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基本知识
人类对电的认识(四)--雷电知识

人类对电的的认识(四)--雷电知识一.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水蒸气上升而形成的。
雷云的主要成分是水的各种状态(如水蒸气、水滴、冰和雪),原来都是中和状态,即不带电的,但在气流急速上升过程中,小水珠就会分裂和碰撞,而形成带电体,使带正电荷的水滴下降,带负电荷的水珠继续上升,等到一定数量的电荷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其电势就可能达到使其附近空气绝缘遭到击穿的程度。
雷云所带的电荷越多,它的电压也就越高,当它和另一块异性带电的雷云接近时,就会使两块雷云间的空气绝缘被击穿,发生剧烈的放电,使正负电荷互相中和,从而出现耀眼的闪电。
由于雷电流很大,放电时产生高温,使周围空气猛烈膨胀振动。
那轰隆隆的雷声也就随闪而至了。
二.雷云的形成闪电,俗称雷电,是自然大气中的超强(能量)、超长(距离)放电现象。
一般产自雷雨云(即雷暴、雷暴云或积雨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积雨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积雨云是如何生成发展的,这里有三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必须有足够的水汽;有使潮湿水气强烈上升的气流;有使潮湿空气上升凝结成水珠或冰晶的气象条件。
(撒哈拉、塔克拉玛干温度高湿度小所以极少有积雨云。
沿海地区温度高湿度大积雨云就很常见了。
)由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要远大于空气,地面温升高,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压强降低,向上运动,上面的空气团密度相对较大,就要下沉。
热气团上升过程中伴随发生两种物理过程:一是膨胀、二是降温(两方面引起的:气体膨胀压力减小,温度降低(气态方程)。
高空气温低,由于热交换)。
于是上升热气团中的水汽凝结出现雾滴形成了云。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典型雷雨云的微物理结构:一块成熟的雷雨云,其顶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约l万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温度却在10℃以上。
由于云体在垂直方向上跨过了这么宽的温度范围,因而云中水汽凝结物的相态就很不一样。
在云中有水滴、过冷却水滴、雪晶、冰晶等。
我们把雷雨云按温度高低来分层,便可以看出:在温度高于0℃的“暖层”的云中,全部是水滴(包括云滴),在温度0至-8℃的云层中,即有较多的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温度低于-20℃的云层中,由于过冷却水滴自然冻结的概率大为增加,云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为显著,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
雷电的基本知识

雷电的基本知识电闪雷鸣究竟是怎么回事,早在二百多年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通过放风筝实验,证明了雷击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并建立了雷电学说。
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雷电的基本知识。
1.雷电的产生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电学现象,在数种云中,只有雷雨云能造成雷电。
因此,雷雨云的存在就成了雷电发生的先决条件。
雷雨云在气象学里叫积雨云,在大多数情况下,雷雨云在产生雷电的同时还伴随着降水。
只有发展成熟并伸展得很高的积雨云才有雷电现象出现。
在发展成熟的积雨云里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
这样,在雷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了两种不同极性的电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这电场的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
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闪电。
人们经常看见的闪电形状是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它有耀眼的光线。
整个闪电像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杈纵横的树枝,又像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
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物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闪电通道中的空气急剧增热,使其温度高达30000摄氏度,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100个大气压以上,它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闪电。
雷电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

雷电现象知识点总结图一、雷电的形成1. 大气充电雷电在大气中的形成是由于气象过程中的大规模的空气对流带来的。
当温暖潮湿的空气与冷空气相遇时,温暖的空气会被推上升,形成强大的对流环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成云,并且产生大量的静电荷。
2. 云层电荷分布在上升气流充分凝结的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叫做积雨云的云层。
积雨云内部的冰雹粒子和水滴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发生碰撞,使得云内部生成正负电荷的分布。
通常情况下,上层云的顶部带有正电荷,而下层云的底部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场。
3. 闪电的产生在强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云层内的正负电荷会发生电子迁移,并且会导致云内部的电荷逐渐增大。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叫做雷电的自然现象。
当云内部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4. 雷声的产生闪电产生的过程中,会使得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和收缩,产生一种叫做雷声的声音。
由于闪电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声音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就形成了闪电和雷声的现象。
二、雷电的分类1. 云内闪电指的是发生在云层内部的闪电产生的现象,通常出现在积雨云或者雷暴云内部。
云内闪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云和地面之间的闪电,一种是云内部的闪电。
2. 云对地闪电指的是云内部的电荷和地面之间的电荷之间产生放电形成的闪电。
通常情况下,云对地闪电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树木和人类造成危害。
3. 云射电闪指的是云层内部的正电荷与地面之间的负电荷之间形成的放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雷声和大风。
4. 球状闪电指的是在大气中产生的一种球状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会在雷暴云中产生,并且会沿着地面移动。
5. 长闪电指的是在雷暴云中产生的超过100公里的闪电。
这种闪电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量和威力,对附近地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雷电的危害1. 人身安全雷电是一种具有高压和高电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在雷电天气下,如果人们在户外活动,就会面临被雷击的风险。
雷电知识共享

6
雷电基础知识 感应雷:雷电感应和感应过电 压,通常有静电感应与电磁 感应两大类,主要由雷云产 生静电感应和雷电流产生的 电磁感应引起的。
7
雷电基础知识
静电感应放电:雷云接近地面时,在某些 凸出物顶部或架空线路上感应出大量的 电荷,一旦雷云和某些凸出物顶部或架 空线路上的某一部位进行放电时,这部 分电荷就会失去束缚,并采用雷电波的 方式沿着凸出物或架空线路迅速传播进 行放电,这就是静电感应放电或静电感 应过电压。
8
雷电基础知识
电磁感应电压:雷击以后巨大的 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 的强磁场,该强磁场在其附近的 金属导体上感应出较高电压,这 就是电磁感应电压。
接闪器可以是避雷针、避雷线、 避雷网或避雷带。
26
防雷方法
引下线也称接地线,用于将雷 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 起来,是一种导电良好的金 属导体。
27
防雷方法
接地装置是接地线与接地体的 总称。用于把雷电引入大地 中,故应与大地良好地接触。
28
防雷方法
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变配 电设备、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 路。 避雷网和避雷带主要用于保 护建筑物。
号 地区 全年雷暴日数(d/年)
京市
徽省
霍山 44.7
门特别行政区
庆市
建省
34
防雷方法
全国53年(1954~2006)平均雷电日数分布图
35
防雷方法
滚球法(Rolling ball method)是一种 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的方法。它的计 算原理为以某一规定半径的球体,在 装有接闪器的建筑物上滚过,滚球体 由于受建筑物上所安装的接闪器的阻 挡而无法触及某些范围,把这些范围 认为是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这就是滚 球法。
雷电的基础知识

雷电的基础知识在带有不同电荷雷云之间,或在雷云及由其感应而生的不同电荷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即为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极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恐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
一、雷电的成因及其特性参数⑴、雷云和雷电①雷云:能发生闪电的云为雷云。
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均与闪电有关,其中积雨云则最为重要。
②闪电: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
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即“闪电”。
闪电的形状:枝状、球状、片状、带状。
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
⑵、雷电的成因①雷电:带有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上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异性电荷,随着电场强度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两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②闪电:带负电荷的雷云在大地表面会感应出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超过大气被击穿的强度时,就发生了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即常说的闪电,或者说是雷击。
③雷云放电过程:雷云——雷电先导——迎雷先导——主放电阶段——余辉放电⑶、雷电的特性参数①雷电日(T):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衡量雷电活动频繁的程度)。
②雷电流:雷击电流大致呈单极性的脉冲波。
主要可采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时间和半幅值时间。
③雷电过电压:主要决定于雷电流陡度和雷电流通道的阻抗,它的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U=IR+L(式中:I—雷电流幅值kA;i—随时间变化的雷电流kA;R—接地电阻Ω;L—雷电流通道的电感H)。
二、雷电的种类主要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入侵、雷球、雷击电磁脉冲。
⑴、直击雷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⑵、感应雷也称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雷电基本知识

电击。
但是,如果雷暴来临,情况就不同了,大气场强骤然
增强。站在地面上的人“怒发冲冠”。
当电场强度达到2500v/m时,空气就会被击穿,地
面上突出的物体就会受到发生尖端放电,即我们通常所说
的雷击。
生活中常可以观察到:在教堂的尖顶上、渔
船的桅杆上、或高压电线上有淡紫色光笼罩,听 到磁磁声,嗅到臭氧及氧化氮味道,它是一种尖 端放电,发生在带电场曲率半径最小的表面位置 附近,说明此处大气电场很不均匀。
晴朗的天空,大气分布有正电荷,而地表面分布着等值的 负电荷,总电量约为50万库。
大气电场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恒指向地面,其大小则经常变 化,在局部平坦地面上,它可看作均匀电场,电场强度值约为 120V/m。
这么说,站在地面上的人在头与脚之间相当于有大约200V 的电位差,为什么人没感觉到电击呢?
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气电位随高度
➢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 生的。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 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 雷是负极性的。
一、雷电产生的机理
大气中存在着电场
二百多年前,一个雷雨天里,富兰克林把捆有尖形导体的 风筝放上天空 ,风筝使莱顿瓶充了电,证明天空中的电与摩擦 产生的电是相同的。
的增加而递增。在平坦地面的上空,大气层的等位面近似
为水平面。晴天干空气的电阻率很高,约为1015方Ω·m.
山脉、树木房屋等物体的电阻率很小,相对于大气来说,
可看作是良导体,所以这些地方大气电场的等位面就随着
地形和地面的物体而起伏。
相对于大气,人体也是良导体,人站在地上就与地形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雷电基础知识

防雷的基本解决办法
接闪 主要是利用避雷针、避雷带等装置拦截闪电 并利用引下线、地网把雷电流泄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分流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主要是利用SPD和接地把沿电源、信号、天 馈及其它金属线路或管道涌入的雷电流泄 放入地。
防雷的基本手段
均压/ 均压/等电位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主要是利用SPD及接地手段控制防雷区间及 设备各部分之间的电压差,使设备各部之 间的电位基本相等。
雷电活动的气候特征
(一)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 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地理分布示于图8,根据 此图,可将我国的雷暴活动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二区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经105°以东地区;第三区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 域大致位于北纬36°以北,东经105°以西地区,但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其东南角划归第四区域;第四区域大致位于北纬36° 以南,东经105° 以南,东经105°以西地区。 第一区域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大 部、陕西省、四川省东半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 省东南角等地区。这一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0 天左右,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纬度的变化不大显著。
第二区域主要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 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东南角、江西省、 湖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湖北和江苏三省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位于长江两岸的平均雷暴日数为40-50天左右, 到了两广南部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已递增到 90-120天以上。 90-120天以上。 第三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角、 甘肃省中部和西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等地区。这一地区除新疆西北角外, 主要由沙漠、戈壁滩和盆地等干旱地区组成,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因此,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一般只有2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云是如何形成的?
雷电放电是由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
雷云带电原因的解释很多,但还没有获得比较满意的一致认识。
一般认为雷云是在有利的大气和大地条件下,由强大的潮湿的热气流不断上升进入稀薄的大气层冷凝的结果。
强烈的上升气流穿过云层,水滴被撞分裂带电。
轻微的水沫带负电,被风吹得较高,形成大块的带负电的雷云;大滴水珠带正电,凝聚成雨下降,或悬浮在云中,形成一些局部带正电的区域。
实测表明,在5—l0km的高度主要是正电荷的云层,在1—5km的高度主要是负电荷的云层,但在云层的底部也有一块不大区域的正电荷聚集。
雷云中的电荷分布很不均匀,往往形成多个电荷密集中心。
每个电荷中心的电荷约为0.1库仑~10库仑,而一大块雷云同极性的总电荷则可达数百库仑。
这样,在带有大量不同极性或不同数量电荷的雷云之间,或雷云和大地之间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
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动,一旦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界电场强度(大气中的电场强度约为30kV/cm,有水滴存在时约为lOkV/cm)时,就会发生云间或对地的火花放电;放出几十乃至几百千安的电流;产生强烈的光和热(放电通道温度高达15000℃—20000℃),使空气急剧膨胀震动,发生霹雳轰鸣。
这就是闪电伴随雷鸣叫做雷电的原故。
试述关于乌云起电的三种理论?
乌云起电机理有三种理论:
(1)水滴破裂效应:云中的水滴受强烈气流的摩擦产生电荷,而且使小的水滴带负电,小水滴容易被气流带走形成带负电的云;较大的水滴留下来形成带正电的云。
(2)吸收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存在着两种离子,由于空间存在自上而下的电场,该电场使得云层上部聚集负电荷,下部聚集正电荷,在气流作用下云层分离从而带电。
(3)水滴冰冻效应:雷云中正电荷处于冰晶组成的云区内,而负电荷处于冰滴区内。
因此,有人认为,云所以带电是因为水在结冰时会产生电荷的缘故。
如果冰晶区的上升气流把冰粒上的水带走的话,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带电了。
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雷云是产生雷电的基本因素,而雷云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汽;
(2)有使潮湿的空气能够上升并凝结为水珠的气象或地形条件;
(3)具有气流强烈持久地上升的条件
雷云一般分为哪几种?
雷电过电压是由雷云放电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闪电和雷鸣是相伴出现的,因而
常称之为雷电。
雷云通常分为热雷云和锋面雷云两种。
垂直上升的湿热气流升至2~5km高空时,湿热气流中的水分逐渐凝结成浮悬的小水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形成大面积的乌黑色积云。
若此类积云由于某种原因而带电荷则称为热雷云。
此外,水平移动的气流因温度不同,当冷、热气团相遇时,冷气团的容度较大,推举热气团上升。
在它们的交界面上,热气团中的水分由于突然受冷凝结成小水滴即冰晶而形成翻腾的积云,此类积云如带电荷称为锋面雷云。
通常,锋面雷云的范围比热雷云大很多,流动速度可达100~200km。
所以其造成的雷电危害也较大。
云对云放电与云对地的放电比例如何?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雷云之间,它对地面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雷云对大地的放电虽然只占少数。
雷暴日数越多,云间放电的比重越大。
云间放电与云地放电之间比,在温带约为1.5~3.0,在热带约为3~6。
什么叫做雷击的选择性?哪些地方最容易遭受雷击?
雷云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及地形有关,当雷云形成之后,雷云对大地哪一点放电,虽然因素复杂多变,但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规律。
通常雷击点选择在地面电场强度最大的地方,也就是在地面电荷最集中的地方,从那里升起迎面先导。
地面上导电良好和地形特别突出的地方,比附近其他地方密集了更多的电荷,那里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大,成为遭受雷击的目标。
在地面上特别突出的地方,离雷云最近,其尖端电场强度最大。
例如旷野中孤立的大树、高塔或单独的房屋、小丘顶部、房屋群中最高的建筑物的尖顶、屋脊、烟囱、避雷针、避雷线等,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在地面电阻率发生突然变化的地方,局部特别潮湿的地方或地形突变交界边缘之处,例如河边、湖边、沼泽地、山谷的风口等地带,也都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凡具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地质等特征且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称为易击点或易击段。
这些情况,通常就叫做雷击的选择性。
遭受雷击是“报应”吗?
雷击是雷电放电的自然现象,完全不是宗教中讲的所谓“报应”。
如果是,怎么解释佛教最神圣的布达拉宫在公元八世纪遭受雷击起火,使一千多座房屋毁于雷击?欧洲中世纪,雷电被说成是“神的震怒”,认为只有祈祷或敲教堂里的钟才能避免雷击,而且有不少统治者把成百吨的炸药贮放在教堂里,祈求上帝的保护。
威尼斯城的一个教堂1767年遭雷击,教堂里的几百吨炸药被引爆,使整个城市的大部分被毁,三千多人被炸死。
布瑞坦尼城一夜中就有24座教堂受雷击。
1784年曾有一个统计,33年内就有386个教堂的类顶遭雷击,103名司钟员遭雷击丧生。
直到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被普遍采用,这种雷击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显然,雷电根本不是什么“报应”。
要说“报”,只能说是对雷电没有科学认识的“报”,是心存侥幸对雷电不进行科学防御的“报”。
怎样大致判断雷电离你有多远?
由于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是每秒340米,所以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间隔乘以340米就是雷电离你的大概距离。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及接地电阻要求如何?
电子设备的接地方式有独立地和合设地。
独立地的接地电阻值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大于4欧,并采用一点接地方式。
电子设备接地宜与防雷接地系统共设,但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欧。
若与防雷地分设,两接地系统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雷电流的波形和极性是怎样的?
雷电流是单极性的脉冲波;75%~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
什么是雷电流的幅值、波头、波长和陡度?
雷电流的幅值是指脉冲电流所达到的最高值;波头是指电流上升到幅值的时间;波长(波尾)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
幅值和波头又决定了雷电流随时间上升的变化率称为雷电流的陡度。
雷电流陡度对过电压有直接影响。
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分布是怎样的?
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年实测得到的1205个数据统计,雷电流幅值≥40kA的雷电流占45%,≥80kA的雷电流占17%,≥108kA的雷电流占10%;我国实测最大雷电流330kA只占0.1%。
上述统计数据可用雷电流幅值的累积概率曲线来表示。
雷电流的波头和波长是怎样确定的?
各国测得的雷电流波形基本一致,波头长度大多在1~5μs,平均约为2~2.5μs。
我国在防雷保护设计中建议采用2.6μs。
波长在20—100μs,平均约为50μs,大于50μs的仅占18%—30%。
在防雷保护计算中,雷电流的波形可采用2.6/50μs
雷电流的陡度是怎样确定的?
由于雷电流的波头长度变化范围不大,所以雷电流的陡度和幅值必然密切相关。
我国采用2.6μs的固定波头长度,即认为雷电流的平均陡度和幅值线性相关:a=(kA/μs)即幅值较大的雷电流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陡度。
雷电放电的重复次数和总持续时间?
一次雷电放电常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
根据约6000个实测记录统计,55%的落雷包含两次以上的冲击,3~次冲击占25%,10次冲击以上占4%;平均重复3次,最高记录可达42次。
一次雷电放电的总持续时间(包含多次重复冲击放电时间),据统计,有50%小于0.2s,大于0.62s只占5%。
雷电的种类有哪些?
雷电主要有四种: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人、球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