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思维导图精编版

合集下载

《思维导图用于学习》教学设计方案《角的初步认识》

《思维导图用于学习》教学设计方案《角的初步认识》

《思维导图用于学习》教学设计方案作者姓名:吴拱书单位名称:潮阳区和平中寨小学任教学科学段: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

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学习目标分析1、课程标准中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语句: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2.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5.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6.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根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数学思考:思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合作制作角,经历观察,操作,表达等课堂学习活动,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共同创作思维导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独立探讨知识的过程中理解认识角的大小变化。

(四)、情感态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例2 轴对称
例3 镜面对称
会在方格纸上 画对称图形
镜面对称(动作相同, 左右相反, 上下相同)
会减轴对称图形
会画对称轴
例1经历口诀 编制过程
例2初步理解一个数 的几倍是多少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整理与复习
7的乘法口诀
例3建立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 计算思路
例4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例5 8的乘法口诀
厘米 和米
克和 千克
简单的 组合思 想和逻 辑推理 方法
认识 线段
用厘米 尺、米 尺测量
图形 和数 的排

认识角
对称
从不同 位置观 察物体
轴对称
统计知识
镜面 对称
我长 高了
剪 一 剪
表内 除法
看一看 摆一摆
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
估量长度, 建立长度概念
例1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
乘法口诀表
例6 9的乘法口诀
编制9的口诀
编制8的乘法口诀
第七单元 统计与概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统计知识
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 的过程。初步了解 统计的意义。
学习简单的数 据收集和整理 的方法。进一 步了解统计的 意义。
统计图
认识以一当二的 条形统计图。
统计表
单式统计表
例1,摆数字卡片 有序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3感知用乘法 比较简便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
例15的乘法口诀
例7 6的乘法口诀
例2 2的乘法口诀
2-6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各单元知识树(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各单元知识树(思维导图)

例2 轴对称
例3 镜面对称
会在方格纸上 画对称图形
镜面对称(动作相同, 左右相反, 上下相同)
会减轴对称图形
会画对称轴
例1经历口诀 编制过程
例2初步理解一个数 的几倍是多少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整理与复习
7的乘法口诀
例3建立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 计算思路
例4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例5 8的乘法口诀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3感知用乘法 比较简便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
例15的乘法口诀
例7 6的乘法口诀
例2 2的乘法口诀
2-6的乘法口诀
例6 乘法应用题
例3 3的乘法口诀 例4 4的乘法口诀
例5 乘加乘减
从不同位置观察 物体形状不同
要全面观察
湖面对称
例1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认识轴对称图形
例2认识厘米和 用厘米量
例3认识米和 用米量。
线段特点例4ຫໍສະໝຸດ 识线段和 量画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知道1米=100厘米
学会用刻度尺量 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估量 物体长度的意识
例1例2 不进位加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两位数 加两位数
例3进位加法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二)
整理与复习
例4加减法估算
例1不退位减
两位 数减两位数
例2例3例4退位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例3加减混合
例1连加
例2 连减
什么是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例1 认识角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例2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 从顶点出发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8单元思维导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8单元思维导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8单元思维导图一、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 数位顺序表2. 整数的读法和写法3. 整数的比较和大小关系4. 整数的加减法5. 乘法口诀表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概念2. 角的分类3. 角的度量4. 角的加减法5. 角的周长三、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与几何图形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三角形的特征3. 四边形的特征4. 圆的特征5. 立体图形的特征四、第四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 分数的概念2.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3. 分数的比较和大小关系4. 分数的加减法5. 分数的应用五、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 乘法口诀表的应用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和借位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六、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1. 小数的概念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 小数的比较和大小关系4. 小数的加减法5. 小数的应用七、第七单元:简易方程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解法3. 方程的应用4. 一元一次方程5. 方程的变形八、第八单元:观察物体与几何图形(二)1.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2. 立体图形的体积3. 立体图形的切割与拼接4. 立体图形的应用5. 立体图形的拓展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8单元思维导图一、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1. 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和顺序,了解数位之间的关系。

2. 整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习如何正确地读出和写出整数,掌握整数的基本表达方式。

3. 整数的比较和大小关系:通过比较整数的大小,建立数的大小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4. 整数的加减法: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加减运算。

5. 乘法口诀表:学习乘法口诀表,掌握乘法的基本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定义和特征。

2. 角的分类:学习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两位 数减两位数
例2例3例4退位减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例3加减混合
例1连加
例2 连减
什么是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例1 认识角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例2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 从顶点出发向
不同方向画 两条射线
例3认识直角。
例4画直角
判断直角方法 和画直角方法
什么是直角 注意直角符号
例1乘法意义
例2乘法算是名称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3感知用乘法 比较简便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整理与复习
例15的乘法口诀
例7 6的乘法口诀
例2 2的乘法口诀
2-6的乘法口诀
例6 乘法应用题
例3 3的乘法口诀 例4 4的乘法口诀
例5 乘加乘减
从不同位置观察 物体形状不同
要全面观察
湖面对称
例1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认识轴对称图形
厘米 和米
克和 千克
简单的 组合思 想和逻 辑推理 方法
认识 线段
用厘米 尺、米 尺测量
图形 和数 的排

认识角
对称
从不同 位置观 察物体
轴对称
统计知识
镜面 对称
我长 高了
剪 一 剪
表内 除法
看一看 摆一摆
有 多 重
估量长度, 建立长度概念
例1 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
例2认识厘米和 用厘米量
例3认识米和 用米量。
线段特点
例4认识线段和 量画线段
量线段
画线段
知道1米=100厘米
学会用刻度尺量 物体的长度。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思维导图重难点梳理典例解析跟踪练习)单元总结归纳知识讲义(人教版)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思维导图重难点梳理典例解析跟踪练习)单元总结归纳知识讲义(人教版)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思维导图重难点梳理典例解析典例1(易错题)判断:有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解析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两个条件:同一点,两条射线,缺一不可。

解答×典例2(易错题)判断:大于90°的角是钝角。

()解析钝角的范围是大于90°小于180°。

大于90°的角还有平角、周角。

解答×典例3 (同一条直线上数、射线的规律)下图中一共有()条线段,()条射线,()条直线。

解析将图中的四个点分别用字母A、B、C、D来表示:(1)数线段的数量时,可以把线段分类数:基本线段:线段AB,线段BC,线段CD,共3条;由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线段AC,线段BC,共2条;由三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线段AD,共1条。

合计:3+2+1=6(条)(2)数射线的条数时,以A、B、C、D为4个端点,每个端点都有向左、向右两条射线,共有:4×2=8(条)(3)线段和射线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直线只有1条。

解答 6 8 1典例4(数角问题)根据规律填一填。

解析观察算式变化,利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解答:解答 10典例5 (求角度数的问题)下图中,∠1的度数为40°,你能求出其他角的度数是多少吗?解析∠1=40°,观察图中可知,∠1和∠2组成一个平角,即∠1+∠2=180°,可得出∠2=180°-∠1;∠1和∠4也组成一个平角,即∠4=180°-∠1;∠4和∠3也组成一个平角,即∠3=180°-∠4。

解答∠1=40°∠2=180°-∠1=180°-40°=140°∠4=180°-∠1=180°-40°=140°∠3=180°-∠4=180°-140°=40°典例6 (拓展题--还原近似数问题)如下图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进行折叠,已知∠1=40°,你能求出∠2的度数吗?解析仔细观察图片会发现,折叠起来的部分是两个∠2,即两个∠2加上∠1组成了一个平角。

二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数学,期末

二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数学,期末

信息转化 多种方法解决
解决问题
6 表内乘法(二)
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掌握)
上面:正方形
正面:正方形
1.正方体
侧面:正方形
上面:圆
正面:长方形
⒉.圆柱
立体图形
⒉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掌握运用)
侧面:长方形
上面:圆
正面:圆
3.球
侧面:圆
a.先画一个点作为直角的顶点
2.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2)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掌握运用)
b.从点出发画直线 c.三角尺直角重合描另一边 d.标直角符号
(3)认识锐角和钝角(掌握)
a.锐角比直角小 b.钝角比直角大
(4)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掌握运用)
a.用锐角和直角拼成的角一定是钝角 b.—副直角三角尺的锐角可以拼成不同的角
答案不唯—,可能有多种
3.根据平面图形推测立体图形形状(掌握运用)
5 观察物体(一)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1)乘法的意义
乘数--乘数--积
(2)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2,3,4的乘法口诀
(2)5的乘法口诀 (3)6的乘法口诀
2.2~6的乘法口诀
注意口诀和算式的区别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
减法
⒉.退位减法(掌握运用)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跟十位借一
(4)个位加十再减
3.解决问题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掌握运用)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掌握运用)
(1)连加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可编辑打印思维导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可编辑打印思维导图)

(9)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10)跳绳长2(米)
(11)宝宝身高80(厘米)
(12)一棵树高3(米)
(13)一把钥匙长5(厘米)
(14)门高2(米)
(15)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16)讲台高90(厘米)
(17)教室长12(米)
(18)筷子长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 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 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
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
加的和。
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 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 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 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 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
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 3×4=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 算式顺序来读。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 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 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 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
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①先读题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 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