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成语典故里的“牛”

成语典故里的“牛”

成语典故里的“牛”作者:韦继兰来源:《养生大世界》2009年第01期2009年是我国农历的己丑年,俗称“牛年”。

在牛年春节到来之际,笔者特搜集了一组有关牛的成语典故、趣闻佳话,以飨读者。

以羊替牛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

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

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

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

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饭牛而歌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

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

宁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

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刘宽让牛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故而“海内称为长者”。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导语: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意昧深长,并多有其教育意义。

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归马放牛此典出自《尚书·武成》。

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

面对这们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权国家重新兴旺,经济发展起来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

于是,周武王削减了军队,提倡文教。

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

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马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战备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

后来人们主就用”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杀鸡焉用牛刀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

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

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

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

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

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

’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

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不必小题大作。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风马牛不相及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

与牛有关的成语故事大全

与牛有关的成语故事大全

与牛有关的成语故事大全牛是一种能与人心灵沟通的动物。

牛是一种比较长寿的动物,所以它见过人间冷暖,感受过人类真情。

它会淌眼泪,那是与人心灵碰撞出的泪珠。

只要你全心全意地对待它,它也会对你忠诚不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典故1:一牛吼地:出自《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

”“拘卢舍”是印度长度单位,三指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卢舍。

一拘卢舍的距离为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较近的距离。

牛的典故2:鲸吸牛饮:这个成语大概综合了《韩诗外传》中的“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和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饮如长鲸吸百川。

”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

牛的典故3:牛角挂书:语出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所著《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隋朝李密少年时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隋炀帝认为他不够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沮丧,回家后发奋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一天,他前往缑山看望朋友包恺,路上将《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此事后被传为佳话。

“牛角挂书”被用来形容勤奋好学。

牛的典故4:牛角之歌:春秋时期,宁戚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

一天,乘齐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他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注意到他。

一经交谈,齐桓公便认定宁戚是个难得的治国之才,他不介意宁戚出身卑微,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

此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举难》和《晏子春秋·问下二》。

汉刘向在《说苑·尊贤》也记载过此事。

“牛角之歌”、“牛下歌”比喻怀才不遇的人自求用世的心态。

牛的典故5:鼠入牛角:语出《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玢》:“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南汉高祖刘龑儿子虽多,优秀的却很少。

太守断牛_成语典故

太守断牛_成语典故

太守断牛
太守断牛
南北朝时期,于仲文曾经担任过北周时安国太守。

郡里有一家姓任的、一家姓杜的,都说自己家丢了牛。

后来,任家找到一头牛,杜家却说牛是自己的,两家各执一词,告到州郡(jùn),州郡长官审来审去,判断不出到底谁在撒谎,案子也一直拖着。

益州有一位官员替他出主意说:“你去向于太守求助,太守一定有办法。

”州郡长官照办了。

于太守听了听案情,说:“这案子很容易解决。

”他让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赶到郡衙(yá)前面,又让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松开绳子。

要认领的牛慢腾腾地走进了任家的牛群。

于太守之前又命令属吏悄悄把要认领的牛身上弄出了一点儿伤,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

任家见到牛的伤口后心疼不已,杜家却一副无动于衷(zhōnɡ)的样子。

于太守据此判决,将牛断给了任家,杜家服罪而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历史典故:庖丁解牛

历史典故:庖丁解牛

历史典故:庖丁解牛导语:庖丁解牛,成语。

庖丁:丁厨师;解:肢解分割。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丁解牛的历史典故。

欢迎大家阅读!历史典故:庖丁解牛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

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全部都像音乐一样动听,而且他竟然还能将这些声音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宰牛技术。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完整的牛。

3年之后,当我已经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到了现在,臣下宰牛的时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

依据牛体的天然生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从来没有碰过那些支脉、经脉、骨肉粘连的地方,更何况是那种大块的骨头呢?我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但刀刃却仍像刚磨过的一样。

”梁惠王听他说完,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它宰完了吗?”庖丁摇摇头,回答说:“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就会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牛的骨肉便被分解开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这时,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心满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来。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每一个生物都是结构复杂的个体,要将它们解剖开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却很容易地做到了,关键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机理。

关于牛字的成语

关于牛字的成语

关于牛字的成语关于牛字的成语1《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

”一说:风,放逸,走失。

谓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

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犀牛望月:《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谓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

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吕东莱畜犀带一围,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

”后因形容长久盼望犀照牛渚:《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

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

”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割鸡焉用牛刀:谓处理小事何用礼乐。

后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鸡,也写作“鸡”归马放牛:谓战争止息,不再用兵。

语出《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故放之,示天下不复乘用。

”汗牛充栋: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

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呼牛呼马:亦作“呼牛作马”。

语本《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后以“呼牛呼马”、“呼牛作马”指毁誉由人,悉听自然瘠牛偾豚:谓瘦弱的牛覆压在小猪上,小猪必死。

比喻强国虽德衰,兵临弱国,弱国亦亡。

语本《左传·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牛虽瘠,偾於豚上,其畏不死。

与牛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牛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牛有关的成语典故牛,是毕生的。

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注视着那还未耕完的麦田,然后带着遗憾永远的闭上了那双明亮而又清澈的双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典故1:牛头马面:迷信中阴曹地府的鬼卒,形象分别是牛首人身和马首人身,负责捉拿阳寿终了的亡魂到地府,据北宋禅师释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记载:“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

”佛典《五苦章句经》和《铁城泥犁经》中均对“牛头”的来历作过解释:“牛头”为人时名为阿傍,因不孝顺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的差役。

马面则是民间为了说法对称后配上的。

但也有资料称,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

牛头马面后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各种丑恶的人。

牛的典故2: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出自明朝冯梦龙著名的“三言”之一《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也有驴唇不对马嘴一说。

牛的典故3:执牛耳:是“冠军”、“第一”的代名词。

《左传·哀公十七年》中有:“诸侯盟,谁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其放在盘上,由主盟者执盘,故称主盟者为“执牛耳”。

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嘴上,接着,与盟者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言而有信。

牛的典故4:吴牛喘月:出自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地(江浙一带)水牛天生怕热,它们把月亮误当成烈日,一看见月亮就喘。

用来比喻因疑心而感到害怕。

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一段典故:“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

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晋武帝时,一个叫满奋的人进宫朝见武帝时,见宫里的窗户都是透明的琉璃做的,好像很不坚固,他向来怕吹冷风,不禁发起抖来。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数量庞大、言简意赅等特点,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牛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一:九牛一毛出自于太史公。

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

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

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

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

”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二:牛衣对泣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

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

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

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

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

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

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三: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牛的成语典故牛,在历史上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趣闻佳话、成语典故。

像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牛鬼蛇神、庖丁解牛、挂牛头卖马肉等成语都为人们熟知。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

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

宁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

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火牛阵。

齐国名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伐齐,很快便席卷了齐国大地,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没有被攻陷。

后来齐用反间计,乐毅被解除兵权,前去赵国。

田单守墨城,看到燕军放松警惕,便于城中聚积千余头牛,在它们身上披起画有五色龙形花纹的彩衣,在牛角绑上利刀,在牛尾上束起芦苇,浇以油脂,然后点着芦苇,牛怕烧便愤怒冲出城来,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城上士兵击鼓呐喊助威,所触皆死,锐不可当,燕军一败涂地。

刘宽让牛。

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故而“海内称为长者”。

累官至大尉,勤于职守。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让牛”,被范晔写进《后汉书》。

说的是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走在路上,有人丢了牛,认定眼前拉车的牛就是自己的。

刘宽并不争辩,下车步行而归。

过了些时候,丢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叩头谢罪说:“真是对不起您这位长者,请责罚我吧!”刘宽说:“物有相似,事会出错,亏你能把牛送还,为什么要谢罪呢?”此事一经传开,州里都佩服刘宽的宽厚仁慈。

吴牛喘月。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

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

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

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原来吴地(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

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

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

如李峤诗“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等。

挂角读书。

据新旧《唐书》记载:隋末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欲前往寻之。

于是便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手握牛鞭,一面翻书阅读。

恰巧被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到了,催马紧随其后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李密认识杨素,乃下牛再拜,自报姓名。

杨素问所读何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

杨素与之交谈,很是惊叹。

从此,李密“挂角读书”便流传开来,乃至与悬梁、刺骨、囊萤、映雪、负薪等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妇孺皆知。

骑牛过关。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被尹喜发现,行弟子礼,拜其为师。

后来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道教思想,他写的《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

老子死后葬槐里,就是现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弦高贩牛。

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

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

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对泣。

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

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

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

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

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

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

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

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

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

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

”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对牛弹琴。

说的是古时有个音乐家叫公明仪,擅长弹琴。

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就地给牛弹琴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细揣摩领悟到了,不是牛没有听到琴声,而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仲文断牛。

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

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

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

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

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

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

2.“丑牛”及其典故谈及牛,看家首先想到的多是鲁迅笔下之“俯首甘为儒子牛”和"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等词句。

说到底,千百年来人们对牛的评价和印象多是憨厚、诚实和任劳任怨。

实际上,历史上关于牛的典故真可谓汗“牛”充栋。

换个角度看牛,亦颇为有趣。

这里且摘几则,权为谈笑即可。

十二生肖大家都背得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中载:"寅,木也,其禽,虎也。

戌,土也,其禽,犬也。

……午,马也。

子,鼠刀。

酉,鸡也。

卯,兔也。

……亥,豕也。

未,羊也。

丑,牛也。

……巳,蛇也。

申,猴也。

"关于“丑牛",看家且不可望文生义。

清代刘献的《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中称,“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所以称之为丑牛。

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亦是有趣。

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诸子百家中论及牛的著名例子是亚圣孟老夫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孟子借皇帝怜悯一只祭祀前将被宰杀的例子说事,进而推广到他把这种爱护动物的心推广到爱护人民上,就可以王天下了。

有名的典故就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再说五代时一位才子皇帝,前蜀的后主王衍。

大概一天,这位才子兴致甚高,就顺口称赞原野上一头正在埋头食草的头很肥。

于是他身边的一位伶人就是明星立刻作了一首咏牛的诗。

“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无人”。

这四句中,有三句典故。

“曾遭宁戚鞭敲角”来自“宁戚饭牛”,出自《文选》卷十九公绥《啸赋》唐李善注引《吕氏春秋》:“宁戚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之,夜至关门。

宁戚饭牛,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 牛对宁戚的升达真是起了作用的,他后来成为齐国的名相功臣。

田单利用火牛收复失国的故事大家应该熟悉,牛的功劳确实很大。

第三个典故是丙吉问喘的故事。

汉代名相丙吉一次外出巡视,碰上一宗杀人事件,他没有理会;而后看到一头牛在路边吐舌急喘,立即停下来刨根问底。

随从不解,问为何人命关天之事不管,却关心牛喘。

他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过问;而牛喘气异常,则可能发生牛瘟或其他与民生疾苦有关的问题,这些事地方官往往又不太注意,因此我要查问清楚。

为颂扬为政者的风范,绢本水墨《宋人问喘图》记载描述了这个故事。

3.“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

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公元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同时也决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

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

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

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质问齐军后,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向屈完逞威风,并威胁说:“你看,我们联军这么强大,你们怎么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

”屈完一席话,把素以善辩著称的管仲也驳得无话可说,齐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撤兵回国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

”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

”4.“吹牛(皮)”的由来“吹牛(皮)”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今义是指“说大话,夸口”。

那么,这一俗语及其用法是怎么来的呢?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我国的黄河上游一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