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
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十及答案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
每题1分,计20分)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C.人的思想属性决定的D.人的血缘种族决定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唯物论与历史观的统一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实践性与真理性的统一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D.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过程4.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5.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6.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A.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B.大胆揭露.勇敢面对矛盾C.科学分析主要和次要矛盾D.平稳化解矛盾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8.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A.一因多果B. 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A.折衷主义思想B.朴素辩证法思想C.诡辩论思想D.二元论思想11.客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A.宿命论B.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C.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D.近代德国的黑格尔哲学12.反映论是()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13.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十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 计20分)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C。
人的思想属性决定的D。
人的血缘种族决定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唯物论与历史观的统一C。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
实践性与真理性的统一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C。
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D.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过程4。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
重要动力B。
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5.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6。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A。
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B.大胆揭露。
勇敢面对矛盾C。
科学分析主要和次要矛盾D.平稳化解矛盾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8。
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A。
一因多果B. 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同果异因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
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A.折衷主义思想B。
朴素辩证法思想C.诡辩论思想D.二元论思想11。
客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A.宿命论B。
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C。
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D。
近代德国的黑格尔哲学12。
反映论是()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B.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二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1分,共30分)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A.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二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模拟全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模拟题(全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追求自由B.崇尚理性C.具有情感D.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生观是指人们对()A.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观点B.社会生活的总观点C.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D.生活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3.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A.集体所有制B.国有制C.社会所有制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4.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过渡时期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A.社会运动B.社会关系C.社会革命D.思想解放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通过思想解放而消亡B.通过社会革命而消亡C.通过发展生产力而消亡D.自行消亡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追求平等自由B.人民当家作主C.反对集中D.尊重大多数的意见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A.开放性B.先进性C.阶级性D.平等性9.马克思主义认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共产主义C.社会主义D.过渡时期1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是()A.无产阶级先锋队B.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C.资产阶级的代表D.民主集中制12.垄断低价一般是( )A.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价格 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购买价格 D.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收购价格13.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参与制” B.“代理制” C.“个人联合” D.“企业联合”14.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型垄断组织形式是( )A.康采恩 B.托拉斯 C.混合联合公司 D.股份有限公司15.除跨国公司外,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金融寡头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16.从资本形态上来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金融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垄断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1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A.只有停滞,没有发展 B.只有发展,没有增长C.既有停滞,又有发展 D.只有增长,没有发展18.下列企业组织形式中有可能不是垄断企业的是()A.托拉斯B.康采恩C.混合联合公司D.股份公司1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型垄断企业,其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在于()A.占领国内市场B.获得平均利润C.占领国外市场D.获得垄断利润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D.20世纪80年代以后21.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其主要形式有()A.私人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B.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C.企业资本输出和个人资本输出D.企业资本输出和社会资本输出2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资本全球化D.资源配置全球化23.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A.巩固政治统治B.获取巨额利润C.占领世界市场D.控制他国主权24.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统治的两手是()A.推行福利政策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实行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C.进行劳资合作和加强科学管理D.维持高就业率和降低通货膨胀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国家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本主义B.国家干预全部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C.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D.国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的资本主义2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中最主要的是()A.直接调节与控制B.间接调节与控制C.行政手段调控D.法律手段调控27.提高最低准备金率将直接导致()A.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B.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C.市场商品价格上涨D.市场商品价格下降28.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A.商品输出B.资源输出C.资本输出D.劳务输出29.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国际垄断组织是()A.卡特尔B.混合联合公司C.托拉斯D.跨国公司30. 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 )A.减轻了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B.能够提高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名义工资C.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31.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各种改良主义措施()A.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本的改变B.使工人的收入超过了劳动力价值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和雇佣工人的地位D.改变了工人的地位,使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3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经济活动要()A.完全依靠“看得见的手”调节B.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调节C.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对立起来D.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33.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有利于它的价格是()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C.自由价格D.保护价格34.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主要经济调节机制是()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自由竞争B.国家调节市场,计划引导消费C.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A.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B.维持较高的就业率C.促进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D.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3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A.只有必要性,没有可能性B.只有可能性,没有必要性C.既无可能性,也无必要性D.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3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国际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 )A.商品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B.商业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C.借贷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D.产业资本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38.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B.从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D.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39.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A.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B.经济迅速发展和相对停滞C.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化D.世界多极化和地区集团化40.垄断资本出售自己商品时的垄断高价是( )A.超过商品价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B.超过商品价值和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C.超过商品生产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D.超过商品价值等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41.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B.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行消失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42.金融资本是()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A.根本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彻底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C.完全排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D.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4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是()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的一种方式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D.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45.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是()A.国际经济一体化B.国际政治一体化C.国内经济一体化D.国内政治一体化46.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A.东南亚国家联盟B.欧洲联盟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七国集团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资本民主化”()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4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固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B.流动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C.流通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D.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49.以下列形式存在的资本中,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 )A.原料B.燃料C.辅助材料D.劳动力50.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 )A.生产资本B.股份资本C.社会资本D.产业资本5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段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52.资本主义社会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5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它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A.在质上不同,在量上相同B.在质上和量上都不同C.在质上相同,在量上不同D.在质上和量上都相同5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是( )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55.由于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 )A.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B.所有资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C.生产成本+商业利润+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利息56.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是由于( )A.店员的劳动全部是无酬劳动B.店员的劳动全部是有酬劳动C.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酬地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D.店员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无酬地为商业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57.利息是( )A.借贷资本的价值B.货币资本的价值C.职能资本的价值D.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58.在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利息和平均利润的关系是( )A.利息等于平均利润B.利息一般高于平均利润C.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D.平均利润是利息的一部分5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由农产品的( )A.生产成本低于价值的差额构成的B.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差额构成的C.生产成本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60.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A.价值B.生产价格C.市场价格D.生产成本61.超额利润反映的是()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B.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C.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工人之间的关系D.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62.商业店员的工资相当于他在()A.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63.假定某产业资本家,依靠借贷资本100万元经营产业,平均利润率为18%,年利息率为10%,该产业资本家获得企业利润为()A.8万元B.10万元C.18万元D.20万元64.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会D.职工代表大会6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对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D.对土地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垄断66.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流动资本67.资本周转速度()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正比D.与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都成反比68.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与()A.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同一过程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同一过程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同一过程D.平均利润转化为垄断利润是同一过程69.一般情况下利润率()A.小于剩余价值率B.大于剩余价值率C.等于剩余价值率D.与剩余价值率无关70.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A.货币资本职能B.生产资本职能C.商品资本职能D.流动资本职能71.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D.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按相反方向变化72.负责股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是()A.股东会B.独立董事C.监事会D.总经理7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私有权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的有限性D.土地的等级差别74.土地价格()A.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B.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C.与地租量成正比,与平均利润率成反比D.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与地租量成反比75.固定资本是()A.全部投入一次周转完毕B. 全部投入多次周转完毕C. 部分投入一次周转完毕D. 全部投入十次周转完毕76.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7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7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其规律性D.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D.心外无物80.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81.时间的特点是()A.间断性B.不可逆性C.广延性D.伸张性82.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A.环境的变化B.高等动物的产生C.生物的进化D.社会性劳动8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规律性B.物质性C.联系性D.变动性84.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85.任何矛盾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B.斗争性C.普遍性D.特殊性8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世界观是A 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C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A 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B 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C 哲学就是世界观D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B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D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4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5 尼采哲学是A 经验论B 唯理论C 唯实论D 唯意志论【】6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A 唯物主义观点B 实践第一观点C 经验论的观点D 反映论的观点【】7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8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 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 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C 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D 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1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B 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C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11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唯心主义D 形而上学【】1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13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A 肯定和否定B 量变和质变C 运动和静止D 同一和斗争【】14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15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B 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16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C 前者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后者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D 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17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A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B 必须事事直接经验C 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D 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18 相对真理是指A 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B 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C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D 暂时正确的真理【】19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 社会关系B 社会意识C 生产劳动D 地理环境【】20 我国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其根本原因是为了A 减少人口的数量B 提高人口的素质C 控制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加D 使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21 决定一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A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B 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D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22 下列选项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23 下列选项中全面反映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是A 为大众谋福利B 保卫世界和平C 镇压敌人反抗D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敌人入侵【】24 国家的起源是A 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B 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C 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5 劳动资料包括A 生产资料的总和B 土地和人C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D 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26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 人民内部矛盾C 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政治制度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7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A 在政治上的根本对立B 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C 在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D 社会分工不同【】28 社会基本矛盾是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 生产和需要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9 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政治法律思想B 哲学和社会科学C 国家政权D 社会物质关系领域【】30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A 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B 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C 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卷面 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 .人脑的进化B .动物心理的形成C .语言的产生D .劳动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 .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 .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 .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 .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D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B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C .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D .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8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5

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6.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0.“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1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1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14.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5.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2. 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4.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C、主体与客体相分离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5.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6. 古代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果是:()。
A、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赫拉克立特认为或是万物本原C、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D、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时俱进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A、革命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科学性9.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C、物活论的观点D、唯意志论的观点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11.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12.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的、可变动的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依赖人的存在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13. 否认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是:()。
A、从实际出发认识时间和空间B、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世界,给宗教留下地盘C、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D、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14. 意识的本质是()。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15.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6.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1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规律20. 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整体性B、结构性C、层次性D、开放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
A、它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B、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C、它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D、它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E、它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2.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D、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E、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C、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万物D、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煞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E、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4.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经历了以下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实践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唯心主义的主要派别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B、机械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E、惟我论6.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
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科学社会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7.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实践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审美实践E、文艺和体育活动8.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主要经历了:()。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D、从类人猿直立行走到语言产生E、劳动和语言共同推动人类意识的产生9. 造成意识差异性的原因有:()。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B、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C、人的立场、世界观的差异D、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E、意识对象的差异10.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A、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B、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C、根源于哲学的物质范畴D、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证实和提供新的材料E、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共同的本质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人为自然界立法。
2. 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2. 简述时间、空间的涵义和其特点五、材料题(20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谈谈对材料关于实践观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1.C2.D3.A4.A5.C6.C7.D8.C9.C 10.B11.B 12.A 13.B 14.B 15.B 16.D 17.D 18.C 19.B 20.A二、多选1.BCD2.ABC3.ABCDE4.ABE5.CD6.BD7.ABC8.ABC9.ABCD 10.ABD三、辨析题1.错误。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智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出来的;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四、简答题1.(1)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五、材料题答案要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二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 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A、均衡论C、重点论D、二元论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3.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华,应全部继承B、批判继承,推陈出新C、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应全部抛弃4. 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5. 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6.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7.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8. 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必须反对:()。
A、庸俗唯物主义B、折衷主义C、宿命论D、形式主义9. “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犯了哪种错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庸俗唯物论D、宿命论10.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
A、只承认必然性B、只承认偶然性C、即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D、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11.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