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_1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课文原文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课文原文

四年级下册颐和园课文原文
《颐和园》
颐和园坐落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皇家园林。

它有着宽广的湖泊、美丽的山峦和精致的建筑,以及通过巧妙的设计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园林景观。

颐和园的建筑多以明清宫殿建筑为主,如寿春堂、二飞亭、海棠香远堂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寿山和长廊。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山势雄伟,上面有许多佛塔和宫殿,非常壮观。

而颐和园的长廊则是全球最长的廊道,长达728米,有彩绘琉璃瓦,非常美丽。

在颐和园的湖泊中,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雅砻亭。

雅砻亭位于智慧海上,是颐和园最高的建筑。

站在雅砻亭上,可以鸟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的独特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都对颐和园赞不绝口。

颐和园是中国文化的珍宝,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应该珍惜颐和园,保护好它;同时还要向世界展示颐和园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颐和园的景点组成

颐和园的景点组成

颐和园的景点组成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占地面积约为290公顷。

颐和园由万寿山、昆明湖和各种古建筑组成,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一、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地带,它位于颐和园的中央。

这座山有五座峰峦,其中最高的峰峦是南峰,高达41米。

在万寿山上有很多古建筑和景点。

1. 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南峰顶上,高约35米。

它是由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其母亲设计建造的。

佛香阁内供奉着九尊铜制佛像,每尊佛像高2.5米,重约1吨。

2. 九龙壁九龙壁位于万寿山东侧,长54米、高3.5米。

它是一道砖雕屏风墙,共有九条龙。

九龙壁是明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九龙壁之一。

3. 玉佛寺玉佛寺位于万寿山南麓,是颐和园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它建于元代,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

玉佛寺内供奉着一尊重约3吨的白玉佛像。

二、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也是整个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它位于万寿山南侧,面积达到了230亩。

1. 石舫石舫位于昆明湖中央,是颐和园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石舫长36米、宽16米、高7米,由石头制成。

它曾经是乾隆皇帝夏日游玩的场所。

2. 万春亭万春亭位于昆明湖西岸,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亭子之一。

它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曾经是皇帝赏景、休息的地方。

3. 西堤西堤位于昆明湖西侧,是颐和园内最长的堤道。

它长728米,宽约10米,连接了南湖岸和北湖岸。

西堤上建有各种亭子、楼阁、假山等景点。

三、古建筑颐和园内有很多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都是清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 乐寿堂乐寿堂位于万寿山东麓,是一座仿照江南园林建造的楼阁。

它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

乐寿堂内供奉着雍正皇帝的画像。

2. 德音堂德音堂位于昆明湖东侧,是一座汉白玉制成的佛教寺庙。

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风景简介
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
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 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 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 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 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 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 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 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7]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
颐和园风景简介
清晏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
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 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 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 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 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 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 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 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 口排入湖中。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 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 全 园 占 地 3 . 0 0 9 平 方 公 里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 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 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 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 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 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 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风景简介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 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 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 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颐和园风景简介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
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 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 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 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 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 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 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 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 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18、颐和园(1)

18、颐和园(1)
)。
课堂小练笔。
1、我会给它们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主——()()()
是——()()()
方——()()()
2、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jī()()fǘ()()
几佛
jǐ()()fó( )( )
3、我会在括号里填合适的词。
( )的宫殿 ( )的树丛
( )的石桥 ( )的白塔
( )地滑过 ( )地游赏
4、我要把优美句抄下来。
1、请仔细看图,把每幅图的名称写下来。
2、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3、一定要把生字的音,形,义都记下来,还要能听写得出来。
4、这都是课文上的词语,一定得把它们记下来,多读几遍。
5、把这课出现的新的多音字注上音,组上词。
6、要是不知道,可以与同学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
组名:姓名:领导签字:
课题
18、颐和园
课型
讲读课
年级

主备教师
欧琼
参与教师
徐常青、曹华丽
学习
内容
教师提供
颐和园的资料,图片。
学生提供
生字、词语展示
学习
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读懂课文。ຫໍສະໝຸດ 2、对照图片,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
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看图。
学习过程
),那水特别();昆明湖中心有个(
)游人要走过一座长长的石桥才能到小岛上去,这
桥因为有()桥孔,所以叫()孔桥。
(二)、我要好好地朗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1、我学会了下面的生字,我能给生字注音,组词,还会扩词。
殿廊柱栽筑
阁朱堤雕狮

颐和园(1)

颐和园(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 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 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金(碧、壁)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悟从疑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 绿得像一块碧玉。 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九年义务教育读本
四年级第二学期
16
颐 和 园
颐养 太和
上海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刘茵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自学时间:
1、划出课文2-5节的第一句话,想
一想这些句子的作用?
2、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内容
等提出问题。
提示游记写作的顺序、指出主要景点、承上启下
②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 来到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漆 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③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长廊
万寿山
④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 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昆明湖 ⑤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游览顺序 (移步换景)
关注数字
进了颐和园的大 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 子,绿漆的栏杆,一眼 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 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长廊特点:长
横槛
请根据义项选择正确读音 1、 kǎn 2、jiàn 3、jiàn 门槛;门限 栏杆 木笼;囚笼
关注数字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 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简介:绘有大小彩画14200幅。
长廊特点:美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 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 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 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 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 人 神清气爽 。

颐和园的描述

颐和园的描述

颐和园的描述
颐和园是中国北京市西北郊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为290公顷,其中主要景区是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核心的水陆两部分组成。

园内有众多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和假山湖泊,以及精心布置的花园、走廊和长廊等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宁寿宫(即颐和园主体建筑)和寿春园,它们以其华丽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颐和园不仅以其美丽的景色而闻名,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园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廊上的长达728米的彩绘画廊,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颐和园作为一座古老而庄严的皇家园林,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成为了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一种建筑艺术令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

看老师书写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2.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谁来读?(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声音响亮,发音标准。

3.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公园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的颐和园又是什么样的呢?课文中有两句话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两个句子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作者在文章的首尾两段都赞美了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4.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他是怎样游玩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划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到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浏览的路线,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一种顺序来写的,我们把它叫做“游览顺序”。

板书:游览顺序。

师:那么在这里作者又用了哪些动词,把各处景物的连接起来的?请同学圈一圈。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叫“移步换景”。

板书“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

师: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别人一读就一目了然。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练习:师: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游览了南浔的文化公园,游览的顺序有点乱,请同学们帮助排一排。

颐和园1

颐和园1
(一)分析总结颐和园整体空间布局特点
颐和园整体上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其面积分别占整体的0.33%、88%和12%。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南湖岛、藻鉴阁、治镜阁分别比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昆明湖则象征太液池。这种传统的的造园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
湖山真意景点处的垂花门
(5)漏景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连接乐寿堂和昆明湖的是一白墙,恰在人视线所到之处开了漏窗,将昆明湖的风光恰到好处的漏到了乐寿堂内。漏窗形式多样,结构富于变化,在将乐寿堂与与昆明湖联系起来的同时,也体现了本身的趣味性。一方面游园者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象勾起游园者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古典园林受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很深。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其中道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所遵循的一条准则。“虽由人做,宛若天开”也是说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条件,并模拟大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充分借用自然美以开拓环境美,而且园内园林之景又与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之感。
(4)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皇家园林为了反映帝王的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权利,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等级分明等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传统树种,包括松柏类:白皮松、油松、圆柏等。乔灌木类:玉兰、迎春、海棠、牡丹等。以上述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并多行规则种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
导读:整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大语文观出发,本课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吸收积累语言,从而去运用语言。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设计的教学时间可用两课时完成。

一、直观显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那里有天下闻名的故宫、长城、颐和园。

今年暑假老师去北京旅游,在那拍了许多相片。

今天,我把在颐和园拍的相片带来了。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张介绍一张)
2、同学们,你们想去颐和园浏览吗?
3、放映《颐和园风光》,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和大。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做到了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

充分地运用了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认为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了解文章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可在书中画出来。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作适当的点拨。

3、交流所画的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4、同学们,初读课文,你觉得文中所介绍的颐和园如何呢?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颐和园的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再读课文,并把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同位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指名回答: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品味语句,体会美景。

在以下的教学中,抓住描写各景点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在读中感悟。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5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多媒体展示长廊画面,结合朗读,让生体会到长廊的长,以及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先让学生理解“掩映”的词义,然后结合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认识到佛香阁、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和颐和园建筑的特点。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舒缓,饱含情感。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昆明湖的静、绿。

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是家乡的小溪,水塘或是公园里的人工湖?引导学生回想,把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结合十七孔桥录像片断,认识十七孔桥特点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画图说话,感悟升华。

1、让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颐和园的简单面貌图,找两个画画较好的同学上黑板画(老师可进行指导)。

2、根据课文内容,可随意补充,为自己所画各景点配导游解说词。

3、小组内,转换角色,以导游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画的各景点。

4、让刚才上黑板画画的同学作导游介绍景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朗读、画图、说话,让学生越来越深地体验到颐和园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
才干,自豪感也越来越强,这时再去感情朗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6、自选一段,感情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课外拓展,练习写作。

1、带领学生到矿公园游览。

2、模仿《颐和园》,进行小练笔。

(点评: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由学习到实践,再回到学习,加强了语文实践,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感中悟,悟中画、悟中写、悟中说,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熟悉作者的叙述顺序,为走出课堂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为学生读中悟奠定了基础。

通过两次的读书,使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随后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感悟,突出了重点,尤其是“画图说话,感悟升华”环节,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综合性学习精神,让学生通过画、写、说、演,合作学习,再加上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进行写作,真正做到了《标准》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