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古生代大地构造分区图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内蒙区域地层

2区域地质背景2.1 区域地层研究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中元古代白云鄂博群、上志留统地层、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上侏罗统张家口组、下白垩统巴彦花组、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
现将地层系统列于表2-1,并按照由新到老的顺序分述于后。
表2-1 区域地层表Table 2-1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1)第四系①中—下更新统:主要为灰白色砂砾层及浅黄绿色细砂层,厚度15m左右。
上界被全新统覆盖,下界与上新统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地貌上形成高平台。
②全新统:沉积类型分为冲积、风积、湖积、冲洪积、残坡积五种成因类型。
主要为砂砾层、砂层、淤泥层、含砾细砂层等。
厚度常在数米至10余米,闪电河的冲积层最厚可达150m左右。
(2)新近系上新统分布于大面积的低洼地,仅在冲沟和井下才能见到露头。
岩性主要为砖红色含钙质结核的泥岩及粘土岩,可见古脊椎动物化石。
与下伏巴彦花组不整合接触,厚度小于150m。
(3)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地表未见出露,据钻探资料,在闪电河断陷和哈毕嘎凹陷的深部均有此地层。
上段主要为粉砂岩夹七个煤组,含植物、叶肢蚧和鱼类化石。
下段主要为砂砾岩、页岩夹三个煤组,厚度大于220m,与张家口组呈不整合接触。
(4)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分布于宝昌火山断陷盆地及其它大小不等的盆地中。
下部主要为流纹岩、粗面岩及凝灰角砾岩,中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粗安岩。
上部主要为流纹岩、珍珠岩及凝灰岩、凝灰角砾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2217m。
(5)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和额里图组出露于矿区以北约10km的额里图牧场附近,岩性主要为不等粒岩屑砂岩、含砾中粗粒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岩屑晶屑凝灰岩及粉砂质凝灰岩等,含蜓类、珊瑚、腕足、双壳类及植物化石。
厚度大于1846m。
(6)石炭系上统阿木山组出露在矿区以北约50km的正镶白旗大西庙附近及矿区以东约40km的正蓝旗五七军马场附近。
主要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上部夹灰岩,产丰富的腕足及蜓化石。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
中国大陆是一个拼合的大陆(图1).中国海陆大地构造经历了五幕演化史:①前寒武纪,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陆核先后在大洋中形成,经过稳化,逐步向稳定的块体(Craton)过渡;
②古生代期间,上述块体逐渐拼合,其结合带呈横向分布: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海水随之退出,形成中国大陆的雏形;这三条横向结合带之间,有广泛海相碳酸盐岩分布;③中生代开始,羌塘地体自南大陆漂移而来,与塔里木碰撞(T3-J1),冈底斯依次又与羌塘碰撞(J3-K1),随后又有印度与冈底斯的缝合(K2-E23),从而出现印支、燕山、喜玛拉雅三期造山运动,特提斯洋启闭,使中国西部在强烈挤压改造之中,地壳增厚,其界线为贺兰山—龙门山;
④新生代开始,在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之后,东部发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聚敛,使中国东部及海域出现拉张应力场,地壳自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向东减薄,并形成一系列陆相碎屑岩断陷盆地;
⑤晚渐新世以来,菲律宾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出现琉球海沟—琉球群岛—冲绳海槽的沟一弧一盆系,以致中国东部及海域沉降,使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普遍堆积起较厚的区域盖层.
1/ 1。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上古生界主编: 何自新副主编: 杨华张文正照片说明:南珺祥审核: 杨华张文正×××出版社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为主,沉积厚度达600~1700m,碎屑岩储层十分发育,但以低渗特低渗为主要储集特征,孔隙度普遍小于12%,渗透率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3μm2。
该区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有两种基本的岩石类型,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
由于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之后相对长期稳定的持续下沉,储层成岩作用以致密化的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高岭石的充填胶结作用等形成了低渗特低渗的天然气储集层。
石英砂岩以压实压溶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高岭石的充填作用为主,而岩屑砂岩则由于含有大量的千枚岩、泥板岩等软岩屑,压实作用使软岩屑强烈变形,充填孔隙,无可见大孔隙,孔隙度一般小于4%。
当然,该区上古生界储层局部存在着相对优质储层,如榆林地区山2储层、苏里格地区盒8储层等,变质岩、喷发岩岩屑中的可溶性组分、凝灰质、长石等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岩屑、凝灰质高岭石化为储层提供了较多的晶间孔及微孔,同时,上述地区粒间孔较发育,为储层中可溶性组分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流体流动的空间和渗流通道。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研究、评价及有利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图册以微观照片如铸体照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为主,结合X衍射、压汞、能谱分析、稳态法相渗透率等并附以岩芯照片、野外露头照片,结合沉积相等,主要阐述了上古生界主要储层段碎屑组分、成岩特征、填隙物特征、孔隙组合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
本图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论述;第二部分对储层的岩石类型、碎屑组分特征、填隙物特征及结构构造等从纵向、横向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两类最主要储集岩成岩特征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本书的重点,从平面上、纵向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物性等特征把储层孔隙结构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对该区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
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
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
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
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
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呼伦贝尔各土壤类型形态及景观图片(八十年代)

呼伦贝尔各土壤类型形态及景观图片(八十年代)徐金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人作为呼伦贝尔盟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负责人,在工作期间和工作之余,拍摄了部分呼伦贝尔各土壤类型剖面形态和环境景观照片,并记录了拍摄地点和时间,这些图片反映了当年呼伦贝尔各土壤类型形态和分布,对研究土壤分类、环境变化,特别是需要历史对照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受当时拍摄条件、冲洗条件限制(当时没有数码照片),有一定偏差,质量不稳定。
为了保持原始状态,原则上不做后期修正加工,请阅读时考虑质量因素。
一、森林土壤(一)棕色针叶林土(土类)1、棕色针叶林土(亚类)棕色针叶林土(生草类型)分布于针叶林林间空地,火烧和采伐迹地,地表枯枝落叶层已被草本植物取代。
典型的棕色针叶林土景观:2、灰化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剖面A1 层之下可见明显灰化层。
灰化棕色针叶林土景观,植被为落叶松偃松林:(二)暗棕壤(土类)1、暗棕壤(亚类)暗棕壤景观为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相当一部分已被垦为耕地。
发育在酸性结晶岩坡积物母质上的暗棕壤,缓坡,耕地。
右图是灌木林下,残坡积物母质。
2、灰化暗棕壤3、白浆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发育在暗棕壤区平缓丘陵(漫岗),有明显的白浆化层,其下为粘重土层。
4、草甸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发育在暗棕壤区河谷阶地或山间谷地,地势平缓,地下水位3-5米,土体可见铁锰结核和绣纹绣斑。
腐殖质层深厚。
(三)灰色森林土1、暗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坡森林草原地带阔叶林下,分布于阴坡,常于黑钙土复区分布。
二、草原土壤(一)黑土(土类)1、黑土(亚类)黑土主要分布在平缓低丘(漫岗)或低山山麓缓坡,原始植被为草甸草原和灌木林,大多已被开垦为耕地。
母质比较粘重。
分布于低山丘陵下部缓坡地带的黑土,和上部的暗棕壤形成土壤组合2、白浆化黑土(亚类)白浆化黑土分布地形为平缓坡,坡长长,母质粘重。
(二)黑钙土(土类)1、黑钙土(亚类)黑钙土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低山丘陵,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植被之下,森林草原下与灰色森林土形成组合。
内蒙古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划分

图 1 内蒙 古 中 一薪 生代 叠 地 质构 造 背 景 图
的构造 格局 消失 , 并逐渐 为“ 、 东 西分 异” 的新格 局所取代 从三卺纪始 , 内蒙古进 人滨太平洋构造域发 展阶段。 () 时 , 2J 鄂尔多斯盆地则 受印支运动影 响而在北 、 西 部隆起 。J 末燕山运动第 1幕使 地下坳 ; 末燕山运动第 n 幕使 J 产生强烈褶皱和断裂 ; 在必 安地区受 太平洋板 块 对大陆 的俯冲影响 , 区在隆起背景 下形成引 张裂陷环境 , 该
维普资讯
5 2
东 科技 晨
27 第5 0年 期 0
阶段 。首先由于鄂 尔多斯盆 地不断抬升 , 湖水 向西北侵 漫 ,
夷高山为丘陵 ;,中期 , K 湖水继续 向北侵漫 , 在北部盆地群 中 形成 赋油气重要层位 , 1 l 晚期 由于盆地边缘的沼泽化 , 使 ( 促 巨厚的褐煤形成。K 末发生燕 山运动第 Ⅳ造山幕, l 发 1 使 ( 1
维普资讯
2 7 第5 0年 期 0
童 舛技 撼晨
5 l
内 蒙 古 中 一新 生 代 盆 地 构 造 特 征 及 划 分
郑 丁 王伟锋 卓胜广 , ,
(.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 息学院, 山东 东营 276 ; . 5 012 东北大学秦皇 岛分校环境工程 系, 河北 秦皇 岛 06O ) 6OO
生宽缓褶皱 。 并造成华北地 台普遍抬升。 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发展 阶段 。 () 4从第三纪 开始 , 占优 势差异性的升降运动是 喜马拉 雅构造旋回的主要特 点。与断裂活动相伴 的线状 或面状裂 谷性质的基性火山喷溢及 多期冰川活动是本 阶段的醒 目标 志。由差异性升降运动导 致的坳 陷盆地多数继 承或上叠于 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上。 3 内蒙古中 一新生代盆 一山耦合体系 末, 山运动第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