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历史条件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一)秦汉的大一统: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 ①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③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 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人心向背:长期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渴望统一。 ⑤局部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战国七雄), 为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 (2)主观上: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 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 本人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 的战略策略。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 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 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 让度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 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核心:皇权的至高无上
(2)形成原因
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和封 经济条件: 建地主经济的政治需要。 宗法分封制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 政治条件: 形成的需要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理论基础: 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 历史教训: 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和周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课件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课件

(3)根据史料3概括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封建等级观念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思想等长期存在。 (4)宗法制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找到,请举例说明。 提示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等现 象;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家谱、宗祠、家庙等社会遗存。
史论归纳 一、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家国情怀的源头
(1)政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 族世袭制,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 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 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读史指导 (1)史料1是图片史料,为周代世系略图。解读史料时要把握图片中不同 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信息。
(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等主要围绕王位继承进行争论, 理解“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 不祔姑”是关键。①是指新死者附祭于先祖。 (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②说明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世 的影响还很大。③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密 结合,官制具有浓重的宗法血缘性,“裙带作风”是指因血亲、姻亲和 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政 (1)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治 (2)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郡县制出现,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4)秦朝,完成国家统一,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察举制、刺 史制度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规律:(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 生产关系的形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 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 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4)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5)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 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2)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 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4.视角透视
角度
认识
唯物 史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 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唯物史观
阶级 孔子、老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体的利益,其
史观 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源 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 表 政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
马法律不断演变并得到完善, 现 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形成罗马法律体系。博大而缜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逐渐
密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 ,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5.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一单元先秦、秦汉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自然法” ——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 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 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解析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含义,材料一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 顺应自然……才符合‘道’的精神”“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 而治’”,可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材料一“有圣人、 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虽有军队和法 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体现维护等级差别,否定人定法。
[中外关联]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项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
政治 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结构
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 分立于希腊世界
经济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发展
商品经济发达,农、工、 商并重
政治 制度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 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
微,个别城邦建立较发达 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 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 安定繁荣的局面。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 农业 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 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材料二西方自然法“‘顺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体现主 张顺从自然而生活;“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 体现主张人类彼此平等;“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不符合 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体现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 第二小问原因,老子思想形成的原因从春秋时期政治上的礼崩乐坏、 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两方面分析。西方自然法形成的原因从古希 腊和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两方面

高考历史(通史)大一轮课件:专题二1 第1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高考历史(通史)大一轮课件:专题二1 第1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图解历史】 汉朝设立中外朝制度
核心观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成为决策机构,而原来的 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图画证史】 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核心观点: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加广泛,促进了农 业的进步。
【漫说历史】 “重农抑商”观念
核心观点:传统社会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 轻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5.外戚宦官专权 (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 (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 制朝政。 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 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 力。
三、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农耕技术:在汉代,_牛__耕__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 增;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耦犁和一牛挽犁。 (2)水利工程:汉代关中农民创造“_井__渠__”;东汉王景治理黄 河。
举制)。 识记秦汉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这一时期手
工业、商业的发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的统一
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1)统一六国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专__制__主__义___中__央__集__权__的王朝。 (2)疆拓域展①②北岭方南::北平击定匈岭奴南并,置收郡回河,套实地施区军,事修镇筑守和_长__行城__政和管“理直。道”。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史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 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 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 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 矣。”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 卿制度有何影响。 (2)据史料二分析中朝设置的目的。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可编辑全文

通史复习: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可编辑全文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汉承秦制: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 县制、法律、土地制度、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有所损益: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制、内外朝制度等。
(一)政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 行制度。
秦朝与2.西西周周与政秦朝治政制治制度度的的比比较 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分封制与宗法 形成了建立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 制相联系,以 血缘宗法制度 奴隶制的 西周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血缘关系为基 上的世卿世禄 贵族政治
高度集中

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 郡县制在国家 实行俸禄制度,
一、秦汉时期
3、秦朝的灭亡
①时间:公元前207年 ②原因:暴政
焚书坑儒; 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徭役繁重; 严酷法律。
4、评价秦始皇(回顾古代帝王评价方法)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写道:“这 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 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 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世卿世禄制
官僚政治(郡县制)
皇帝授予
服从上级、皇帝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 相互监视,庞大臃肿 和运转不灵
收入只有俸禄,贪污 受贿就成了官僚政治 的一大特色。
皇帝来任免,人才由察 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二)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控制工商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度 量

(三)文化: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 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 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令”的基础上, 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 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1、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效组织) 民族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
(例如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开创性、 深远)
Hale Waihona Puke 辩证认识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
☆ 高 考 加 油 站
(1)原则:山川形变—秦朝至宋朝 犬牙交错—元朝至清朝 (2)认识: 按山川形变划分行政区域有地理上的 合理性,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和军事防 御,但容易形成地方军事割据的现象; 按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可防止地方 军事割据,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区域间 协调平衡发展,但各区域行省有可能出现 无险可守的形势。
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制度实行时间选拔方式标准局限世官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容易任人3选官用官制度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初军功血缘军功品行孝廉品行门第才学重武轻文2011浙江文综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 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 实,认识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
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 抑商”和“海禁”政策
征,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 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 慢的原因
课前线索必读
公元前2070年夏
时间跨度 朝建立~1840年 鸦片战争前夕 特征 农耕文明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海洋文明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王位世袭制、分封
(1)古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制和宗法制,构成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
方代议制的根源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罗马法律不断演变 并得到完善,形成罗马
(1)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制 度 (2)西方人文精 神的起源
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掌 握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 思想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 古希腊人文精神是近代人文精神的起源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导航】 古代中国 古代西方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 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 海上贸易兴盛, 奴隶制工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 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
民主政治的兴起
与繁荣
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
(2)掌握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
变历程,理解董仲舒新儒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分析明清进 步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儒学发展 的影响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思 表 想 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 流长,对中国乃至世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 苏格拉底都关注社会,
研究人,体现了希腊
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 文主义的本质,古希 腊成为西方人文精神 的发源地



界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 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掌握中国四大发明等主要科技成就,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 术与文学艺术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 贡献
(1)科技成就
(2)梳理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
(2)汉字的起源、演 程,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3)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成 就,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时间断限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 与发展阶段 线 索 政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与发展 1.商周的政治制度 (1)商周实行 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
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的宗法制, 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 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 (1)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 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 (2)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
化 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
汉赋 (3)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
课前线索必读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明确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农业经济
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 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 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 经 济 线 索
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