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架的传承与发展

忽雷架的传承与发展
忽雷架的传承与发展

忽雷架的传承与发展-----林泉宝

我与萧治傅接触时间不长,但已经感觉得他有相当的功劲。作为一个太极拳实力派人物,不是光靠理论上的叙述,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功夫。所谓“两人一搭手,便知有没有”,其实就是通过搭手、盘手,就能知道对方的实力、劲道。怎样才能精进于道,在我与萧治傅共同讨论太极拳的内劲上,以及内丹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讲解似乎一拍即合,这是我与诸多太极拳同仁们交流中,是唯一能够如此坦诚迅即的沟通,实为罕见。我虽然不是什么“英雄”,但有一句颇多融洽,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或曰惺惺惜惺惺,更真确地说应该是有共同的语言。所谓志同道合,也就是在同一基础上,在相似的层次中,才能有这种共同的感悟。所以萧治傅一说到点子上,我就有一种心领神会,这种感觉比什么都好。但是旁人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是以为天方夜谭。我想关键是层次的不同,一个层次,一个道理,或者说仁者见仁吧!

说到发劲是忽雷架的基本特色,我们用的是意念发功。这个意念实际上是道家内丹术上的“火”,火候是道修的关键。古歌云: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在师传秘笈中这样写道:“夫所谓不传者,非秘而不传也,葢采时谓之药,药之中有火焉。炼时谓之火,火之中有药焉,能知药而取火,则定里之丹成。”其实说白了,火就是神意,所以太极拳书里经常讲“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玉蟾云:“火本南方离卦,离居心,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气即药也。神不乱,气归神。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驭气而成道也。”

我们所说的发劲与意念有什么关联?意念即是点火,一触即发,丹田是一个火药库,运气发劲靠的是丹田,丹田之气是由炼精化气而来,火候到了,其内丹必然充盈。我们练发劲不一定是以打人为目的,当丹田一发动,“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丹田就是发动机,意念就是通电,一旦通电,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假如你的手搭在萧先生的任何部位,尤其是手臂上。他基本上没有什么伸曲动度,但你却会感觉到了手好像按扶在电动的马达上,有一种震荡感,其气运到那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就会振颤不已。如果发出强功,丹田明显有鼓荡,同时也能发出振鸣声。全身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全随松开。百会虚虚领起,神贯于顶,则精神自然提得起,意气灵活,发劲沉着而松净。太极拳是一种功夫,它是内修外练的道门、技法。同时也是一文化,一层功夫一层理,如果到不了这种层次,无法进入高层次的感悟。我与萧治傅的接触,就像是彼此间神意的交流,彼此间有一种心领神会的灵感。我们接触的时间不长,但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很欣赏她的直言不忌,有啥说啥,没有丝毫的藏藏盍盍,也不避重就轻。萧先生似乎很直率,一根肠子通到底。我们间虽然海隔两岸,但我相信,我们是心相连,意正浓,情缘太极。

萧治傅曾来大陆多次,专程拜访过诸多赵堡名家,还有忽雷架的传人。他对每一位传人都有比较真切评价,我感觉到他是直来直去,几乎没有转弯抹角,也许他对我比较信诚,所以直言不讳,毫无保留。我比较够兴趣的是如何进入高层次的修为?

如何用意念点火,一触即发的惊弹劲。萧先生毫不保留的叙密,我很兴趣。他讲的三丹合一很有道理,第一步先炼下丹田,这是筑基的功夫,也是练精化气的过程。

有没有内劲,取决于下丹田的凝练,能量的结聚和转换。运气如九曲珠,已经能够做到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至于炼中丹田,则能达到身轻如燕,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环环相扣,犹如万向节,随意变化灵动。至于上丹田,它是神舍的所在。虚领顶劲,百会、会阴形成一个垂直的通道。印堂、百会呈现气场光环,气出头顶。这里讲究的就是一个领字,下颌内收,头顶悬起,而尾闾自然前提,上下一条线。

在佛教的禅密、密宗里谓之中脉。其实中脉非常重要,它是贯串了上中下三个丹田。佛教大乘是以戒、定、慧修炼性官,其中就有“禅定波罗密多”,实际这些都是佛道修真的最高层次。

我虽然对忽雷架的了解不多,但也看了不少忽雷架的录像,诸如徐记的,也有陈庆雷的,还有台湾王晋让一支的传人。他们在台湾成立了赵堡太极拳研习社,由陈逸民传承的几位弟子,有邱士恒、陈世忠、王琪章、刘启东、黄志豪等,他们在高雄民权公园演示忽雷架的录像,确实打得都很不错。肖治傅也有一支传人,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录像。但我见过他演示部分架式和忽雷劲,功底非常扎实,而且为人厚实,功系上乘的一位老师。

咸阳有马秦岭先生,得传于张应得,他也是杨虎一支的传人,前辈宋清和传张应得。马秦岭年青有志,张应得长期隐居咸阳,马先生深得老师青睐,学艺尤精。小马对赵堡忽雷架一支非常热衷,他认为

忽雷架是赵堡太极拳中的一支奇葩。今年他准备与台湾萧治傅一起去西班牙传授忽雷架,为弘扬赵堡太极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与萧治傅谈了很多有关忽雷架的问题,使我对忽雷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概观。

王晋让的功夫非常精湛,他在与人交手中,对方不知不觉中就飞弹出去。王晋让在八十余岁时,曾把萧治傅叫到家里,并关起了房门,演示了一下功夫。他做了一个跌岔动作,猛地向上一窜,就是一公尺多的高度。我想像他这样的年纪,一般人练架也很困难。而他非但能练功架,还能上窜一公尺之高,说明他的功底非常扎实。萧先生说老师关门显技并非目的,而其主要关键是让弟子能够重视起来。他的跌岔上窜一公尺,并不是完全依赖于下盘的腿功,更重要的是他运用了领落劲。领是顶劲虚虚领起,气从百会冲出,身体就能轻松上窜,说明老师的功夫已臻上乘,所谓炉火纯青。萧治傅严遵师教,每天练架30遍,确实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太极艺精苦中来。

台湾的萧治傅他还告诉我,他们练的忽雷架。老师曾经讲练的是“水门拳”,也就是赵堡架中的“水门拳”,又叫做水拳。我知道形意拳种就有五行拳,也即是木火土金水,劈崩攒横炮。其中就有五行拳的相生相克,这些常识我想大家都知道。还有太极拳十三势,其中就有木、火、土、金、水,在拳种表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但在赵堡太极拳的忽雷架,而他的拳何意称之谓水拳呢?那我想其它的赵堡拳是否还存在着木拳、火拳、土拳、金拳呢?确实还是一

个谜。总之在师辈们传承中,把这种拳谓之“水门拳”,我想其中必有道理吧!

前些时候,我得到了一盘由日本福昌堂拍摄的赵堡忽雷架。我看了后禁不住拍案叫绝,确实太好了。我有时想为什么好东西都给外国人拿走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搞一套。再说忽雷架至今连一本书都没有出过,正宗的忽雷架绝对不能丢。对于那些鱼目混珠所谓忽雷架,那就不在话下,有时也需要去伪存真的。好多年前我听道友讲过,日本人也曾专程来为我们的老师侯春秀拍过录像,销声匿迹不知何故。

好在84年由弟子拍到侯老师的录像,也算太幸了。

福昌堂拍得忽雷架,他主要是介绍张国栋一支的忽雷架。也即是李景延—张国栋—张宝成一系的忽雷架,内有张宝成的图片和拳照,确实非常珍贵的资料。从碟片中由忽雷架的传承表,表中重点介绍由张国栋传承的张氏一脉体系。其表见上图。

关于福昌堂的一盘录像,演示者是张随胜。这里也有一个阶层表格,也就是忽雷架有十一个阶段。就是说有十一个层次的练法。其中是这样分的:

第一阶段(联)

第二阶段(圈)

第三阶段(身转)

第四阶段(分)

第五阶段(劲)

第六阶段(圪)

第七阶段(起)

第八阶段(落)

第九阶段(自尊)

第十阶段(朝)

第十一阶段(哲)

忽雷架每一阶段就是一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练法和要求都不一样。这套忽雷架全部由张随胜演示,第一阶段名曰“联”,也就是初步的修炼方法。我从整套拳路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发劲,且以柔和为主,它基本与赵堡太极拳大架相似。我见过当年杨帮泰打过大架,所以颇有似曾相识。张随胜打过第一阶段之“联”以后,直接进入第五阶段名曰“劲”,也就是第五阶段练到“劲”的层次。发劲的动作也多了,动作刚柔相济。起承转合变化也很大,身法转换变动极为迅灵,发出的劲道忽柔忽刚。再后面练的是第七阶段,劲道谓之“起”,在这里有明显的寸劲,有时又发出惊弹的分劲,劲道非常清晰。在忽雷架的每个架式上,能发出几个不同的劲力。他发出的寸劲震荡有声,犹如迅雷电闪一般,可比喻谓龙吟虎啸、震撼山河。这个阶段的练法,又称之谓“恶形架”,顾名思义大概就是浑身是劲,全身每处都可发劲,其形极为凶恶,故又谓之“恶形架”。

张国栋一脉是有比较系统的传承方法,并且有严格的训练程序。下面还有“落”、“自尊”、“朝”、“哲”,这些更不知道是如何修炼了,他的套路令人神往,叹为观止。整个套路共有78势,其名

称与现代的赵堡太极拳基本相似。但是还有许多招法还是有很大区别,下面我把张国栋一支忽雷架的套路摘录如下:

赵堡忽雷架名称:1、忽雷架起势 2、忽灵 3、金刚捣硾 4、懒扎衣 5、单鞭 6、左上金刚捣硾 7、白鹤亮翅 8、搂膝拗步 9、探马势 10、斜身腰步 11、探马势12、花金刚捣硾 13、撇身捶 14、合手 15、出手 16、肘底看拳 17、倒卷肱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右单鞭 21、扑地锦 22、闪通背 23、懒扎衣 24、单鞭 25、云手 26、高探马 27、右擦脚 28、左擦脚 29、转身左蹬脚 30、指裆捶31、神仙一把抓 32、踢二起 33、怀中抱膝 34、转身右蹬脚 35、掩手捶36、八虎推山 37、单鞭 38、前看后看 39、探马势 40、野马分鬃 41、金龙摆尾 42、玉女穿梭 43、右侧肘 44、懒扎衣 45、单鞭 46、云手 47、跌岔 48、左右金鸡独立49、倒卷肱 50、白鹤亮翅 51、搂膝拗步 52、右单鞭 53、扑地锦 54、闪通背55、懒扎衣 56、单鞭 57、云手 58、高探马 59、左手打右脚 60、指裆捶 61、金刚捣硾 62、懒扎衣 63、扑地锦 64、上步七星捶 65、下步跨虎 66、翻身指裆捶67、金刚捣硾 68、懒扎衣 69、单鞭 70、扑地锦 71、上步七星捶 72、下步跨虎73、护心捶 74、转身摆莲 75、双擦脚 76、当头炮 77、金刚捣硾 78、忽雷架收势

最近我听道友郑延生说过(他是郑伯英宗师的侄孙),赵堡忽雷架中有一位叫张满宏的,起初我认为他是张宝成一支的传人,后来经过洽实考澄,张满宏为杨绍舜一支的传人。即由杨绍舜传杨兴靖,再又杨兴靖传张满宏。据说他的功夫非常精湛,也是目前在赵堡的忽雷

架中之佼佼者。郑延生他与张满宏的关系特别好,经常互相交流,延生答应要给我一盘张满宏的录像,他让我研究欣赏和探讨。咸阳的马秦岭,成都的戚建海等,都说起张满宏的功夫不错,但我总觉得眼见为实,所以尽快想看到他的录像。

至于忽雷架的传承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赵堡的,还有人说是陈家沟传的。但我认为是赵堡的,最起码是从赵堡发展或是衍生的,所以太极拳的根还是蒋发,不是陈家沟的。有一种说法是李景彦创造的,他是根据陈青萍的架子自己编创的。另一种说法是历代的发功架改编的。对于忽雷架是否是陈青萍创造的,还是从师承传下的或是衍生的,确实无从查考。

从赵堡太极拳陈青萍的七大弟子中,老师传承的就有领落架、代理架、腾挪架和忽雷架。对于忽雷架的特点,也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它讲究一种发劲,也叫做圪颤劲。一提到发劲动作,有人就会联想起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其实这是二回事,劲道完全不一样。笔者曾经练过形意拳、八卦掌和陈式太极拳,各种拳路劲道都不一样,所以不能混为一谈。在徐纪的资料里,忽雷架有十个层次,与张随胜的十一个阶段有相似的地方,他分是第一为(连),第二为(卷),第三为(转),第四为(分),第五为(劲),第六为(方),第七位(起),第八为(落),第九为(阴阳),第十为(太极)。另外还有分成十五个阶段的,总的来说,大致都是相同的。

从忽雷架的层次来讲,主要表现一种阶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初级、中级、高级。在初级阶段就是套路,它的层次就是联、圈、转、

分。也就是忽雷架的基本要求,它的圆是环环相扣、动作连贯,步随身换,虚实分明。忽雷架有独特的身法要求,其步法与众不同之处,就是除了我们常用的进步、退步、拗步等,还有常用一种叫碇步、碾步、划步、跋步、搓步,非常独特。徐纪在训练基本身法时,就善用搓步,犹如擦步。他的训练方法叫做“波腿”,他左右重复练“波腿”,也就是步法、身法、腿法,劲道一气呵成。这个“波腿”练成了,内功、身法、忽雷劲的基本形成,所以这也许就是忽雷架的基本功。

忽雷架的发劲,要求在周身圆转松弛中陡然脆发,劲快而力猛,颇似旱田炸雷,故曰“圪颤劲”。其步法十分灵活迅变,运用碾、促、跋、搓、擦等步法。架式既紧凑又开展,招招有劲,内气在周身发动,以柔促刚,丝丝入扣,方圆互补,节节贯串。在忽雷架高级层次时,亦方亦圆,练的是虚灵劲,并且增加诸多小圈,环环相扣,圈中套圈。诚如第七代宗师陈青萍,他在《太极拳论解》中说道:“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陈青萍把劲道比作弹簧,对方用劲越大,他受的反击力越猛。赵堡太极拳自古就有发劲,并非是陈青萍所创。在《太极秘术》中,王柏青著有《太极丹功要术》,其中这样写道:“运动发劲,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化敌之力,缠绵如丝。圆而劲柔,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循方直达,柔而松弛,内气如缕不断。刚而形长,瞬间一泻千里。意深如此,惟气行之,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意令气发,攻其无救”。王柏青的《太极丹功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曰:“击敌空门,势若奔雷”。太极拳是以柔发刚,

缠绵如丝,以圆顺而劲柔韧,绝不滥用猛劲。余师李宗有,得传于李作智一系的赵振绪。在他秘传的拳谱中,除了有大架、成架之外,还有几套发功架。极柔才能成刚,所以他不主张我们急于练刚劲。也就是以柔、松、圆、活为主,然后可以练发功架,所以赵堡太极从来不反对练发劲。至于其它几种流派,诸如陈、杨、吴、武、孙等,据我所知,他们门内都有练发劲训练,所以太极拳不是绝对不能发劲的。忽雷架练的是“圪颤劲”,又曰“突灵劲”,但是对练发劲的要求非常高,在一至四的阶段中,皆以松、柔、圆、活为主,以背丝扣的圈,不断带动内气。当内气通贯,就能发动丹田,同时由内圈带动外圈,心意一动,即能发出寸劲,圪颤惊弹,势如奔雷。到高级阶段似发未发,其劲隐于内,是为神明阶段,就如形意拳种的明劲、暗劲、化劲。到了这种层次,发人于无形,也就是在敌手不知不觉中将其击倒。萧治傅的先辈把忽雷架名曰水拳,或叫水门拳,我想其行功走架必似水之波,流通无阻,无微不至。“水拳”与“波腿”都是一种身形,在这里我想到了孙禄堂先生的几句词,颇合“水拳”的含意,不妨与同道共勉。

不遇明师莫枉参,不遇知音莫枉传;

不学空灵难为道,功夫不到总是迷;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文化 本学期开设了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能由于老师是对文献研究较多,所以上课的时候注重将古代文献,从老师讲的内容中看到刘勰的《文心雕龙》,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写的相当精彩,同时老师在课堂中也展示了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献的出处以及文献的内容研究的论文,让我感慨老师的博学,让我很是崇拜。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远远不只是那些文献,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两会期间的提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所以写了下来。 两会期间,宋祖英等代表提出了与繁体字相关的提案,成了一些网友放炮的对象,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这一做法,有些网友则表示恢复文言文,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一定要恢复使用文言文,否则势必会割断文化的传承!看到这些网友的言论,让我觉得想法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实在是困难,中国在50年代的时候,知识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很多的百姓没有到学校读过一个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识一些,但如果让其改成文言文,结果真是无人预知了。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候对一些文言文不理解,那么一些普通的百姓怎么理解呢? 文言文从文字产生至今的数千年来,文言文一直作为中国人的标准文法,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绝大多数的古典书籍都是以此文法写作。不懂文言文意味着将无法轻松读懂这些书籍。我们怎么对待这些重要的知识呢?之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想学习,不仅拥有现在的思想,而且借鉴古人的经验,从中总结出思想,我们在很多的电视剧中,后人看待《孙子兵法》,是非

常有用的,从孙子兵法中看到战术,看到为人处事之道。在《国学》中也是这样,存在着很多为人治世的道理,成为很多帝皇以及之后伟人们的读物。 如何对待文言文与白话文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一本字典,大概是一九四几年出版的,记不清楚了。我发现,这字典里对每个汉字都解释得非常准确清楚,完全是将汉字按照以字为单位来解释,训诂也用一两个字来阐释,所以简明而准确,一目了然.再看看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什么情形呢?我看了一下,发现其解释得真可谓一蹋糊涂,而且其初衷完全是将汉语以词为单位来解释的,结果是让人觉得字义模棱两可,一头雾水.推而广之,看看现在人们怎么说话,电视上的人们说话大都磕磕绊绊,话不成句,胡乱用词,错字联翩,废话成堆,用字单一,含糊其辞,读音粗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他们不很清楚每个汉字的准确意义与读音,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是以词为单位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是这个词中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不清楚,甚至很糊涂,所以我要说的是:白话将会把汉语引向了不清不楚的形式,会使汉字字义变得越来越模糊,使用词陷入混乱,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基础的做起,从小做起,从娃娃做起,我们都经历小学这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字,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来理解这个字,对以后读文言文很有裨益,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认为古籍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不是不想读古籍,只是他们读不懂,所以才会放弃,如果一个小孩在识字阶段就知道字的来源,相应的读古籍也会变得轻松。 文言的精髓在于以字为单位,用字准确,言简意赅,看古代的作品哪个不是字斟句酌的, 是相当精辟的。比如这些句子,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康家集初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现就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我校学本期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一、我校设立了第二课堂。并且把书法设立在了里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二、我校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红歌比赛。 我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举办“建党节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激发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 2.开展“感恩祖国”文艺汇演。 国庆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助力临洮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提升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 感。 3.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比赛。 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4.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我校开展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5.“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9月10日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我校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本学期来,我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

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企业文化 这本《中国文化一本通》虽然很厚,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绝不是仅仅四百多页就能记载详尽的。我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就仿佛置身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为一曲汤显祖的《牡丹亭》而沉醉;为盛唐的《霓裳羽衣舞》所叹服。 从书中,我似乎闻到了十大名茶的芳香;从书中,我似乎品到了一道道中华美食;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养生和中医的神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结果,也是孕育我们民族辉煌未来的基础。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化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展现于世人面前。在文学方面,古人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从先秦到民国,细说名家名作。烂漫的八国风、迷人的庄子,经苍凉魏曹、闲宕晋陶、恣肆唐李、阔达宋苏,历元明剧曲\散曲,至清曹惊世骇俗《石头记》,抵民国诸家,痛快鲁迅、顿挫曹禺,高举沈张钱杨,从容托出一部私家文学史。经典妙处,人物趣味,一一囊括。口角生风,笔下撒泼,滚滚红尘。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 戏剧方面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向来是不缺少音乐和舞蹈的。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秦、汉以前音乐、汉、唐时期音乐、宋、元时期音乐、明、清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等...茶有多钟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旗下讲话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过xx就是平安夜了,想必同学们对它期盼以久,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贺卡或者小礼物吧。但是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气的最后一个——冬至,对它关心的同学们可能就不太多了。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这不,今天早上我就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正在逐渐的失去吸引力,这是一个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说起感恩节、万圣节或者是愚人节,不少同学一定会头头是道。但是对我国传统节日内含的文化,同学们又能说出多少呢?这种的现状,就像我们是一群站在金山上的淘金者,只看到远处少得可怜的一

袋金币,而忽视了脚下的宝藏,任它被历史的风沙埋没,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被人偷偷挖去,从此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想,对传统节日的漠视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忽视,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我们既不能对她熟视无睹,更不能对她失去信心。虽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已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始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在核心地位,对众多的外来文化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那么,就算它再铺天盖地、再来势汹汹又有何惧呢!这些渗透进来的外来文化只会成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道路上一块块基石。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但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传承中华文化的事例,我校每年九月举办浩大的祭孔典礼,每周一早晨齐声诵读的国学经典……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播下了继承中华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今天,历史与未来将由我们承接,中华文化的接力棒更要我们相传。同学们,此刻请牢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 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 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走进厨房,家中还是那种老式的灶台,有两口大锅,均由柴火烧制,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会是这样的吧。在这时,只见奶奶将用油炸葱头的“葱头油”捞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开另一锅有拌 着许多什么蒸咸蛋,五花肉,鹌鹑蛋,花生……一切适合的东西,奶奶一样也不错过。因 为再包之前,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为害怕太油,所以我帮着奶奶一起弄。我们首先清洗 粽叶,“呀”一不小心就被这粽叶的边缘割破了手,轻微的流血,更映衬出我对这粽子的 喜爱,瞧去,奶奶正眉开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双手平摊,在手心先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 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然后以3:2:1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一只布 满皱纹的手和一只细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 这细细的粽香,环绕了整个屋子,忽然,听见弟弟对着电话机喊了一声:“小姑,等 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一个汉堡跟一个芝士味的比萨,谢谢。”顿时,屋子里的气氛僵硬了,空气似乎要停止了流动,奶奶在这制作着中国的传统食物,而这新时代的小男孩却要 去品尝外国的“快餐”。 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这一切的一切,是否 会成为那黑白史书上的记载呢?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 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 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我想,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粽叶飘香,传之千里。 《中国经典名着》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 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阅读《中国经典

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文化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本该在我国倍受关注,然而如今,政府却连连发出“传承中国文化”等字眼,为这一事件增加节日的假期,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这一现象——传承中国文化,似乎一反常态。传承中国文化成了中国的梦。 近年来,每年的2月14号的情人节,在街上的玫瑰花大卖,价格暴涨了平时的几倍;圣诞节也风靡全中国,苹果在当天热销成河。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被冷落了。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学习,冷淡了这些被留下来的文化。这到底是没有时间还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节日感到不削一顾?或者觉得外国的节日更有趣,更吸引人? 近年来,政府对保护继承传统节日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增加各种传统节日的假期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总算有点成效!我想作为一个中人,应该过自己的节日,当然,我也不反对在过中国的节日基础上过外国的节日。 英语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交际语,全球开始重视英语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也在这个行列中,一直对汉语有些疏远了。近日,全球又掀起了“汉语热”。学习汉语成了外国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国人却不以为然。在这信息时代,机器已经可以代替人们做各种事,写信也不用手写了,很多人对汉字只是认识,却不懂他。看着一个字,也许你认得,让你写出一个字,你却不一定写得出来。试问最为中国人,这一切正常吗? 从甲骨文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有记录的年代,到王羲之震撼人心的《兰亭序》,各种字体的出现,无不点点滴滴贯穿着文字的流传。那是用笔尖一点一滴地积累、沉淀下来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字、语言,为什么还让它像悬崖边的小草一样?中央电视台推出《 汉字听写大赛》,聚集了各种对汉字很熟悉的人,这不也为了让中国人重视汉字。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不应该从洋媚外,把自己的文化至于九霄云外。这些文化是古人给现代人的礼物。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作为炎黄子孙,把这些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吧!学习外国文化并没有错,只是不要本末倒置。传承中国文化是中国的梦,实现它也是功绩一笔! 传承中国文化是一个美梦,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它实现,不要让这个梦化为乌有!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从《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到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是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说,易经,就是一本解开人生的密码书,可以指导人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处世、怎么做领导、怎么经商等等。再比如,儒家学说,教会人诚信、忠厚、宽恕、自省、仁爱、勤俭等美德。再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沉的哲学书,处世经典书,它教会人更真实地生活,更踏实地生活。还有庄子,教会人许多生活的智慧,让人活得更加豁达平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家风,传承的力量

《家风,传承的力量》 尊敬的各位乡亲,各位大爷、大妈、叔叔、阿姨: 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家风,传承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咱们淄川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家风、村风、行风建设宣讲团的一名成员,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我是一名学校的老师,我的任务就是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都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美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家族,分别叫做爱德华和珠克,如今他们两个家族的家风已传承八代。老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大学校长, 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事实证明,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子女的成才与否,而且不仅是眼前的这一代人。 站在我国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这都充分证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有人就问了,优良的家风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你的行为就代表着家风,自己就是下一代最大的榜样,孩子也是自己最大的缩影,自己的优良行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三篇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步步的丢失,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应该传承它,不应该放弃它,或遗忘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1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关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文章2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精心整理简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 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爱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民族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就开创了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 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

家风与传承

家风与传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我认为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然而,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遵守。好的家风能够熏陶出有教养的家庭成员,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非常重要,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我是一个在美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幸福孩子,欢乐的笑声,优美的音乐声,琅琅的读书声一直萦绕在我的幸福小屋,伴随着我成长。爸妈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我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认真工作,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这还少不了家风家训的功劳。我的家训是“五为”准则,即是:为人、为学、为用、为体、为生。为人是根本,为体是基础,为学是手段,为用是目的,为生是理想。我家的家风有四条:一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二是认真做事、勤俭节约,三是善良真诚待人,四是孝敬尊长。 父亲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在他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总是和蔼的面容,从不在晚辈面前讲家中生计的困难,在他每到开学前些天,爷爷都忙于东

高中关于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高中关于传承传统文化作文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 ” 全部结束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只对了3 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操的宏大抱负、*的革命情感; 魅力。 365首古诗。假如我是风筝,那么古诗就是风,带 ?可想而知,就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而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 ! 通过这次的观看,我领悟到了很多。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应该学习国学知识,让祖国的国学知识长流不息,永不磨灭! 【篇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就提到了“孝”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首先具备的行为品格。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上,姜老师给我们上了关于“孝”的一课。

前半节课,姜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很快了解了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比美国要长很多。一个人的五个行为境界,以及自古以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姜老师一直在问我们一个问题“我 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一致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它传承下去。姜老师没有作答,而是迅速地讲起 了有关亲情的动人故事。当听到白猴妈妈在临死前还一心想着孩子,把孩子的一切都照顾好后才放心地让猎人开枪; 当听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地震中舍命护住自己的孩子,并留给他一条感人的短信;当听到两位父母在灾难来临之前分 离把孩子托举起来让他得以存活时,很多同学都流下来感动的泪水。父母为了孩子,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心中,孩子比自己占据的空间要大得多。只要孩子平安,他们在所不惜。我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父母,深感惭愧。我的生活,虽没有大起大落,但谁说父母不是在为我默默地、辛勤地付出?身上穿的衣服,口里吃的饭食是从哪 来的?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又是谁给你的?有两个人,一直在我身上寄予了厚望,可我怎么不感谢他们的信赖,反而有 时要不听他们的话呢? 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 【篇三】 中华文化美丽的篇章;;苏轼那一句句鞥强有力的话语震撼我们的内心。 ;你可能喜欢韩国的温恭礼仪,喜爱他们的文庙礼乐;但你不要忘记,我 现如今,文化底蕴已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文化,就如同行尸走肉,难以立足在这个发展的世界,没有文化,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鱼儿失去了水,人们失去了阳光,失去了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有人曾说:“没有高考, 怎么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能让你出彩的,就是你心中的文化底蕴,其实高考也是文化的 一个检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为了留住中国魂,留住中国梦,提高你的精神境界,我们也应恢复文化底色,打造中国文化人,传承下我们的中国魂。 中华文化虽博大精深,但有时也有不当,我们应鄙弃社会中的低俗文化,传承高尚文化,加强文化底蕴,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目吸取,也不可不吸取。要批判的吸收。 希望我们可以让精神文明充满我们的世界,传承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