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秦汉剖析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先秦、秦汉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 2 特点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例2 [2015· 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 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 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 主题二 从联系角度考查古代小农经济模式与农 本思想 ■ 真题回扣 考向3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例3 [2015· 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 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 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6.(考查点:儒家思想)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 六事。《商君书· 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 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返回目录
第1讲
特 征 线 索 归 纳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 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 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 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 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中国在先秦至秦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现象,该时期的大一统内容也比较复杂,从政治形式到文化形式,都有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治形式、社会形式、宗教信仰、文化形式以及经济形式几方面来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政治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大一统是由君权制度支配的,君主在政治上拥有最高绝对的权利,但君权的实施也受到宪政制度所制约。
先秦至秦朝时期,君权的实行大体等于奴隶制,由君主拥有奴隶。
另一方面,秦朝是百家制度,以百家统治,以开国君为最高统治者。
国家的统治由县官监督,每县有官府,下辖乡里,由乡里官和乡长管理,比先秦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加统一和科学。
社会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长制为主,主要出现了分配制和货币制,家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拥有最高权力,他们有责任管理家庭,为子女安排工作和婚姻。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了土地法,把土地归司马氏,实行地主制度,把这种阶级分开了,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太古宗教,人们以尊奉天地为主要的信仰,认为神的存在是实体的,并认为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人们可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出现。
文化形式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多采用原始创作方式,以诗、词、歌等口头文学为主,它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文化大大改变,书写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科学文化最为显著,书籍出现大量的发表,像《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也相继出现。
经济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货币制开始出现。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经济形式已经开始转型,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支柱,收费也出现,像关税、营税等都是秦朝时期的主要税收。
以上就是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粮食作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家把农业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君主常行“籍田”之礼,村社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以耕垦为安身立命的依托。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
因此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史籍资料皆有反映,并被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阐释,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后屏障,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至秦汉时期得以全面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粮食政策的制定以及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时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虽始见《齐民要术》序,但据张波先生考证,其传言源远流长,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用非常简练的词语概括了粮食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
先秦时期是古代粮食思想萌芽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史籍和政治家、思想家对粮食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可以从《诗经》、《周礼》、《商君书》、《吕氏春秋》等史书中窥见一斑。
先秦与秦汉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

先秦与秦汉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汉语(1)班周树花200908281039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世界的东方,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文化则是中国此后一切思想文化的奠基石。
两个时期的文化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差别。
先秦文化是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而秦汉文化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阶段,中国文化的一切因子都在先秦时代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以及有关哲学的、政治的、自然科学的内容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制度文化全面启动、建立的时期。
两个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则是其文化的最大差别。
儒学由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变为“独尊”之位,即是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理论亲情为其主要特色,是百家学派中的普通一派。
而汉代则是以懂仲舒为代表的“独尊儒术”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根本区别,是有了一整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在先秦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已名存实亡,威权下移至诸侯国手中,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招徕人才。
这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在思想界的代表都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主张,社会上各个不同阶层或阶级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等学派,呈现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各国君主的权相为了国家或一己的利益,也纷纷求贤养士,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秦汉

4.(2011· 福建文综)《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封诸侯王之大也,去三代未远,民之视 听,犹习于封建之旧,而怨秦之孤,故势有所不得遽革 也。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考题
统计
1.(2013· 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 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故易治也。 ”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向2
从历史起因、条件、特点、影响、意义的角度考
查 2013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天津文综: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 2011新课标全国卷: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考题
统计
3.(2013· 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宗法制的衰落 D.井田制的推行 )
考题 统计
展
2013四川文综:分析商代纺织业的发展
2012浙江文综:归纳古代庄园经济的概况 2012海南单科: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3.(2013· 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 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锄、 ( )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通常而言,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先秦两晋时期和秦朝以及其后的两晋秦汉时期。
在这一大一统时期,从先秦到秦朝,两个时期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体变迁、制度和制度的改革、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等。
一、政体变迁从先秦到秦朝,政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制发展到中央集权制,是一个重要的变迁。
先秦时期基本呈现的是各诸侯国的分立模式,政权由诸侯统治,有着较大的权力自由和权利行使的自由,有许多的实行联盟共治和重要互助的政治形式。
而秦朝时期则实行封建制改成了中央集权制,诸侯国被统一,秦始皇建立封建王位,整个中国被秦朝统一,中央政权集权,秦朝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政治,将当时各诸侯国统一成中国一个大帝国。
二、制度及制度改革从先秦到秦朝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制度基本上是依附封建王位的封建制度,有贵族、王族、士百姓等阶层,实行分封、分岗、分地的制度,政治制度以诸侯的封建政治为主,民众的权利比较受限,实行封建制的大一统政治。
而秦朝则基本上是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实行拔封、设置郡县,以及“九藩”制度和“三藩”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政治为主,而且实行了“公元制”和“诸侯制”等管理制度,使中央政治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赋税和科税也出现了,民众的权利有了一定的改善,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
三、文化的发展从先秦到秦朝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儒家文化领域,秦朝时期发展出了“五言”、“五调”、“七韵”、“八股文”等文体,开创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创作;而墨家文化也发展出了“三言、三调”等文体,被定为“德行”制度中的主要文学体裁;而“礼、乐、射、御”等文化也出现了,影响了很多今天的文化形态。
四、经济的发展秦朝时期,从先秦到秦朝,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朝时期,秦朝采取垄断工业和采矿,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水利建设,建立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商业运输的通道,民间经济也出现了私商的势力,经济发展逐渐变得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古代史整体框架(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不同的国情铸就不同的文明。
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古希腊城邦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在专制主义政治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二者的具体表现:
1
第一讲先秦——两汉
阶段特征:社会大转型时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从早期政治制度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经济: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