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
尽管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没有害处,但某些菌株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和其他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探究大肠杆菌的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 探究大肠杆菌的生长条件和适应能力;3. 研究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培养基- 灭菌培养皿- 灭菌试管- 灭菌移液管- 微量移液器-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将大肠杆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配制好,并灭菌处理。
2. 接种:使用微量移液器,将大肠杆菌接种到灭菌培养皿中。
3. 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并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4. 观察生长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培养皿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形态和结构观察:取一部分培养物放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1. 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大肠杆菌呈现为短杆状,长度约为2-4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细菌的表面有许多纤毛,这些纤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和附着。
大肠杆菌呈现为革兰阴性菌,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2. 大肠杆菌的生长条件和适应能力: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生长和繁殖。
它对温度、pH值和营养物的要求较为宽容。
一般来说,大肠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pH值在6.5-7.5之间。
此外,大肠杆菌对葡萄糖等简单糖类具有较高的利用能力,能够利用这些营养物进行代谢和生长。
3. 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会加快,而在低温环境下则会减慢。
此外,在酸性环境中,大肠杆菌的生长可能受到抑制。
然而,尽管大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盐度等,它的生长可能会受到抑制或甚至死亡。
氟苯尼考研究进展

氟苯尼考研究进展氟苯尼考,一种兽用抗生素,自其问世以来,就以其强大的抗菌活性在医疗和兽医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和研究。
今天,我将概述近年来氟苯尼考的研究进展。
氟苯尼考是一种氯代肽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能够抵抗大多数G⁺菌和一些G⁻菌。
氟苯尼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70S核糖体的解聚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氟苯尼考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畜禽和水产养殖领域。
作为一种兽用抗生素,氟苯尼考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的各类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氟苯尼考在水产养殖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于防治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的细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氟苯尼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除了对其抗菌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外,还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氟苯尼考产生抗药性的基因位点,为预防和治疗抗药性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氟苯尼考作为一种重要的兽用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氟苯尼考的作用机制和抗药性机制,以便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保护抗生素的有效性。
也需加强抗生素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确保抗生素的安全和有效性。
未来,针对氟苯尼考的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抗菌活性、抗药性等传统领域,还将涉及到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氟苯尼考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为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氟苯尼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菌引起的畜禽疾病。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就氟苯尼考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菌细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内的数量,从而降低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效果。
细菌耐药研究的进展和对策

5
细菌耐药机制
1. 产生灭活酶:
1) 内酰胺酶(最大旳一类) 2) 氨基甙钝化酶等
2. 靶位变化:PBP旳数量或构造变化
3.低通透性屏障作用
1) 膜通透性下降 2) 生物被膜
4. 主动泵出(active efflux process)
5. 细菌缺乏自溶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
000405
6
蛋白通道:
99 95 63 91 83 86
33
ESBLs 检测、判断和临床辨认
000405
34
ESBLs检测旳原理和措施
ESBLs能水解三代头孢及氨曲南 酶克制剂能克制ESBLs ESBLs旳检测措施
双纸片法、三维试验法、肉汤稀释法、VitekAMS法、E-test法、克制剂增强旳纸片扩散法 和肉汤稀释法
000405
19
第 三 代头孢菌素
过分使用后旳
选择作用
G-
G+
产 ESBL 旳
大肠杆菌,肺炎克雷 伯菌 等
高产 AMP C 酶旳
肠杆菌属菌,枸橼 酸菌,沙雷氏菌等
对第三代,及第 四代头孢菌素等 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 酶克制剂复合制剂 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00040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27mm
– Cefotaxime
≤27mm,
– ceftriaxone
≤25mm
• These zone diameter should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clavulanic acid
000405
36
查K. Pneumoniae, K.oxytoca & E. coli 菌中旳ESBLs(初步筛选法)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 鉴定及耐药性监测

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和动物肠道病原菌,其中一些菌株已经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对于防控细菌 性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一株猪源大肠杆菌为例,介 绍了其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的过程。
实验材料包括采样猪的粪便、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药敏试纸、培养基等。实 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纯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该菌株属于大肠杆菌 O157:H7血清型,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 曲松、氟苯尼考等产生了耐药性。肠杆菌菌株分别接种在含有不同浓度抗菌 药物的培养基上。通过测量抑菌圈的直径,评估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参照 国际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分析耐药性水平及变化 趋势。
三、结果
1、分离与鉴定结果
经过分离和鉴定,共获得50株猪源大肠杆菌。这些菌株在培养基上呈现出典 型的圆形、湿润、半透明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具有典型的大肠杆菌形态特征。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含有16S rRNA基因,与大肠杆菌属的亲缘 关系较近。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演示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羊源大肠 杆菌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实验代表性以 及加强多学科联合研究,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 们应注重对新型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以便更好地应对耐药性和致 病性问题。
谢谢观看
研究羊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与致病性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具有 重要意义。目前,耐药性大肠杆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很大 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羊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和致病机理, 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研究采用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羊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 并对其耐药性和致病性进行分析。首先,对临床疑似感染大肠杆菌的羊只进行细 菌分离培养,获得纯菌落。接着,采用基因测序、PCR等方法对菌落进行分子生 物学鉴定,确定其为大肠杆菌。
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21 0 0年 有 4 株 ,0 1 有 3 2 21 年 0株 , 表 2 见 。
1 . 质 量 控 制 3
选 用 20 0 7年 1月 ~2 1 年 1 到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就 诊 01 2月
以 卫 生 部 临 床 检 验 中 心 提 供 的标 准 菌 株 大 肠 埃 希 菌 A C 2 9 2 大 肠 埃 希 菌 A C 3 2 8 标 准 菌 株 鉴定 率 均 在 T C 52 、 T C 5 1, 9 %以上 , 9 药敏试验符合 N C S标准范 围内。 CL
测 。( ) 2 超广谱 B 一内酰胺 酶 ( S L ) E B s 初筛 以及确诊试 验 : 微
生物分析仪检测过程时专家系统进行初筛提示。采用 1_ 0B法进行确 诊试验 , 头孢他定 3 片: 0 头孢他定 / 克拉维酸 1 片 ; 0 头孢噻 肟 3 0 片: 头孢 噻肟 / 拉维酸 1 g 片 , 组 中任何 一 克 O / 两
胺酶确证试验 , 采用 K B法进行确诊试验 。 结果 5年 中笔者所在 医院中段尿培养 5 7株大肠埃希菌对抗 生素耐药性情 — 2 况如下 : 耐药性 > 7 %有 4种抗 生 素 ; 5 耐药性 > 5 %有 1 0 0— 1 2种抗 生素 ; 耐药 性 < 3 %有 3—4种抗 生素 。 结论 0 倡导对 大肠埃 希菌耐药 性情况进 行定期检 测 , 常规 的抗菌药进行 取舍 , 对 控制大 肠埃希 菌耐药性 的进一步 扩展 , 将感染
t si g o s h r c i o id u e i t n , h o e c n e to a n i c o i la e t , o to h a t ra Es h r c i o i e tn fe c e i h a c l r g r ss a cc o s o v n i n la tmi r b a g n s c n r lt e b c e i c e i h a c l r s sa t o f rh ra d c n r l n e t n i mey a d e e tv . e it n u t e , n o to f ci a t l n f c i e t i o n i
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标识码] A
D i1. 9 9ji m 17 7 9 . 02 0 .7 o:0 36 /. s 6 2— 13 2 1.2 04 s
成 一个 3 K A的蛋白质。重金属 抗性实 验表 明这 种表达株 能 3D
在含 2 g LH O2的 L om / g B培养基上生 长 , 和对照组相 比,p T E
一
3 a(+) 能 生 长 在 含 有 2 0 不 0
L n O2的 L g B培 养 基
上 J表明通过大肠埃希菌 转移 , 门氏菌表 达质粒获 得 了对 , 沙 抗 生素的抗 性。这类 试验 这些 年报 道极少 。这是细菌 之间相 互 传播耐药性的最好证明。 2 1 以色利 的特拉 维夫报 道证实 了在人类肺 炎杆菌肺 0 0年 炎 中耐碳青 霉烯 类抗 生素 K C一3质粒 在对 碳青 霉烯类 敏感 P
菌耐药性的获得与 医院是一个相互作用 的过程 。
共存 6 , 0代 这就能够保证 大肠埃 希菌 耐药 性质粒 传播 的稳 定
性[。
20 09年美 国德州 农业 研究 机构 用蠕 甲虫 实验 , 实 了抗 证
生 素的抗性质粒在沙 门氏菌属 和大肠埃希 菌之间 的转 移 , 是 这
第 一次用实验证实 了大肠埃希菌可 以接 受外 源性的耐药 性 j 。 20 0 9年 中国微 生物学报 向 国内外报 道 , HG K 2是指能 在 L B培 养基 含有 7 MG L C 2上生 长的细菌 , 0 / HG L 这种菌株 9 % 的基 因 6 序列 与杆状菌 的模式 菌株 D M123 S 2 2 T相 同 , 的 形态 特征 和 他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标题: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及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策略摘要: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策略。
通过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步骤,收集相关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propose new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microbial agent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experimental desig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e collect relevant data,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m.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propose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研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研发的策略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并综述已有文献,了解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发生机制、分子基础、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鸡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试验

氨苄青霉 素 ( M ) A P 、青 霉素 ( 、阿莫 西林 P ) (M )头 孢唑 啉 (F )庆 大霉 素 (M 、 A X、 CZ、 G )卡那 霉 素
()阿 米 卡 星(N 、 可 霉 素 (M)红 霉 素 ()氯 霉 K、 A )林 L 、 E、
素 ( M ) 链 霉 素 ( 、 诺 沙 星 (F ) 司 帕 沙 星 C P、 S 恩 ) EX 、 (P X) 氧 氟 沙 星 ( F )环 丙 沙 星 (I )诺 氟 沙 星 SF 、 O L、 CP、
26 8 份样品, 用麦康凯培养基分 离大肠杆菌, 共分离到 大肠杆菌 6 株。 离的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鉴定后 2 分 进行耐 药性 分析, 结果表 明细菌耐 药性非常严重 , 以多重耐药为主 , 1 ~ 0 药物的菌株 占 8. 耐 1 2种 7 %以 1
上 , 一定 地 区性 l 有 1 l 。总体上 耐 药率 最高的是 痢特 灵 9. 依 次为林 可霉素 9 . 复 方磺 胺 9 . 对氨 68 %; 52 %; 34 ‰ 苄青 霉 素 、 霉素 、 莫西林 、 霉素 、 霉素 、 青 阿 红 链 恩诺 沙星 、 多西环 素的 耐 药率为 8. 8. 对安普 霉素 、 06 8 %; % ̄ 7 呋 喃妥 因、 司帕沙 星 、 霉素 的 耐 药率为 7.% 7 . 对卡 那 霉素 、 氯 09 58 %; 头孢唑 林 、 阿米 卡 星 、 头孢拉 定 、 头孢 氨 苄、 的耐 药率仅 为 32 1. 对 头孢噻 肟 、 . % ̄61 %; 头孢 曲松 、 霉 素 高敏 。 经常使 用抗 菌 药的鸡 场 , 相应 药 磷 对 物 耐 药率较 高 。该 项研 究为上述 地 区对鸡 群进行 药物预 防和 治疗提 供 了科 学依 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药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1-11-24T09:37:43.3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供稿 作者: 刘坤友[导读]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
刘坤友(柳江县人民医院 广西柳江 545100)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19-03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人和动物体内也存在。它具有生长快、易培养、易变异等特点。大肠杆菌易感人群是婴幼儿、老年人、旅游者等[1]。2006年全国9个城市13家三甲医院总结的院内感染致病菌常见的病因构成为:葡萄菌属占
19.2%,绿脓杆菌占13.8%,克雷伯菌属占13.4%,大肠杆菌占12.2%,不动杆菌属占9.7%,肠球菌属占6.1%,其他致病菌占25.6%[2]。可见大肠杆菌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主要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HC),并经常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ruemic syndrome,HUS)、血栓形成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 等并发症[1]。2006年美国大肠杆菌的感染率稍有上升(3.4例/10万人),其中O157:H7血清型大肠杆菌逃脱消毒剂的作用和荧光的检测现在已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局部流行;我国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河北、宁夏等省均有O157 : H7血清型大肠杆菌发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3]。2006年冬天我国腹泻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卫生部已经紧急通知要及时上报腹泻病例,对腹泻病例加以监控,并对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有些是由诺瓦克病毒感染,有些是病因不明。大肠杆菌也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此次腹泻是不是与大肠杆菌有关,还没有权威部门进行排除。可见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常有发生,感染率逐渐升高,感染率上升势必造成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因此耐药性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
一、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由于大量使用以及滥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2005年桓新,马颖等[4]人调查6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大肠杆菌对其耐药率高低顺序为:青霉素类(青霉素99.0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79.7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48.98%,庆大霉素
43.88%)、氯霉素41.84%、喹诺酮类(氧氟沙星37.76%,诺氟沙星36.02%)、头孢类(先锋 V9.18%,先锋必素6.12%)。对三类以上抗生素均耐药的占71.0%,耐药谱以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为主。因此选用敏感药物是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为主,而且由于喹诺酮类有毒副作用小,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价格适中等特点,现在使用量已经超过头孢类药物,但是耐药率也逐渐升高,我们必须控制此类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上世纪60 年代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人们打开了喹诺酮系列药品的大门[5]。萘啶酸是第一个报道的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的药物,第二代喹诺酮药物是氟喹诺酮类,其以结构中含氟原子为特征。目前主要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它们对G+或G-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呼吸道、胃肠道、软组织感染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菌有广谱抗菌活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在选择性压力下不断发展其耐药机制,造成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内治疗显示,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1988年为100%,1995年为60%,2005年为10%。这与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容易产生耐药性有关,但也与近年来临床以及养殖业滥用此类抗生素有关[6]。我国每年生产的700吨喹诺酮,仅这一种抗生素就有一半用于养殖业。由于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升高也促使了人类源性细菌耐药率的升高。正因为细菌在喹诺酮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7] ,近年多个大医院ICU报告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者高达70%以上,甚至更高。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 其药敏谱越来越窄, 可选择药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随着多重耐药增加,联合用药的效果必然也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增加了治疗成本,同时缩短了新药的应用周期,增加了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耐药性通过多种途径造成的交叉传播,直接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8,9]。因此解决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机制研究
抗生素之所以有杀菌、抑菌作用,是与细菌不同部位上的靶位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而生效。细菌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改变靶位蛋白结构,使抗菌药与其结合力下降或不能结合而出现耐药。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DNA回旋酶是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gyrA和gyrB基因编码。DNA回旋酶是Ⅱ型拓扑异构酶的一种,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此酶结合到双链DNA环的其中一环上造成一缺口,允许另一DNA环由此穿过,然后连接DNA链,再生DNA环[10]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DNA回旋酶阻止DNA环的重新连接从而抑制DNA的合成起作用,DNA双链的解链和DNA合成的抑制对于细胞来说是致命的[11] 。从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学来说,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主要的靶位蛋白是DNA回旋酶,尤其是gyrA基因改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gyrB突变促进gyrA突变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尚无资料表明gyrB突变作为独立的耐喹诺酮类的机制。拓扑异构酶Ⅳ是由2个C基因和2个E基因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与DNA回旋酶的同源性很强,对DNA的作用机制与DNA回旋酶几乎相同。gyrA和parC的N 末端均有与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quinolones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 有关的区域,在此区发生氨基酸的替代影响了喹诺酮类药物与酶结合的紧密关系,从而使其耐药性增加[12]。可见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突变的主要基因是gyrA。如果能够抵抗gyrA基因发生耐药性突变或者诱导gyrA进行回复突变,对控制耐药性的产生以及有效治疗大肠杆菌感染性疾病意义重大。
三、研究农村地区耐药性大肠杆菌gyrA基因突变特点的意义及展望
由于滥用抗微生物药物,加快了微生物耐药基因蔓延的速度。而不同地区人群用药不同,可能产生的耐药不同,对抗耐药的作用也会不一样。但不管如何,耐药性的产生,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延长患病时间,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使流行病发生的时间更长,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大,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对耐药菌治疗的所需费用为敏感菌的100倍,如美国因耐药性而使抗感染每年多花400亿美元,其中仅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感染每年要多花费1.22亿美元,院内感染每年要多花费45亿美元[13]。虽然没有确切报告因大肠杆菌耐药付出的沉重代价,但是大肠杆菌也是主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能对不同地区的耐药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对抗耐药的药物选择就会有针对性,对治疗的效果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既存在着许多有致变作用的诱变剂,同时也存在着抗变剂。这为我们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和筛选抗变剂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大进展,且逐渐成为防癌、防畸、防病的一条有效的化学预防途径。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蔬菜类、茶叶、中药等具有抗诱变作用[14-17]。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少,用途广,价格低廉。对中药进行抗突变研究,寻求新的有效的控制耐药性方法,对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发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在DNA层次上防病、治病,使疾病不至于发展到无药可治的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具有抗突变作用。刘氏等[18]探讨五加皮的体内抗诱变作用。结果五加皮对丝裂霉素(MMC)诱发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微核抑制率达50.5%~73.27%,精子畸形抑制率高达73.45%~84%。陶氏等[19]观察大黄的抗突变作用,结果对叠氮钠、环磷酰胺所诱发的TA100 突变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对移码型致突变剂作用较优。谢氏等[20]以中药五倍子原料制备的水溶性提取物在V79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中,显示出明显抑制黄曲霉毒素B1的致突变作用。王氏等[21]发现六味地黄汤有明显的抗突变作用。周氏等[17]观察四物汤抗环磷酰胺诱导突变的作用。结果四物汤(0.125~0.5g/d)能明显抑制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增高,使其恢复正常水平。以上单味和复方中药都有抗突变作用,但是其抗突变机制尚不清楚,是否对大肠杆菌的gyrA基因也有抗突变作用?作用的环节和作用靶点是什么? 大肠杆菌的gyrA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由于基因突变特点为同,中药对其作用不一样?为了从源头上寻找答案,由此,我们提出在农村地区及城市区域大肠杆菌的gyrA基因突变特点进行检测和比较,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大肠杆菌耐药gyrA基因突变,为进一步明确抗突变机制,为筛选有效的抗大肠杆菌的gyrA基因突变和诱导回复突变药物来控制耐药性的产生或者恢复药物的敏感性提供理论依据。参 考 文 献 [1]周正任,李凡等.医学微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58-153. [2]王彦华. 660例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5,(02). [3]Li Y,Frey E,Mackenzie AM ,et al. Human response to Escherichia coli O157 : H7 infection : antibodies to secreted virulencefactors. Infect Immun,2000,68 (9) :5090-5095. [4]新马,颖马瑞等.开封市鼓楼区健康人群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中华适宜诊疗技术杂志,2005,23,(3):11-12. [5]Pletz MW, McGee L, Jorgensen J, et al. Levofloxacin resistant invasive St reptococcus pneumoniae in the United States : evidence forclonal spread and t he impact of conjugate pneumococcal vaccine.Antimicrob Agent s Chemot her , 2004 , 48 (9) : 3491-3497. [6]张帮献,梁小英.细菌产生ESBLs的自动监测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迁.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9):2202-2204. [7]张玉岩,许立春.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吉林医学 2008,29(9):755-756. [8]倪语星, 洪秀华. 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感染治疗[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行部, 2002:58-63. [9]王波云, 李立安, 顾亚夫. 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与对策[J].解放军医学学报, 2001, 17 (5) : 259-287. [10]Komp Lindgren P, Karlsson A, Hughes D. Mutation rate and evolution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frompatients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J] .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 2003, 47 (10) : 3222-3232. [11]Webber M , Piddock LJ.Quinolon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J].Vet Res, 2001, 32 (324) : 275-284. [12]廖晓萍,陈仗榴,邓旭明等.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gyrA 和parC基因突变研究.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1,23(2):96. [13]程龙,程明等.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101-102. [14]张春玲,等.几种中草药及绿茶对B (a) P 和NNK的抗诱变作用[J] . 癌变、畸变、突变,2003 ;15 (2) :101 -103. [15]夏勇,等.仙华胶囊抗突变作用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1;13 (2) :112. [16]吴金龙,王丽云.全蝎乙醇粗提物离体抗突变研究.癌变、畸变、突变, 2000,12(1):23. [17]周坤福,王明艳,陈全良,等. 四物汤抗突变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 ,14(1):23. [18]刘冰,庞慧民,陈敏怡,等.五加皮的体内抗诱变性研究.癌变、畸变、突变,1999,11(1):11. [19]陶玉珍,刘毅,郭启明,等.大黄抗突变作用的研究.癌变、畸变、突变,1998,10(4):241. [20]谢道刚,陈瑾壁,刘瑞芳,等.五倍子提取物抑制突变作用的初步研究.华西药学杂志,1997,12(3):151. [21]王明艳,赵凤鸣,张旭,等.滋阴补阳方药的抗突变研究.中医杂志, 2000,4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