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建筑风格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凤凰古城建筑

凤凰古城建筑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凤凰古城建筑独具特色,融合了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一、古老的土家民居凤凰古城的建筑风格以土家民居为主,这些古老的房屋屹立于城市的街道两旁,令人仿佛穿越回到过去。
土家民居通常以木头和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坚固,耐久又环保。
这些房子常常一脊多屋,形成一座座独特的小山丘,给人以立体的空间感。
土家民居鲜明的特点是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檐口和屋梁上通常雕刻着各种传统的图案和故事。
最典型的是斗拱形的屋檐,以及精美的护栏和细致的雕花。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房屋的美感,也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底蕴。
二、神秘的苗族风情凤凰古城里还有许多可以代表苗族风情的建筑。
苗族民居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严谨,给人以稳定和安全的感觉。
苗族居民通常喜欢在房屋内外进行丰富而有趣的装饰,墙上涂饰着各种吉祥图案和彩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苗族人民对于阳台的喜爱也是苗族建筑的特点之一。
他们常常以阳台作为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一种开放和自由的感觉。
在阳台上,苗族人民喜欢舞蹈、唱歌和交流,阳台成为他们开心和享受生活的场所。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凤凰古城中,尽管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但也有一些现代化的建筑项目。
这些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和谐共存,展现了古城的历史魅力和现代生活的活力。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清街,这是一条集购物、游览、休闲和观光为一体的街道。
明清街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宏伟而瑰丽。
这些建筑以传统技法进行修缮,并配有现代的设施和商业设备,给人一种古朴而热闹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沱江古街,这是凤凰古城的又一亮点。
沱江古街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沿江而建,呈现出水乡风情。
在沱江古街上,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湖南水乡文化,欣赏到古朴而有情调的建筑风景。
总结:凤凰古城建筑独特而多样化,凭借其古老而美丽的房屋、瑰丽而神秘的苗族民居和现代化的建筑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苗族建筑形式总结

苗族建筑形式总结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苗族建筑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本文将总结苗族建筑的形式特点,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1. 形式特点苗族建筑形式独具特色,融合了优美的建筑艺术和实用性,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以下是苗族建筑的形式特点。
1.1 石木结构苗族建筑以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石头被用于建造基础、台阶和墙体,木材则用于梁柱、屋顶等部分。
这种石木结构不仅能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自然风格。
1.2 突出屋顶苗族建筑的屋顶大多呈翘角状,即向上翘起,并且通常覆盖着花瓦。
翘角形状的屋顶不仅起到防雨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花瓦的运用则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性和立体感。
1.3 特色木构件苗族建筑中常见的特色木构件有飞檐、剪裱和雕花等。
飞檐是指屋檐的翻出部分,常常呈曲线状,并悬挂着彩色的装饰物。
剪裱是用木材制作的装饰板,常见于建筑的窗户和门廊。
雕花则是苗族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以花卉、动物等为主题,精细而独特。
1.4 彩绘装饰苗族建筑的外墙和室内常常涂有彩绘装饰。
彩绘的内容丰富多样,常常描绘了苗族的神话传说、农耕生活和自然景观。
彩绘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华丽和艺术性,还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2. 建筑类型苗族建筑可以分为宗祠、堡寨和民居三个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
2.1 宗祠宗祠是苗族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于祭祖和举办族内活动。
宗祠多为独立的建筑群,在城区和村庄中都可以见到。
宗祠的形式常常是多层的楼阁式建筑,以石块和木材搭建而成,外观豪华而庄重。
宗祠的屋顶常常是多重的飞檐式结构,装饰着精美的剪裱和雕花。
宗祠内部的彩绘装饰丰富多彩,墙上悬挂着祖先的画像和家族的牌位。
2.2 堡寨堡寨是苗族人民居住和生产的地方,具有防御和聚居功能。
苗族的堡寨分为大堡寨和小堡寨两种,大堡寨是由若干个小堡寨组成的大型社区。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居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彰显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苗族民居的特点和魅力。
苗族民居被称为“吊脚楼”,这是由于建筑的支撑柱子很高,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漂浮在空中。
苗族民居常常建在山坡上,以便利水、通风和防守,同时也为了躲避洪水和野兽的侵袭。
吊脚楼的木质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才能建造。
苗族人民对于吊脚楼的建造非常讲究,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苗族民居通常由三层或四层组成,每层都有特定的用途。
底层是用来养动物和储物的地方,二层是起居的空间,三层是用于睡觉和存放粮食的地方。
有些富裕的苗族家庭还会有四层,第四层通常是用来储存家族的重要物品和纪念品。
各层之间有楼梯和走廊相连接,方便人们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
苗族民居的外观也非常独特。
建筑的外墙常常漆成鲜艳的彩色,用来表示家庭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苗族人民喜欢在民居的门口悬挂装饰物,如鸟笼、风铃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同时,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是用瓦片盖起来,以防止雨水渗透。
屋顶的形状顶多将筒子状,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崇尚自然,希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外观特点,苗族民居的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细节。
民居内部的装饰主要以木雕、壁画和刺绣为主,展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同时,苗族民居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火塘。
火塘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人们在火塘旁边进行烹饪、取暖和家庭聚会。
火塘被视为家庭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温暖。
苗族民居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为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吊脚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传承。
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苗族人民自豪的象征。
总结起来,苗族独特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繁复的结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浅析湘西苗族居民建筑形式和特点

浅析湘西苗族居民建筑形式和特点作者:刘雨绵来源:《砖瓦世界·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 ;要:从苗族的迁徙说明各地的苗族建筑特色,以湘西苗族为例,从湖湘建筑特色引申到湘西苗族建筑,见证其互相的影响,并且分别阐述苗族的各种建筑形式和建筑习俗。
结合苗族的住宿习俗分析其建筑结构特点和艺术特点。
最后阐明其民居建筑对于整个中国建筑的意义。
关键字:湘西、苗族、民居建筑、特点一、苗族历史上的迁徙及分布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湖南,他们现在的分布是由历史上的多次迁徙造成。
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有五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
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
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
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
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本文将会以湘西州境内的苗族建筑为例分析。
二、湖南古建筑对湘西苗族建筑的影响湖南的古建筑是湖湘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木结构多。
苗族小知识

苗族小知识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如苗族芦笙、跳板戏、鼓舞等表演艺术
形式,以及火把节、龙船节等传统节日。
苗族的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以木结构、竹编为主要材料,建筑结
构十分稳固,并具有防火、防盗、防水、保温等优点。
苗族饮食以玉米、豆类、蔬菜和野味为主要食材,烹调技巧独特
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苗族妇女善于织布、手工艺等传统技艺,以苗绣、苗锦等工艺品
著名,手工制作体现了苗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点。
苗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如今,苗族人民积极参与建
设现代化社会,在保护和传承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民居建筑风格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族群的生活习性。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
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
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
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
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羌族的民居是碉楼和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秦献公徒“三苗”,汉武帝逐诸羌,羌人自河曲草滩南下岷江,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镜头推出了江源极地森严林立的羌族石碉楼。
今日,面对这些耸入云天,俯视石壁的神秘建筑,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当年“羌管幽幽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景。
石碉,冉驶语称邓笼,党项语称忽弄。
对付高寒,防御侵扰,以及岷山峰谷取之不尽的石料,使那些穿云云鞋、着青衣的羌民以及他们的先民得天独厚,建造了在华夏大地上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别具一格的居室。
查拣《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一类史籍,生活在县境内的冉驰、戈基人这些与今日羌民有过源流关系的先民以及当时的西山十八部落都居住石碉,推算起来,说这些石碉的产生有二千多年不算长。
而《华阳国志》则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居民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羌民族勤劳、艰辛、纯朴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使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现存石碉多数是清代修建,用未经打磨的石块砌成,高十文十余丈不等,独立垂直,呈锥形向高空发展延伸,经千百年风雨地震不崩不斜。
远处眺望,碉楼栉比,宛如古堡毗连,仿佛向游人诉说它的变迁。
羌家石碉从外观看有八角、六角、五角或四角形。
墙体用不规则石块和泥修砌。
墙底厚一米左右,顶部呈尖角昔立。
内部五至十一层不等,各层用圆木作梁,密铺树干、树技,填土夯实,再铺木板作面。
各层有独木梯上下,底层圈牲畜,二楼以上作卧室、贮藏室,顶部供神灵。
号层开斗框形射击孔;也作窗户。
建筑石碉为羌人生活中大事,择日、祭神、款待匠人都要放火炮、摆酒宴。
呜铁铳、跳锅庄、喝咂酒,载歌载舞。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
湘西苗族民居的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六挂、五柱七挂、五柱八挂、五柱九挂、多者达五柱十一挂;少有四柱三挂。
木制结构房屋,在花垣、吉首等地一般人家两侧和后边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
保靖吕洞山区及花垣、吉首、凤凰等地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人家,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
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坪场,现在也有用水泥砌成地面;平场主要用于休息或晒谷物。
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或枫香树。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习俗规定。
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用木板装为房间,为主人房间,其它为客房或收藏东西。
中间叫“dab nzhongb”。
即堂屋。
堂屋的左右,有一间多铺以地板,称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灵的集中地。
因此,这个方向是长辈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许坐这个地方。
苗家的堂屋与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内的中心空间,它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诚的信仰。
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风凰厅志》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徒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的没有铺盖。
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
因此,各地苗居不论那种样式的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长年不熄。
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
火塘上悬有坑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
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
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
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动远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无限。
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
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
实际上苗家人对三脚架的崇拜,应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即对“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
上面圆形的铁圈象征着天,下边的方形火坑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之意。
三只着地的铁架象征地柱,三根连接铁圈支撑锅鼎的铁柱象征天柱。
“天”之下,“地”之上,两侧分布着世俗凡人;三脚架里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哲学。
对于火塘的设置很讲究。
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铺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地楼”。
苗家称之为“bandzongx”。
有的还用桐油将火塘、地楼上油,平时擦碍明光闪亮。
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为标准,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极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hangd ghaot”。
平常供祭时。
向该处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立规以循;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长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辈,其它两方不论。
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
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吊脚楼为湘西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
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
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
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
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
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这两种形式建筑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普遍装木质窗椽。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
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
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为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型。
如万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吊脚楼一般为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
楼上向阳开窗,鸟语花香。
窗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
吊脚楼的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造形。
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
楼上则为主人居屋或客房。
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
湘西苗族吊脚楼是湘西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
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湘西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
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
大多数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
苗族建筑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
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
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
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