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
重症监护病房白念珠菌耐药性8年变化趋势

Tr nd o r e it n e i l c lCan / l ian s l t sf o i e sv a e un ti a z ng e fd ug r ss a c n ci a ni dda a b c s io a e r m nt n i e c r i n Ch ng he
21 0 2年 6月 第 7卷 hnJMyo,u e2 1 V l
表 2 02— 0 9年 IU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变化趋势 ( ) 2 0 20 C %
Ta 2 b. C n d l ia sd u —e itn ae n I U , 0 2 2 09 a di a a b c n r g r ssa tr t si C 2 0 - 0
一
其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随着广谱抗菌药 、 免疫抑 制剂及介入性检查治疗的广泛应用 , 临床标本中真 菌的分离 率显著增加 , 出现 了一定程度 的耐药 且 性。有研究显示 白念珠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 的真
@ sn . o i a c n
通讯 作 者 : 军 , — aldg ajn ht i tm 管 E m i runu @ o l o : ma .
【 摘要 】 目的
法
结果
调查上海长征医院重症监护室 (C ) 8 中临床分离 白念珠菌 的耐药性变化 , IU 近 a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 考。方
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及中西药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803893) 作者简介:张冠怡,女,1994年生,硕士,主要从事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王 健,E-mail:wangjian@;胡晓波,E-mail:huxiaobo@。
·762·
检验医学 2021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 Laboratory Medicine,July 2021,Vol. 36,No. 7
关键词:光滑念珠菌;生物膜;中西药结合;药物外排;耐药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Candida glabrata infection ZHANG Guanyi1,YAO Dongting1,WANG Jian2,HU Xiaobo1.(1. Longhua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2. Shanghai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y,Shanghai 200126,China)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素、与侵入有关的酶及其表型转换。粘附素是 促进白念珠菌粘附于宿主细胞的生物分子。编 码白念珠菌识别宿主蛋白的基因分离和鉴定是 近来的热点工作。由这些基因编码的白念珠菌 粘附素多肽包括β 1p 、Als 5p和Hwp1p ,以及 Int 1p、 Mnt 1p和Pmt1p,后2者是甘露糖基转 移酶并可能通过它们在甘露聚糖合成中的作用 促进粘附。
整理课件
3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念珠菌病起因可能多为内源性的。促使
该病发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糖尿 病,肺结核,肿瘤和艾滋病,严重烧伤, 脏器移植等;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可出现菌群替代现象,长时间使用皮质 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招致机体 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下降而有利于 念珠菌的感染。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15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有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泵功能的增强
与耐药密切相关,而且发现控制蛋白泵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整理课件1 Nhomakorabea引言
• 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念
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广谱病变。该病 病原菌既可侵犯皮肤、粘膜和指(趾) 甲等引起浅部念珠菌病,又能累及内脏、 系统甚至播散导致深部念珠菌感染。
• 随着免疫受损或低下人群的不断扩大,
机会性念珠菌病继续增多,迄今仍是医 学真菌领域研究的热点。
整理课件
8
病因学及发病机理
• 白念珠菌的Hwp1, Ala1p/Als5p, Als1p和
光滑念珠菌的Epa1p是属于葡萄糖磷酯酰 肌醇依赖的细胞壁蛋白(GPI-CWP)类蛋白。 对白念珠菌GPI- CWP类蛋白的基因组研 究有利于发现一些新的基因,对新的白 念珠菌黏附素的鉴定这将是未来研究的 努力方向。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和医学受损患者的生物膜形成有关的真菌,现在已经确定生物膜的形成是念珠菌病期间的一个主要毒力因子。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高度调控和协调的过程。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或深层器官感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白色念珠菌的主要治疗药物为唑类,但同时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严重,研究其耐药机制对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有很大意义。
关键字:白色念珠菌;致病方式;耐药机制念珠菌属是共栖物种,因此是正常人类菌群的一部分,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
然而,念珠菌也可在易感患者中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老年患者、住院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之一。
据报道,念珠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菌种。
念珠菌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生命威胁的浅表皮肤粘膜感染到与念珠菌病相关的毁灭性侵袭性疾病[1]。
1.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粘附、增殖、成熟和扩散。
在早期粘附阶段,酵母细胞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基底,将生物膜固定在表面。
随后是增殖阶段,其特征是丝状化的开始,导致菌丝和假菌丝细胞的出现,这些细胞在整个生物膜发育过程中继续伸长,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有助于生物膜的整体稳定性。
在随后的成熟阶段,菌丝支架被包裹在一层由自产的外聚合物质(EPS)组成的毯子中,这些物质基本上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将整个生物膜结构固定在一起[2]。
生物膜形成的整个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受到高度调控。
在过去的十年中,分子研究已经开始揭示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模式下的信号传导过程。
早期研究表明,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形态发生转变、粘附相互作用和群体感应起着关键作用。
米切尔小组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剖析单个基因/蛋白质对生物膜形成和维持的贡献,从而确定了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和粘附素。
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为明确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理及为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依据,有必要深入研究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
白色念珠菌出现多种致病相关基因,本文简要概述目前正研究的几种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
标签: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基因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黏膜及体表潮湿部位的正常菌群,同时又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当人体微环境改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白色念珠菌可过度增殖或出现毒力变化等,导致许多与其相关的疾病。
近年,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明显上升,威胁人类健康,了解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对临床防治白色念珠菌感染十分必要。
本文简要介绍几种白色念珠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
1 HWP1基因白色念珠菌菌丝壁蛋白1(Hyphae wall protein1,HWP1)基因,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机体时在粘附机体上皮细胞,侵入机体过程中重要基因之一。
HWP1基因编码的菌丝壁蛋白1(Hwp1)具有调节菌体形态改变,影响生物膜生长发展,尤其对牙管、菌丝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2]。
此外Hwp1蛋白还与蛋白酶的活性、丝状形成的发生,及充当了在白色念珠菌与机体之间载体的作用[3];与白色念珠菌的毒性及耐药性皆相关。
2 ALS基因ALS(agglutinin-like sequence)基因,即凝集素样序列基因,是一个有8个基因构成的基因家族,编码一类白色念珠菌表面凝集素样糖蛋白(Alsp)。
Alsp 是一种粘附素,具有粘附功能,还可以结合人类细胞和其他微生物,有引起混合感染的可能。
其中,ALS1-4基因编码产物影响牙管和菌丝的形成生长,ALS5-7和ALS9基因与白色念珠菌的芽生孢子相关;ALS基因表达受菌体形态、生长阶段及培养基类型等的影响,有些还有结构差异;增强了白色念珠菌在机体生长繁殖的能力[4-6]。
3 EFG1基因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有酵母、假菌丝和菌丝的生长方式。
念珠菌耐药机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突变株 自发 回复成对药物敏感 的野生株
时 ,D 2的表 达 量 也 得 以恢 复 。C R 的表 达 受 多 CR D 种 因素的影响 , 温度 、 物及 人皮质类 固醇等。 如 药 K snm ry等l 对 念 珠 菌在 不 同条 件 下 C P L. i fha ut h 一 DmR N A的 表 达 进 行 了 检 测 , 现 当 温 度 升 高 时 , 发 C Rm N D l R A呈迅 速 显 著 的增多 , 但这 种 表达 的增 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C Rm N D R A及 其 编码蛋 白(dp含 量 约为氟 康唑 cr)
作 者 单位 :300兰 州医 学 院 第 二 附 属 医院 皮 肤 科 70 3
奉文所用主要缩写 : D : C R 念珠菌耐药基因: F 主要易化子超 M: 家旌 M I 多种药物耐受基 因, . H 1 . 甲基酶 . Y S …4 击 D; R 1 D :4 去 4 o C PI1 甲基酶编码 基因 F 2 : R 株 氟康唑耐药椿
是短暂的。他们 还发现将 念珠菌在含有眯唑类药 物、 雌二 醇或孕酮 的培养基 中培养 后 C R R A 口 . Dm N 也过度表 达 。
M R编 码 一 种 膜 转 运 蛋 白 m r。 — 属 于 D d p
积量下降 , 但其对除氟康唑以外 的其他 咪唑类药物
的细胞 内累 积量 不发 生 变化 。他 们 还 发现 F 2株 R
维普资讯
・
综述 ・
念 珠菌 耐 药 机 制 在分 子水 平 上 的研 究 进 展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尽管真菌耐药性逐年增强,但是,2000年之后上市的抗真菌类药物并不多见,棘白菌素则是其中一类。 棘白菌素类是2001年上市的新型脂肽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3种。同其
他种类的抗真菌药物相比,该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少,更基于该类药物良好的抗菌活性,使其成为临床常规 真菌用药治疗失败时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卡泊芬净是在Glarea lozoyensis发酵产物基础上合成的脂肽,由德 国Merck公司研发;米卡芬净是日本藤泽公司从真菌Coleophoma empetri的发酵产物研制而得,2002年12月 在日本上市,2005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是继卡泊芬净之后FDA批准的第2种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阿 尼芬净是在构巢曲霉发酵产物基础上的半合成脂肽,由Vicuron制药公司研发,后被辉瑞公司收购,2006年 在美国上市。尽管该类药物上市时间不长,且可致使菌体破裂、死亡¨],但是,其耐药性和抗真菌活性目前
虫堡捡坠医堂盘盍2Q!:生!旦筮≥§鲞箜Z塑垡!地』L生丛鲤:』!!Y!!!!,y!!:堑,丛堡!
.专家论坛.
棘白菌素类药物对念珠茵的耐药机制 及抗真菌活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苏建荣丁秀荣
【摘要】
棘白菌素类作为新一代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但随着应用时
问的延长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出现由不同的耐药机制导致的抗念珠菌活性降低。人类的血清、体外 培养温度和培养介质的pH值等因素对该类药物抗念珠菌活性检测结果有影响,矛盾生长现象有其 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药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临床耐药情况报告不全面。因此,研
under different statu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醌流J Lab Med,2013,36:588-591) 【Key words】Echinocandins;Paradoxical effect;Drug resistance,fungal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近些年医疗手段与诊治方法的不断升级,延长了许多危重病患的生存时间,使免疫力低下人群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白色念珠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其感染率和致死率正在逐年上升。
目前,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常用氯已定、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等抗真菌药物,但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性而且难以根治感染。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长期使用,白色念珠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由于有效抗真菌药物的缺乏和耐药真菌菌株的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已成为一项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迫切需要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
本篇文章将对新型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抗真菌药物;生物膜;1.引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于人类微生物群的机会性致病菌,在因器官移植、癌症化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植入医疗器械引起的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身上会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感染位置广泛,包括口腔、皮肤、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病以其在植入物及组织的碎片等惰性表面上和其他真菌或细菌形成复杂的生物膜结构而闻名。
其生物膜结构对现有的抗真菌药物有很强的耐药性,所以通常要用高剂量的抗真菌药物来治疗感染,但高剂量抗真菌药物又会导致许多的并发症和肾脏、肝脏的损伤。
因此,真菌感染极难根治,极易复发。
由于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病原体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降低白色念珠菌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1.研究进展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的念珠菌。
然而,白色念珠菌细胞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抗真菌药物产生不同的多重耐药机制。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防治白色念珠菌病的策略。
1.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是基于可见光和无毒的光敏剂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兴疗法。
当光敏剂被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后,可以与微生物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单线态氧和活性氧(ROS),通过非特异性靶向效应迅速造成细胞损伤和死亡;碘化钾可以显著增强光动力疗法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7, 6(4), 98-107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mbhttps:///10.12677/amb.2017.64013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Occurrence ofCandida Drug ResistanceWanrui Fu, Lingzhi Li, Xin Zhong, Yinghan Hu, Xiaofeng Zhu, Zhangyong Song*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SichuanReceived: Nov. 17th, 2017; accepted: Nov. 29th, 2017; published: Dec. 6th, 2017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andidiasis are increas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nsive use of antifungal agent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 of drug-resistant s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antifungal agent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didiasis.KeywordsCandidiasis, Multiresistance, Mechanism of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临床上念珠菌耐药性发生的研究进展付婉瑞,李凌志,钟鑫,胡莺菡,朱晓凤,宋章永*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泸州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9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6日摘要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且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随之发生且日益严重。
本文综述了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耐药菌株的发生和耐药机理研究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开发,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日益严重的念珠菌病提供依据。
*通讯作者。
付婉瑞等关键词念珠菌病,多重耐药性,耐药机理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侵袭性真菌感染除发生在免疫力低下者外,也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2]。
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有效诊断技术的缺乏和新抗真菌药物的缺少是造成目前侵袭性真菌难以防治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对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耐药菌株的发生及其机理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新方向开发进行概述,旨在为诊断和治疗念珠菌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2. 念珠菌的临床症状近年来,因为老年病人和慢性病人的增多,或者免疫缺陷病人增多,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增加,更或是抗生素的滥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增多以及各种侵袭性治疗等因素导致念珠菌感染正呈上升趋势。
念珠菌(Candida spp.),又称假丝酵母菌,是人体中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常寄生于人体体表或口腔、肠道、阴道等黏膜系统处。
在免疫力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菌群失调的人体内增加念珠菌感染的概率[1]。
目前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是念珠菌感染,主要以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光滑念珠菌(C. glabrata)和热带念珠菌(C. tropicalis)为主,极少数的近平滑念珠菌(C. parapsilosis)、假热带念珠菌(C. pseudotropicalis)和季也蒙念珠菌(C. guilliermondi)等[3][4],其中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
近年来,临床上白色念珠菌的分离率有所下降,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的分离率则有所升高[4][5]。
念珠菌病主要引起以下几种类型疾病:①皮肤念珠菌病:引起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表皮其基地潮红、有渗液,微痒或疼痛感的指(趾)间糜烂症状;在腋窝等褶皱部位引起丘疹、疱疹或脓疱的念珠菌性间擦疹等症状;②粘膜念珠菌病:在口腔可引起鹅口疮,表现为粘膜、咽、舌、牙龈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和外围红晕,以及可能引起口角糜烂、皲裂等症状;在生殖器黏膜处可引起生殖器念珠菌病,表现为女性阴道壁上可见灰白色假膜样斑片,有瘙痒或灼热感;男性包皮及龟头潮红,包皮内侧及冠状沟可见覆有假膜斑片;③内脏念珠菌病:以肠念珠菌病或肺念珠菌病较常见的深度感染,甚至严重的可涉及全身内脏器官。
肺念珠菌病包含单发,新旧病灶并存,或多发粟粒样结节影的肺型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片状影的支气管型。
目前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发展,肺部的真菌感染率显著增加,但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早期诊断特异性的指标,严重影响着治疗。
3. 念珠菌的检测技术针对临床上念珠菌病的发生,传统的检测技术有直接镜检、培养、血清生化检查、分子生物学方法、组织病理检查等。
通过分离纯化培养菌株,挑取可疑菌落进行KOH溶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可清楚观察到较为清晰的分隔菌丝及厚壁孢子,进而观察其菌落形态可初步进行鉴定。
通过对患者血清中白色念珠菌抗体的检测,也可达到检测的目的,但因人体内存在许多甘露聚糖抗体,影响了检测的特付婉瑞等异性,使得敏感度较低和假阳性率较高[6]。
采用免疫胶体金技术进行检验:将特异性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膜的某一区带,当样品中真菌的抗原通过毛细作用,与固体抗体特异结合时,该区域呈现一定的颜色,即为阳性[7]。
患者血清中1-3-β-葡聚糖、阿拉伯糖醇、烯醇的含量变化也作为侵袭真菌早期感染的检测指标[8]。
此外,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是较为常见的检测方法之一[6]。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真菌基因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为PCR、基因探针等分子检测技术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参考。
基于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9]。
病理组织观察可观察病理组织的变化和病原体,是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不同染色方法步骤的差异和组织对试剂的敏感性差异,对镜下观察和鉴定影响较大[10]。
除上述方法外,临床上为节省检测时间,采用MALDI-TOF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S (mass spectrometry)技术进行快速检测[11],但对于目前临床上出现的耐药菌株以及耐药特性,尚不能够快速准确鉴别[12]。
采用定量PCR 结合等位基因特异分子检测技术为耐药性菌株的检测提供了可能[13]。
4. 念珠菌的耐药现状随着HIV、肿瘤化疗和器官移植等发生发展,念珠菌病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念珠菌主要引起真菌血症、泌尿系统感染和全身性感染。
在医院血源感染中位于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一位,其中ICU最常发生[14][15]。
目前临床上光滑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其在某些地区医院已成为仅次于白色念珠菌的第2位或第3位的菌[4][5]。
不规范使用和滥用抗真菌药物导致了临床上耐药性念珠菌的不断出现。
临床上首选氟康唑等唑类药物对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
由于氟康唑的选择压力作用,使得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不断增多,另外,也导致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及其耐药性日趋严重[5][12][16]。
念珠菌对三种唑类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调查显示:白色念珠菌9.6%、0.0%、16%,近平滑念珠菌19.3%、3.6%、39.8%,热带年念珠菌6.0%、0.0%、31.3%,光滑念珠菌4%、6%、4% [14]。
另一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达19.7%和15.8% [17]。
2010、2011和2012年常见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显示,非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14]。
南京军区总医院对2010~2012年间的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分别高达74%、21.7%和26.7%,其中光滑念珠菌尤为突出[18]。
面对如此严峻的耐药形式,寻找合理的抗真菌方法或药物迫在眉睫。
5. 念珠菌的耐药分子机制念珠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其耐药机理也逐渐研究透彻,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 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2) 药物靶酶过表达或突变;3) 药物靶标合成减少;4) 生物膜形成;5) 其他耐药途径。
阐明耐药菌株的耐药性机理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为新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指明方向。
5.1. 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念珠菌减少胞内药物浓度的机制之一是增强药物外排泵的表达,此机制主要体现在耐唑类药物方面。
念珠菌细胞膜上有两种重要的耐药蛋白:ABC转运蛋白超家族(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ABCT)和主要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两者都具有药物外排功能。
念珠菌基因组上的ABCT家族能编码相应蛋白:Cdr1、Cdr2 (白色念珠菌),CgCDR1,CgCDR2,CgSNQ2 (光滑念珠菌),CpCdr1 (近平滑念珠菌),CkAbc1 (克柔念珠菌),CdCDR1 (都柏林念珠菌),与氟康唑耐药有关[19][20]。
研究发现白色念株菌的Cdr1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影响比Cdr2p更大[21][22]。
而且Cdr1和Cdr2的付婉瑞等表达是受锌簇转录因子Tac1(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CDR)基因调控,目前已发现Tac1基因中有19种获得性功能(Gain-of-function, GOF)突变与氟康唑耐药性有关[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