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题”配套检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局部段落文意的理解、概括和信息筛选、分析能 力。文本答题区间相对集中,从内容来看,先介绍太平府、临江府的不同地理位 置,再讲两府不同的民风民情,最后提出不同的治理策略,可谓实事求是,因地 制宜,一心为民。项经立足太平府“民贫”的特点而采取“身抚循之”的宽缓的 为政之策,着眼临江府“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无休居”的特点而实行“立捕 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的严厉的施政之策,恩威各有侧重,显示了项经的为政 智慧和对百姓的关爱。
③移治临江。临江与袁、筠诸郡接壤也,土寇剽逸,出没其间,民 无休居。公至,悯然曰:“夫临江与太平异也,寇勿击,民勿宁。” 乃立捕诸豪贼百八十人置之法,一郡大治。
(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有删改)
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 分析其原因。
答案: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 重要地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 是由于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严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 护。
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命题角度3 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发另一事件的 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在备考中引起重视。这类题的命题角 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 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 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
答案: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考试(会 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 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 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 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 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 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 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 (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 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

《论语+侍坐》一轮复习检查-【聚焦高考】2025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考点前沿+教考衔接

《论语+侍坐》一轮复习检查-【聚焦高考】2025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考点前沿+教考衔接
(4)(2019·江苏卷)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 氏。(《临川汤先生传》)比:动词,比拟
(5)(2019·浙江卷)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 则子相居恒不铎(《《宗子相集》序)比:动词,等到,及。
5.文言实词积累——方 [教材梳理] (1)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论语·侍坐》)___ (3)方宅十余亩(《归园田居》) ____________ (4)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____________ (5)(屈原)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 _ (6)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登泰山记》) (7)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伶官传序》)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道理,礼义;(2)名词,方圆,纵横; (3)名词,四周, 周围 (4)名词,方向,方位 (5)形容词,正直 (6)名词,方形。 (7) 介词,当,在 (8)副词,正是,正在;
祀祖先的事 ) , 如 会.(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 同.
(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三)阅读9~13段,完成题目。
• “点!尔何如?”
鼓瑟希.( 同“稀”,稀疏 ),铿尔,舍瑟而作.( 起身,站起来 ),①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 同“暮” )春者,春服既.( 已经 )成.( 定 ),②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哂.( 微笑 )之。 •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 (二)阅读5~8段,完成题目。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检测试题+29+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检测试题+29+Word版含答案.doc

2018一轮高考高三语文基础复习检测试题29一、文言字词积累(15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B.今君乃.亡赵走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焉..也吴之民方痛心B.非常..不少变..之谋难于猝发断头置城上,颜色C.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初至北营,抗辞慷慨D.穷饿无聊....为巡船所物色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庶.刘侥幸B.众谓予一行为..士先者..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殆.例送死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人皆得以隶.使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B.日.削月.割草.行露.宿C. 李牧连却.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义.不赂秦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予羁縻不得还B.句读之不知秦人不暇自哀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二、语言文字运用(6分)6.观察下面漫画,回答问题。

(6分)(1)该漫画讽刺了什么现象。

(不超过20字)(2分)(2)以“理论学习”为开头,针对域面内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理论学习(不超过50字)(4分)三、文言文阅读(19分)张益州画像记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

天子曰:“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竟,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1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 11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11文言文阅读0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金石录》后序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不足以享此尤物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测试卷(附答案解析)模块一: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一)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

章和二年,(1)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不然。

(2)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3)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

迷吾,部族首领。

(1)译文:(2)译文:(3)译文:(二)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

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1)“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

数以此非诮高祖。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2)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3)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

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精测卷(1)(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文言文阅读精测卷(1)(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精测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

俄而卫有乱,季羔逃之。

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

”季羔曰:“君子不逾。

”又曰:“彼有窦。

”季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于此有室。

”季羔乃入焉。

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略删减)材料二: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

”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

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

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节选自《列子·仲尼篇》)1.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曩者A君治臣B以法令C先人D后臣E欲F臣之G免也H臣知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怨,指报复仇怨,其中“报”与“捷报频传”的“报”意思不同。

B.私,意谓偏向,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词义不同。

C.居,意谓坐下,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中的“居”词义不同。

D.贰,意谓背叛,有二心,与“且贰于楚也”中的“贰”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羔对犯罪的守门人施行了刖刑,后季羔临难,守门人令他钻狗洞为难他。

B.守门人认为,季羔审理他的案件时既做到了公正执法,又做到了心存不忍。

C.季羔临危不越墙,不钻洞,斯文体面地脱离了险境,律己示人有君子之风。

D.孔子点评学生时赞其所长,亦不避其短,重视学生的德才发展和为人处世。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选材特点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

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

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

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备考建议(1)强化基础,迁移联想。

文言文的命题往往是“选文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应该扎扎实实进行初高中语文教材文言基础尤其是文言实词的梳理与积累,做到熟而能化,联想迁移。

(2)广泛阅读,拓展视野。

加强课外阅读的广度,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历史掌故、政治制度、百家思想,变法革新以及文化习俗、地理沿革等。

(3)聚焦考点,强化训练。

以高考试题为样本,精选类似文章,做到既仿形,又仿神,高效精准,针对训练。

真题试做·考前热身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

孟尝君..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者,此国之利也。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言文练习+4+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文言文练习+4+Word版含答案.doc

一、基础检测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为(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2.指出说法正确有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

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上食埃土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B.物价上涨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车柔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1)(3)(5)(7)B.(1)(2)(5)(6)C.(2)(4)(7)(8)D.(3)(5)(6)(8)5.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雁荡具体而微者。

D.今战士还者不足两万耳。

6.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①车柔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A.①②B.⑤⑦C.④⑥D.②③7.“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假设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g.代词,同“尔”,你,你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________(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________ (4)蟹八跪而二螯________(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 (6)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知识题”配套检测A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贺若敦,代人也。

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

敦少有气干,善骑射。

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

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

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

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

乃言于.太祖。

异.之,授都督。

(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执.刺史田迅以州降(2)虑.事不果(3)愿思全身远.害(4)异.之,授都督参考答案:(1)拘捕(2)担心(3)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执刺史田迅以.州降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B.①沉吟者久之.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①统乃.流涕从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①乃言于.太祖②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选B A项,①介词,率领;②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二者都是衬音节助词,无实义。

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

D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被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

译文:(2)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译文:参考答案:(1)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

[注意:潜,暗中;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敦挺身赴战”为省略句,应为“敦挺身(与之)赴战”](2)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注意:唯,仅)参考译文:贺若敦,是代地人。

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

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率领州人归降,赐爵为当亭县公。

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善长骑马射箭。

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没有结果,思虑了很长时间。

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

”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

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

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

”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

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

独孤信告诉了太祖。

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任都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蔡泽乃西.入秦(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3)则揖.范雎(4)及见之,又倨.(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参考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使动用法,使……窘迫(3)名词作动词,作揖(4)倨傲(5)诡辩(6)怨恨(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子犯请击之.B.①其卒然亦可愿与.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①岂不期于.成全邪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①乃.延入坐,为上客②遂乃.研核阴阳解析:选D 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代指秦军。

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和、跟、同。

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与、和。

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注意: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注意:“何为不可”为宾语前置句;固,本来;“……者,……也”表判断)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

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

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

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

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

幼孤。

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

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

不妄.交游。

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

栖筠请皆彻毁。

魁然有宰相望.。

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

岁旱,民多死徙。

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

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

以治行进光禄大夫。

人为刻石颂德。

(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庄重寡言,体貌轩特.(2)不妄.交游(3)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4)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5)魁然有宰相望.(6)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7)栖筠为浚.渠(8)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参考答案:(1)杰出,与众不同(2)胡乱(3)依靠(4)拦截(5)动词用作名词,声望(6)嫉妒(7)疏通(8)丰收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世为.赵人②为.击破沛公军B.①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②黑质而.白章C.①且.百所②不出,火且.尽D.①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②之.二虫又何知解析:选C A项,①判断动词,是;②介词,替。

B项,①连词,表转折,但;②连词,表并列。

C项,皆为副词,将近。

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

译文:(2)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

以治行进光禄大夫。

人为刻石颂德。

译文:参考答案:(1)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

(注意:宿,长久、长期;累年,长年;“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为省略句式)(2)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每个人都得到鼓励。

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

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注意:堂,名词作状语,在堂上;示,给……看;劝,鼓励;“乃大起学校”“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皆为省略句)参考译文: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

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

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

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

他不胡乱结交朋友。

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

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

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

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

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

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

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

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

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

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每个人都得到鼓励。

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

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B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胥鼎,字和之,尚书右丞持国之子也。

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入官以能称,累迁大理丞。

承安二年,持国卒,去官。

四年,尚书省起复为著作郎。

上曰:“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为人甚干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