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立足本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有利于研究生夯实文理兼融的通识基础,健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为基本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便于各学部(院系)具体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培养方案修订范围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群)进行,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类别、领域进行修订。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包括以下类型: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2、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4、专业学位(全日制和非学历)研究生培养方案;5、部分一级学科(群)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6、部分一级学科(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
二、培养方案修订内容(一)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学科(群)、专业简介部分可介绍本学科(群)、专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简介应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在国内外国际的学术影响,简介应清晰、全面。
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密切关注本学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支持和建设发展意义的相关领域,把握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能够立足于高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
类型:填写学生类型
学院:填写所在学院
姓名:
学号: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指导教师:
第二导师:仅专业型硕士填写,其他不填填表日期:年月日
研究生院制
填表说明
1.本表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填写,由导师(组)与研究生共同制定。
2.课程学习计划须根据研究生所在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
3.个人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组织教学、检查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的依据,应严肃对待,认真遵照执行。
个人培养计划一经确定,无特殊原因,原则上不得更改。
4.个人培养计划书一律用A4纸正反面打印,一式三份,由所属学院、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导师各存一份,研究生院不定期对个人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一、个人培养目标及论文研究领域或方向
二、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三、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四、课外经典文献阅读计划
五、学术活动计划
六、社会实践活动计划
七、论文研究工作计划
八、其他列入计划的事项。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课表_201393155350

共38页 第1页
2010141391
复配原理与技术
2.0
张淑芬 赵建章 李久艳 刘建辉 罗一 王新平 王慧龙 姜文凤 王梅(大) 纪敏 田东旭 王艳华 周集体 李新勇 李爱民 张瑛
2 5 1 5 3 1 6 5 5 4 2 1 1 1 2 1
9,10 1,2 5,6 5,6 7,8 5,6 3,4,7,8 5,6,7,8 5,6,7,8 7,8 5,6 5,6 3,4 9,10 1,2 9,10
研教楼308 研教楼305 研教楼414 研教楼102 研教楼101 研教楼301 研教楼104 研教楼301 研教楼103 研教楼318 研教楼407 研教楼102 研教楼407 研教楼103 研教楼406 研教楼409 研教楼407
3 4 4 5 3 5 5
3,4 7,8 3,4 5,6 1,2 单周3,单周4 1,2
4
5,6
西部校区
4
5,6
研教楼202
4 3 3 3 5 4
5,6 5,6 3,4 9,10 1,2 9,10
西部校区化工 综合楼B102 研教楼305 研教楼101 研教楼101 研教楼302 研教楼410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 2.0 治与资源化 环境风险分析与管 2010340253 2.0 理
共38页 第2页
动态系统建模与控 2.0 制
2020130053 现代电机控制技术 2.0 2020130073 能量管理系统概论 2.0 2020130083 现代电力电子电路 2.0 2020140013 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2.0 电力开关技术与应 2.0 用 电弧电接触理论及 2020140033 2.0 其应用 2020140023 2020140073 2020140083 工业电源技术 环境电工技术 2.0 2.0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
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理学院硕士学位点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代码:080122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动力学与控制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可以在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计算及控制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着眼于开展面向学科前沿与工程实际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培养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尤其注重对各种工程系统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土木、机械、车辆、航空、航天和智能机器人等工程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2.智能材料与结构控制3.机器人系统动力学4.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讲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教研室的集体培养作用,注重研究生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年限:2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0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训硕士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论文研究工作应注重培养硕士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目标凝练能力等,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二年制应在第二学期开题)确定,并由硕士生在研究室或一级学科范围内作选题及预研报告,广泛听取意见。
论文选题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具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工作计划,计划经导师和研究室审核同意后实施。
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院和学院定期组织检查,由硕士生本人汇报阶段性论文工作。
大连理工大学双学士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

2021年XX理工大学双学士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XX无辅修要求的专业:1.英语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3.公共事业管理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XX有辅修要求的专业:4.土木工程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5。
工程管理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6。
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7.金融学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8.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9.日语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专业介绍及培养计划XX1、英语专业招生对象:已修满原专业所有学分,学习成绩优良,对英语有专业需求的2021级应届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30分以上或六级425分以上。
具体面试安排请及时关注教务处主页“重要信息"栏中XX.要求:一年内修满双学位所要求的42学分课程,成绩合格。
说明:“原专业XX英语”培养计划参照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相关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情况。
双学位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性进程计划表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对象:已修满原专业所有学分,学习成绩优良,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专业需求的我校2021级应届本科毕业生.具体面试安排请及时关注教务处主页“重要信息”栏中XX。
要求:一年内修满双学位所要求的41学分课程,成绩合格.说明:“原专业XX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计划参照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计划中相关研究方向课程设置。
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类、信息管理类、信息应用类、专题训练类等四大模块.双学位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性进程计划表XX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对象:本专业招生人数为20人,修满原专业要求的所有学分、学习成绩优良,对公共事业管理有专业需求的我校2021级应届本科毕业生。
具体面试安排请及时关注教务处主页“重要信息”栏中XX。
要求:一年内修完双学位所要求的41.5学分课程,成绩合格。
说明:“原专业XX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计划参照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相关研究方向课程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学号姓名日期2015-09-24 导师学院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专业工程力学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必修课2070110059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公共必修课16 1 秋、春2070310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
公共必修课
36 2 秋、春2100010011 口语交流I (基础口语表达)公共必修课16 1 秋2100010033 阅读与写作I (基础读写技能)公共必修课32 2 春2040120013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大类基础课48 3 春2040120023 连续介质力学大类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29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79 现代实验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119 计算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春
选修课2040140041 波动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081 非线性有限元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21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61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181 工程流体力学计算与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91 柔性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201 工业装备结构设计与分析概论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251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专题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70150021 自然辩证法概论公共选修课18 1 秋、春207035003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选修课18 1 春
必修课学分:21.00 总学分39.00 导师签字:院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