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合集下载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从苗族民间文化的特点、传统节日与习俗、民间艺术、语言保护与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苗族民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为了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保护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播,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苗族民间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苗族传统节日、习俗、苗族民间艺术、苗族语言、现状、挑战、意识、现代科技、交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苗族民间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服饰舞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马衔节等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苗族的传统习俗如苗族服饰的绣花、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苗族人的责任,也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才能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等省份。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是苗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苗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文化保护机构等措施,加强对苗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和物质上给予支持,组织苗族民间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活动,加强苗族民间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

除此之外,苗族人民自身也需要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与保护意识。

要重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积极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让苗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特别是要重视对苗族语言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保护主要包括传统服饰、节日习俗、民间艺术和文学等。

此外,社会也需要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传统习俗和文化,扩大苗族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深化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总之,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遗产。

苗族人民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对苗族语言和民间文化的保护。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苗族民间文化,推动苗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地处山区,是中国久远历史上的重要部族之一。

苗族人民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传承,这些文化传承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和尊重苗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苗族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传承和保护,以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使其减少或完全消失的风险。

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语言、音乐、文化艺术、信仰习俗等。

苗族的主要语言是苗语,该语言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苗族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一般在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演奏,尤其是口弦音乐。

苗族文化艺术也包括织锦、绣花、作坊、造福和捣糯等,这些技艺都需要内心的默契和诚挚的感情。

苗族习俗和信仰是一系列祙仪和传统的活动,包括传统婚礼、祭祀仪式、斗牛表演等。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第一,政府层面对传承和保护的重视。

需要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的市场,拨出相关的经费以确保文化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得到充分支持。

政府还要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包括高校的教学应重视苗族民族文化的讲授。

第二,需要挖掘和保护苗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包括苗族祭祖文化、银饰文化和锦锄文化等,需要在各个领域进行挖掘,然后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建立一个苗族文化资讯文化保护中心,对苗族文化经典文献、习俗传承等进行整理和创新,对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维修,确保它们不失传。

第三,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宣传和传承,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传统文化活动,以强化其了解苗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各大文化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苗族传承和发扬的评价与推广。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和开展工作,既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又要加强文化学者和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应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摘要】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舞蹈、服饰、节日习俗、民间传说和手工艺等元素。

本文探讨了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分析了苗族传统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演变、传统服饰的变迁与保护、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说与民俗的现状和对策,以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结论指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仍需加强,需要加大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以弘扬苗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音乐、舞蹈、服饰、节日、习俗、传说、民俗、手工艺、振兴、宣传、弘扬、文化多样性、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仍需加强、加大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弘扬苗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1. 引言1.1 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为苗族人民提供了生活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

苗族民间文化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苗族民间文化不仅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他们与世代相传的珍贵财富,承载着苗族文化的血脉和灵魂。

苗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民间文化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具有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文化是苗族人民的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流失的风险。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语言是苗族民间文化的核心。

苗族语系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语系之一,据统计,苗族共有30多个方言和族群,其中的黔东南地区苗语最为广泛和普及。

苗族人民通过龙脷文、花言字等文字,将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实现了文字化的传承。

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和发展苗族语言,鼓励使用苗文进行教学和交流,使得苗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承。

苗族的服饰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讲究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服饰,巧妙地运用纺织、刺绣等技艺,展现出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改变,使得苗族传统服饰的使用逐渐减少。

为了传承和保护苗族服饰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推动苗族服饰的制作和使用,在各类文化活动中积极展示和推广,激发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和热爱。

苗族的民俗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风俗习惯,如苗族的“苗年”、“大封风”等传统节日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是苗族人民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凝聚,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苗族的传统民俗逐渐减少,甚至有些已经消失。

我们应该加强对苗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开展民俗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式,使苗族民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的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苗族人民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传承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学。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阶和琴弦、竹管乐器等传统乐器为特色,不仅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传统艺术苗族的传统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织布、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苗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而且还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苗族的传统艺术,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促进其传承。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来帮助艺术家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艺术。

二、宗教和信仰苗族的宗教和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土壤神、山神、水神等信仰。

这些信仰与苗族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有关,并代表了苗族社会的各种价值观。

通过保护和传承苗族的宗教和信仰,可以帮助维护其文化特色,并增强苗族社区的凝聚力。

三、习俗和传统活动苗族传统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过年、祭祀、婚丧嫁娶等。

这些活动通过仪式和传统的形式来传承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苗族社区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活动,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宣传,同时还需要提供场地和资源来支持这些活动的发展。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传统手工艺、文献等,它们承载了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苗族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价值的认识和宣传,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措施,通过收集、修缮和展示文化遗产来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总之,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才能使苗族的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区。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特点是以歌舞、服饰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文化传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民间文化面临着丧失和衰败的风险,传承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

在苗族地区,应当加强对苗族文化的教育,将苗族的歌舞、服饰、传统手工艺等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

在教育内容中要注重对苗族文化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比赛、服饰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社区组织的作用。

在苗族地区,应当设立专门的社区文化保护机构,负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该机构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等途径,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该机构还可以与其他文化组织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苗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倡导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关注和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和个人投身苗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事业。

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宣传和推广苗族文化,提高公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需要注重基层的自发保护和传承。

在苗族地区,可以鼓励和支持苗族人民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节日庆祝等,让苗族文化在基层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还可以发挥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开展苗族文化的创新和创造工作,推出更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创意作品。

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人民传承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探究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苗族民间文化是苗族人民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包括语言、歌舞、服饰、建筑、习俗等多个方面。

苗族语言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苗族人民交流的媒介,是他们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关注,包括设立了苗语教育基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苗族语言教师,开展了苗族语言课程的研究和教学推广。

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苗族的歌舞艺术也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舞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传承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苗族的歌舞多以农业生产和生活为主题,歌曲抒发着苗族人民对土地、山水、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舞蹈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

为了保护和传承苗族的歌舞艺术,近年来苗族地区的政府加大了对歌舞团队的培训和支持力度,组织了一系列的歌舞比赛和巡回演出活动,使苗族的歌舞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苗族的服饰和建筑也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

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展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苗族的服饰以纺织品为主,色彩鲜艳、花纹繁复,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和审美追求。

苗族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独特,工艺精湛,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创造能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苗族的服饰和建筑文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保护活动,通过传授技艺和传统知识,激发了苗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苗族的习俗也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节日习俗表达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敬畏之情。

苗族人民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和仪式。

为了传承和保护苗族的习俗文化,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民俗展示,通过组织庆祝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使苗族人民更加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

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

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

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

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

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

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

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

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

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

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

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拆木方凿眼是组装前的一系列准备,这个工作完成后便可在地基上组装。

然后就可以择日立房,一般上梁和立房同日进行,上梁时还要请巫师或木匠说吉利话。

装房是吊脚楼可以居住的最后一道工序,装房涉及到神龛和大门还要分别杀鸡祭祀。

看着这繁杂的建筑工序,我们可能会觉得里面有很多迷信的东西,但是从这里我们也窥见了苗族有趣的建房风俗和苗族民居的传统文化以及淳朴的苗族人民。

此外,其实这些繁杂的工序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苗族人民被驱赶辗转迁徙的历史。

选材的讲究、烧香敬酒鱼肉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带有他们美好的愿望。

深入苗寨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是贵州传统民居设计的总体思想。

唯有深入苗寨方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苗族很早就有了一定的风水知识,西江苗族祖先继承了他们先辈的风水术,选中了西江这块风水宝地定居,直到现在。

西江苗族建筑的风水理念有三:其一,实用理念,居住的地方要便于劳动生产,向阳便于晒东西,留平地便于开田开土,这也是苗族人民勤劳的体现,聚居以防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同样来自于被强势民族驱赶辗转迁徙的历史,近水,要有丰富的水源以保证人畜及生产灌溉用水,在半山建寨,利通风,避洪,远眺,陶冶情操,在避难时还有如此周到细致的考虑,足以体现苗族人民的智慧;其二,风水理念,有这样的形容“背依青山长枫树,前有溪门流对坳。

水口修建风雨桥,阔地铺架通天路。

”其三,寄托理念,把山理解为人丁,把水理解为钱财,人丁生生息息,财源滚滚不断,这是苗族人民理想的居住环境和美好的愿望。

西江这片风水宝地,苗族人民在这方土地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并简单的生活。

据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徙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得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

”因此,过去苗家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不分昼夜和季节常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

一家人围绕在火塘边,充满了家的亲切、温暖、安全与幸福。

因此,也培养了苗家人民的这种特殊感情。

不过,现在的苗居住宅已很少能看见设有火塘的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科技的发展,电取代了火,电相比火便宜且安全。

虽然火塘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培养的苗家人那种亲切、热情的情感却从未改变,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亲切、热情与好客。

苗家民居建筑的另一大特点——“美人靠”,绝大多数民居建筑都有这样一个美人靠,苗语叫“嘎息”,美人靠是民间的一种美称,据说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而得名。

“美人靠”栏杆的设置也很有讲究,它由几十个向外隆起的弯牙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组成。

这里敞亮舒适,可凭高远眺,饱览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

其实这里还是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谈古道今以及儿童读书学习嬉戏玩耍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美人靠”的设置是供青年姑娘瞭望唱歌以展示美丽,以便和看上的对家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总之,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苗族民居文化内涵之丰富不言而喻,因为苗族建筑艺术积淀了很多苗族文化成分。

苗家人民平时的生产生活劳动、亲朋聚会、宗教活动等等都在这里进行,而无论文化还是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民族文化有多丰富其建筑文化就有多丰富。

文化也是遗产,苗族民居文化是苗族特有的非常珍贵的遗产,所以应该予以保护和继承。

苗族民居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它与苗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西江千户苗寨因其独特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也正是因为这种聚居形态使得苗族民居形式和文化得以保存得较完好。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苗族人民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不受外来因素影响。

这也正是与湘西苗族最大的不同之处。

湘西苗族(凤凰古镇)并不是一个纯苗族聚居的形态,这里还有土家族、汉族等其他民族。

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苗族特有的民居形式和民居文化就会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继承。

此外,湘西(凤凰古镇)的旅游开发也比西江要快得多,这也导致了凤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破坏相比西江要严重的多。

因此,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文化内涵来说湘西(凤凰古镇)的苗族味越来越淡。

民族聚居形态影响着民居建筑形式与民居文化。

再来看看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是纯苗族聚居地,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

然而,商业行为和旅游开发的发展,都将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民居文化构成威胁,这也是我们的担心所在。

因此,如何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做好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想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要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保护较好的西江千户苗寨其实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由于商业行为,有些建筑的局部装饰选材已不再是传统的,这一小小的变化大大影响了整体的建筑风格,出现了不协调现象。

据当地居民介绍,为了使所有民居建筑保持统一的风格,政府部门对新建的民居给予了干预。

那么对这些相对来说细节方面的东西政府部门是不是也应该给予一点点的干预。

或许有些人不能理解,认为创新是自己的自由,其实不然,对待这些文化遗产,首先我们考虑的是原汁原味地保护与继承,不要急于改变其形态与技艺,只有当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后再去考虑创新才不会变味。

此外,对于我们苗族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来说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知道文化遗产是不可重复的,一去不复返。

拥有时不去珍惜,失去后才追悔已毫无意义。

苗族民居是苗族人民情感意志的寄托,其中凝聚了苗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生活美学情感和文化意识。

苗族建筑是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不管是表面还是内在都能反映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苗族民居文化依赖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和自然土壤,同时苗族民居文化也反映了苗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我们不能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而让苗族传统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和继承苗族传统民居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