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调研

合集下载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一、研究目的
本报告旨在对宁波博物馆进行调研,了解其展览内容、展览设计、参观人群、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博物馆的展览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

观察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布置,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展览设计和服务管理的思考和理念。

三、展览内容
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涵盖了宁波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个方面。

其中,以宁波“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展示了宁波在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发展。

四、展览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注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利用虚拟现实、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了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遗产。

同时,也通过互动体验和参与式的展示方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宁波的历史和文化。

五、参观人群
宁波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生参观。

通过观察发现,
参观人群主要以中小学学生和家庭观众为主。

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设计方式能有效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使得参观人群更加多元化。

六、服务质量
宁波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较高,工作人员热情周到,为观众提供详细的解说和参观指引。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了多种便利的服务,如导览设备租赁、停车服务等,为观众提供了便利。

七、结论
宁波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展览设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和多样化展览内容的设计,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存留 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主要有青砖、龙 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 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 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 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 觉。
人们从中 部一个扁平的、 跨度接近30米 的穿洞进入博 物馆。
四个坑状院 落,两个在中 心,两个在幽 深之处。
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 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 侧。
一层平面图
三道有大阶梯的 山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二层平面图
2、宁波美术馆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一层流线分析
二层流线分析
二、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
1、宁波历史博物馆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在 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 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 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 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 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 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 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宁波博物馆的外立面的开窗法以及装饰性外墙采用浙 东地区瓦爿墙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 两种材料的使 用巧妙而富有变化,这构成了宁波历史博物馆给人们的主 要意向。而个人感觉这更是王澍一种戏谑的表现手法。
二:外部形象的处理
1、宁波历史博物馆——垂直山的造型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 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 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 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 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 定设计一座山”王澍如是说。
从建筑整体分 裂出五单体,营造 出宁波历史文化街 区的氛围和园林建 筑一步一景的意味。 但却运用了现代的 设计手法。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调研报告
这次去宁波博物馆的 目的是了解关于空间 的构成和瞻仰大师的 作品。 宁波博物馆从外看, 第一的感觉和其他建 筑物不同的就是其独 特的建筑材料给人一 种独有的宁静感和对 历史的崇敬。 突破常规的青砖瓦砾 构成更显大师风格。
来到入口,能清晰的感 觉到空间的存在。和外 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 形态,不同的光影,不 同的构建方式,都非常 鲜明的突出了空间。给 人种想进去的冲动给 人以上面感觉?这样有什 么意义吗?
进入后,能从各个角 度看到宁波博物馆如 何利用植被突出和自 然相融,在休息区这 种设定更能给人中宁 静的感觉,给疲惫的 参观者带去舒适。 同时以植被和座椅清 晰划明了各个空间的 作用。
在顶的制作上,设计 者利用钢架的规则交 错利用光线的作用营 造出安详的氛围,使 人能静心参观。
一个独特的小型参观 廊比较有趣。这种小 型半私密空间也让人 感觉到参观的安心感 和舒适。

展览类建筑调研报告

展览类建筑调研报告

入口设计
宁波博物馆的主入口处有一道水流,横贯博物馆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环绕到建筑外围, 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风情。这道水流同时寓意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 发展轨迹
功能分析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竹刻馆
展厅
流 线 分 析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井廊道

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意,金属件固定的混 凝土条,随意交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 的吊顶的错觉。
2、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1929年 巴塞罗那 世界博览 会有个德 国馆,轰 动了整个 建筑界。 斯· 凡· 德· 罗在这个 建筑物中 完全体现 了他在 1928年 所提出的 “少就是 多”的建 筑处理原 则。
材质分析
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 主厅部分有8根十字形的钢柱,上面顶 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长25M左 右,宽14M左右.

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两种.墙的位臵灵 活而且很偶然,它们纵横交错,有的延伸 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 连通的半封闭边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 之间,室内和室外时间相互穿插,没有明 确的分界,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流动空间 的一个典型.
网格控制1
对平面组织的控制
将1*1见方的网格作为基本单位,东西向52个网格 ,南北向22个网格。其中大水池占20*9个网格, 而小水池则占有11*4个网格
网格控制2
网格对竖向构件的作用
外围墙体或玻璃严格卡于 网格线上并向外扩充
定义出外墙概念并划分了内外空间
内部四面墙体均与格线 偏移
偏移半格的玛瑙石墙

宁波帮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帮博物馆调研报告



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海洋性格兼具的人文地 理特征,造就了宁波帮这个秉承传统而又开拓创新的群体, 建筑设计理念上则充分凸显了这一文化品性。 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区域轴线绿化景观带的中段,主建筑群 为“甬”字型结构,玻璃廊道结合水街长庭的“时光甬 道”,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甬道”与区域轴线迭 合,各展厅间隔着玻璃竹院与“甬道”相接,构成江南传 统庭院建筑风格,营造出舒畅、开放、通透的公共活动空 间。
宁 波 帮 博 物 馆 调 研 报 告





1.项目概况 2.设计理念 3.流线分析 4.造型分析 5.材料分析 6.空间处理 8.功能分析 7.光影 9.景观分析 10.精神意义 11.总体评价




作为一座城市人文博物馆,她以年代为脉络、以史实为线索、 以人物为亮点、以丰富的陈列手段为载体,系统展示明末至 今宁波帮形成、发展、鼎盛的辉煌史诗,以此来弘扬宁波帮 爱国爱乡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籍以营造全世界宁波帮的 “情感地标、精神家园”。 孙中山先生曾如此评价:“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 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 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宁波帮”是怎样一个群体?如果要素描的话,他们大体是 这样的:他们机警、灵敏、开朗;他们勇于冒险却更善于冒 险;他们克勤克俭,不事张扬,不尚空谈;他们有着大海容 百川的开明思想、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树高不忘根的赤 子情怀。 自从宁波帮博物馆建成后,天下宁波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情 感地标、精神家园”



宁波帮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树高不忘根 的赤子情怀;二是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三是大 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四是至实而无妄的诚信品德; 五是励业重义理的互助风格。宁波帮精神是海内外 宁波帮人士历经艰辛,在风雨坎坷中共同孕育的风 骨和品格,是宁波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时代要求 宁波人传承这种精神,并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参观宁波博物馆所感

参观宁波博物馆所感

参观宁波博物馆所感来宁波求学三年,已去过宁波博物馆三次,但每一次都带给我不同感受。

Z 最近这一次,兴许由于心念着要写感想的任务,参观时比前两次认真仔细,收获也更丰厚.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去博物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自我肯定,带有相当具体的功能目的。

”博物馆是具有社会教育职能得文化单位,显然,这里所说的“具体的功能”也就是社会教育,人们可以在那里获得知识与感悟。

不可置否,这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所在。

但我自认为一个地方的博物馆是沉淀此地文化的所在,这个地方的历史也凝聚到博物馆的每个角落,甚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身上。

因而每到一个地方,最先要去的也就是博物馆了。

宁波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复盛名,映入眼帘的宁波博物馆外墙确实十分独特,不只是一种颜色,有黑瓦、灰砖、橙瓦等,建筑风格既古朴又时尚,正如宁波这个城市带来的感觉,充满现代化又不乏历史感。

宁波博物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特别展示馆,展示的是契丹文化;第二层是历史馆,展示的是宁波的发展历史;第三层是竹刻馆和民俗馆,分别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竹刻艺术和宁波的民俗文化.在特别展示馆中,也就是“发现契丹”的展示厅里,我看到了一个“草原帝国”的存在,为什么称之为“帝国",我想不仅仅在于这个民族所拥有的强悍的战斗力,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不容小觑。

馆中展示的很多金银藏品都印证这一点。

在欣赏这些藏品之时,我不禁感叹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我们国家会有那么多人都不喜欢学习历史了.从我们小学到高中,一路上的历史课程学习几乎都是在教室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又怎么领会和感受得到真正的历史呢?当时就在想,将来如果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决不允许自己自私地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埋没,应该多带学生来到博物馆这样的地方,让他们真切地感触历史,学习历史。

第二层展示的是宁波作为国际港城的发展历程,虽然这些历史知识我们都已经在课堂上已经有所了解,但当我真的走进宁波历史馆之时,依然备受震撼,当文字性的说明真切呈现于眼前之时,所带来的感受更为深刻。

宁波博物馆与宁波美术馆参观与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与宁波美术馆参观与调研报告

宁波博物馆与宁波美术馆参观与调研报告摘要:很早就听闻要去参观宁波博物馆与美术馆,所以提前就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进行查阅,以便更好的参观理解建筑。

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

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从外观上来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

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

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成……关键词: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空间组织内部流线参观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参观时间:2009.11.28参观建筑物: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主创建筑师:王澍下面我就是我的所观所感:刚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个灰黑色的庞然大物--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的外部看上去有点断壁残垣的感觉,建筑附近的地面被铺以白色碎大理石块。

说实话,个人感觉这样的建筑用来作为宁波市的博物馆有些过于偏激,严肃,配合着天边的云深浅盘旋,有着不同寻常的压迫感。

若作为大屠杀纪念馆一类的纪念性建筑其实更为合适,白色碎石刚好象征累累白骨,建筑的张扬的尖叫比拟刺刀,建筑表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分布的小型开窗的各种条形窗不知是不是模仿朗乡教堂的各种小碎窗,却与犹太人纪念馆一样在外部营造出一种伤痕累累的感觉。

不幸的是我们特意去找了外部窗和内部空间的对应关系,发现大部分的窗与内部功能没法对应,更不能营造出犹太人博物馆那种迷离的而发人深省的光影空间。

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从外观上来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

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

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成。

据说,当中有些砖石明朝时候烧制的,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宁波博物馆观后感

宁波博物馆观后感

宁波博物馆观后感
历史类
在宁波博物馆内,我仿佛走进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

从商周至明清,每个展馆都重新呈现了历史的画卷。

我目睹了陶俑、玉器、青铜器等古物,了解了宁波的历史演变,更深入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艺术类
宁波博物馆收藏了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比如陈逸飞、徐悲鸿、吴冠中等。

在展馆内,我不仅领略到不同艺术流派的表现形式,还透过画作深入了解了艺术家的生平和人生态度。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艺术无限的魅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

自然类
在宁波博物馆的自然馆内,我近距离观察了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认识了各种海洋生物,还探索了宇宙的奥秘。

展馆生动地展现了宁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也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加环保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民俗类
在宁波博物馆的民俗馆里,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
特魅力。

传统民居、习俗、手工艺品展示了宁波的民俗文化,深刻地
揭示出宁波文化中“人文关怀”、“情感共鸣”的精神内涵。

展馆让我感受到来自文化传承的力量,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
情味。

总结
宁波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完善的展览和优美的陈列,成为了学习、提高知识和欣赏文化之所。

在四个不同主题的展馆里,我摆脱了烦忧
世事的忧虑,领略到了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魅力,体验到了自然的神
奇和民俗的魔力。

穿越时空,穿越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我仿佛与世界
建立了一种更为深刻、恒久的联系,这是我心中难以言喻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8
竹条模版混凝土墙面
王澍说:毛竹随意开裂后的肌 理效果,正是我想要毛竹纹理 墙达到的艺术效果。
A
19
8.总体分析
首先就宁波博物馆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瓦爿墙和毛竹模版 混凝土墙面,运用大量回收的砖瓦砌成,这些砖瓦会诉说几代人 的生活,更能拉近游客与博物馆的距离。宁波博物馆蕴含了一代 人的感情和经历。
A
1
宁波博物 馆主体建筑长 144米,宽65米, 高24米,主体 三层、局部五 层,采用主体 二层以下集中 布局、三层分 散布局的独特 方式。建筑面 积约30000平方 米,占地面积 40000平方米。
A
2
• 博物馆相关介绍
• 1.....................................场地分析 • 2.....................................设计理念 • 3.....................................外观造型 • 4.....................................功能分区 • 5.....................................交通流线分析 • 6.....................................景观系统 • 7.....................................材料细节 • 8.....................................总结分析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台
天井廊道
大厅
A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11
A
12
A
13
6.景观系统
入口处是通 透的,办公入口 环水,很好的将 周边环境融入到 建筑中。参观入 口更贴近东西向 道路。而另一边 的办公入口处则 在此处水上架了 一座桥,起到很 好的引导游客作 用。这道水流同 时寓意宁波历史 从渡口到江口再 到港口的发展轨 迹。
A
3
1.场地分析
该博物馆坐 落于宁波南部鄞 州新城区核心地 带,北临宁波鄞 州区区政府,南 临鄞州公园。它 的东侧是两位院 士的作品,一个 是齐康院士设计 的文化广场,一 个是魏敦山院士 设计的文化艺术
中心。
A
主要道路 轴线
4
2.设计理念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 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使用了上百万块旧砖瓦, 在建筑界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尚属首例。王澍设计宁波博物馆的灵感来自 于它山堰和四明山。他说:宁波博物馆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下面是房 子但上面是山体,这些山体就像四明山。博物馆主入口通道就像是它山堰的堰 体。
我觉得灰,白,黑,红是新乡土主义建筑的主色调。试想在 国际上传播文化最好的途径之一是画,画是最通用,在不同文化 背景下,不用的地域下最容易沟通的工具。而中国古画应该是以 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因此在国际上更容易被认知。
好的建筑必定有争论。建筑是应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 未来?我觉得应该将当地文化融入到建筑中,不应该摒弃一切周 围环境条件以及文化特色,对当地人来说,某些物景是他们的精 神支柱或者美好回忆。就像柯布在摒弃繁杂的装饰而追求新建筑 精神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比例》的重要性,因为他没有忘记 古希腊雅典卫城带给他的那份感动!
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呈传统街区的格局和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 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 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其实现
在已经是
A
干堌状态
6
4.功能分区
运输口 次入口
主入口
内院

A
7
A
8
A
9
A
10
5.交通流线分析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A
14
一种山体
类型学叠加

在上面,公

共空间永远

是多路的,

它从地面开

始,向上分

叉,形成一
种根茎状的
迷宫结构。
A
15
其中一个内院
景观设置中对竹的应用较多
每个展览室的周围都有1-2
个内院设置,建筑更通透,包括
采光通风,使游客有不时的内外
角色转换
A
此为天台拍的另一个内院
16
7.材料细节
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 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 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成 了外墙的“装饰图案”。
青砖的数量最多,他们的“ 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 国时期,有部分甚至是汉晋 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 还刻有“福寿”等铭文。
A
17
据悉这个颇有特 色的瓦爿墙是50余个 工匠用双手一片片堆 砌起来的,历史200余 天。为什么要用瓦爿 墙?王澍说:一方面 体现了勤俭的中华民 族美德,另一方面, 用这样的方式建造宁 波博物馆,只有中国 甚至浙江才有机会做, 因为在浙东地区,光 是砖瓦就有80多种规 格,而在日本,欧美 是根本不肯实现的。
A
20
A
21
A
22
设 计 草 图



A
5
3.外观造型
其平面呈简洁的长 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 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 状,微微倾斜,演绎成 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 的变化使建筑整体呈向 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 如行进中的巨舟,耐人 寻味。而在建筑内部, 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 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 体隆起出5个单体,各 具状态,形神兼备,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