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质量
婚姻情况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稳定与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婚姻家庭状况,本报告从婚姻登记数据、婚姻质量、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参考。
二、婚姻登记数据1. 婚姻登记数量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947.1万对,较2018年增长5.1%。
其中,城镇地区结婚登记人数为630.6万对,占比66.6%;农村地区结婚登记人数为316.5万对,占比33.4%。
2. 婚龄分布从婚龄分布来看,我国结婚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5-29岁年龄段结婚人数最多,占比达到40.6%。
其次是30-34岁年龄段,占比为21.7%。
三、婚姻质量1. 婚姻满意度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婚人群婚姻满意度较高。
其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0.2%和60.4%,不满意的比例仅为9.4%。
2. 婚姻稳定性我国婚姻稳定性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446.1万对,较2018年增长7.6%。
其中,城镇地区离婚登记人数为282.3万对,占比63.5%;农村地区离婚登记人数为163.8万对,占比36.5%。
四、婚姻家庭观念1. 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婚姻观念逐渐转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婚姻质量,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
同时,婚恋观念趋于理性,恋爱、婚姻观念逐渐从“门当户对”转向“情投意合”。
2.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方面,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仍然占据主流。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关爱子女等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家庭与个人关系逐渐平衡。
五、结论总体来看,我国婚姻家庭状况良好,婚姻登记数量稳定增长,婚姻质量较高,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转变。
然而,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离婚现象,以及婚恋观念、家庭观念等方面的矛盾。
婚姻法制度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

婚姻法制度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第一章绪论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而法律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此,婚姻法制度是对婚姻关系进行调节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婚姻法制度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第二章婚姻法制度的制定及演变2.1 婚姻法的历史与演进2.2 婚姻法制度的现状第三章婚姻法制度对婚姻质量的影响3.1 婚姻法规定与婚姻质量3.2 婚姻法规定与婚姻稳定性3.3 婚姻法规定与家庭暴力防止第四章婚姻法制度不足及其改进4.1 婚姻法制度存在的问题4.2 婚姻法制度的改进建议第五章结论本研究表明,婚姻法制度具有促进婚姻质量和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婚姻法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章婚姻法制度的制定及演变2.1 婚姻法的历史与演进婚姻法包含了对于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
早在古代,婚姻就已经成为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法也不断地进行了演进和修改。
在中国的婚姻法历史中,最早的婚姻法是《礼记》、《尚书》等文献中的婚姻规定。
明清时期,婚姻的制度逐渐形成,成为了具有明确规则的社会结构。
但是这些婚姻法规定都距离现代婚姻法律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第一部婚姻法也出台了。
198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001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实施。
2.2 婚姻法制度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婚姻法制度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现如今,婚姻法制度包括了婚姻登记、夫妻财产制度、离婚等多个方面。
在婚姻登记方面,各地区都有不同的规定。
大多数地区需要夫妻双方到婚姻登记处进行登记。
而在离婚方面,婚姻法规定了可以依法离婚的情况,而且还规定了离婚之前必须进行协商。
第三章婚姻法制度对婚姻质量的影响3.1 婚姻法规定与婚姻质量法律对于婚姻关系的规制可以促进婚姻关系的和睦和互不侵犯。
婚姻法对婚姻质量的促进作用,在于以下方面:1. 婚姻财产约定婚姻法规定了夫妻在婚前、婚后所持有的个人财产和共同财产的结构。
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单位之一,而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一直备受关注。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之间的婚姻质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
父母之间的婚姻质量直接影响着家庭氛围和孩子的行为、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当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时,孩子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因此,家庭中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1. 父母之间的冲突程度父母之间的冲突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之间频繁的争吵、冲突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展。
因此,父母之间的冲突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支持,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反,如果父母之间相互支持、理解,那么孩子就会感到家庭的温馨和和谐,心理健康也会得到良好的促进。
3.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中是否有爱、和睦的氛围,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中存在着紧张、冷漠的氛围,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提升父母婚姻质量,促进孩子心理健康1. 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夫妻之间的沟通是维系婚姻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真诚、坦率的沟通,夫妻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情感,互相支持和理解。
从而提升婚姻质量,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2. 共同育儿共同育儿是夫妻之间增进感情、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方式之一。
什么是高质量的婚姻

什么是高质量的婚姻高质量的婚姻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保持着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并通过积极沟通、共同目标和相互扶持来建立健康、稳定和幸福的婚姻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来阐述高质量婚姻的特征和实践导向结论。
首先,为了建立高质量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这意味着不仅要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边界,还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决策。
例如,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在做出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这样的行为可以建立起夫妻间的信任和尊重,进而促进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
其次,积极沟通是建立高质量婚姻关系的关键。
夫妻双方应该学会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不满或不快时,可以用“我觉得”或“我需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责备对方。
另外,夫妻双方还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意见。
通过积极的沟通,夫妻双方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共同目标是高质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妻双方应该共同制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
例如,夫妻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家庭目标,如购买房屋、养育子女、度过退休生活等。
通过共同目标的设定和努力,夫妻双方可以更好地合作和支持对方,增强夫妻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相互扶持是高质量婚姻的重要特征之一。
夫妻双方应该相互支持和鼓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共同克服困难。
例如,在一个人遭遇工作压力或生活困难时,另一方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际上的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通过相互扶持,夫妻双方可以建立起更为牢固的婚姻基础,增进夫妻间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婚姻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保持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并通过积极沟通、共同目标和相互扶持来建立健康、稳定和幸福的婚姻关系。
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对于建立高质量的婚姻关系的重要性。
婚姻质量

婚姻质量:我国学者研究成果及其启示钟欣诗(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基础部,广东广州510830)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婚姻质量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了婚姻质量的定义、婚姻质量的测量、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特定群体的婚姻质量研究等等。
总结了研究得到的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从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婚姻质量研究成果启示一、婚姻质量的定义关于婚姻质量这一词,最早是1929年美国社会学者Hamilton提出“婚姻调适”这一词,后来Klein在1973年提议采用“婚姻质量”取代“婚姻调适”这一概念。
中国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研究。
国外和国内分别对婚姻质量有不同的定义。
国外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个人感觉(individual feelings)学派和婚姻调适学派两种。
第一种,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而第二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
[1]国内学术界关于婚姻质量的定义上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婚姻质量视为一个总括性的指标;另一种则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混合性的概念。
持混合性看法的学者认为,婚姻质量犹如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它涵盖了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等方面。
从概括性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则是把婚姻质量这个气球放完气,仅剩下一个空壳,认为对婚姻关系的描述和对婚姻关系的评估不能混为一谈,婚姻质量的定义主要侧重于已婚夫妇对自己婚姻关系的总体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2]二、婚姻质量的测量中国学者在研究婚姻质量这样课题时,很多都运用外国现成的量表,部分学者会自编量表或改编量表来做研究。
贾黎斋在婚姻态度量表(MAS)的编制及其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中,自编了婚姻态度量表(MAS),信度与效度检验中,使用14个项目的初步量表对全国1450名已婚者(成对夫妻)进行测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其系数为0. 860( p< 0. 001),婚姻准备态度因子系数为0.859(p < 0.001),家庭关系态度因子系数为0.773(p< 0.001),婚姻控制态度因子系数为0.690(p< 0.001)。
情绪调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情绪调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对夫妻双方和整个家庭都至关重要。
而情绪调节在维持健康婚姻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希望能为夫妻关系的幸福和稳定提供一些启示。
情绪调节是一个人在应对情感体验、调整情感表达和应对挫折困难时的能力。
在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情绪调节能力直接关联着他们之间的交流、冲突处理和满意度。
首先,情绪调节对夫妻的交流至关重要。
夫妻之间的交流质量直接影响着婚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情绪化的沟通中,导致争吵和误解。
然而,夫妻双方若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提高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效果。
其次,情绪调节对夫妻处理冲突的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争吵,关键是他们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这些冲突。
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的夫妻可能更容易陷入冲突的恶性循环中,难以冷静思考和解决问题。
然而,夫妻若能够在冲突发生时保持冷静并运用情绪调节策略,例如积极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以及表达自己的需求,就能够有效地化解冲突,增强婚姻的稳定性和建设性。
此外,情绪调节对夫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夫妻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更有可能维持一种持久的幸福感。
相反,情绪不稳定、焦虑或抑郁的夫妻面临更高的离婚风险。
因此,夫妻双方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培养乐观的心态,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婚姻氛围。
现实生活中,情绪调节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有益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夫妻共同维持健康婚姻至关重要: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
夫妻双方应该尽量了解自己的情绪,包括情绪的触发原因、表达方式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认识自己的情绪,夫妻可以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它们。
其次,提高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夫妻可以通过参加情绪管理培训、阅读相关书籍或寻求专业帮助,学习和提高情绪调节的技巧和策略。
五个提升婚姻质量的秘诀

五个提升婚姻质量的秘诀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合同之一,需要双方的持久努力和不断的磨合才能走向美满和谐。
下面将为大家分享五个提升婚姻质量的秘诀,帮助夫妻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同创造幸福的家庭。
第一,坦诚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夫妻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
夫妻应该相互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都应该及时沟通,鼓励对方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双方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以达到心灵的契合。
第二,互相尊重。
尊重是夫妻之间建立长久关系的基础。
夫妻应该相互独立、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思想、感受和决定。
不论事关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策。
在言语行为上也要避免伤害对方的尊严,建立起夫妻间相互尊重的友爱关系。
第三,共同成长。
夫妻应该携手共同成长,相互支持和鼓励对方发展个人潜力。
无论是事业上的进步还是个人爱好的培养,夫妻应该共同努力,互相促进对方的成长和进步。
共同成长可以拉近夫妻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第四,培养共同兴趣。
夫妻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丰富婚姻生活。
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学习一门新的技能、一起去旅行、一起参加体育运动等等。
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可以增加互动的机会,减少冷漠和疏离感。
第五,保持热情和浪漫。
婚姻需要激情和浪漫的滋养,夫妻间要用心保持对对方的热情和浪漫。
可以定期为对方制造惊喜和礼物,也可以偶尔安排一些浪漫的约会,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热情和浪漫可以让婚姻充满活力,增加夫妻之间的情感和默契。
总之,提升婚姻质量需要夫妻双方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坦诚沟通、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培养共同兴趣以及保持热情和浪漫是建立良好婚姻关系的关键。
希望每对夫妻都能够在这些秘诀的指引下,共同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婚姻质量论文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论文题目:从“金婚”到“裸婚”的深层探析参赛队员:岳佳佳翟佳羽张晓宇指导老师:谢敬参赛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提交日期:二零一零年六月婚姻质量调查实证研究并蒂芙蓉到劳燕分飞的缘由探析岳佳佳翟佳羽张晓宇(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08统计班)摘要:文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测量了保定的婚姻质量情况。
通过描述统计,得出保定人在婚姻满意度和过分理想化两个维度上得分偏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的概率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婚姻质量可分为普通型、良好型、独立型和敏感型四种不同类型。
由此为当前离婚率迅速上升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婚姻质量提高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研究表明:婚姻质量的测量工具较多;社会阶层较高者、婚前感情基础较好、婚后一致性又较强的夫妻婚姻质量相对较高;婚龄与婚姻质量呈“U”字形曲线相关;感情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变量呈负相关;结婚年数和婚姻满意度之间其实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夫妻共同参与休闲活动有助于增加婚姻的满意度;婚姻质量越高,婴儿发育越好。
结论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较多,如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婚龄、夫妻休闲活动等。
关键词:婚姻质量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线性结构方程模型Abstract: Using the rural and urban samples from Baoding city Hebei province, we analyzed the marital quality.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We can know that the scores of the marital satisfactory and the undue idealization of Baoding city are lower than others. The conclusive mode which built by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analysis of OLS about educational level一、问题的提出1、源远流长的姻缘——婚姻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质量:我国学者研究成果及其启示一、婚姻质量的定义关于婚姻质量这一词,最早是1929年美国社会学者Hamilton提出“婚姻调适”这一词,后来Klein在1973年提议采用“婚姻质量”取代“婚姻调适”这一概念。
中国学者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研究。
国外和国内分别对婚姻质量有不同的定义。
国外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个人感觉(individual feelings)学派和婚姻调适学派两种。
第一种,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而第二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
[1]国内学术界关于婚姻质量的定义上持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婚姻质量视为一个总括性的指标;另一种则是把它看成是一个混合性的概念。
持混合性看法的学者认为,婚姻质量犹如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它涵盖了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等方面。
从概括性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则是把婚姻质量这个气球放完气,仅剩下一个空壳,认为对婚姻关系的描述和对婚姻关系的评估不能混为一谈,婚姻质量的定义主要侧重于已婚夫妇对自己婚姻关系的总体性的、综合性的评价。
[2]二、婚姻质量的测量中国学者在研究婚姻质量这样课题时,很多都运用外国现成的量表,部分学者会自编量表或改编量表来做研究。
贾黎斋在婚姻态度量表(MAS)的编制及其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中,自编了婚姻态度量表(MAS),信度与效度检验中,使用14个项目的初步量表对全国1450名已婚者(成对夫妻)进行测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其系数为0. 860( p< 0. 001),婚姻准备态度因子系数为0.859(p < 0.001),家庭关系态度因子系数为0.773(p< 0.001),婚姻控制态度因子系数为0.690(p< 0.001)。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婚姻态度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3]其问题如表1所示:贾黎斋、赵秋民和王宇中于2007年研究中年夫妻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婚姻质量时,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婚姻质量问卷对255对中年夫妻进行了婚姻质量与心理症状关系的调查和分析。
夫妻的SCL-90各因子与其婚姻质量的相关性有如下指标:⑴“结婚时美满度”⑵“结婚时稳定性”⑶“结婚时性生活”⑷“现在的美满度”⑸“现在的稳定性”⑹“现在的性生活”甄宏丽和胡佩诚在对婚姻质量进行测量时,使用的方法是:⑴“访谈提纲”(对婚姻的总体感受、对夫妻间的沟通交流满意度、对丈夫或妻子的性格特点了解程度、离婚的最主要原因)⑵“深入访谈”⑶“量表调查”(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中的偏见量表)王厚亮等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工具,随机调查已婚育龄妇女。
以婚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自变量有多个,分为A、B、C三组。
A组:⑴“年龄”⑵“婚龄”⑶“经济福利满意度”⑷“积极应对方式”⑸“N标准分”⑹“客观社会支持”⑺“负性生活事件频数”B组:⑴“N标准分”⑵“积极应对方式”⑶“P标准分”⑷“社会支持利用度”C组:⑴“社会支持总分”⑵“主观社会支持分”⑶“客观社会支持”⑷“P标准分”⑸“N标准分”⑹“E标准分”⑺“婚龄”王德明等人在研究婚姻质量与个性的关系时,抽取109对(208人)新婚夫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109人,婚前采用艾森克个性测试,婚后两年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测试。
研究分别对“个性与婚姻质量”做相关分析、“内外向特征不同与婚姻质量”和“情绪稳定性不同组合与婚姻质量”做比较分析。
张耀方和方晓义研究城市新婚夫妻自我情绪调节困难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时,在符合研究被试条件的周围人中征求自愿参与的被试和以“新婚成长营”形式向社会公开招募,通过两种方式征求被试。
其中有88对夫妻问卷有效。
研究选取两种问卷,一是自我情绪调节困难问卷,Gratz和Roemer的情绪管理困难问卷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四个分问卷,拒绝接受情绪反应(6题)、情绪干扰目标定向行为(5题)、冲动控制困难(6题)和缺乏情绪调节策略(8题)作为本研究测量个体自我情绪调节困难的问卷。
在本研究中,调整后问卷的模型主要拟合系数为χ²=258.564,df =146,χ²/df =1.771,IFI =0.928,NNFI =0.915,CFI=0.927,RMSEA=0.066,且所有题目的路径系数均在0.40以上,且总体数据的一致性系数为0.89,丈夫数据的一致性系数为0.91,妻子数据的一致性系数为0.87;二是Spanier等人1976 年编制的夫妻双向适应量表(DAS)测量新婚夫妻婚姻质量。
研究发现该量表在中国夫妻群体中具有良好的效度与信度。
[8]在夫妻应对方式与其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中,贾黎斋、王中杰、王宇中和莫华敏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定被试的应对方式,全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还有王宇中等人编制的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强调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是婚姻质量的主要指标。
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婚姻质量总分和3个分量表分,3个分量表是: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和夫妻冲突。
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89,与Olson总分和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总分的效标关联效度分别为0.670和0.658。
[10]刘学俊等人对离婚者婚姻质量的调查,选取Olson的婚姻质量问卷。
它有11个因子:⑴“理想化”⑵“婚姻满意度”⑶“性格的相容性”⑷“夫妻交流”⑸“解决冲突的方式”⑹“经济安排”⑺“业余活动”⑻“性生活”⑼“子女与婚姻”⑽“与亲友的关系”⑾“角色的平等性”测量用离婚组和对照组做对比,对比各因子对离婚组和对照组的相关。
对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患者婚姻质量研究,王莹和李建明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还有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龄、职业、共同居住者、家庭人均收入、病程、诊断疾病、医疗付款方式、家族史、治疗药物和疾病相关资料。
由以上的方法看来,中国婚姻质量的度量研究在创造出许多度量方法。
中国学者采用的测量量表主要选取国外的量表,特别是Olson婚姻质量问卷,也结合其他问卷,如艾森克个性问卷、SCL-90量表、夫妻双向适应量表(DAS)等,还有研究者自制问卷。
但是采用国外的量表,难免会出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受测者对于问题作答时有不同的标准和想法,从而使测量有偏差。
三、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贾黎斋编制的婚姻态度量表(MAS),和研究表明,性别和年龄无交互作用,不同年龄段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年龄这一因素对婚姻态度无影响。
性别分组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性别是影响婚姻态度的重要因素。
婚姻态度与婚姻质量高度相关,表明婚姻态度与婚姻质量有密切联系。
[3]郭霞等人提出了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5种:综合模型、时间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工作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社会角色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休闲方式与质量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婚姻关系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是70年代后期由格林和刘易斯(L ew is and Spanier, 1979)等学者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影响婚姻质量的3个直接因素分别是当事人的社会及个人资源、对生活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这3个因素都和婚姻质量呈正相关。
而时间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家庭周期、结婚年数和年龄的研究。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年龄对大多数夫妻关系满意度指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力不是很显著,而且各变量的年龄变化趋势大多不是线型和有规律的,其中仅“感情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变量呈负相关。
工作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析妻子就业状况对婚姻满意度的实际影响,包括工作或不工作,全职工作和非全职工作的比较。
工作家庭冲突突预示着绝望、抑郁、更差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压力增加等,还会对人们的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及工作生活质量等带来消极影响。
在中年夫妻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婚姻质量的相关分析中,贾黎斋等人发现夫妻在SCL-90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睡眠4个因子的差异表现显著;夫妻的心理症状水平(SCL- 90部分因子分及总分)与自述的婚姻质量(美满度、稳定度和性满足度)分别呈负相关;心理健康仅与自评的婚姻幸福度有关。
甄宏丽和胡佩诚研究婚姻质量与个性偏见的关系,发现离婚夫妻和在婚夫妻双方都至少有一人偏见的个性特点表现的较为明显。
几乎每对夫妻都对其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十分满意,特别是离婚夫妻。
这种不满意往往在个性偏见一方的表述中更加突出,他们会抱怨对方不够理解自己。
在婚夫妻组中,虽然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有偏见的个性,但关键是他们找到了彼此能接受的相处方式,因而维持了婚姻的稳定。
而离婚夫妻组,虽然他们表现出来的离婚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彼此能接受的相处方式,因而无法维系婚姻的稳定。
张耀方和方晓义研究城市新婚夫妻自我情绪调节困难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显示丈夫和妻子在自我情绪调节困难(拒绝情绪反应、情绪干扰行为和冲动控制困难)上无显著差异,只在缺乏情绪调节策略一项上存在显著正相关。
妻子报告的夫妻一致性要显著高于丈夫的报告,在婚姻质量其它维度以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此研究发现处于新婚阶段的夫妻具有较高的婚姻质量,新婚夫妻的自我情绪调节困难能负向预测自身和伴侣的婚姻质量。
张锦涛等人的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的研究中,丈夫、妻子感知的建设性沟通与其配偶感知的婚姻质量呈正相关;而丈夫、妻子感知到的双方回避、要求/回避沟通则与配偶的婚姻质量呈负相关,除了丈夫感知到的要求/回避沟通与妻子感知的婚姻质量的4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未显著外,丈夫、妻子感知到的消极沟通都与配偶的显著负相关。
在个性、婚姻动因与婚姻质量相关分析的研究中,程灶火等人得到如下结果:在个性特质与婚姻质量的相关方面,无论是总体还是男女样本,婚姻质量的各个因子和婚姻总分都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掩饰性呈显著正相关;婚姻动因与婚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无论是总样本还是男女样本,人际情感与婚姻质量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物质经济、家庭社会和自身方面与婚姻质量各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离婚者婚姻质量的调查分析,刘学俊等人发现,离婚组与对照组婚姻质量各因子统计结果中,离婚者的理想化因子、婚姻的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和业余活动都较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说明离婚者对上述的因子都有负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