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内容:

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最终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上海公布的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调查报告指出,这次事件暴露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盲点,特别是对无主办单位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准备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这起事件表明,“条块分割、条线分割、各自为政”依然是城市运行管理亟需破解的难题。

而2014年12月底,东莞万江简沙洲的一家服装卖场举行促销活动时,由于人多,秩序混乱,也发生踩踏事件,有顾客在这起事故中受轻微伤。

上海踩踏事件调查组专家闪淳昌表示:“有组织的活动明确了谁主办、谁组织、谁负责,责任条款非常清晰。在公共地点如上海外滩这一群众性聚集场所,谁来具体负责?我们法律条款是不明确的。如果政府部门不能主动作为,就会出现公共安全薄弱点或者说软肋。”虽然东莞市目前还未出现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但未雨绸缪,抓紧组织修订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我市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和响应程序,提升应急联动处置效能,已刻不容缓。

办法:

政府转型过程中,主办的各类活动正在减少,但是不能不面对的一个趋势是,人们的需求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各种各样的大活动、中活动、小活动。市场需求形成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正是需要政府给予安全保障的公共服务职能。外滩事件告诉我们的是,政府要主动追踪社会动向、追踪市场动向,提供更加精细的管理、服务和保障。

上海踩踏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在于:1.安全意识不牢固;2.城市应急体系不够健全;3.公共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比较薄弱。结合此次教训,我们建议:

一、保障大型公共活动安全的前提是科学细致的预判。主办方必须事先对举办场所、场所设施,交通状况、参加人数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论证和科学准确的评估预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安全企划。

二、对于节日观光行人流必须实现有效控制。只要有巨大的行人流,就必须有充分的人流预估、人流控制和人流导向,就应该严格遵守国务院与2007年颁布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并采取扎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对各类事故的防范措施、应对预案。

三、必须重视交通信息发布工作。按照交通科学的行话来说,行人流是一种多个自驱动粒子巨系统的无规运动,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但人毕竟具有社会性,只要引导得法,有正确的信息,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行人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节假日的群众性活动若有多地点安排,就可缓解一些局部性的交通压力。

四、在可能的密集人群活动之处,所有设施必须有科学设计,尽可能避免对冲行人流。比如设置隔离栏,上下行人可以分流,就可避免踩踏。目前国外的不少敏感型行人设施大多经过精心设计。

五、必须在人民群众中普及行人交通科学的知识。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交通科学有长足的进步。在巨大人流冲击下“靠右”、“贴壁”、“抓物”、“勾连”等诀窍,在行人交通科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依据。我们不可能要求人人知道科学原理,但若能传播一些有用的“走路”技巧,就像传播急救知识那样,对于紧急事件中人的自救会有所帮助。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该如何建设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该如何建设 一、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方法 1.方法原则 在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全面紧急事态管理是本质的原则,其含义有四方面:全危险方法、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系统、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对各级政府及组织紧急救援资源的统一调配。 全危险方法。意思是利用同一套公共安全管理安全、处理和应对所有种类的紧急事态、灾难和民防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就合并为一个,采用全面的准备、应对和恢复措施,面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要达到四个目标即:促进联邦、州、地方等政府的充分合作;加强对已知的紧急事态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紧急事态管理规划向州、地方政府决策及行动体系更完全的整合;在现有紧急事态管理预案、系统和能力的基础上,拓宽对所有类型的紧急

事态的适用范围。 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这四个阶段即依据灾难的发生周期、将紧急事态管理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四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 2.七大安全战略目标 美国国土安全部提出的七大安全战略: ⑴了解:识别和了解威胁,评估脆弱性,确定潜在的影响,适时对国土安全保护的参加者和美国公众发布信息。 ⑵防止:侦察、防止和减轻对国土的安全威胁。 ⑶保护:保卫国民和他们的自由、重要基础设施、财产和国家经济,使其免遭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或其它紧急事态的破坏。

⑷应对: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事态的应对。 ⑸恢复:领导全国、州、地方及企业,在遭受灾难后,恢复运转,重建社区。 ⑹服务:通过促进合法的贸易、旅游和迁徙,为公众安全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⑺组织品质:尊重资源和人民,创造促进共同认同、创新、相互尊重、责任心及团队精神的文化,以实现安全减灾的效率、效力和运作的匹配性。 3.美国“安全月”活动的经验 美国的安全社区活动的经验。安全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工作中,而且渗透于家庭、社区、公共场所以及道路交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宽带网络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 要求第15部分:低速无线个 域网(WPAN)媒体访问控制和 物理层规范 GB/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GB/T26229-2010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规范 GB/T26230-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 络总体技术要求 GB/T28508-2012 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 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GB/T17881-1999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范 CJJ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 元数据标准 CJJ/T144-2010地名信息交换格式GB/T 28226-2011 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2012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15-2007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 系审核指南 GB/T28450-201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 理评估要求 GB/T28453-2012信息安全技术引入可信第三方 的实体鉴别及接入架构规范 GB/T28455-2012 城乡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 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研究摘要:公共安全是最根本的安全,也是内涵最丰富,因而是境界最高的安全。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一套应急处置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通过分析我国公共安全的严峻形势及问题根源,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对策,用于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维护地方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公共安全;预防预警 abstract: public saf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security, also is the most abundant connotation, so it is of the highest state security. improve the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and a set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country through public safety situation and root causes, and formulate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used for public security incident prevention warning, and maintain the local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key words: public security; preventive warning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安全是指免于危险,不受伤害,不出事故。推广而言,安全是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 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起作用。如 –危化品泄漏:物质 –地震、火灾:能量、物质 –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 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 一、突发事件 1.定义: 《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

项目安全保障体系

项目安全保障体系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目录 德龙烟线德州至大家洼段 综合Ⅱ标段一分部 安全保证体系 一、目的、目标、方针 1、目的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方针、政策,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

群防群治制度,减少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生产设施不受损害,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2、目标 安全文明标准工地; 杜绝因工重大伤亡事故; 杜绝因工死亡事故; 其他事故控制在‰以下。 3、安全方针 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逐级负责制,实施规范管理,向施工生产安全“有序可控,稳步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组员:XXX XXX XXX XXX XXX ,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XXX 负责。安全职责为: (1)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2)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工程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执行操作,对本项目安全问题负技术责任。 (3)生产副经理主管安全生产工作。

(4)安质部主抓安全生产工作并对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整改、落实,协助经理并对各职能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 三、安全保证体系图 一、经理部及各项目施工生产、技术部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生产计划和组织施工时必须同时编制安全生产措施或安全技术措施。 1.安全技术措施和方案要及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前必须编制好,并且经过项目部及公司工程部审批后正式下达施工单位指导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发生变更时,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及时变更或做补充;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变更安全技术措施内容,并及时经原编制、审批人员办理变更手续,不得擅自变更。

关于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提案

关于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5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研究办理 提案人:民盟中央 主题词:管理保护 提案形式:党派 内容: 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各类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这些突发性事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酿成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重大损失。 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培养专门人才,已经纳入社会的日常工作。例如:日本各道府县下属区、市都设有危机管理机构,开设危机管理课,宣传各种防灾知识。俄罗斯在公共场所张贴公民遇到危机恐怖事件如何处理的宣传画。澳大利亚政府专门设立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专业人才。德国通过互联网、展览、听众热线,重点介绍如何应对急性瘟疫、化学泄漏、恐怖危机。韩国设立“全国防灾日”,对政府官员和民众进行防灾训练。这些措施使防灾观念深入人心,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制止谣言和社会恐慌的扩散。国民在遇到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迅速开展自救,大大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比之下,我国的民众公共安全意识很差。越是在基层就越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财政预算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相关企业(如矿山、交通等)对安全宣传和演练舍不得投入,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都是由上级政府部门拨款派人救助,既延误时机,又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加快培养公众的安全意识,加大政府对基层单位危机管理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就显得日趋重要。 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危机管理机构和应对网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上到下合理设置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尤其要改变县、区、乡、村基层管理缺失的状况。 二、尽快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危机管理不仅需要健全的制度,更需要一支长备不懈、真抓实干的专业队伍。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人员都是非科班出身,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政府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一方面建立危机管理学院(系、专业),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让他们尽快胜任危机处理的重任;另一方面聘请专业人才对现有的危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三、加强对危机预防的投入。公民危机意识的培养和企业社会对危机的预防,需要大量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改变观念,变事后救助为事先预防,如此不仅由于防患救灾及时减少了经济损失,同时还减少了人员伤亡。加强老旧设备维护和更新改造,保证安全生产。加大对消防、搜救、抢险等救助装备和设施的投入。

项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项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系统建设方案 (2) 1 项目概述 (2) 1.1 项目背景 (2) 1.2 建设单位概况 (2) 1.3 建设目标 (2) 2 项目建设依据 (2) 3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3) 3.1 安全保障体系总体设计 (3) 3.2 安全保障技术设计 (4) 3.3 安全管理设计 (10) 3.4 安全服务设计 (15)

第一部分系统建设方案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建设单位概况 1.3 建设目标 2 项目建设依据 中心城区非生活用水户远程监控系统(一期)建设依据的相关标准规范包括: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国信办[2003]2 )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即17 号文件)》 《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 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 27 号)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国信办[2005]25 号)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66 号)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 号) 《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GB/T 19487-2004)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2008)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147 号)《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18336-2001)《GB/T 9385-2008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1988) 《功能建模方法IDEF0》(IEEE 1320.1-1998) 《信息建模方法》(IEEE 1320.2-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国保发[1998]1 号)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1999)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方案设计指南》(BMZ2-2001)《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5-2000)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GB/T 9387)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应用层结构》(GB/T 17176-1997)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开放系统安全框架》(GB/T 18794)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通用高层安全》(GB/T 18237)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ISO 8601—1988 《电子政务数据元》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 9385-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攀枝花市东区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根据攀枝花市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东区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合试点区的战略机遇,大力加强我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区防灾救灾的能力,推进“平安东区”建设,为“五个东区”建设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统筹协调、源头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通过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各级排查整改机制,推进公共安全基础建设,有效预防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面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东区特色社会管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局面。 三、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的建设,健全政府主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建成覆盖各级政府和城乡社区的救灾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灾情管理系统;建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完善救灾法律法规,打造救灾科技支撑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救灾应急队伍;建立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灾应急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应急体系,全面提升救灾应急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制定《东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制定《攀枝花市东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各部门、街道(镇)结合对照《办法》,从程序、内容、机制等各个方面对各自预案进行全面完善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 责任单位:区应急办 2、实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修订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各部门、街道(镇)应急预案;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 目前,中国仍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入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而和谐发展与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密不可分。同时,城市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国在关键的转型时期,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城市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也具有一定是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各种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指出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view of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problem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ity are inseparable.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of city safety issues directly affect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our coun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ity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 public security, improve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level, reduce the city major public safety accidents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tability is also is practic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all kinds of city public safety problems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ity public security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ity public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ity public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建筑工程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保障措施

建筑工程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保障措施 建筑工程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保障措施 -1安全保证体系 本工程将按项目法施工成立公司下属项目经理部,项目部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共同实施本工程的安全管理(具体见图8-1:安全保证体系图),并按安全保障措施框图对本工程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 图8-1:安全保证体系图 -2安全保证体系的运行 2.1、岗位安全职责划分 1、经理安全职责 (1)认真执行国家及各级政府颁发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规章制度。 (2)及时布置季节性的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工作,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大检查,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使施工现场、机电设备设施等处于良好状态。 (3)组织领导有关单位、部门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并对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人进行定期考核。 (4)组织领导项目部开展安全生产竞赛,发布安全生产奖惩办法与奖惩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安全事故要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主持重伤以上事故、多人受重伤事故和应由经理负责办理的机电、交通、行车、火灾等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上报,提出今后预防措施,并督促实施。 (6)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发放安全防护用品,并教育职工正确使用。 2、副经理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指示,制定各种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并检查、督促、执行落实。 (2)在坚持安全工作”五同时”,按时安排安全工作,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分析安全情况,发展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并组织实施。 (3)工程开工前,必须组织制定安全措施,对重点工程、关键部位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机电作业、雨季施工、使用有毒材料、交叉、多层、高空作业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和本单位没做过的工程等,都应组织学习,制定专项安全措施,并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4)经常深入现场,检查设备、工具、生产、安全设施等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5)在生产进度和安全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6)发生重伤以上及多人事故,要立即亲赴现场,组织抢救。 3、总工程师安全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条例、规章。 (2)组织编制、审定施工方案,审核技术文件和处理技术问题时,必须贯彻安全生产的原则。 (3)推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事先制定安全措施。 (4)指导安全技术教育,组织安全专业技术培训。 (5)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作出技术性结论。 4、工程技术部安全职责 (1)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措施、作业计划时,必须同时制定施工安全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与目标架构

智慧XX建设总体要求与目标架构 1、总体要求 智慧XX建设的关键是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图谱和互 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多样化发展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以资源增和利用为核心,以满足政务、产业、民生三大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推进智慧XX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旨在打破个 部门、地区、行业的孤岛式运营,高度整合,高效共享城市资源,实现对城市的综合管理。智慧XX建设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统一的涵盖经济发 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水平和政策科学制定水平,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2、总体框架 智慧XX的总体架构包括“五个层面、两大体系”,“五个层面”分别是智慧 信息基础设施层、智慧信息资源汇集层、智慧领域应用层、智慧融合应用层和交互与展示层,“两大体系”分别是运行保障及标准规范体系和行宫计划系 统,具体如下图所示。 智慧XX的总体架构可以概括为“1234”具体为“一大库、二大中心,三大领 域、四大平台”,既以XX公共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政务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XX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两大中心建设为载体,以满足政务管理、产业 经济、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应用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智慧XX大数据平台、智慧XX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智慧XX只能门户服务平台 为核心,推进智慧XX建设。 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层:包括政府以及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其 中感知层包括:RFID、视频、传感器和手机等终端和设备组成的感知网络;基础 同喜网络层包括无线宽带网、光纤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内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层包括电信运营商IDC中心、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国家商务 部数据灾备中心等内容建设。信息基数设施以云台为架构,通过集约化建设管理,加强共建共享、节省投资、提高效率。 智慧信息资源汇集层:重点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建设整合现存的多个委办局信息系统中的关键信息,形成XX公共基础数据库,打破部门、行业分割,实现城市级重要数据资源高效共享利用。建设XX大数据平台,提供对整合数据的分析、处理功能,充分利用知识管理、大数据等手段挖掘数据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建设应用能力支撑平台实现统一对外提供数据和工具服务。

治安保卫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

治安保卫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 1

治安保卫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充分显示了公司领导层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具有重大和长远意义。为加快推进我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公司科学发展,努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提供坚实政治保障。经我处党总支研究,决定在全处借鉴推广神东煤炭集团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试点成果,启动我处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现根据<神华准能公司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和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发展方针政策、部署和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担当社会和政治责任、为解决困扰中国发展的矿难问题提供的新思路,是贯彻落实公司党组关于构建政治、经济、生产三大本质安全综合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实现”第三次创业”目标和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有力政治保障。 (一)建设政治本质安全体系,有利于整合业务资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政治安全工作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二)建设政治本质安全体系,有利于全面、系统的应对政治问题,充分发挥各项业务的关联效用,提高政治安全工作的系统性和联动性。 2

(三)建设政治本质安全体系,有利于建立预警机制、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政治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政治优势,坚持源头预控,规范流程机制,强化风险管控,积极构筑与生产本质安全、经济本质安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形成”大安全”格局,为公司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三、基本原则 我处在建设政治本质安全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安全管理工作方针贯穿于政治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风险预防、风险管控和监督制约工作机制,努力将风险防范于始发状态,切实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的本质安全为目标,关注幸福员工工程建设,关注和谐企业构建,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构筑政治风险的思想防线。 (三)坚持责任为重的原则。主动承担自身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切实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我处的良好形象。 3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图文稿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 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范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内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

能量、信息在起作用。如 –危化品泄漏:物质 –地震、火灾:能量、物质 –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 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 一、突发事件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是三角形的一个边,研究突发事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风险作用,即突发事件携带或产生哪些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如何随着时间或地域的空间发生变化。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有其自身规律。 突发事件产生的作用有3种类型,包括能量、物质与信息。能量的作用例如火灾,火灾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原则上是热能的作用,因此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破坏。物质作用例如病毒、细菌,这些都属于物质,可

公共安全规划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灾害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已经进入比较严峻的时期,且随着现代化城市布局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突发性、扩张性、多样性、群发性和防灾难度大等特点,城市的日常应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安全法则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对城市灾害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城市灾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的威胁正不断地加剧,但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以,确定公共安全规划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运行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建议 内容: 2014年12月31日跨年夜,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最终导致36人死亡、49人受伤。上海公布的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调查报告指出,这次事件暴露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盲点,特别是对无主办单位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准备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这起事件表明,“条块分割、条线分割、各自为政”依然是城市运行管理亟需破解的难题。 而2014年12月底,东莞万江简沙洲的一家服装卖场举行促销活动时,由于人多,秩序混乱,也发生踩踏事件,有顾客在这起事故中受轻微伤。 上海踩踏事件调查组专家闪淳昌表示:“有组织的活动明确了谁主办、谁组织、谁负责,责任条款非常清晰。在公共地点如上海外滩这一群众性聚集场所,谁来具体负责?我们法律条款是不明确的。如果政府部门不能主动作为,就会出现公共安全薄弱点或者说软肋。”虽然东莞市目前还未出现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但未雨绸缪,抓紧组织修订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我市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和响应程序,提升应急联动处置效能,已刻不容缓。 办法: 政府转型过程中,主办的各类活动正在减少,但是不能不面对的一个趋势是,人们的需求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各种各样的大活动、中活动、小活动。市场需求形成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正是需要政府给予安全保障的公共服务职能。外滩事件告诉我们的是,政府要主动追踪社会动向、追踪市场动向,提供更加精细的管理、服务和保障。 上海踩踏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在于:1.安全意识不牢固;2.城市应急体系不够健全;3.公共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比较薄弱。结合此次教训,我们建议: 一、保障大型公共活动安全的前提是科学细致的预判。主办方必须事先对举办场所、场所设施,交通状况、参加人数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论证和科学准确的评估预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安全企划。 二、对于节日观光行人流必须实现有效控制。只要有巨大的行人流,就必须有充分的人流预估、人流控制和人流导向,就应该严格遵守国务院与2007年颁布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并采取扎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对各类事故的防范措施、应对预案。 三、必须重视交通信息发布工作。按照交通科学的行话来说,行人流是一种多个自驱动粒子巨系统的无规运动,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但人毕竟具有社会性,只要引导得法,有正确的信息,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行人流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节假日的群众性活动若有多地点安排,就可缓解一些局部性的交通压力。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附件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 (1) 2、可靠性保证 (2) 2.1操作系统的安全 (3) 2.2系统架构的安全 (3) 2.3设备安全 (4) 2.4网络安全 (4) 2.5物理安全 (5) 2.6网络设备安全加固 (5) 2.7网络安全边界保护 (6) 2.8拒绝服务攻击防范 (6) 2.9信源安全/组播路由安全 (7)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均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以及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网络运行维护部、电视宽带支撑中心、网络维护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小组,负责全省网络信息安全的总体管理工作。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两个层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安全保障 工作制度和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通过管理考核机制,严格执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针对三网融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特殊要求,已将IPTV等宽带增值业务的安

全保障工作纳入到统一的制度、考核及应急预案当中。内容涵盖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域名信息登记管理制度IP地址溯源和上网日志留存等。并将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对三网融合下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技术方案进行建立和完善。 2、可靠性保证 IPTV是电信级业务,对承载网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可靠性分为设备级别的可靠性和网络级别的可靠性。 (1)设备级可靠性 核心设备需要99.999%的高可靠性,对关键网络节点,需要采用双机冗余备份。此外还需要支持不间断电源系统(含电池、油机系统)以保证核心设备24小时无间断运行。 (2)网络级可靠性 关键节点采用冗余备份和双链路备份以提供高可靠性。网络可靠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接入层:接入层交换机主要利用STP/RSTP协议在OSI二层实现网络收敛自愈。 ?汇聚层:在OSI第三层上使用双机VRRP备份保护机制,使用BFD、Ethernet OAM、MPlS OAM来对链路故障进行探测,然 后通过使用快速路由协议收敛来完成链路快速切换。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管理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受为目的,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通过前端遍布城市的传感器搜集数据,在将这些庞大的数据

汇总形成信息,通过智能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从庞大的数据中寻找出其间的关联性,从而形成知识或有价值信息,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化手段让城市运营更加高效便捷,最终形成智慧城市。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架构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从以上图表中看出,每个地方(国家、城市)的智慧城市都有一个具体目标和重点。针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样需要明确一个目标和重点,来规划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规划的8条原则: ●根据城市宗旨定义城市模型; ●分析城市结构,制定行动计划; ●重新思考城市的各个系统; ●提升城市服务的经济性; ●让城市更具可持续发展空间,吸引长期投资;

●构建宜居城市,为民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 ●打破组织竖井,重构组织架构; ●与其他城市一起协作。 全国信标委于2012年2月至5月对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和企业进行了实地和问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推动要素、问题和挑战、建设重点、支撑技术、智慧城市中SOA的应用状况及标准化需求等内容。本次调研了28家用户单位以及24家企业。 (1)智慧城市关注领域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和用户目前最为关注的三个智慧城市应用领域为: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 (2)智慧城市实施领域 智慧城市项目实施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其中智慧政务应用实施最广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