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2-2016级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蓝图”,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学校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学部和院系进行课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

2008年,学校召开了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确立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定位。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将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创新教育、研究型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订2012-2016级本科大类和专业培养方案,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构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类别或专业名称

5 1

(2)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

(3)培养目标及要求

(4)毕业生能力

(5)毕业学分要求

(6)授予学位

(7)主干学科

(8)专业核心课程

(9)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

(10)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11)课程修读要求

(12)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

培养方案样例参照附件1。

1.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教育:是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强调一种优质的教育过程,即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精英人才:对民族、社会和未来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描述精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

2.毕业生能力

毕业生能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不能空泛,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

2

3.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5学分左右,四年制英语强化班总学分可控制在185学分。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体育、上机、设计等,24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如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1个教学周计1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

4.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

各专业需制定课程配置流程图,确定各专业课程的先修顺序,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以便指导学生按序进行课程修读。

5.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

各专业要认真梳理所设置课程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建立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表1 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体系

本科生课程体系由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和第二课堂组成。一、二学年设置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三、四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分流培养。

学校负责统筹规划并建设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并确定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后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外,学校还将逐步完善并建设与人文经管类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学部(学院)负责规划并建设本大类平台课程,引导学科基础相近的大类或专业跨学部(学院)规划和建设若干门共同的大类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学部下设的学院(系)负责规划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实践环节)。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选修。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在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培养层面建立起纵横有序的先修后修关系。各学部、学院应对纳入培

5 3

4 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论证。

本科生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图

程 结 构

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

25学分——50学分 (学部、学院规划)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60.5学分——93学分

(学院规划)

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

8学分 (学校规划)

军事体育类(7.5学分) 通识类(8学分)

计算机类(5学分) 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

41.5学分——69学分

(学校规划)

外语类(10学分) 数学类(0-17.5学分) 物理类(0-8.5学分) 化学生物类(0-4学分)

专业课程(打通考虑)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打通考虑) 专业实践课程(打通考虑)

跨大类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

(≥2学分)

个性选修课程(≤6学分)

(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健康教育(0.5学分)

专业基础课程(打通考虑)

大类平台课程(打通考虑) 社会实践(1学分) 第 二 课 堂

1.5学分(课外3学分)

(学校规划)

思想政治理论类

(9学分,实践5学分)

讲座、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表2 学分分配表

5

1.通识与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主要突出学生的全人教育,特别是为学生了解人及人类自身、理解社会和自然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博的教育课程。

学校规划设置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和人文经典等5类共27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核心课程7门,扩展课程20门(见表3)。学生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8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包括2门核心课程。人文经典类不设核心课程,其扩展课程“经典导读”为2学分课程,采取学生从三类指定的经典著作中选读两本自己阅读,由教师指导并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

表3 全校通识课程设置一览表

6

公共基础类课程(见附件2)不但是为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培

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保证。

①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必修,14学分,其中课内9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

②军事体育类课程,必修,7.5学分。包括军事理论0.5学分、军训3学分、体育课4学分。其中体育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项目由学生自选。

③外语类课程,必修,4-10学分,实行本-硕-博一体化教学,采取分级教学。依据入学后的水平考试(一),分为一、二、三、四级起点的四个不同层次,一级起点10学分;二级起点8学分;三级起点4学分;四级起点6学分。各层次对应各自的学分要求,完成各个模块的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完成本科阶段外语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水平考试(二),达到要求的可以修读硕士研究生外语课程,并获得对应的学分。

④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选修,不低于5学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取“1(必修)+X(选修)”教学模式,实施目标管理。在校期间,学生必须通过校内计算机等级考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计算机等级要求。

⑤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物理、化学生物三类基础课程,要求同一专业大类设置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

2.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

大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

展的基石。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不能依靠简单的课程组合或课程堆砌而搭建,应体现课程

7

8

的整合、知识的融合、能力的综合等大类培养的优势和特色。要求各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1门,2学分。

3.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中要求开出至少2门采用外语教材或用外语、双语教学的课程。外语强化专业,需要设置10门以上的双语课或全外文课程。本科生高年级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等与研究生课程打通,互相开放、互选互认。

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各专业应科学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上要求人文经管类专业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

图2 专业实践类课程图

实验课程:包括独立设课和非独立设课两种,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均应开出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

实习:理工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人文经管类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综合实习等,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自行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学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实 验 实 习 上 机

设 计 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实践类课程

公共基础实践课程 大类与专业基础实践课程

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类 ≥15% 理工类 ≥25%

在毕业设计或论文中应安排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从而保证外语训练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线。

表4 全校公共实践环节设置一览表

4.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

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是引导学生发展个人专长,知识交叉,开发潜能,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交叉课程亦即跨大类选修大类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修。

个性发展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某它大类或专业课程修读,也可以选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校继续推进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定为3学分。

引导学生系统地规划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根据第一专业所修读的课程,综合考虑“数学+金融、物理+电子、力学+X、外语+X”以及“X+管理、X+经济、X+哲学、X+软件”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交叉选修其它同一大类或专业的系列课程,为后续的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奠定基础。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必修,0.5学分;社会实践,必修,1学分;讲座、竞赛、两组学习、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9

四、几点说明与要求

1.教学环节安排

学校实行每学年3学期制,即第1学期、第2学期和第3学期。原则上第1学期21周,第2学期17-18周,可按上、下段排课;第3学期安排5周,主要用于集中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实践、集中开设的辅修课、重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合理有序,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理论课与相对应的实验课相脱节;每学期的课时分布要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要规范统一,尽可能与国际接轨,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课程的要求。不同层次或要求的同名课程,在课程名称后加大写字母A、B、C、D等加以区别,A为难度大、多学时的课程,B次之。不在一个学期结束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后用1、2等表示。

3.课程编号

为保证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贯通,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选,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编号。课程编号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具体规则如下:

10

表5 学部、院系代码

4.教学大纲与教材选用

各专业根据所制定的新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相同的课程要统一大纲。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用国内外高水平教材或组织编写特色教材,并撰写课程简介,以方便学生网上选课。

本次培养方案采用中、英文两种版式,以便于国际交流。

11

附件1 本科培养方案样例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学部(学院):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2012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

一、类别或专业名称

1.大类名称:化工与制药类

2. 大类简介:(不超过500字)

二、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

1.应用化学(专业代码:070302)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代码:081101)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3.制药工程(专业代码:081102)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4.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代码:080203)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代码:080204)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6.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代码:081106S)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7.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代码:080216S)

(专业简介:不超过200字)

1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

执行院系: 化工学院 2012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了解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特别要求:具备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责任关怀理念,遵循责任关怀的主要原则。

二、毕业生能力

1.掌握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一般性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现代化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化学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并经历实际工业生产的训练。

①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

②掌握化学及相关化学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利用原理性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自主发现、自主设计、自主解决化学工程相关的科学问题,掌握化工流程的设计、化工新产品的研发、化工系统的优化、化工过程及设备的操控等专业技能。

③具有设计、操作、执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有效地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④掌握现代设计学理论和设计方法,能用计算机进行化工工艺计算、化工流程设计、单元设备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控制仪表选型、化工系统优化和辅助设计。

13

⑤了解化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化工领域最新化学原材料的种类及应用,熟悉功能性化学品和化工制品的发展方向。

⑥掌握常用化学品和化工制品的种类、性能以及生产方法。

⑦掌握化工过程及装置的放大技术,熟悉化工生产的厂址选择、生产线设计、厂房布置、车间布置等工程设计要素。

2.具备良好的化工职业道德和操守,理解技术伦理和个人价值取向。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等人文素养。

②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能够认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加以判断和自我约束。

③具备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能够洞悉或预测化工流程设计、化工产品开发、化工生产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④熟悉技术预研报告、可研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投标书、勘察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安全评估、环境评估等涉及的内容及深度。

⑤具备对设计或生产结果与原定的技术指标进行对比评估的能力。

3.具有责任担当、贡献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相关的地域文化、商务保证和法律法规。

①了解与化工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

②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正确认识化学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③熟悉化工行业国际和国内相关的开发、设计、管理和质量标准,并能熟练运用国内外标准开展化学工程项目设计和化工产品开发工作。

④了解技术合同、项目合同、产品合同、加工制造合同等相关内容和约定,能与项目相关方(委托人、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等)签订契约、协议或合同。

⑤熟悉各类化工行业主要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遵守化工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工作。

⑥具有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了解与化工工程相关的勘察、土木、设备、仪表等领域法律法规,具备以化工为主体的总揽和整合能力。

4.具有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①能够对化工新工艺、新原料、新设备等进行技术分析和比较,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

②具备较丰富的管理学知识,能够建立并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组织并管理计划和预算,协调组织任务,合理调配资源,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③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④了解市场、用户需求及技术发展的变化,提出技术改造、系统更新、效能改进的方案,并进行经济性核算。

⑤能够编制化学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概预算书。

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②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交流。

③能够使用工程技术语言,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④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并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人际环境和职场环境。

⑤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适应化工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15

三、毕业学分要求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电化学

16

七、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

17

18

19

20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2、轮机工程 3、水声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校实行“学分制”的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日制本科生(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参照此规定执行)。本科生学制分为四年或五年。本科转专科毕业,学制为三年。四年制本科专业修业期限为3至6学年;五年制本科专业修业期限为4至7学年;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生修业期限以一学期为单位计。 第三条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学籍管理由学生处负责,入学三个月之后学生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与各学院(系)共同管理。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入学 1.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及有关证件,按学校规定日期到校办理报到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及时向校方请假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假期一般不能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而逾期未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2.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审查入学资格、体检),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经复查不符合条件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入学资格,或取消学籍,予以退回。情节恶劣的,应当报有关部门查究。 3.新生取得学籍后,由教务处负责进行电子注册。 4. 新生复查后对患有疾病者,经我校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暂不宜在校学习的,由本人申请,主管校长批准,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要在二周内办理离校手续,由学生处发给保留入学资格证明,在规定期限内离校回家治疗。治疗期间不享受在校生一切待遇。保留入学资格的

河南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

河南大学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隶属:管理文件来源:河大教务处点击数:1506 更新:2010/4/15 ]热 河南大学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校发〔2005〕212号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吸收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新成果,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本着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意识、现代技能、现代精神风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在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把近年来我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改革成果固化到培养方案中。要充分吸收国内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打破按专业培养的单一模式,构建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双学位、第二专业培养计划,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创造型通识人才,以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课程整合的原则。课程建设要适应构建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注重各专业间课程的整合,科学合理地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鼓励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普及性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将实验教学、实习、社会考察等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知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学》课程大作业完整版奥鹏凭条

网络教育学院《管理学》课程大作业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大工20春《管理学》大作业及要求 第一部分: 注意:请从以下题目中任选其一作答! 题目一: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实践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一基本原理? 题目二:谈谈现代管理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 题目三: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应具备的技能上有何侧重?请举例说明。题目四:试述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题目五: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 题目三: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应具备的技能上有何侧重?请举例说明。 答: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只是有不同的侧重点。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者不重要。人际技能: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重要。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

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不重要。 比如一个房地产企业,高层管理者为总裁、副总裁、股东等等。他们制定和实施公司总体战略,完成董事会下达的年度经营目标,按照发展战略开展具体的经营工作,负责建设高效的组织团队等;中层管理者为项目经理,区域经理等,他们按照高层管理者战略要求,负责或协助基础管理者工作,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房产开发项目经理,房产销售经理等都要保证各个项目顺利进行,努力完成高层的要求。基层管理者为房地产开发包工头,销售主管主要负责管理他们的团队,让作业人员能顺利开展工作。本身要求自己要熟悉这块业务,才能给底下员工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包工头对于建设商品房的每个环节都要很熟悉,能控制成本,及时完工。销售主管管理好销售团队,做好每天日常考勤、仪表、销售报表等。 第二部分: 学习心得 通过管理学这个课程,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个管理者,而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认识了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管理者能让企业迅速发展,管理层制定的管理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未来。比如华为集团,他们凭什么在手机行业瑶瑶领先?不管是高层的决策,中层的实施,基层的管理都很到位。领先专业技术管理、狠抓业务,带好团队。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会让企业走向末路,比如10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他们为了利益,不顾产品质量管理。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对企业内管质量人员的教育力度,使他们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问题是企业最大的灭亡隐患。杜绝不合格的奶制品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 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们公司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很符合管理者的要求,我一定要学好管理学这个课程。 作业具体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试行)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和规范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1.凡学生所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考核成绩一律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2.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论文、大作业等方式或组合方式进行。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60分为及格),个别环节(如第二课堂等)可以采用二级分制评定(通过、不通过)。成绩以百分制记载时,一律取整数。 3.考试成绩评定,以学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试成绩相结合。开课初,任课教师应当向学生说明考试方式和平时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比例。各项成绩的评定须有依据及相关辅证材料。 4.包含实验的课程,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实验(包括实验报告)方可参加考试。至期末尚未完成实验者,取消其考试资格,记为旷考。 5.选课后未正式办理退课手续,又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记为旷考。 6.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长学期开学第一周设有补考,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补考”字样。 7.学生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考试时,必须在考前向所在学部(学院)教务办公室提出缓考书面申请,请病假须有医院证明,经教务处批准后方能生效。因事一般不准缓考。在考试过程中因病不能坚持考试的学生,在征得监考教师同意后,立即赴校医院就医,并凭当日医疗证明到所在学部(学院)教务办公室补办缓考手续。考试后补交的病假证明无效。申请体育课缓考必须于考试前办理。办理缓考手续的课程记为“申请缓考”,补考通过后,成绩按第一次考试处理。 8.学生考试作弊或旷考,除按学校规章制度处理外,成绩记为0分或不通过,未通过原因记为“作弊”或“旷考”,作弊或旷考者不能参加补考。 9.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课程可以参加重修,重修后的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重1”或“重2”字样;考核成绩合格的课程可以参加复修,复修后的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复1”或“复2”字样。 10.由于课程变动或其它特殊原因造成重修的课程,重修次数的标注,以替代后的累计次数为准,课程学分,以实际所修学分数记载。 二、课程成绩管理 1.教学记录:任课教师应于学生选课补退选结束后及时打印教学记录表,此表用于日常教学记录及记录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课程成绩录入完成后,任课教师应将教学记录与

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文)模板

附件4: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文)模板 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学科大类 培养方案 (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大类名称工商管理类 大类代码1206 学院名称管理学院 培养方案制定人签字年月日 院长签字年月日 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西北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科大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大类介绍 为进一步适应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重基础、宽口径、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想下,管理学院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 工商管理类下设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方向。 1)会计学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强化数理基础培养,在环境会计、财务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向特色鲜明。 2)工商管理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并重、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本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 3)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并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强化专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定量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营销中的应用,在国际市场营销、营销模式创新等方向形成独有特色。 二、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大类培养具有良好法律法规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备科学合理的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创业能力,能够基于现实资源与条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我们将全面深化执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方面的大学社会职能,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始终坚决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经过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使学生达到以下水平。 第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行; 第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三,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四,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 第五,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和培养要求。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100519_2010916102646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0年5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四会(听、说、读、写)水平。 二、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博士研究生导师可根据课题需要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协助工作,也可吸收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进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及个人的特点适当安排学习若干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方法。鼓励博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4年,直接攻

博研究生总学制为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在职博士研究生为5年。在职博士研究生为5年。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研究生本人需在学制期满之前6个月向研究生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超过7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对于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具体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 四、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不低于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学术活动4学分。 五、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是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 (1)公共必修课包括下列课程: ①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3学分,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 ②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学分); ③博士外语(3学分); ④体育课(不计学分)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6-2020级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而制订的具体计划,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主要依据。为了保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将第十五次教育教学研讨会成果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并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订2016-2020级本科大类和专业培养方案,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构成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类别或专业名称 (2)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 (3)培养目标及要求 (4)毕业生能力 (5)毕业学分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4培养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执行院系: 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入学适用四年制本科生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修养;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和专业技能;富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信息处理、科学试验、研制开发、经济或科技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要的电路理论、电磁场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器学、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技术等专门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系统与设备的分析、实验、科技开发与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3)工程要求:受到电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了解国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毕业生能力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要求具备以下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具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管理知识; 3. 掌握扎实的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理论、电磁场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4. 掌握扎实的与本专业相关的专门知识,包括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了解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 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分析、设计、试验、仿真等基本技能,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6.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国际交流; 7.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8. 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9.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10.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应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2017届大学生培养方案 1目的 为规范大学生的管理,使其尽早融入公司,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快速成长起来,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所有2017年毕业的大专及本科学历大学生。 3职责 3.1人力资源部 3.1.1负责大学生的入职培训工作; 3.1.2建立大学生档案,负责跟进大学生入职1年内的培育成长情况,并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工作和其他方面的指导; 3.1.3负责协助、监控各用人部门对大学生的培育工作; 3.1.4负责本办法的制定、修改和完善; 3.1.5负责定期为大学生组织各类团体活动,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以丰富其业余生活,加强大学生的稳定性。 3.2各部门职责 3.2.1负责大学生的工作分配与安排及考核; 3.2.2协助人力资源部开展大学生的各项培养管理措施,如相关培训课件的开发、导师安排等; 3.2.3各生产事业部负责车间实习大纲的编制及考核试卷的编制。 3.3导师职责 3.3.1负责对新员工进行工作辅导,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分派工作任务、进行工作指导、反馈工作结果等; 3.3.2负责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动态。 4培养内容及方式 大学生的培养周期初步规划为一年,包括二个阶段:试用期阶段(6个月),主要工作措施为入职培训、生产实习、在职学习;转正成长阶段,主要工作措施为专业学习、专项工作、兼职工作。 5试用期阶段(入职后6个月) 5.1入职培训:包括新员工入职培养和户外拓展训练两部分(7天)。 5.1.1新员工入职培养(2天) 培训方式:主要以集中课堂培训为主,座谈会和交流会为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使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大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模板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年月制(修)订

培养目标 目标撰写说明如下: 关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描述应具有专业特色,要表述清晰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思维、方法等,体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领域,体现最终培养的人才类型等。 参考模板: 本专业培养符合(或适应)********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具有创新创业素养;掌握****、*****等专业知识,熟悉(具有或熟练掌握)******、******、******等专业技能(或思维、方法),可在******领域(岗位)从事*****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毕业规格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定位和岗位要求对人才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撰写(要参考国家标准、工程认证、行业认证等并结合实际情况设定)。 主要内容如下: (一)素养结构要求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忠诚。 2)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结构,较熟练的表达与国际交流能力。 3)具有现代社会所需的信息思维、网络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应用能力。 4)能与人合作,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创新创业基础素养。 5)能自我调节心态,积极乐观,能自我锻炼保持健康体魄。 6)(专业素养)…… (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 1、…… 2、…… (三)专业能力结构要求 1. 2. 3. (四)其他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要求等明确要求)

三、专业教育矩阵关系图 表1 毕业规格要求与课程矩阵关系图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基本学制 4 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 3~6年。 授予学学士学位 五、基本学分要求 本科培养毕业总学分为不低于学分,其中含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创新素养教育10学分。 六、专业核心课(只需列出课程名称) 七、主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各专业根据《北京城市学院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及《北京城市学院校外实习实践管理规定》(试行)等有关文件规定选择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按要求进行简述。 (一)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内容简述 (二)课程设计名称、学时、学分,内容简述 (三)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内容简述 (四)专业岗位实习内容简述 (五)毕业实习内容简述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操作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操作指南 一、登录: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d7068215.html, ),可以看到 “本科生选课入口X ”,任意点击后进入本科生综合教务系统登录界面,输入帐号(即学生本人的学号)和密码,然后点击“登录”按钮进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附:密码如有遗忘,请及时与本学院教务员老师联系。 密码更改:进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后,依次点击“个人管理”、“个人信息”,可以看到“密码:更改密码”。 二、选课步骤 1、选择课程:依次点击“选课管理”---“选课方案” ---“选择相应的培养 方案名称”--- “网上选课”---“自由选择”,如下: 课程号可以从学生本人专业培养计划中“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设 置一览”表内查询,也可以从“课程清单”处查询,课程清单在教务处主页左侧教务专栏内的"选课安排"或者"课程安排"中 输入课程号,点击“确定”按钮

附:介绍一下标签项“本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通识、综合素质和公共个性课程”和“重修、复修课程”页面。 建议:选择“本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通识、综合素质和公共个性课程”即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选择。 依次点击“选课管理”或“选课方案”---“选择相应的培养方案名称”---“网上选课”,进入选课界面,默认显示为“方案课程”页面。 确定好自己想要选择的课程,点击最左端“选择”标签,按“确定”按钮,若成功,将提示“选课成功!”, 请同学们注意! 课序号: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课序号,意味着有可能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的不同。 在“开课系”也可以模糊输入开课院系名,如输入一个字“人”,就会显示包含“人”字院系(如人文学院)的所有开课课程;或者模糊输入课程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等领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宽广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光电子技术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方面工作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工程数学、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光电子器件方面受到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 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会综合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常用的实验仪器设备,会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初步具备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数值计算方法、演绎推理法、数学归纳法等,具有初步的理论推导、演绎和证明能力; 4.具有通过网络或其它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会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分析课题、评价检索结果,初步具备科技写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的主干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组成,体现了厚基础与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学科基础课围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理论物理的基本知识设置。主干课程为: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物理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激光原理、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光电信号探测、光纤光学及应用等。 五、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67.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 66.5学分,专业教育类课程68.0学分,实践环节33.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教学大纲-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目录 《机械设计基础A》 (1) 《机械设计基础B》 (8) 《**模型设计概论》 (15)

阅后删除:请以学部下设学院为单位将全部课程编辑在同一个文档内 《机械设计基础A》教学大纲 (学分4 学时64) 一、课程说明(200字以内,简单说明本课程的地位及教学内容等,阅后删除红色字体) 本课程是工科近机械类(包括机械类某些专业)和非机械类专业大类课程之一,是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也是工科学生将来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和基本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1-○1、1-○2、1-○3) 1. 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设备中基本机构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1-○1); 2. 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等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1-○1); 3. 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对应毕业要求:1-○1); 4.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机械设计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对应毕业要求:1-○1); 5.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1-○1); 6. 了解机械设计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对应毕业要求:1-○1)。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课程目标 1 一、基本概念 1. 研究的对象、内容; 2.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 求和一般设计过程。 1.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 容 2.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般设计过程。 2 讲授2、4 2 二、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和速度分析 1. 机构运动简图 2. 平面机构自由度 1. 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 绘制。 2.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 算以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 3 讲授、上 机 1、5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四川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2018级开始实施) 一、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学校鼓励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培养方案在满足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评估要求的基础上,应比肩国际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专业水准,突出我校作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强化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和实践教学,全面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和全过程学业评价改革,落实我校“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既应保障基础够扎实、专业有特色,还应强调学科交叉、知识复合,更要面向实际需求、未来发展。工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还需充分体现“新工科”建设理念。 (一)通识教育 1. 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16学分(理论课11学分、社会实践5学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程设置遵循教育部统一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外语课程:强化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为学术交流奠定良好基础。非外国语专业本科生必修英语10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英语水平高者,根据《四川大学本科生免修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细则》,可申请免修,同时鼓励其修读更高水平英语课程/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高考外语语种为非英语的参照执行。 (3)体育:必修4学分。关注学生体魄康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侧重体质训练、体育精神培养。以体育俱乐部及相关活动方式进行。 (4)军事理论、军训:必修2学分。军训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 (5)新生研讨课(由各专业组织开设):必修1学分。为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转换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触著名教授、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分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重在研讨,强调师生互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通识(文化素质公选)模块课程:通识教育旨在传递科学和人文精神,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公民。学校为此构建五大模块的通识(文化素质公选)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修读12学分(必修《中华文化》3学分、“大学计算机类课程”2学分、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学号姓名日期2015-09-24 导师学院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专业工程力学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必修课2070110059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公共必修课16 1 秋、春2070310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 公共必修课 36 2 秋、春2100010011 口语交流I (基础口语表达)公共必修课16 1 秋2100010033 阅读与写作I (基础读写技能)公共必修课32 2 春2040120013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大类基础课48 3 春2040120023 连续介质力学大类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29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79 现代实验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119 计算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春 选修课2040140041 波动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081 非线性有限元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21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61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181 工程流体力学计算与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91 柔性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201 工业装备结构设计与分析概论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251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专题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70150021 自然辩证法概论公共选修课18 1 秋、春207035003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选修课18 1 春 必修课学分:21.00 总学分39.00 导师签字:院长签字

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航天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较宽的科技领域(包括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仿真、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以及系统工程技术、电子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工业企业等部门和行业从事与控制系统相关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及维护的高素质、复合类、创新型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注重宽基础、强适应性,注重基础理论及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具有紧密结合航天、宇航与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毕业生应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具备以下主要素质: 1.政治品质。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政治,有较强的法制法规观念; 2.思想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准则,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毕业生应获得以下主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掌握数理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2.具备较扎实的外语综合能力,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3.掌握计算机、电气等关联学科的相关原理、方法及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技能; 4.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军事训练方面的基本知识; 5.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6.掌握科学计算、系统仿真、软硬件开发等实验方法和技术; 7.具有辩证的、逻辑的、形象的和创造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对事物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归纳的技能,并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应在意识和意志方面具备以下主要素质: 1.协作意识。具备与同学同事协同工作、协调配合的能力; 2.创新竞争意识。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3.坚毅意志。具备勇于面对困难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 电路I、模拟电子技术基础II、数字电子技术基础II、自动控制原理I、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I、计算机控制、控制系统设计、导航原理、飞行器控制与制导、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初稿) 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12月30日 引言 2003年3月19日在全校各院系教学负责人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机械工程学院各系在2004年入学新生实施按机械大类培养的教学平台计划的要求。机械工程学院3次召开有各系系主任、系党委书记参加的院务扩大会议,对机械大类教学平台,特别是对机械大类的平台课程设置、学分安排等进行了讨论,就机械大类平台课程结构框架取得了共识,成立了由各系教学负责人组成的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规划小组。12月4日,机械工程学院召开了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任课教师大会,学校领导进行了大类平台建设的工作动员,规划小组向大会介绍了教学平台建设和机械大类平台课程规划的情况。 为了能够在2004年入学新生中实施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计划,规划小组进行了多次讨论,广泛听取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的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制定本方案,希望能在2004年4月提交学校审批。 一、机械大类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及大类培养方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属有关系和本科专业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南。它规定了机械大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清华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理科人才”的目标,构建了按机械大类培养、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选择的主动性机制,规定了在平台教育基础上辅修专业课组及任选课的学分最低要求。因此,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课及大类培养方案,也是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 二、培养模式与目标 实行“按系招生、按系管理、按机械大类培养”的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尊重学生志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保证学生的入口与出口基本一致。但学生在机械工程学院范围内,可以有序的改选专业。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科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学生使用手册 - 大连理工大学网上学习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网上学习中心》学生使用手册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整理 2014年09月11日

一、前言 新版的《大连理工大学网上学习中心》(以下简称《网上学习中心》)已经建设完成,于2008年8月投入运行,按照学校的要求,许多教师将陆续的把自己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上传到《网上学习中心》,供学生课后下载复习使用;同时,老师可以通过《网上学习中心》发布作业、学生可以上传作业、老师的批阅结果学生可以直接看到;将来,老师可以在《网上学习中心》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建立在线测验小系统等,在虚拟课堂上实现与现实课堂上类似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网上学习中心》不仅能看到自己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料,也能看到其他讲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的课件,还可以看到其他课程的课件,有效的使用好这个平台,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编制了本手册,供学生使用。 目前,这个系统主要面向我校教学使用,为方便学生使用,已经将所有在校学生的信息预先录入,新生统一建立的用户名是学号,密码是‘s’+学号。建议同学们登录后及时更改个人密码。个人信息中的Email是统一建立的,用户可以自己修改,以便老师通过电子邮箱与你沟通。目前网上学习中心已经和门户集成,建议使用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从门户入口登录或者登录门户后进入网上学习中心。 二、登录与登离 进入《网上学习中心》首先见到是如图1所示的页面,列出开课院系列表以及该院 系已经在《网上学习中心》开设的课程数量,您必须登录才能进入网上学习中心,否则您 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只能看到那些允许访客进入的课程,而不是全部课程。 图1网上学习中心首页

1.登录 1)从网上学习中心直接登录 点击右上角(中间最下面)的“登录”按钮,进入如图2所示的窗口: 图2网上学习中心的登录页面 登录时注意密码的大小写,前言中提到的’s’为小写字母。 2)从门户入口登录到网上学习中心 使用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个人门户,如图3所示: 图3校园门户网上学习中心 点击“校内服务”,然后在新的页面中点击“网上学习中心”,直接登录到网上学习中心,如图4所示: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2

宁波大学文件 宁大政〔2010〕101号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和创新型地方高校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我校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明确目标、深化改革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框架,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规格要求),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可实施、可评测的系统化描述。同时组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目标的贡 —1—

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寓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 2.转变理念、优化体系 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内涵的理解,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核心课程建设,调整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3.大类培养、加强合作 全面实施按大类招生、一年级大类培养基础上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调整学科大类划分,拓展专业内涵,力求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的培养。充实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地方高校的服务特色,加强国际合作、校际合作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实施第二校园计划,推进适应地方需求的“双证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4.重视创新、加强实践 继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积极增设项目,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改革试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