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素养提升:20个汉字,20句古训,字里话里满满的智慧
高考必备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必备语文文学常识汇总高考必备语文文学常识汇总语文中,对于文学常识的考察,大部分都是对作家、作家朝代、作家名号、代表诗作、名句及文学创作特色等的积累与应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必备语文文学常识汇总,欢迎阅读!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语文)完整版.doc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1.儒家经典:○1“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3.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圉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先秦诗歌(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2022年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

2022年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 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C. 《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由屈原编著而成。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楚辞》。
D. 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B.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C.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六书”一说,即认为汉字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D. “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024成人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2024成人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掌握不同读音下的常见组词,通过多做练习加强记忆。
- 易错字形,像“寒暄”的“暄”(易写成“喧”),“再接再厉”的“厉”(易写成“励”)。
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对形似字进行辨析,理解字的意义有助于正确书写。
2. 词语运用。
- 近义词辨析,例如“必须”和“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使用。
要了解成语的本义、比喻义等,注意成语使用的语境,避免望文生义。
如“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上去的意思,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语序不当。
如“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正常语序为: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表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应改为“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女教练”。
- 搭配不当。
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如“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搭配)、动宾搭配不当(如“开展并策划了这次活动”,应先“策划”再“开展”)、主宾搭配不当(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不是“季节”)等。
-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滥用介词“通过”“使”,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成分赘余如“大约”“左右”同时使用。
- 结构混乱。
例如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和“是由……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
- 表意不明。
如“几个学校的领导”,可以理解为“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或者“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
- 不合逻辑。
包括自相矛盾(如“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概念并列不当(如“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于“经济作物”)等。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积累大全一.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二.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三.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四.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20个汉字,字里话里,满满的智慧

20个汉字,字里话里,满满的智慧人+立。
坚持立场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02.方“点”+万。
万人出点子,自有好方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03.忌己+心。
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还能容得下谁呢?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04.冢“冢”与“家”的区别,是“点”的位置不同。
一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05.评言+平。
评价事物时,言辞必须公平才是。
做事出以公心,做人摸着良心。
06.汗“水”+干。
形象地告诉人们:干,就得流汗水。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07.吃口+乞。
如果一生只讲吃,那就成了乞丐的口。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08.出山+山。
想出人头地,非得有翻过两座大山的勇气和毅力不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09.研石+开。
只要不断地钻研下去,顽石也会开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0.好女+子。
父母看待自己孩子的共同心态:“子女”就是“好”。
中国人传统上有“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观念,中国人眼里的好日子就是父母在堂,儿女双全,平平安安。
儿女成双福满堂。
11.厌“厌”与“庆”只差一“点”。
可庆的事,只要偏差了一点就变得可厌。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12.够句+多。
再讲一句话就多了,这是说话的决窍。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3.欲谷+欠。
欲望如山谷,再怎么填也还是有欠缺,所谓“欲壑难填”,过度的欲望,会带人走向罪恶的深渊。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14.茶草+人+木。
人隐身于草木之间,融入自然,品茶悟道,一句禅语“吃茶去”,消除了多少心灵的疲惫。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15.途走+余。
凡事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的路途才好走。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6.春三+人+日。
这字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三日:昨日、今日、明日。
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失落东西有处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高考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高考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1]爱1 使六国各爱其人(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予不得爱身(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安全) 4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安适)6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安心)7所赖君子安贫(安于,对---满足)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9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安定)10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11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1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代词哪里)13安能屈豪杰之流(副词,哪里,怎么)14君安与项伯有故(副词,哪里,怎么)15衣食所安(养生)[3]被1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2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蒙受,遭受)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5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或披在身上)6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7被绣闼,俯雕甍(打开)8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散开)[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其实亦百倍(一倍,加倍)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根或茎干)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或茎干)3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基础)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7历职郎署,本图宦达(本来,原来)8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原来)9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10是无难,别具本间章(给皇帝的奏章)11若止印三二本(书册的计量单位)[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4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庸俗,浅陋,鄙俗)5子鄙其小器(轻视)6鄙人(自称的谦词)[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战争,征伐)5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6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8]病1而刘夙婴疾病(疾病)2余久卧病无聊(生病)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4故病且怠(穷困)5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6尧舜其犹病诸(以---为难,担心,忧虑)7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察邻国之政(考察)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4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举)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 既而民之乱请于朝(朝廷)4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5期年不听朝(朝政)6坐南朝北(对、向)[11]曾1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2曾是以为孝乎(竟,竟然)3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竟,竟然)4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5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6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éng 1乘桴浮于海(驾车,坐车,骑马)2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4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冒着)5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追逐,指接连出现)6道千乘之国,(一车四马为一乘)7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数词,四)[13]诚1乃能衔哀致诚(心意,诚心诚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如果)[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除烦渴之疾(消除)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于是,辞相印不拜(推辞,拒绝)6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7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告别,辞别)8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9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世)10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12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3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16]从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跟从)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4七十而从心所欲(随,顺从)5樊哙从良坐(依傍)6从此道至吾军(由,自)7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8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投身)9其从如云(随从的人)10欲不可从(通“纵”,放纵)11从兄(次于最亲的亲属,堂)1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学素养提升:20个汉字,20句古训,字里话里满满的智慧一个人有无成就,决定于他青年时期是不是有志气。
——谢觉哉
01.位:人+立。
坚持立场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02.方:“点”+万。
万人出点子,自有好方法。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03.忌:己+心。
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还能容得下谁呢?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04.冢:“冢”与“家”的区别,是点的位置不同。
一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05.评:言+平。
评价事物时,言辞必须公平才是。
做事出以公心,做人摸着良心。
06.汗:“水”+干。
形象地告诉人们:干,就得流汗水。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07.吃:口+乞。
如果一生只讲吃,那就成了乞丐的口。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08.出:山+山。
想出人头地,非得有翻过两座大山的勇气和毅力不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09.研:石+开。
只要不断地钻研下去,顽石也会开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0.好:女+子。
父母看待自己孩子的共同心态:“子女”就是“好”。
中国人传统上有“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观念,中国人眼里的好日子就是父母在堂,儿女双全,平平安安。
儿女成双福满堂。
11.厌:“厌”与“庆”只差一“点”。
可庆的事,只要偏差了一点就变得可厌。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
12.够:句+多。
再讲一句话就多了,这是说话的决窍。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3.欲:谷+欠。
欲望如山谷,再怎么填也还是有欠缺,所谓“欲壑难填”,过度的欲望,会带人走向罪恶的深渊。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14.茶:草+人+木。
人隐身于草木之间,融入自然,品茶悟道,一句禅语“吃茶去”,消除了多少心灵的疲惫。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15.途:走+余。
凡事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的路途才好走。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6.春:三+人+日。
这字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三日:昨日、今日、明日。
今日事今日毕,勿将今事待明日;失落东西有处找,失落光阴无处寻。
17.命:人+一+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中,应该至少有一次去叩问命运,思考人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18.悟:心+吾。
吾用吾心去思索,方有所领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食:人+良。
人要维持良好的生命状态,就需要吃饭(食)。
民以食为天。
20.天:一+大
天是老一,天是最大。
所以人活着,不能欺天,不能违背天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