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改_必修二_离骚_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了解故事,丰满屈原形象。
梳理文路,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了解诗歌浪漫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和鉴赏《离骚》中的诗句,了解屈原形象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难点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濮阳市将要举办的西湖龙舟赛事引出——屈原二、感知屈原形象1、谈谈你印象中的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以年谱的形式讲述屈原故事,让学生感知血肉丰满的屈大夫形象,避免知识碎片化概念化。
(课前准备,课上简要展示)早年经历:勤读书,恤百姓,心怀大志公元前340年,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
他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8岁:抗秦军,作《桔颂》、展露才华。
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24岁:任高位,施美政,富国强兵。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28岁:遭诋毁、被疏远,左徒遇贬“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离骚》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当时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
《离骚》教案范文7篇

《离骚》教案范文7篇《离骚》教案范文7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 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二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介绍(1课时)- 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诗作的兴趣和理解。
2. 《离骚》的主题和意境分析(2课时)- 通过课文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离骚》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的主题,以及其所营造的豪放悲壮的意境。
3. 《离骚》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2课时)- 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掌握其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诗歌鉴赏和表达(2课时)-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3. 分析法: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4. 实践法:通过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参与度等;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课文理解、诗歌鉴赏等;3. 课后测验:通过课后测验检查学生对《离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 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 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 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 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 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 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我忧郁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溘:突然,忽然 流亡:如水流散,古今异义 此态: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我宁愿突然死去来随流水长逝,也不肯 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凶猛的鸟。鸟:一般的鸟 固然:本来这样 不群:不合群,名作动
鹰和凡鸟不能同处一群啊,从远 古以来就是这样。
世俗本来适合投机取巧啊,违背 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准绳、准则 追曲:随意歪曲 竞:竞相 周容:苟合取容 以为:把……作为,宾语前置,以周容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 悅于人作为法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穷困:走投无路,古今异义状语后置,吾独乎此时穷困 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以:来 掩涕:掩面拭泪 兮:楚地方言土语,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啊”。 哀:为……悲伤,形容词为动用法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民生:百姓的生活。 多: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艰:形容词作名词,灾难。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 为百姓的生活有很多灾难而悲伤。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 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 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 “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 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 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 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 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 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 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 《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状语后置,以蕙纕替余,以揽茝申之。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 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 加上罪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所善:所崇尚的美德
虽:即使
九死:多次死亡
只要是我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让 我死上多次我也决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指怀王 察:体察 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古今异义 (水势广阔而壮大)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 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 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 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 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 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 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 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 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 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 在情理之中。
屈原墓
怀 念 屈 原
屈原庙
屈原祠
对联颂名家
1、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4、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 原 作 品
《离骚》、 《九章》、《九 歌》、 《天问》《渔父》、《招魂》 等,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离骚》是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 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 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 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 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守,保持 死直:为正义而死。死:动 词为动,为…而死。
所厚:推重,赞许。厚:形容 词作动词。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 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 人所推崇的。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选择。察:看清,明察。延:久久。伫:久立。 将:且,又。反: 通“返” ,返回。
屈原生平:
“楚辞”的创立者和 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 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 “美政”,后来遭到群小 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 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 十一年(前278),秦将白 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 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 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出身贵族,明于 治乱,娴于辞令,故而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 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 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 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 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怨恨君王的荒唐啊,始 终不能体察我的忠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高尚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淫:淫荡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许多小人嫉妒我的高尚德行啊, 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本来
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古今异义 偭:违背 而:表承接。 错:通“措”,措施 改错,古今异义
焉:于彼,在那里。
状语后置,于兰皋步余马。
五、关于“风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 骚” 《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 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现在是文学的代 名词。
朗 读 诗 文
诵读指导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 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 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 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 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 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 《离骚》诗章。
离 骚
《离骚》内容简介
《离骚》前一部分追忆往事, 偏重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 来,偏重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 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 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 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 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 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 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 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 责。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 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 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 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 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 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 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 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 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 千四百余字。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 为“离忧”。 班固进而释“离”为“罹”, 以“离骚”为“遭忧作辞”。 王逸则说:“离,别也;骚, 愁也。”把“离骚”释为“离 别的忧愁”。
四、关于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 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 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 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 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 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 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 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 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 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 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匆匆闪过的画面是否让您想起 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让您 回忆起一位与这个节日密切相关的 著名的历史人物?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 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 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 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
方:方枘 圜:通“圆”,圆凿,形作名 孰:何 异道:不同道 周:合
相安:相处,相容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 道不同能够相处?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屈:动词使动,使…受委屈 抑:动词使动,使…受压抑 尤:责骂 攘:忍受
诟:侮辱
我使自己的心受委屈并使自己的意志受 压抑啊,我忍受着责骂和侮辱。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 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 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 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 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 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 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 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 相传并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