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传统文化山西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演绎出特有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事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俗文化。
下面从山西的民俗文化、传统戏剧、美术、技艺以及山西建筑风格、宗教等方面,带大家了解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山西话;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的晋剧;直出直入,简练明快的上党梆子;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曲沃琴书等山西特色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1.1 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聚居与民族文化融合,把各种风俗聚集于山西,山西的食俗也就变得多样化起来。
同时,也由于地理、气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山西特有的面食文化、晋菜文化等饮食文化。
晋东南人爱吃小米,晋南人吃惯了白馍,晋中人爱吃面食,都是山西省各地很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有山西人普遍的爱好,如用醋做调味品,喜辛辣食物。
1.2 山西方言山西话,分为晋语和中原官话汾河片。
山西南部三市临汾、运城、晋城(沁水县西)用中原官话汾河片,其他都用晋语。
山西方言具有音律感、韵律感的特点,其中保留古语音较多,且还有连续复杂的变调。
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1.3 生活禁忌山西民间禁忌虽然也有一层神秘的外衣,但其实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禁忌的内容以人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特别是休闲节假日中最多,比如正月期间几乎天天都有“不该做”的事;禁忌在人群结集庆典等活动时尤为繁杂,如生死婚嫁礼仪和祭祀节日等活动中,处处有禁忌制约人的手脚。
所谓禁忌的实用性,除了要适合人们生产、生活所需之外,还同时产生解禁破忌的办法。
比如不留神犯了某些禁忌,当事人可以有办法解除,诸如吐几口唾沫或跺几下脚就认为可以心安理得、安然无恙了。
二、传统戏剧2.1 晋剧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表演粗犷豪放,富于激情,不仅继承了梆子戏表演中的绝技,而且在翎子功、帽翅功等方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西的传统文化范文

山西的传统文化范文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
山西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戏曲文化、山西寺庙文化等等。
下面将介绍山西的传统文化。
首先是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的民俗文化独特而丰富,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山西人民喜欢过清明节,他们会整理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用烧纸、焚香等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山西也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夜间祈福、祭水仪式、踏青祈福等等。
这些习俗保留至今,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坚守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展示了他们对家人、社区和祖先的尊重和思念。
其次是山西戏曲文化。
山西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山西话梆子”。
山西的梆子戏是一种以山西话为基础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形象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山西的梆子戏成为当地人传承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和戏曲爱好者。
最后是山西的传统艺术。
山西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而为人所知,比如山西剪纸、山西刺绣、山西银器等。
山西剪纸是山西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法。
山西银器是山西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而闻名。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总之,山西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戏曲文化、山西寺庙文化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是山西的宝贵财富,希望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承。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

山西传统文化简介一、山西传统文化之戏曲文化1. 山西的戏曲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
晋剧,那可是山西的代表性剧种。
晋剧的唱腔特别有韵味,高亢激越又不失婉转细腻。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那一招一式都特别讲究。
比如说打金枝这出戏,讲的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的故事。
在戏里,演员们通过精彩的唱段和细腻的表演,把公主的娇贵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还有代宗的宽容大度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还有蒲剧,它的历史那是相当悠久了。
蒲剧的唱腔和表演都非常有特色,它的一些特技动作,像翎子功、帽翅功等,那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演员们能让帽子上的帽翅上下翻动,就像活了一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本事。
二、山西的传统手工艺1. 剪纸是山西非常有名的传统手工艺。
山西的剪纸图案特别丰富,有各种花卉、动物,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农村的老大娘,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拿着剪刀在红纸上那么一剪,一幅漂亮的剪纸就出来了。
比如说剪个“连年有余”,鱼的形态栩栩如生,莲花也娇艳欲滴。
这剪纸啊,不仅仅是装饰品,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面塑也是山西的一绝。
在各种节日或者婚庆的时候,就能看到面塑的身影。
那些面塑的造型啊,真是千奇百怪又精美绝伦。
可以把面捏成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像嫦娥奔月,嫦娥的衣袂飘飘,就好像真的要飞到月亮上去了。
也可以捏成各种小动物,可爱极了。
三、山西的民俗文化1. 旺火是山西的一种独特民俗。
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垒旺火。
用煤炭或者木材,堆成一个塔状的东西。
到了除夕之夜,把旺火点燃,红红的火焰冲天而起,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孩子们围着火堆嬉笑玩耍,大人们也会在旁边祈福。
2. 走亲访友也是山西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过年的时候啊,大家都穿上新衣,带上礼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到了亲戚家,主人会热情地招待,拿出各种好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那场面可温馨了。
四、山西的传统建筑文化1. 山西的大院那可是闻名遐迩。
山西文化遗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山西文化遗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此次山西文化遗产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通过参观古建筑、学习传统手工艺和了解当地民俗,我对山西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参观古建筑让我大开眼界。
无论是恢宏壮丽的山西木结构建筑,还是精致典雅的古民居,都展示了山西作为历史文化名省的特点。
在游览太原的九龙潭古建筑群时,我被那些千年历史的建筑所震撼。
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它们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瑰宝,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学习传统手工艺让我领略到了山西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在游览平遥古城时,我参观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馆。
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陶艺、剪纸和刺绣等工艺的制作过程。
在传承中,这些手工艺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山西文化的传承。
通过亲手参与制作,我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也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背后蕴藏的智慧和情感。
最后,了解当地民俗让我感受到了山西深厚的民俗文化。
在太原的民俗博物馆,我了解到了山西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
比如,在农历春节期间,山西人会举行龙灯舞和舞狮等活动,寓意着新年的祥瑞和吉利。
通过参与这些民俗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山西人重视传统文化并且愿意传承的精神。
总的来说,这次山西文化遗产社会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参观古建筑、学习传统手工艺和了解当地民俗,我对山西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充实了知识,也激发了我对山西文化的兴趣,我将会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山西的文化遗产。
多姿多彩的山西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的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植根于山西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传统,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风俗习惯、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
首先,山西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在山西,人们注重男女有别的礼仪规范。
例如,新婚夫妇之间会居住在夫家,女子一般会参加家族中的女儿赶大车和扫轿等仪式。
同时,山西人还流传着一些独特的礼仪习俗,例如“对箪”的习俗,即新婚妻子要在婚后三天内要将婆婆提供给新婚家庭的箪食用完,以示尊敬和与新家人共进退。
其次,山西的节庆活动举办隆重。
山西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山西的年俗活动。
在春节期间,山西人会举行一系列的传统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鞭炮、过年夜、包饺子等。
此外,山西还有一些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山西每年的第二个月十五日举行的“千灯巡游节”,这是山西的传统节日,庆祝泉州万安寺塔的修复,人们会点燃千盏纸灯,在巡游中庆祝。
山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以大同为代表的山西锣鼓艺术被誉为中国的“非遗艺术”。
山西锣鼓艺术以其激情昂扬的节奏、高亢激昂的音色和精确协调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此外,山西还有脸谱艺术、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丰富了山西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山西的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
例如,在春耕、秋收等重要的农事活动中,农民们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以祈求丰收和好运。
同时,山西的乡村还有一些特色的习俗,例如民间婚丧嫁娶、搬家入住都有一套独特的禁忌和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给乡村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淳朴与传统观念的承继。
总的来说,山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了风俗习惯、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山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传统观念和情感,是山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山西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萧条的风险,因此,保护和传承山西民俗文化,对于维护山西独特的文化特色,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的风土人情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
民俗习惯。
一、美食文化。
山西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省份,这里有着许多美食,如刀削面、过油肉、烤羊排、灌汤包等。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糖火烧、扁食、涮羊肉、臭豆腐等,让人垂涎三尺。
二、民俗文化。
山西是一个有着浓厚民俗文化的地方,其其中一项代表性习俗就是
“过年劝酒”。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互相劝酒,以此来表达
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其它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还有“快乐女声”、“集体
婚礼”、“周末花市”等。
三、建筑文化。
山西有着许多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代的城墙、古庙和古堡。
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悬空寺”,这座建筑被挂在陡峭的峭壁上,非常惊险刺激。
四、婚俗文化。
山西的婚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其特色之一是“闹洞房”,在新娘
入洞房后,亲朋好友便在门口唱歌跳舞,取乐闹洞房,让新人终于可以携
手新婚。
总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山西的民俗文化范文

山西的民俗文化范文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省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山西的民俗文化包括节令风俗、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首先,山西的节令风俗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山西人民热爱节日,重视传统节令,每逢节日,各种庆祝活动在这里举行,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风俗。
例如,每到春节,山西人会举行迎财神、祭祖、贺新年等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为特别的是“腰鼓舞”活动。
这是山西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五个人组成的舞蹈团队表演,舞者们身穿独特的装束,手挥大鼓,腰以舞动,动作矫健有力,具有浓郁的表演力和节奏感。
其次,山西的传统习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结婚习俗、祭祀习俗等。
在山西,结婚一般要经历订婚、过大礼、迎亲、拜堂、临亲、伴手礼等环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过大礼和迎亲。
过大礼即男方家送给女方家一些礼品,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对两家的祝福,而迎亲则是男方亲属接女方入门,表示男方对女方的接纳和欢迎。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婚姻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此外,山西的民间艺术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歌唱、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山西梆子。
山西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代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喜剧性强,唱腔独特,表演形式多样。
山西梆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山西人民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总之,山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节令风俗、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
山西人民热爱节日,重视传统,将各种庆祝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更是山西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人民自豪和骄傲的源泉。
山西民俗分析报告

山西民俗分析报告一、引言山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本报告旨在对山西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山西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观。
二、山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山西地处华北地区,东邻河北,南接河南,西连内蒙古,北靠陕西。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山西成为了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冲,也为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墙、古寺庙等。
三、山西的民俗表现形式山西的民俗文化主要通过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形式来表达和传承。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民俗表现形式:1. 节庆活动山西有许多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度时光的机会,更是传承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2. 民间艺术山西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如评书、相声、山西梆子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欣赏,成为山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3. 民间习俗山西的民间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如结婚习俗、丧葬习俗、年俗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外来人士提供了了解山西文化的窗口。
四、山西民俗的特点山西的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貌起伏,气候干燥,土地贫瘠,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山西人民过年时以喧闹的鞭炮和红纸为庆祝方式,表达了对丰收的祈盼和新年的美好期望。
2.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山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为山西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例如,山西的寺庙庙会活动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传承和体验山西文化的场所。
3. 民俗文化的地区差异山西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存在一定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篇一: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姓名:郭曙光单位:政管学院联系方式:1103班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
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
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开展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的扭秧歌,有的跑旱船,总之有多种方式。
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在准备过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这种风俗文化活动。
有的村在腊月十五就开始训练,练上十来天,然后在年后的初八开始在村里练习一下,接着就出村去表演,这里我一打花棍为例来说明一下。
通常举行这种活动,会选择一个地方宽敞且人们容易观看的地方,而且在开始要准备好东西,比如花棍、鼓、锣等东西,而且参与的人要上妆,带上眼镜,穿上统一定制的衣服,披上各自漂亮的绸子,然后挑选出一个领队,一男一女皆可,还有两个队长,分别带领男队或女队,而且队长要会带领队伍跑“花”。
所谓的“花”,是指跑出一定的队形,比如“十”字形、“井”字形等而且要学会如何进场如何退场。
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踩在鼓点上,就像音乐一样,要在调上,才能跳出整齐好看的秧歌。
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一招一式要做到位,还要配合好,既要与男队配合好,又要与女队配合好,这就要求彼此之间协调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要服从队伍的领导,服从队长的领导,这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每个人必须与你所对应的人要有所沟通,起码要彼此配合好。
在参与活动时,如何做人处事,与人沟通,是很重要的,见到长辈要遵称,见到同辈的也要和气的对待,还有一些问题要请教别人,要虚心谦卑的请教。
在工作中,要学着去适应它,而不是去改变它,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还要随时随地的请教学习,自己要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经历。
既然作为一个团体,必须要进行管理。
在这样一个团体之中,不能用平常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必须以实际为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样的一个团体中,年龄差别比较大,必须用平和的语气,寻找各个年龄的契合点,以此让人们能够融合在一起,共同为表演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不是每个人都服从你的管理,你就得针对不同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在书本上的知识实践时显得很脆弱,所以要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必须认真在实践中学习。
在农村,这种风俗文化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是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所展现出的文化如何发扬光大,如何与现代文化相联系,如何继承这种风俗文化活动,都需要认真地思考、了解,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二风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也需要进行挖掘,然后让它绽放出异彩。
这个时代是经济为主,但文化也绝对是个重点。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解决这种文化问题。
首先,要想发展这种文化,必须让这些文化活动有生命力,要文化活动旺盛,因为文化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只有保证了载体的良好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那么就要首先解决文化活动的继承问题,一个迫切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参与这些风俗文化活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大多都是中老年人。
我想必须让风俗文化活动进入青少年的视野,然后在慢慢吸引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在教科书中引进这些风俗文化活动,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这些活动;可以在体育中引进,或是在大节目搞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比赛,这样既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和学习互补,得到休息,又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种技艺,又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传承了下去。
另外,也可以在秋冬春三个季节多多开展这些活动,学校周六周日可以建立培训班,在农村也可以让几个村联合起来,大家一起学习,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得以较好的传承下去。
另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中表现的文化融入到当代文化中来,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
首先,这些文化活动所使用的道具是与现代舞蹈或是音乐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就可以从这些道具开始,从这些东西得到一些灵感,让我们可以运用到现实中。
比如,在秧歌中会用到鼓、锣等,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很大,表现出一种大气,一种磅礴之美,表现出一种气势,在XX年奥运会中也有好几千人共同击缶,这也是从风俗文化活动中提炼出来的。
另外,在摇滚乐中,也与这些有着某些相同之处。
在非洲,鼓文化很发达,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某些东西来发展我们自己。
在风俗文化活动中,人们的衣着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风俗文化活动中,人们衣着有同有异,既可以表现一种整齐美,表现出一种团结意识,又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差美,表现出个人不同的魅力。
在大部分的舞蹈中,一般衣物和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那我们就可以从中学到这些,去开创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其实,要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这些表演者身上所表现的一种精神,一种来自内心的愉悦。
俗话说:心诚则灵。
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怕表演不好吗?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舞台上的艺术,都要在个人中寻找共鸣,寻找从内心散发的那种欢快的力量,用每个个体所凝聚产生的力量来感染大家,让大家感受到这封凝聚力。
这就需要那些大艺术家,从基层中寻找这些东西,从实践中总结这些东西,来创新文化活动,创新文化。
篇二: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记零度工艺社社会实践之探访民间手工艺大师XX年6月24日,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团委学生会零度工艺社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藏龙卧虎寻找民间手工艺大师为主题,来到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面对面与民间手工艺大师探讨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
本次探访,实践队找到了黄杨木木雕大师黄笃纯和剪纸大师郑荣山两位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同时也领略了大师们的精湛技艺。
生活的体验,带来艺术的生动第一位拜访的手工艺大师是木雕工作者王笃纯老师,他1932年出生于乐清翁垟镇南村的一个黄杨木雕世家,从小就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在雕刻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他认为要将木雕作品雕刻得栩栩如生,必须要熟悉生活,区分不同材质的材料所带来的不同质感,将其在作品中体现。
同时,他也介绍了作品题材的选择,在保留传统精髓的条件下,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结合。
他以正在创作的作品马上第一为例子,给我们做了介绍。
一张纸,一把剪刀,展现剪纸的奇妙一张简单的红纸在剪纸大师郑荣山老师手中瞬间变成了一件艺术品,不禁让人感叹万分。
郑老师说剪纸的工具材料十分简单,学习起来也是相当快的。
他说:这是一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们需要好好地继承与发展。
在此次拜访中,他热情地为同学们现场展示了几幅简单作品的制作过程,还为同学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剪纸的知识和技巧。
想要学好一门艺术,首先是喜欢,其次是坚持,在这基础上学会技巧。
艺术的传承创新需要发展,也需要后继有人,王老师和郑老师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手工艺行业,将它发扬光大。
篇三: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系别:环化系班级:环测1303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结合的独特体现。
暑假,我对家乡信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部,有一个“豫南明珠”——信阳。
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
信阳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信阳在西周时期,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
信阳有楚汉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
信阳是中华姓氏,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
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
一次,信阳也具有较为古朴的文化气息。
就在信阳的好山好水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你看那)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英勇, 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你看那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过冲红色战士最光荣。
——>当红色的春风吹过这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便养育出淳朴的信阳人;当红色的雨水滋润这方善良的人民,信阳人民便沉淀出独具豫韵的信阳民歌。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
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丰收的成果。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
1)起源据传,上古时期,淮河流域居住着以少昊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他们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沟通的使者,他们注意聆听鸟的歌唱,认为那是神的声音。
可以设想,在淮地先民中,有那么一个人,先是模仿鸟的歌唱,后来自己偶尔唱出几个音,觉得好听,又高声唱一遍,岩壁回应了他的歌声,这让他很兴奋。
于是他把刚才唱的几句又连续唱出来,并按照他的意愿控制他的歌声,唱出他想唱的调子,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创造旋律,让音调结合目的发生,形式也变得复杂,完全超越了一个鸟以同一音高或同一组音高的啼叫,充分体现了人类歌唱的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特性即音乐的转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