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和四声概要

合集下载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古诗音韵基础知识一、古诗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

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

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

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一一“永明体”。

“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二、古诗的音韵声律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诗词声调规律

古诗词声调规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近体诗声调规律:
3.根据声调鉴别首句是否入韵
押平声韵的诗,首句末字的声调,若是平声则入韵,仄声则 不入韵。押仄声韵的诗反之。
例5: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声调和平仄的基本知识:
中古的声调:平、上、去、入 平仄的概念: 平:平声 仄:上、去、入三声 中古声调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调的规律: 1.平分阴阳:中古平声 → 普通话阴平、阳平 2.浊上归去:部分上声 → 普通话去声 3.入派四声:全部入声 → 普通话阴、阳、上、去
古今声调的演变
中古到现代声调的发展变化
古今声调的演变

1、平分阴阳
古 到
清声母 即:平声
浊声母
阴平 阳平

2、浊上归去

清声母
上声

即:上声 次浊声母
阳平


全浊声母
去声

3、入派四声

清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即:入声
去声

次浊声母
去声
全浊声母
阳平
声调演变 …… ……
演变规律说明
1、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清声母字变
为阴平,浊声母字变为阳平。 2、浊上归去
3、入派四声
声调演变 …… ……
四声与阴阳
汉语的声调和声母的清浊 密切相关。按声母清浊的不同 进行分化,凡古清声母字属阴 调,古浊声母字属阳调,这样 古四声实际分化为:阴平、阳 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阴入、阳入八类。

齐梁四声 诗韵基础课件

齐梁四声 诗韵基础课件

二、梵呗转读02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时局动荡,造 成佛教大盛;传说当年从事梵呗转读的人员很 多,换句话属于热门职业,转读技能自然是靠 师承,但从业队伍和教师队伍一旦壮大起来, 难免良莠不齐,转读梵呗时有存在读音差异, 偏离原声,则有违于神圣之事,后来不得不传 入悉昙五十一字,即梵文拼音字母,梵文读音 皆由此五十一个字母来拼读,从而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纠正转读过程的偏差。
普通话是采用北平语音,北平语音不存在入声, 就是说普通话中没有入声,那中古入声字都去了哪里 呢?它们都变成普通话中的平声字、上声字和去声字。 在鉴赏唐宋诗歌时,需要了解入声字,写诗时若 采用平水韵,也需掌握入声字;当然作为汉语语音研究 学者就更需要了。于是就有人提出各种样的入声字记忆 方法,靠这些记忆方法来快捷判断现代普通话中哪些汉 字原来是中古的入声字,记忆方法众多,有的靠方言记 忆、有的靠背诵唐宋诗词记忆、有的采用音标记忆、有 的靠排除法、有的靠偏旁记忆;其中音标记忆法影响较 大,现抄录于下:
五、入声字记忆法02
(一)凡b、d、g、j、zh、z六母的阳平,都是古入声 字。例如:白、答、独、隔、疾、竹、浊、杂、足。 (二)凡d、t、n、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 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德、特、 勒、泽、侧、色。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 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阔、廓、酌 浊、拙、辍、芍、硕、若。 (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 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 外。例如:憋、撇、灭、跌、叠、帖、捏、列、裂。
四、上古入声问题
上古有没有入声,清朝几大音韵学家意 见颇不一致,当代多数学者认为汉字在上古时 期也有平上去入四声,虽然当时没有人提出并 进行归纳。 也有学者对诗经押韵韵脚进行统计,发 现入声韵多数情况是单独使用,不与其他仄声 (上声和去声)混押,这对上古有入声的说法 是一种有力的证据。

诗韵知识点总结

诗韵知识点总结

诗韵知识点总结诗韵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韵律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韵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古代汉语文学的发展而逐渐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在诗韵中,通过对字音的控制和排列,使得诗歌在朗诵时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感,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诗韵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平水韵、仄水韵、平韵、仄韵等。

这些韵律形式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对于改变诗歌的节奏和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诗歌中,各种诗韵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采用平水韵,这就需要诗人在创作时要严格控制音节和韵脚,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另外,诗韵在构成句式和句法结构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古代诗歌中,诗句的长短和韵脚的排列都是有讲究的,这要求诗人在创作时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诗韵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现代汉诗中,诗韵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规范,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有的诗人还是会专门运用古体诗和古韵诗,通过对诗韵的运用来营造一种古典诗歌的风格和韵味。

总而言之,诗韵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对于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诗歌创作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还为诗歌的韵律美感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色,了解诗韵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对诗韵的把握和运用,不仅要了解其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还要善于运用诗韵来提高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诗韵的深入研究和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韵味,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诗韵

诗韵

诗韵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臵上就构成诗韵。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1、诗的韵唐白居易《继之尚书自余病来寄遗非一又蒙览醉吟先生传题诗以美之今以此篇用伸酬谢》诗:‚交情郑重金相似,诗韵清锵玉不如。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押韵——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臵上。

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1、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祚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诗词格律简析

诗词格律简析

诗词格律简析诗词的格律基础第一节韵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

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

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⑴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古代为仄声。

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

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

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诗词的押韵规则

诗词的押韵规则

诗词的押韵规则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三.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四.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筱(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例如词韵: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四部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第五部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第八部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第九部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第十部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第十一部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第十二部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第十三部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第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第十五部入声:一屋二沃通用第十六部入声:三觉十药通用第十七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第十九部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这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新韵部韵母及韵母组合对应的古词韵----------------------------------------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麻.佳半.部分入声二.开来ai uai 第五部佳半.灰半三.先寒an ian uan üan 第七部寒.删.先.元半.十四部覃.盐.咸四.江阳ang iang uang 第二部江阳五.逍遥ao iao 第八部萧肴豪六.国歌 e o uo 第九部歌.部分入声七.灰微ei ui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八.森林en in un ün 第六部真.文.元半.十三部侵九.冬青eng ing ong iong 第一部东冬.十一部庚青蒸十.希奇(儿) i(er并入)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十一.诗词i(整体认读) 第三部支微齐.部分入声十二.别叠ie (y)e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十三.忧愁ou iu 十二部尤十四.读书u 第四部鱼虞.部分入声十五.须臾ü第四部鱼虞.部分入声十六.绝学üe 部分入声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二.五言和七言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三.律诗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五.[粘"和[对"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例如:[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六.拗句和拗救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

诗词格律自学教程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二、四声三、平仄四、对仗第二章诗韵和词韵一、平水韵(旧韵)二、普通话韵表(新韵)第三章诗律(律诗和绝句)一、古体和近体二、五言和七言三、律诗四、绝句(律绝和古绝)五、粘与对六、拗句和拗救七、所谓“一三五不论”八、古风式的律诗九、近体诗的避忌十、近体诗的对仗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第四章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五、词的平仄规律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七、词的押韵和对仗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第五章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二、格律极端化三、多填词牌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五、贪图长度六、贪图数量七、追求华丽辞藻八、自创词牌第一章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韵和四声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是讲究格律的。

所谓“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式、韵律,包括它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

诗与词、曲、联等的格律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运用上则又不尽相同。

本章主要讲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等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诗韵一、韵和押韵诗是韵文。

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

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

否则,就很难称为诗。

什么叫“韵”?南朝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

”《辞海》解释“韵”即“和谐的声音。

”可见,所谓“韵”,就是音的协调、和谐。

其作用是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味,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押韵,就是将“韵”依一定的规则用于诗中。

押韵的位置习惯上也叫韵脚。

它是专指诗歌创作中,把同韵同调的字用在句末以求声韵和谐的规律。

诗的押韵有四忌:一忌出韵,二忌凑韵,三忌重韵,四忌同义韵(如花、葩,香、芳,忧、愁等)。

二、古韵和新韵现在人们使用的韵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古韵,通常人们把它叫做平水韵;一类是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颁布试行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声韵(十四韵)。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自行编撰出版的韵书。

鉴于目前国内诗词界使用古今声韵尚未统一的情况,中华诗词学会在其《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意见。

作为青少年同学,主要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当代新声韵,但对古声韵知识也应有所了解。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声韵的相关知识。

1、古韵在我国历史上,凡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个用韵的共同标准。

即使当时还没有韵书,诗歌作者也都会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安排韵脚用字。

从诗歌产生起,诗人写诗都是这么做的。

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

……”用的就是“姑”(u)韵。

魏晋以后,始出现韵书。

相传有晋朝吕静编撰的《韵书》,南北朝时周颙编的《四声切韵》,沈约编的《四声谱》,隋朝人陆法言等人编的《切韵》,唐朝人孙愐编的《唐韵》,北宋人陈彭年编的《广韵》等。

据史书记载,这些韵书都分别是在总结前人韵书的基础上编撰的,就当时而言,一代比一代精细、严谨、实用,但都已失传。

到了十三世纪中叶,金朝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编撰刊行了一本《平水新刊韵略》。

约20年后,南宋刘渊(也是平水人)刊行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因为王文郁和刘渊都是平水人,后人就把他们编撰的韵书叫做平水韵。

后来,王文郁和刘渊编的韵书也失传了,但“平水韵”的资料,却保存在清朝初年经皇帝钦定的《佩文诗韵》一书中,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佩文诗韵》即平水韵,据统计共收入汉字一万多。

分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但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在读音上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有些平声字数太多而分的,不象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

平水韵的韵目共106个,其中平声韵目30个,4300多字;上声韵目29个,1850多字;去声韵目30个,2300多字;入声韵目17个,1800多字。

平水韵又把平、上、去、入分为平、仄两部分,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古代人写诗、填词、作曲,包括写对联,对用字的平仄声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词、曲对入声字还有更特别的要求。

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一一的做些介绍。

平水韵的每一个韵目都是采取用第一个字来代表这个韵目。

如:上平声15个韵目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15个韵目为:先、萧、肴、毫、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tan)、盐、咸。

上声29个韵目为:董、肿、讲、纸、尾、语、麌、荠(ji)、蟹、贿、軫、吻、阮、旱、潸(shan)、铣、筱、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减〕、琰。

去声30个韵目为: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个、禡、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17个韵目为:屋、沃、觉、质、物、月、曷、黠(xie )、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韵目中有些韵,声调接近或比较接近的,称为邻韵,如东和冬、鱼和虞、先和元寒删等。

邻韵在古体诗中一般可以通押;但写近体诗时,要求就不一样了。

写近体诗只能在首句入韵的诗中,这个首句的韵可以用邻韵,而其他二、四、六、八句的押韵必须用本韵部的韵,不能通押。

通押了就算出韵或者叫错韵,就违反了写格律诗的规矩。

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咏制置李公芾》: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唱里,谭州城是铁州城。

这首绝句用的韵是“臣”、“云”、“城”三字,按平水韵的韵部分,“臣”属上平声十一真韵,“云”属上平声十二文韵,“城”则属于下平声八庚韵。

在严格的格律诗里,这样用韵是不允许的。

如果参加科举考试的话,只能算不合格。

再如鲁迅的《赠日本歌人》: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这首诗用了“行”和“神”两个韵。

“行”属下平声的八庚韵,“神”属上平声的十一真韵。

按平水韵的用韵要求也是不规范的。

鲁迅先生出这样的问题,大概为家乡的方言所误。

平水韵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中有很多地方与今天的语言实际已不相适应。

因此,提倡诗词声韵改革、推行新声新韵的任务,便自然地摆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

2、新韵当前各地编的新韵书很多,但不少比较粗糙。

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现就这个简表的有关问题,给同学们做一介绍。

因《简表》所列字数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复印了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妥为保存,以备今后写作古诗词时查阅。

现将这14个韵部的平声第一个字介绍如下:一麻:a ia ua二波:o e uo三皆:ie üe四开:ai uai五微:ei ui(uei)六豪:ao iao七尤:ou iu(iou)八寒:an ian uan üan九文:en in un(uen) ün(uen)十唐:ang iang uang十一庚:eng ing(ieng) ong(ueng) iong(üeng)十二齐:i er ü十三支:(-i) (*)零韵母十四姑:u有几个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这份《简表》以普通话为读音的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

在这个十四个韵部中,除了阴平、阳平两部分的字属平声,剩下的便是仄声。

比起古平水韵来,学习和使用要简单、明了、方便得多。

第二,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就是韵身。

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这样就是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头又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

因此,同身等韵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声韵时一律改用仄声。

第四,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创作旧体诗词,提倡用新声韵,也不反对用古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作品中,新韵和古韵不得混用。

新韵和古韵比较而言,新韵简单、宽泛、明了,而且容量也大,有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写作古体诗词,有利于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弘扬。

第二节四声汉字是单音字,一字一音。

有的字虽有几种读法,但每种读法还是一个单音。

1、汉语声调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可能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是这样。

有人统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其中有82%是按四声押韵的。

如《关雎》、《硕鼠》、《伐檀》、《君子于役》、《兼葭》等等,大体如此。

那时虽然没有韵书,但诗人们写诗已经知道押韵,知道诗歌用韵要顺口悦耳,自然和谐。

2、古代汉语四声上边我们已经讲到,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南朝人沈约编了一部《四声谱》,梁武帝问一个名叫周舍的人:“何谓四声?”周舍回答道:“天子圣哲是也。

”周舍的意思是说,“天”是平声,“子”是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

如何区别古代四声?明朝有个叫真空的和尚编了一个《玉鈅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是说,平声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

上声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嘹亮,并无尾音。

去声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尾音较短。

入声向上急读,其声既木且实,没有尾音。

古四声中最难掌握的是入声字,入声字读准了,四声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3、现代汉语四声现代四声与古代四声不同。

现代汉语四声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字。

古代的入声字按照“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原则,全部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

同学们都已学过了现代汉语拼音知识,对现代四声的掌握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要注意方言的误读,特别是我们沿淮流域的人,往往把平声读成三声,写作古诗词时就容易出错。

辨别四声是区分平仄的基础,更是写作古体诗词的必备知识。

按照传统的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

掌握了汉语的四声知识,并能运用它去正确辨别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就为古体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1.一般了解古平水韵的基本知识。

2.重点掌握中华新声韵(十四韵)。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格律诗三要素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诗词的诗韵和四声。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这里主要指近体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

二是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三是讲究平仄。

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

四是要求对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