体不在 死:精神永存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赢得人们的赞颂和敬重。一 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一个“活”字表达了作者 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一首
某人
泰戈尔
同:1.对比手法,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2. 美德相同。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为别人、为人民不计名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利,但人民深深爱戴他。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异:课文把两种“有的人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进行对比,泰戈尔把“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你”对自己和诗人对”你
简要赏析
它短短八句,很像一首律诗,而主题思想 的容量以及凝练厚重的风格,均堪称上乘。
马——一度是北方农民不可缺的生产工具, 如南方的耕牛。老马默默承受苦难的形象也酷 似旧中国农民的性格,吃苦耐劳、沉默寡言、 逆来顺受、坚韧不拔。纵然臧克家自己解释, 他“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 是文学史家历来认为,诗人描绘的“老马”形 象是旧中国农民的传神写照,喜欢称誉臧克家 为“农民诗人”。
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
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
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
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 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 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 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了解鲁迅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 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热忱关怀、积极培养进步青年。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 海,上海上百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 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 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 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
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 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 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 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 —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 立刻堆满了笑容。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
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
臧克家(1905—— 2004),现代著名诗人,作 家,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 又相继出版了《呜咽的去 烟》,《泥土的歌》,《春 风集》,《欢呼集》及《臧 克家诗选》等诗集。
朗读要注意的三个环节
1、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2、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3、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 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 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 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 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 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人 的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就诗歌“遣词造句”、所运用 的“手法” 、所表达的“感情”等, 自由赏析诗歌。
可以用“我喜欢第 (句)诗,因为它 的句式进行赏析。
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两 种人不同的形象,试着用一 些词或句子来概括。
因人民或国家而奉献 自己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比 比皆是,试举一例。
有的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作威作福 横行霸道 任意奴役 宰割人民 把人民当牛马
对 人 民 的 态 度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甘做人民的牛马
有的人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
朽”

对 人 生 的 追 求
活着为自己 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战斗 为革命愿献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 好地活
对 社 会 的 作 用
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节 。”
再看这类人

胡长清 原江西省副省长
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利用职务
之便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
人民币545.55万元。

胡长清喜欢到处题字留名。他跑到哪
里写到哪里。当腐败行为暴露天下,这位
堂堂的副省长成了阶下囚,原来身价不菲
的“书法作品”也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
甚至刮起了店铺招牌的“铲字风”,成为
1、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2、作者从哪两大角度来构建全文的? 3、诗歌是从哪些小角度将这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精神 永存
对比
精神 腐朽
对人民 的态度
为人民谋
对人生
利益的人 对 的追求
与人民为 敌的人
对社会 的作用

两种人 的结果
做牛马 骑头上 做野草 想不朽
别人更好活
别人不能活
记住 摔跨 草青 名烂 抬举很高 下场不好
可是 爱之神发现了你 ”的态度对比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了解鲁迅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 事文艺工作,想以之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26年4月,鲁迅作《纪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 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 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 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 文系主任,12月辞职。
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 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 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老师赠言
拓展、比较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头望望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