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4 城乡一体化 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苏州的经验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苏州的经验韩俊等内容摘要: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推进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苏州市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地区,在此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在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城乡社保并轨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创新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报告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最为重要的是要突破就城镇论城镇、就农村论农村的“二元分割式”城乡发展思维,重点推进户籍制度、规划体制、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改革探索,同时要科学测算政府责任和财政负担能力,在不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稳健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工作。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苏州模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
我国不同地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制度创新的经验。
本报告在对苏州市吴中区和常熟市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分析了苏州经验对全国的借鉴价值。
一、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苏州作为我国“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城乡之间诸多方面的制度差异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日益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城镇化的成果。
为此,苏州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建立统一的社保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
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没有普遍、均等地惠及城乡居民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使在苏州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
近年,苏州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在政策体制上积极探索,使城乡居民之间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全部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所有公办高中达到省三星级办学标准。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主要内容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它们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这三个主题的内容来阐述它们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四化同步1.1 经济与产业的四化同步经济的四化同步主要指的是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这四种化的同步发展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化方面,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
工业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业产值增加,更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化的进程则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竞争的活力。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则是推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1.2 社会与文化的四化同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社会方面,四化同步意味着政府的治理能力要与社会变革同步,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
要推进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的四化同步是指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1.3 环境与生态的四化同步环境的四化同步主要指的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得到解决,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同时也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城乡融合2.1 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是要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互为补充。
要发挥城市的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延伸,培育新型城乡产业。
2.2 资源融合城乡资源融合是指要统筹城乡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城市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也要加大对农村资源保护的力度,实现城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管理融合城乡管理融合是指要推动城乡政府职能融合,实施城乡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参与。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研究

对 当地 进行 专业 化 的规划 , 已全 面完 成 镇村 布局 规 划 和土 地利 用 总体规 划 的修 编 , 步 形成 了“ 初 四规 融 合” 的规 划体 系 ;三 个集 中 、 “ 三个 置换 ’ 步推 进 , 稳 全
的提 升 。工 业方 面 , 展瓶 颈 主 要 表现 为耕 地 人 口 发 承 载力 、 土地 生 态 承 载 力和 建 设 用 地承 载 力 已接近 甚至 超 过极 限 。 2 人 民群众 的新 期 盼 、
元, 按可 比价 计算 比上年 增长 1%。 市 实现地 方一 2 全
般预算收入 10 0亿元 , 1 比上年增长 2 . 2 %。居 民生 2
工业化 与城 市 化 的快速 推进 意味着 苏 州 正处 于
由经 济二元 结构 向经济 一元 结构过渡 阶段 , 社会二 为 元结构 向一 元结构过渡 提供 了 良好的制度 改革基础 。 2经济高速发展 , 城市支持农村 、 、 为 工业 反 哺 农业 提 供资 金基 础 。 过 3 经 0年 的改革 开放 , 州经 苏 济 快 速 发 展 , 政 实 力 不 断增 强 , 民 生 活 不 断 提 财 人 高, 已经 初 步 具 备 了城 市 支 持 农 村 、 业 反 哺 农 业 工 的经济 基础 。在 经济 总量 上 , 区 生产 总 值 由 17 地 98 年 3 .5亿 元 上升 到 了 2 1 的 1 5 0亿 元 , 19 0 1年 00 保持 了年 均 1 .%的 高速 增 长 ;在 财 力 结 构 上 , 0 1年 78 21 全 市 地 方 一般 预 算 收 入 10 0亿 元 ,镇 地 方 一 般 预 1 算收 入 占全 市 总量 的 4 %以上 , 均集 体 经 济 收 入 5 村
形 成城 乡经 济社 会 发展 一体 化 新格 局 ,是党 的 十 七大对 统 筹城 乡 发展 、构 建新 型城 乡关 系 提 出的 新 要求 。 苏州 市作 为东部 沿海 经济 比较 发达 地 区, 改
苏州“四规融合”推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四规融合”推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摘要:对苏州市“四规融合”规划实践创新中的经验和做法经行了总结,指出规划编制中的创新做法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调机制、鼓励基层创新、强化规划落地、突出产业支撑。
关键词:“四规融合” 实践创新经验总结多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存在内容重叠、标准矛盾、实施分割、沟通不畅等“打架”的现象。
“三规共存,各自表述”使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及下属机构不易适从,降低了规划实施效能。
“三规合一”的改革呼声很高:一是学术界从完善国家规划体系、明晰规划边界和内容、统一数据和规范标准、强化规划审批和协调制度等多方面,对建立“三规合一”规划的编制体系、内容、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
二是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始“三规合一”的改革实践[3~4]。
2004年,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三规合一”试点市(县)[5]。
在“三规合一”的探索和城乡一体化实践中,苏州市结合地区实际,创新规划理念,走出了富有苏州特色的“四规融合”的规划改革之路。
苏州的规划创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有示范意义。
1 “四规融合”的主要内容所谓“四规融合”,即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各类规划间的融合与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在区域发展和城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具体就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有机融合,通过部门之间互通信息,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促进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标衔接。
规划前期对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趋势、土地资源和能源需求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公共服务需求等进行了深度分析,结合空间容量、环境容量、保障平衡等问题,明确市(区)主导功能定位和重要功能区,做到规划成果共用、规划指标有机衔接。
二是项目对接。
对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指标等内容,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时落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同时根据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地均产出,反过来校核产业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双向的校核、衔接,使得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实现无缝对接。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剖析

共苏州市委 苏 州 市 人 民政 府 关 于 全 面 推 进 城 乡一 体 化 改 革 发
业发 展 的一 体 化 ,使城 乡经 济社 会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
有关资料表 明,世界 发达国 家的城 乡关 系经历 了城 乡分
隔 、 城 乡联 系 、城 乡融 合 到城 乡 一体 四 个 阶段 。 当城 市 化 水 平
展的决定 》三个纲领性文件 ,指导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的
20 0 9年初 ,苏州被列 为江苏省 唯一的 “ 乡一体 化发展综合 城
配套改革试点 区”; 2 0 0 9年 9月 ,被 国 家发 改委 列 为全 国 四
相互 渗透 、融合及 依存 ,让城 乡居 民其 享社 会经济 发展 的成
果。
个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市委、市政府 坚决贯彻 党的十七 大关于
《 计科 学 与实 践 》2 1 年 1 期 统 00 0
路径。 目前 ,苏州的城 乡一体 化 已取得 了阶段性 进展。具体表
城 乡一 体 化 是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阶 段 ,是 把 工 业 与 农 业 、城 市 与 乡村 、城 镇 居 民与 农 村 居 民作 为 一 个 整 体 ,统 筹 谋 划 、综 合 研 究 ,通 过 体 制 改 革 和 政 策 调 整 ,促 进 城 乡在 规 划 建
设、产业发展 、市场信息 、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
低于 3 % 时 ,城市 文明基本在 “ 0 围城 ”里 ,农村 远离城市文 明:当城市化 水平 超过 3 % 时 ,城市文 明便开 始 向农村渗透 0 和传 播 ,城市文明普及 率呈加速增长趋势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
《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解读

《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苏州市政府•【公布日期】2015.07.06•【分类】其他正文《苏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解读根据国家和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战略部署,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苏州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5年6月10日正式印发(苏府[2015]94号)。
现就《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如下:一、《规划》编制背景苏州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全面转型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进苏州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建立城乡和谐新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幸福安康、谱写中国梦苏州新篇章的实践路径。
规划阐明了苏州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1450”的空间形态和建设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提出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引领苏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规划。
二、《规划》制定依据《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等法规和相关文件。
三、《规划》主要特点《规划》编制注重把握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遍规律,注重把握国家层面和江苏省城镇化总体战略,以及苏州市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存在问题、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等,既体现国家和江苏省要求,又符合苏州市情特点,做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导向。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主体是人,在规划起草过程中,注重围绕人口城镇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建立健全人口管理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制度性安排,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主攻方向与关键环节。
城乡一体化内涵解读

城乡一体化内涵解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萧山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区委、区政府根据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民心工程。
本文试图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入手作一解读。
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论述来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阶段,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中世纪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的,然后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
”恩格斯在西方城乡矛盾最为激化时期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标志:一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二是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明确提出:“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
”斯大林认为“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标志之一”。
西方学者霍华德的社会城市理论主张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些观点为我们今天完整地理解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指导,即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演进来认识。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看,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隔、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到城乡一体四个阶段。
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生产力比较低下,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城乡分隔或对立,城市文明远离农村,这是起步阶段。
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乡之间由对立逐步转向有机联系,导致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城市人口的快速上升。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14]1号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14]1号](https://img.taocdn.com/s3/m/1757063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b.png)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正文:----------------------------------------------------------------------------------------------------------------------------------------------------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14〕1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苏州实际,就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突出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强化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产业集聚、管理集约、经营集中的要求,坚持工业企业向镇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为主、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为主、承包地流转以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经营主体以本地农民为主的“四个为主”理念,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现代农业、节约集约、强村富民、美丽镇村、工农互惠水平的“六个提升”,加快形成城乡联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确保我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1.建立“三个机制”,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建立镇村布局规划优化机制。
按照1个中心城市、4个副中心城市、50个镇,以及1500个左右规划保留村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格局。
优化“四个百万亩”,将落地上图成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融合,守住耕地保护、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根红线”。
建立农村宅基地腾退流转机制。
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民住宅置换商品房和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政策,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试点探索规划保留村庄内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护农民合法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4 城乡一体化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本报记者陆晓华◎报告亮点战略高度城乡一盘棋,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苏州一贯以来坚持的发展方针,也是苏州的一大特色。
进入新时期,苏州又以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来推动全局工作,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城乡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
苏州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
如今,在新形势下,我们又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市做几件事,农村做几件事,而是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站在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整体布局,统筹安排,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整体提升。
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第十一次党代会,都把“城乡一体”作为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施战略之一,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确保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是促进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
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
通过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谋篇布局“五句话”勾画“七个一体化”新格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既定,接下来关键是要理清、找准推进的路径和举措,来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新格局。
党代会报告用“五句话”进行了谋篇布局。
富民优先是导向。
苏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没有筑起城乡差距的鸿沟,苏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连续多年维持2∶1低位运行,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低的地区之一。
这是我们的优势。
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有差距,收入分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通过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支持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措施,来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科学规划是龙头。
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系等规划相互衔接,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融合。
就是要求我们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和勇气,以大思路、大手笔整体谋划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是关键。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有一个工作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放手放开,先行先试”,允许试、允许闯、允许错了改,那就是鼓励和支持基层的首创精神。
党代会报告明确:“凡是有利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事情都要敢闯敢创、先行先试”,这是最大的政策空间,也是最大的改革动力。
转型升级是路径。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需要持续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外资、民资、国资和股份制经济“四轮驱动”,推进“退二进三”、“退二还一”,促进“腾笼换鸟”、“扩笼壮鸟”、“筑笼引鸟”,多种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固本强基是保障。
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农村一个样,除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外,城市和农村享受的公共服务更要朝一体化方向迈进,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和城乡居民共享的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基本医疗等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
◎视线纵深富民惠民利民——让更多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当前,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已进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重要阶段。
未来,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坚持以富民惠民利民为根本要求,通过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形成发展人人共创、成果人人共享、和谐人人共建的大好局面。
市委农办主任顾杰认为,“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加大力度创新完善农民增收政策制度,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倍增目标,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提出新对策。
”重点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上,科学配置资源;在低收入群体帮扶上,强化低保及低保边缘人群帮扶措施,建立低收入农户快速增收机制;在壮大集体经济和资产收益分配上,让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顾杰还特别提及了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统筹发展好国有、民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这是苏州市级层面上首次把股份合作制经济提升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接下来,我们要坚持外资、民资、国资、股份合作制“四轮驱动”,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引导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异地发展、联合发展、抱团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股份合作经济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16%。
同时,要加大力度推进“三集中”、公共服务事业均等化和农村环境整治,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让城乡居民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过上环境更加优美、家庭更加殷实、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活。
实施“十大工程”——苏州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苏州的全面现代化。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中,发展好现代农业始终是一大重要任务。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功能定位,坚持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
”党代会报告为苏州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路径。
“按照党代会的要求,我们农业部门要加快构建以…生产发达、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营销现代‟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到…十二五‟期末,苏州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农委党委书记、副主任秦建国说。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将通过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来实现:——“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工程。
落实“四个百万亩”空间布局,永久性保护水稻100万亩以上,蔬菜和生猪自给水平达到45%和30%以上;——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工程。
到“十二五”末再新增林地绿地30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7%;——农业基础装备建设改造工程。
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90%,综合机械化率达85%以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工程。
使得农业产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到“十二五”末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加大生物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70%;——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到2015年底,全市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占耕地比重达到90%;——农产品现代营销工程。
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建设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超5亿元和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80%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工程。
到“十二五”末全市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7%以上;——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到“十二五”末全市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5%以上。
“如果说,近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274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是苏州的硬实力;那么,70%的城市化率、2∶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可视为苏州的软实力。
”今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创新引领新苏州》,文中这样评价苏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就。
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谋求全面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更承担着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的历史重任。
基于此,苏州也获得了更多“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和支持,前不久,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社保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五个方面给予了18条具体政策,旨在更好发挥苏州改革试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责任面前,机遇面前,苏州全力创新争一流。
市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乡一体战略,确保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
◎数据标杆过去成绩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43万农户、逾110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85%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40%的农户实现集中居住。
崭新目标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0%,城乡居民收入控制在2∶1以内;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超过700万元,股份化覆盖率达到100%;“三个集中”深入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镇村企业集中度均达90%,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60%以上。
◎基层心声坚持敢闯敢试,希望更大政策空间支持吴中区临湖镇湖桥村党委书记徐顺兴:党代会报告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对于我们基层来讲,就是要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精神,继续坚持敢闯敢试,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当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瓶颈和问题,这既考验基层的发展智慧、创新精神,也需要更大的政策空间支持。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种支持力度正在持续加大,最近省政府出台的支持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18条政策,无疑又是一个重重的支持砝码。
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是湖桥村强村富民的重要基础,这次党代会报告把股份合作制经济提到了与外资、民资、国资一样的重要地位,并明确要加大力度推进,让我们感到十分振奋。
目前,以三大股份合作社“抱团”组建的“湖桥集团”,已成立了房产开发、建设、物流、园林绿化和文化旅游五大分公司,全年按照盈利不低于3000万元的创收目标,面向市场开拓业务。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培育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抢占村级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湖桥村正在抓紧修编完善城乡一体化综合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高科技农业、工业园区布局、农民集中居住、合作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业发展等,通过实施新一轮规划,目的就是要让湖桥老百姓足不出湖桥,就能享受到现代都市文明。
党代会报告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出响亮承诺,要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最切实的福音。
对照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今年我们湖桥村的集体总资产可达到6个亿,村级收入可突破8000万元,农民户均分红达到8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9000元;到2015年,努力实现全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突破10亿元,村级收入突破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0元,户均股红分配突破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