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文献综述
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8期行业论坛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邵志勇陈夏冰何斌吴利军金尔光陈洁王肆玖杨文海*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430208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人的胃肠道疾病或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婴儿腹泻、旅游者腹泻及尿道感染等。
此外,大肠杆菌污染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群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应当注重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大肠杆菌;感染;症状;防治大肠杆菌也称大肠埃希菌,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疾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肠杆菌被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在1945年的婴儿腹泻暴发事件中发现了一些具有独特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止[1]。
之后经过研究发现,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有小部分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感染,严重时可导致人群疫情。
大肠杆菌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
目前已发现的抗原成分中,有173个O抗原,103个K抗原,60个H抗原,按O:K:H排列组合形成多种血清型[2]。
能引起疾病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国际上一般按其致病作用分为6类,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及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SIEC),此外,还有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等[3]。
不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引起人体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1大肠杆菌病概述1.1发病机理普通大肠杆菌是人及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还能合成对人体有利的维生素B和K[4]。
但在某些条件下,大肠杆菌则会感染机体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
如外伤、烧伤或腹部手术时,皮肤及黏膜出现破损,则有利于大肠杆菌的入侵。
论文 大肠杆菌知多少

大肠杆菌知摘要: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是现代生物学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菌,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其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得出的结论可用于其它生物的研究。
此外,在生物工程中,大肠杆菌被广泛用于基因复制和表达的宿主。
大肠杆菌(学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简写为E. 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
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泻外,一般不致病,能合成维生素B和K,对人体有益。
婴儿出生后大肠杆菌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
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每个人每天平均从粪便中排出1011到1013个大肠杆菌。
各种粪便细菌和类似的生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的细菌。
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因大肠杆菌在粪便中数量极多,故常用为检查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标志,其测量标准为大肠菌群指数,此外大肠杆菌多数情况下无害,不会从实验室“逃脱”而伤害人类。
利用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物也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论,因为其它环境如造纸厂中,大肠杆菌也可大量存在。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形态与染色大小0.4~0.7×1~3μm,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
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 ~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

大肠杆菌的特点与前景研究摘要: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属于细菌。
关键词:大肠杆菌病原性应用前景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
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大肠杆菌能合成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水和食品中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
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中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
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
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
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
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
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
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分析论文素材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分析论文素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的细菌,其中大多数是无害的。
然而,某些菌株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和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本论文将对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其引发疾病的原因。
一、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其形态特征使其易于观察和研究。
大肠杆菌菌株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水、土壤和动物的消化道内。
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对人类和动物的肠道起到一定的益生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二、大肠杆菌的致病因素尽管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但某些菌株具备致病能力。
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多种因素引发病情,如下所述:1. 菌毛及其附着因子:大肠杆菌菌毛是一种附着于菌细胞表面的结构,有助于菌株在宿主细胞中附着和定植。
菌毛的附着因子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细菌侵入。
2. 毒力因子:某些大肠杆菌菌株产生毒力因子,如细菌毒素。
其中最重要的毒素之一是肠毒素,它可以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
此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的菌株,其产生的细菌外毒素可引发肠道炎症,并导致肠道组织破坏。
3. 路径感染:大肠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最常见的途径是食物污染。
食用未充分加热或受到污染的食物,可能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进入人体。
此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或与受感染个体密切接触也是传播大肠杆菌的途径。
三、大肠杆菌感染的疾病类型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腹泻和胃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腹泻,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恶心。
这些菌株通过分泌肠毒素或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引发上述症状。
2. 尿路感染:部分大肠杆菌菌株具有尿道黏附因子,能够侵入尿道黏膜,引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3. 菌血症:严重感染性大肠杆菌可以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菌血症,该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

Abstrac t:E. coli (Escherichia coli, E.coli) is a German bacteriologist Thcodor Eschcrich first isolated in 1886, it is one of the normal flora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ammals and birds, the majority of pathogenic E. coli did not, however, a minority E. coli are pathogenic for humans and animals. This article taken from the island of virulence functions and build relationships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genes genotyping, detect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genetic mutants of iron, study duplex PCR kit for rapid detection, preparation and drug egg yolk antibody aspects of research on E. coli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further reveal the pathogenesis of E. coli accumulated research base and clinical treatment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coli; pathogenicity island iron intake function and pathogenicity; virulence genes; virulence factors; double PCR; yolk antibody; resistance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于1886年首次分离得到。
大肠杆菌的毒力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大肠杆菌的毒力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引言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
它可以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类型。
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大肠杆菌的毒力机制以及其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大肠杆菌的毒力特征及其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大肠杆菌的毒力机制,包括毒素的产生和作用方式。
然后,我们将探讨大肠杆菌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包括病原菌定植、感染机制以及致病性基因的表达调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症状和发病机制,以及其可能的传播途径。
然后,我们将探讨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介绍常用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大肠杆菌致病性基因的研究,以了解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介绍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并总结以上内容。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大肠杆菌毒力和肠道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
大肠杆菌的毒力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复杂的毒力机制。
其致病性主要与多种毒素的产生和作用相关。
其中,肠毒素(enterotoxin)是导致胃肠道症状的重要因素。
肠毒素可以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此外,毒力相关蛋白质也参与了大肠杆菌的致病过程。
研究表明,大肠杆菌的毒力特征与其基因组中的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密切相关。
这些毒力岛是由一系列毒力相关基因构成的DNA片段,可编码毒素、附着因子和其他与感染相关的蛋白质。
大肠杆菌的不同毒力岛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不同菌株的毒力程度各异。
除了毒力岛,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菌体表面的附着因子实现对宿主细胞的定植和侵袭。
重要的模式生物——大肠杆菌

模式生物——大肠杆菌摘要: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目前公认的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常见模式生物有大肠杆菌、噬菌体、酵母、线虫、果蝇、斑马鱼、小鼠、拟南芥等.其中大肠杆菌对生命现象的揭密和探索等都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历史轨迹、各自优势、技术手段、热点研究、发展前景等系统而又简要的了解,有助于具体而又生动地体察到大肠杆菌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推动生命科学不可替代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大肠杆菌模式生物生命科学一、大肠杆菌简介大肠杆菌(Escher i chia col i ) 是Escherich 在1885 年发现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 一直被认为是正常肠道菌落的组成部分, 认为是非致病菌。
直到20世纪中期,一些科学家才认识到一些含有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
大肠杆菌作为研究生命科学中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 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所以大肠杆菌的大规模发酵经济, 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
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 常作为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20 世纪70 年代, 通过对大肠埃希菌的研究发现了操纵子学说并且绘制成了完整基因图谱, 基因组全序列完成, 全长为5 Mb, 共有4 288 个基因, 同时也搞清了所有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62% 的基因功能已经阐明, 仍有38% 基因功能尚未完全搞清。
二、大肠杆菌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各领域所做的贡献2.1 大肠杆菌用于基因突变研究突变型生物体在研究基因及蛋白质的性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一定的诱变剂如: HNO2、烷化剂等, 可使野生型大肠杆菌诱发突变, 从而产生突变型。
常见的大肠杆菌突变型大体有两种类型: ①合成代谢功能的突变型( anabolic functionalmutants)它是指在某些外界作用条件下, 基因组中部分基因发生突变时, 有些生化反应就不会正常进行, 因而使某些代谢失衡, 菌体也不会在基本培养基上存活, 这种突变多为条件致死突变。
大肠杆菌0157h7

大肠杆菌0157:H7综述食品质量与安全07级2班熊政委222007324212112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为的食源性强致病菌,本文主要阐述了大肠杆菌0157:H7的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化特性,抗原特性,致病性,对外界环境的抗性,流行病学特征,检测流程以及控制防范措施。
关键词: 大肠杆菌0157:H7, 形态学特征, 培养特征, 生化特性, 抗原特性, 致病性,对外界环境的抗性,, 流行病学特征, 检测流程以及控制防范措施Abstract: Escherichia coli O157 is a Food-borne pathogen stronger. 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Escherichia coli 0157: H7 morphology, biochemistry,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antigen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resistance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ing process and control measures.Keywords: Escherichia coli 0157: H7, morphology, biochemistry,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 antigen, the resista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esting, process and control measures前言大肠杆菌0157:H7 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菌型,其致病力强,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由Riley等于1982 年首次报告并确认为致病菌以来此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多次暴发流行尤其是1996年日本发生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感染近万例死亡10 余例,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郑琳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402460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鸭、鹅,以及各类珍、特禽,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急性败血型、卵黄性腹膜炎和生殖器官损害较常见,危害性也最为严重。
本文主要在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与防治等方面对禽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流行特点;疫病防治;研究进展禽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 coli )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慢性传染病的总称。
其病型和病变复杂多样。
本菌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型多,变异菌株不断出现,分布极广,不同地区有不同血清型,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甚至同一养殖场同一种群也可能有多个血清型。
本病的普遍性,给养禽业造成严重威胁和重大经济损失[1,2]。
禽大肠杆菌病常继发于其他致病因子或与其他致病因子一同作用,使其表现得复杂多变,往往使真正的罪魁祸首得以掩盖。
禽大肠杆菌病发病频繁,容易反复发作,加上用药较乱,病原菌血清型多、抗原结构复杂,极易产生耐药性,使其防不胜防。
1976年Smits等发现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支原体感染与大肠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气雾免疫法及支原体感染大幅提高大肠杆菌感染率[3]。
1.病原学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菌,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健康,抵抗力强时,这些菌株不表现致病性,当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特别是在应激情况下,其致病性增强,引起发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凡有哺乳动物和禽类活动的环境空气、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
当禽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饲料质量不好、禽舍污染严重时,该病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交配等途径水平传播,还可通过其它多种途径,使种蛋被污染而进行垂直传播[1]。
禽大肠杆菌病病原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染色均一,不形成芽孢,两端钝圆的短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
有时大小和形态可能是多变的,许多菌株有运动性,有周身鞭毛,通常不可见荚膜。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60℃15min便可杀死,对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2.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多雨、闷热、潮湿季节多发。
禽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青饲料不足和维生素A缺乏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因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条件、防治措施、有无继发其他疾病等因素影响,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
1.传染源:病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皮肤。
2.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经蛋传染、交配、经蛋传播等途径均可感染本病,但不同禽场、不同病型传染途径不同。
呼吸道传染主要由于带有大肠杆菌的尘埃被易感禽吸入,进入下呼吸道后侵入血液而引起;消化道传染是通过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发生,尤以水源污染引起发病最为常见;经蛋传染主要是种蛋产出后被粪便污染,细菌很容易经蛋壳和壳膜侵入;患有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及生殖器官疾病和产蛋母禽在蛋形成过程中本菌可进入蛋内经蛋传播;患大肠杆菌的公禽可通过与易感禽只交配,经泄殖腔传播本病[4]。
消化道:饲料和饮水被大肠杆菌污染,特别在老养殖区,棚舍密集,粪便乱堆放,人员及车辆(送料车、收粪车等)无法严格消毒,其中以水源污染引发的病症最为常见,表现为用药即好停药复发;初生雏用凉开水就好,用生水就发病。
呼吸道:污染严重禽舍,大肠杆菌吸附在尘埃上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鸡只吸入,通过呼吸道感染发病。
此类情况多发于鸡舍湿度长期严重偏低、带鸡消毒次数少、通风不良的鸡场。
蛋壳:种蛋产出后被粪便或环境污染,没有及时清洗、消毒,造成种蛋带菌。
交配:病菌可通过不洁精液把病传给母鸡,造成母鸡感染和垂直传播。
经蛋传播:患病或亚健康种母鸡在蛋的形成过程中,可经蛋垂直传播本病,引起孵化率降低和形成弱雏,造成早期发病。
国内调查发现,死胚中大肠杆菌分离率高达50%。
3.易感动物:幼禽对本病最易感。
如鸡:常发生于3~6周龄。
3.发病机理禽类的致病机理则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法氏囊病、马立克病、新城疫、喉气管炎、鸡瘟以及如药物、氨气(一方面损伤气管粘膜,另一方面氨气与空气中大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都能损害呼吸道粘膜的完整性,抑制呼吸道纤毛的摆动。
同时该致病菌可以凭借自身的菌体粘着因子与上皮细胞中的互补的受体以一种高度特异的“一钥一锁”或诱导契合的方式结合,当这种结合方式一旦建立后,结合在粘膜上的大肠杆菌不易被机体所清除,当这种结合后的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深部繁殖特别是进入肺部时极易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在血液和组织的抵抗力较强时,仅限于局部感染如气囊炎等,另外本菌在繁殖过程中形成的内毒素可以增强该菌对组织的侵袭力[5]。
4.临床症状鸡:临床主要特点是小鸡发生急性肠炎,产卵母鸡发生急性肠炎、输卵管炎或腹膜炎等。
病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绝食,羽毛粗乱,呆立或卧地不起,瞌睡,并伴有排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部分病鸡呼吸困难,表现为张口呼吸,鼻分泌物增多[6]。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精神更加沉郁,个别鸡扇动翅膀,尖叫不安,有的因腿弱而卧地不起,少数鸡张口呼吸、排稀粪或水样便,呈灰白色、黄色至黄绿色,最后衰竭死亡。
感染脐炎的雏鸡脐孔红肿,并常破溃后腹部胀大,呈红色或青紫色,粪便黄出色、稀薄、腥臭,病雏萎顿、废食,出壳后几天内死亡。
个别鸡有神经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死鸡一肢或两肢向后挺伸,头颈后仰似角弓反张状。
少数鸡耐过、但因食欲不振、发育迟缓而消瘦。
鸭:病程在2—3 d,有的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
病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羽毛松乱、喜独立、饮水量增加、脚软扑地行走、不爱下水活动,下水后却无力气上岸,甚至死在水里。
病鸭严重下痢、排淡黄色、黑色或绿色的粪便,有的病鸭粪便带有血丝,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关节肿胀,跛行,有的病鸭有脱肛现象。
发病后期,病鸭腹部膨大、下垂、整个身体犹如企鹅,触摸有波动感,用针刺有淡黄色腹水流出,逐渐衰竭死亡[7]。
新出壳的雏鸭发病后,质较弱,闭眼缩颈,腹围较大,常有下痢,因败血症死亡。
较大的雏鸭发病后,精神委靡,食欲减退,隅立一旁,缩颈嗜眠,两眼和鼻孔处常附黏性分泌物,有的病鸭排出灰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常因败血症或体质衰竭、脱水死亡。
成年病鸭表现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时,可见腹围膨大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部有液体波动感,穿刺有腹水流出。
鹅:母鹅感染后,急性型表现败血症,发病急,死亡快,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加,体温升高,比正常温度高出1~2℃。
慢性型病程3~5天,有时可长达10余天。
母鹅群产蛋后不久即发病,部分鹅产软皮蛋,继而产蛋减少。
病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行走,下水后在水面上漂浮,常离群落后,肛门周围羽毛沾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混有黏性蛋白状物质及固体的蛋白或卵黄小凝快,病鹅食欲废绝、消瘦、产蛋停止、失水、眼球下陷,最后衰竭死亡,病程大约2~6 d,仅有少数病鹅能够自行康复[8]。
雏鹅特征性的症状是小鹅肿头症,一般先结膜发炎,眼肿流泪,有的上下眼睑粘连,严重者头部、眼睑、下颌部水肿,尤以下颌部水肿明显,触之有波动感。
多数很快死亡,有的经5~6日死亡。
雏鹅除水肿症状外,肠黏膜出血,个别病雏可见气囊混浊,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多。
成年母鹅的特征性病变为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混浊的液体,常混有损坏的卵黄,各内脏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性渗出物,肠系膜上有小出血点。
卵巢变形萎缩,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
输卵管黏膜发炎,内有小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性渗出物沉着。
鹅体消瘦,气管内有黄白色泡沫样渗出物。
肝质脆、淤血,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
公鹅的病变仅限于外生殖器部分,严重者布满绿豆大小坏死灶。
鸽:病鸽初期吃料少,喝水多,2-3天后不食,嗉囊积食胀大,体瘦、衰竭,粪便稀如水样,有黄色、白色尿酸。
精神沉郁,缩头闭眼,食欲减少或停止,羽毛松乱,呆立,流泪,流涕,呼吸困难,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终因极度消瘦衰竭而死亡。
5.病理变化5.1 主要病变急性败血型主要病变是:①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混浊、增厚,更甚者纤维素渗出物与心包粘连;②纤维素性肝周炎,肝脏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时整个肝脏被一层纤维素性薄膜包裹;③纤维素性腹膜炎,腹腔有数量不等的腹水及纤维素渗出物,或其渗出物充斥于腹腔各脏器间。
5.2 生殖器官症状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变,为输卵管伞部粘连、卵泡跌入腹腔引起广泛腹膜炎。
卵巢炎、输卵管炎多见于产蛋母鸡输卵管充血、出血。
卵泡膜充血、卵泡变形、变色(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变硬,卵黄变稀。
公鸡睾丸膜充血、肿胀。
5.3 其它器官病变如全眼球炎(眼球感染后眼房水和角膜发生混浊,视网膜剥离,眼前房积脓,造成失明)、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关节滑膜炎、肠炎、呼吸器官的炎症(胸腹气囊炎),肝、盲肠、十二指肠和肠系膜有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结节,肠粘连不易分离,肝脏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坏死灶[1]。
6.诊断对于家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在分离培养时还必须进行普通肉汤的培养和鉴别培养基培养且同时进行。
如确定是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还必须进行致病性的回归试验。
目前在许多国家建立了鸡气管上皮细胞粘附间接ELISA方法, 用该法来判断大肠杆菌致病性的强弱,对大肠杆菌病的监测有重要意义。
禽大肠杆菌病常缺乏特征性表现,可结合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
但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也会出现类似的剖检变化,所以有条件的地方要以细菌学检查为中心,与其它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还必须考虑到有无混合感染。
通过病原分类,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确诊。
关于大肠杆菌的不同血清型问题,必要时要委托专门的检验机关进行鉴定[9]。
7.防治致病性大肠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欲有效控制禽大肠杆菌病,必须从引起感染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改善饲养环境,减少感染压力,进行综合防制。
饲养环境的控制,主要有清粪与垫料管理、做好禽舍通风换气、搞好带禽消毒等三大环节。
还要从水质、饲料加工、种蛋的消毒与管理、卵化过程的内外环境控制等各环节进行综合防制。
本病可经卵传递,种蛋必须来源于无大肠杆菌病的健康禽场,种蛋和孵化设备要严格彻底消毒。
该病的发生还与外界的各种应激因素有关,预防时,平时要加强对禽群的饲养管理,逐步改善禽舍的通风条件,认真落实禽场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种禽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
另外应搞好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工作。
禽群发病后可用药物进行防治。
近年来在防治本病的过程中发现,大肠杆菌对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治本病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或选用本场过去少用的药物进行全群给药,能收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