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气候图表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世界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变化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张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看到哪些不同的颜色或图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简要介绍气候的概念,即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引出本课主题——《世界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初步感知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启发式的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气候类型的识别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图(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强调气候类型命名的依据,如热带雨林气候因其高温多雨而得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气候类型图,讨论并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点,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气候类型的识别方法,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行为:•再次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并尝试分析其分布规律。

•强调气候分布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规律。

过程点评:•通过地图标注和规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气候分布规律的理解,提高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教师行为:•选取一两个典型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详细讲解其形成原因,涉及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因素。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中国地理》——第四课《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师姓名:张老师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1课时5. 日期:2021年10月25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2.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张老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并解释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的关系。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张老师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发布等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 案例分析张老师以“城市规划”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张老师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一张家乡地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合理:张老师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改进措施1.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初一地理听课记录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初一英语听课记录》授课教师:李春梅学生:初一《3》班授课内容:Module 11 Until 1 Body Language授课时间:2015年6月5日上午第三节课前板书Module 11 Until 1 Body LanguageTeaching procedureBefore class11.The teacher divides the class into 2 teams.During class:1. Learn the new words according to picture.2. Read the words after the teacher.3.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 about the greet ways of different countries.4. Show time: choose the note and act out it.5. Match the picture and write down the number.6. Listen and match the picture with the nationality.7. Finish the chart.8.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9. Translate the words into English.10. Listen and read loudly after the tape.11. Practice in pairs.HomeworkRead and complete the table with the contest form of thewords from the box.听课反思1. 板书工整。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主要的语言种类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类型、教义及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尊重与理解,培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标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区域,每种颜色代表一种主要语言或宗教的分布范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地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尝试猜测不同颜色的意义,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启发性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新课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世界的语言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几种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并展示每种语言的分布区域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言的分布特点,如为何某些语言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分布区域图,并尝试总结每种语言的分布特点。

•分组讨论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要语言的分布特点,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二、世界的宗教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展示不同宗教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教堂、清真寺、寺庙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图片,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色。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授课教师:xx科目:语文听课时间:xx课时听讲课题:蜜蜂指路听课地点:xx班级听讲记录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蜜蜂怎样可以指路呢?恳请同学们念课文。

阐明课题:“指路”就是什么意思(开路)二、自学生字新词⑴读准生字的读音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景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韵头课文:课文主要谈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倍增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王莎莎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遣去找他的人无此,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听讲评析课堂中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中,要把指导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授课教师:xxx科目:语文听课时间:xx课时听讲课题:生命的药方听课地点:xx班级听讲记录[由整理]一、情境导入师:今日我们研习的课文里面也存有一个xx病患者。

患者的名字叫做德诺,他才十岁。

德诺找出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使我们一齐来到课文《生命的药方》(出具课题)二、通读,初次感悟问题找出“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念明白的?念课文,建议:把语句念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①读准字音②读懂词语2、想一想课文中找出的“生命的药方”就是什么?3、交流板书:快乐、友情“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

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欢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三、引经据典课文,深入细致体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道德诺一生最小的病其实就是寂寞呢?恳请同学们韵头课文,至文中回去找出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造血(xuè)意外染上了xx病,伙伴们全都躲藏着他。

(1)指名读。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一、课程概述本次七年级地理课程主要探讨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以及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地理意识。

二、课程重点1、地球结构: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并使用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地貌特征:在课堂上,老师对地球的海陆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貌的形成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陆地与海洋:老师通过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三、课程亮点1、互动讨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实地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山区和河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地貌的特征,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教学: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课程反思1、需要加强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以免学生产生困惑。

2、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3、应安排更多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个人感悟通过这次地理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地理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建议与展望1、建议学校增加地理课程的课时,以便教师更全面地讲解地理知识。

2、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展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地理知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环境,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次七年级地理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听课记录;时间:XX年X月X日地点:XX中学初一(1)班科目:地理中图版教学内容:经线纬线课前准备: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主讲人:何佩琼听课人:罗海燕复习(读书1分钟左右),课前五分钟(学生自觉上台讲新闻)(复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做一个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指导学生正确放置地球仪后边指边引导学生回答:转动的轴叫()上面的点叫()下面的点叫()中间最大的周长叫()。

又如何表示地球的大小呢?(学生回答: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观察活动教师边问,学生边答。

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再找到喜马拉牙雅山,再仔细看地球仪上有文字、数字等。

(提问)地球仪上还有许多线,这些线叫什么呢?(学生回答:经线纬线,横的是纬线,竖的是经线)(提问)我们如何描述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一条的纬线,就是赤道。

(学生回答:纬线与地轴垂直)(提问)地球仪上的纬线只有一条吗?无数条。

(提问)如何区分?(学生回答五花八门)](讲述)我们只要给它标度数就可以了,南极点北极点定为90°,赤道定为0°,除了赤道同一度数的有两条,怎么区分呢?(学生回答)(讲述)我们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北纬标识为N,南纬标为S,(练习)如何写出南纬30°?(学生反应很热烈,积极举手)(小结)英文写在后,写成30°S.(练习)写出北纬60°.■观察活动:南北回归线和赤道这三条虚线。

(提示去极点要准备棉衣,去赤道地区要准备夏装)(讲述)我们把地球不同纬度分成了高中低纬。

(展示)用图片示意高中低纬的范围。

(讲述)经线确定,也是先确定一条本初子午线,再确定其它的经线。

我们确定哪一条为经线中的“大哥大”呢?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听课记录;时间:XX年X月X日地点:XX中学初一(1)班科目:地理中图版教学内容:经线纬线课前准备: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主讲人:何佩琼听课人:罗海燕复习(读书1分钟左右),课前五分钟(学生自觉上台讲新闻)(复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做一个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本学期的地理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加深了解。

老师通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这个学期内对地理课程的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地理学科的介绍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理学科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随后,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理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

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椭球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规律。

老师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等现象,使学生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节课: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并引导学生们讨论了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水圈的分布和循环规律。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生物的影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

第四节课: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地图绘制,学生们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现象。

第五节课:地球的人口和城市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剖析,学生们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规律和城市化的影响有了深入了解,认识到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地球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第六节课:地球的环境问题老师介绍了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

通过多种资源展示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听课科目:地理
听课时间:2014年12月2日第一节
听课班级:凯里十中初二(3)班
任课教师:杨勇林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
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温和多雨②阴雨绵绵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