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
榨菜种植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选育适合的榨菜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和科学的病虫害
防治等。

选育适合的榨菜品种是种植成功的关键。

现阶段,主要种植的榨菜品种有长沙榨菜、郴州榨菜等。

这些品种具有生长快、耐贮藏、产量高等特点,适宜于榨菜的种植。


理的栽培管理是确保榨菜生长健壮的关键。

榨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提供适量的水分和养分。

及时松土、除草、追肥等措施也是保证榨菜生长的关键。

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榨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榨菜主要有青葱虫、包心菜夜蛾等
病虫害,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定期检查植株等。

榨菜的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榨菜脱水、腌制、发酵等。

榨菜脱水是将榨菜中的水分脱去,提高榨菜的质量和耐贮藏性。

目前,常用的脱水方法有太阳曝晒、机械压碎等。

榨菜
腌制是为了增加榨菜的风味和香味。

榨菜的腌制一般使用盐、味精、白糖等调料,具体的
腌制时间和比例需要根据不同的口味和品牌进行调整。

榨菜的发酵是为了使榨菜更加酸爽
可口。

榨菜的发酵一般采用高温、高湿的环境,以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

涪陵榨菜调查报告

涪陵榨菜调查报告

涪陵榨菜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涪陵榨菜是中国四川地区的著名特产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涪陵榨菜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生产过程、市场情况和消费者反馈,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2. 生产过程调查2.1 原材料采集涪陵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油菜、盐和辣椒。

调查显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油菜种植资源,农民在成熟时期采摘的油菜叶被用作榨菜的主要原料。

盐和辣椒则从附近的产地购买。

2.2 加工工艺榨菜的加工工艺是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调查,涪陵榨菜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油菜加工:将采摘回来的油菜叶进行筛洗、晾干,然后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2.腌制:将切好的油菜叶和盐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大桶中进行腌制,通常需要腌制几天至数周的时间。

3.发酵:经过腌制的油菜叶放置在装有辣椒的大桶中,进行发酵。

发酵时间可能需要数天至数月不等。

4.榨菜出厂:发酵完毕后,将榨菜进行筛选、清洗,然后用清水漂洗,最后在出厂前进行包装和质检。

2.3 生产环境和设备涪陵榨菜的生产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通常会选择空气湿度较高且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生产。

生产设备主要包括切割机、大桶、发酵室、包装设备等。

3. 市场调查3.1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涪陵榨菜在四川地区市场占有率较高,并逐渐走向全国市场。

据统计,涪陵榨菜去年的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3.2 市场竞争情况涪陵榨菜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

除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榨菜品牌,还有其他类型的调味品和腌菜产品也是涪陵榨菜的竞争对手。

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新鲜的蔬菜或者其他品牌的榨菜产品。

3.3 消费者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对涪陵榨菜的认知和满意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消费者调查和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选择涪陵榨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口感:涪陵榨菜的酸辣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健康有营养:涪陵榨菜源于天然的原材料,不含防腐剂等添加剂。

•方便快捷:涪陵榨菜可以作为调味品或者独立菜品,十分方便。

榨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榨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榨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一章:引言榨菜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食品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一类产品。

本文将讨论榨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探讨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第二章:榨菜产业现状2.1 发展历程榨菜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最早期的榨菜大多是农村家庭自己制作并供给自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品化的制品,并拓展到了城市地区。

2.2 产业规模随着榨菜的普及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榨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中国榨菜年产销量已超过100亿斤,产值近千亿元。

2.3 地区特色榨菜产业在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四川的泡榨菜、江西的大腐竹榨菜、湖南的萝卜干榨菜等地方特色榨菜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2.4 宣传与市场营销随着榨菜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宣传与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通过电视广告、线上线下推广等方式,推动榨菜产品的销售,并不断创新产品包装和推广方式,以符合消费者需求。

第三章:榨菜产业面临的挑战3.1 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相比于一些知名的食品品牌,榨菜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榨菜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缺乏对品牌的投入。

3.2 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问题榨菜的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材料采购、加工处理、包装等。

然而,一些小规模的榨菜生产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3.3 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榨菜产业还处于一种分散的竞争格局,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且规模不一。

这使得榨菜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并面临一些协同效应不强的问题。

第四章:榨菜产业的发展趋势4.1 健康食品趋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榨菜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其天然、健康的特点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健康食品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2 创新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榨菜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不断努力。

榨菜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榨菜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榨菜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周火强;弭宝彬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榨菜是目前蔬菜加工的主要菜类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农业经济地位,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对榨菜的传统和新型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营养成份的变化及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简介,并从品牌战略及信息化等方面对榨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周火强;弭宝彬
【作者单位】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7.3
【相关文献】
1.榨菜加工中乳酸菌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吴祖芳;刘璞;翁佩芳
2.美藤果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J], 林锦铭;谢蓝华;李俊健;陈燕兰;黎攀;杜冰
3.鳖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J], 刘钟;孙海鑫;闫保国;闫立君;王圆圆;王鑫;邵娟娟
4.鱿鱼加工副产物中油脂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J], 叶丽姿;李佳;潘英杰;汤莹琪
5.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J], 吴环宇;金泽林;王宁;王亮;刘云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榨菜加工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榨菜加工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榨菜加工市场发展现状简介榨菜是中国传统的蔬菜加工品之一,以咸、脆、爽口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将对榨菜加工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消费趋势等。

市场规模榨菜加工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榨菜加工市场总产值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

榨菜加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竞争格局目前,榨菜加工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规模较大的榨菜加工企业,例如 XXX 榨菜公司、XXX 榨菜集团等。

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渠道,占据了市场的一定份额。

同时,还存在大量中小型榨菜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在地域上有一定的优势,如位于榨菜原料主产区或销售市场较集中的地区。

随着行业进入壁垒的降低,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中小型企业进入市场,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消费趋势当前,消费者对榨菜的需求逐渐多样化。

过去,榨菜主要作为一种传统的零食供应给年长者和广大乡村地区的消费者。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榨菜开始向年轻消费者拓展。

一方面,榨菜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通过电商平台、超市等渠道可以更便捷地购买到榨菜产品。

另一方面,榨菜加工企业也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推出了更多口味和包装形式的榨菜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预计在未来几年,榨菜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规模将继续增长。

发展趋势未来榨菜加工市场的发展将呈现出多个趋势。

首先,榨菜产品将进一步丰富多样化。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不同地域风味的开发,榨菜产品将呈现更多种类、更多口味的发展趋势。

其次,榨菜加工企业将注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企业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榨菜产品的安全、健康。

同时,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最后,榨菜加工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加工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

榨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榨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用脱盐桶脱盐 , 确定脱盐 时间为 5 O i, . m n 用水温度为 3 ℃和用水量为 10 15 菜 : ) 其 产 品含 盐量为 0 . :. ( 水 ,
细胞内的水分向细胞外渗透 , 因失水导致质壁分离而 死亡。榨菜细胞死亡后 , 细胞组织膜 的通透性 由半透 性变为全透性。榨菜 中的盐分 由高浓度 向低浓 度扩
含 盐量 为 6 ±1 。张 玉 " 提 出在 温 度 2 ℃ 、 水 % % 6 料 比 14 时 间 1 i、 格 5m × m× m 的条 件 :、 5 n规 m m 5m 5m 下脱盐 , 脱盐后榨菜 的含盐量为 5 3 %。姚成强 采 .2
利用脱盐法降低榨菜中含盐量 的原理 主要是 : 在 腌制过程 中, 榨菜细胞在 外界溶液浓 度高 的条件下 ,
1 榨 菜加 工 低 盐 化技 术
11 榨 菜 低盐 化 的 途径 .
现代 医学研究成果表明 , 长期食用高钠低钾 的食
品容 易 导致 高血 压 , 而榨 菜 在 腌 制 过程 中钠 的 主要 来
在榨菜中添加 肉丝 、 海带等辅料来达 到降低产 品含盐 量的 目的, 这种方法既可以达 到低盐 目的又可 以扩充 产品种类 , 在当今榨菜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 低盐腌制 的方法经 由上世纪 9 0年代 的试验 表 明, 在后期成熟过 程 中容易 酸败 , 因此榨菜低盐 腌制 的方法不再被提及。20 00年, 王燕 等人对低盐腌制 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 使其 能够 运用于实 际生产 中, 他 们采用 6 6 c 将 青菜头脱 水至鲜 重 的 3 % , 采 0~ 5I = 0 再 用 75 . %的食盐进行低盐腌制后存放后熟 , 经测 榨菜
产 业 化研 究 。
黄文刚( 94一) 男, 16 , 四川成都人 , 四川烹饪 高等 专科 学校 酒店管理 系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烹饪科 学与餐 饮管理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摘要】本文围绕着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展开探讨。

首先从榨菜种植技术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种植环境、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接着从榨菜深加工技术探索的角度展开探讨,包括加工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结合以上内容展望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未来的技术方向和市场趋势,着重探讨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为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榨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榨菜、种植技术、深加工技术、探究、发展前景1. 引言1.1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探究榨菜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腌制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的探究,对于提高榨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进行探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和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对榨菜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的探究,可以促进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榨菜产业能够迎来更为繁荣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榨菜种植技术研究榨菜种植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种植环境选择、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种植环境选择上,榨菜适合生长在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地区,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在品种选育方面,要选取抗逆性强、产量高、口感好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

栽培管理方面,要注意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榨菜健康生长。

及时采摘、包装、运输等也是种植技术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病虫害防治方面,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发生,避免影响榨菜的品质和产量。

榨菜种植技术研究需要遵循科学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推动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2.2 榨菜深加工技术探索榨菜是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中国腌制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果蔬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果蔬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我国果蔬加工节余物综合利用研究我国水果、蔬菜资源丰富,此中果品产量近7000万吨,蔬菜产量 5 多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位。

近20 年是我国果蔬家产发展最快的20 年。

中国果蔬家产已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业家产。

到 2010 年,中国的水果和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 1 亿吨和 6 亿吨。

丰富的果蔬资源为果蔬加工业的发展供应了充足的原料。

若以目前我国果蔬产量和采后损失率为基准,将水果产后减损15% 就等于增产约1000万吨,扩大果园面积1000万亩;蔬菜采后减损10%,就等于增产约4500万吨,扩大菜园面积约2000万亩,则若使果蔬采后消耗降低10%,即可获取约550 亿元的直接效益;而果蔬加工转变能力提升10%,则可增添直接经济效益约300 亿。

在果蔬加工过程中,常常有大批荒弃物产生,如风落果、不合格果以及大批的果皮、果核、种子、叶、茎、花、根等下脚料,其实也包含了难得的财产。

无荒弃开发,已成为国际果蔬加工业新的热门。

如从柑桔皮提取香精油、果胶、桔皮甙 ;从菠萝皮汁中提取蛋白酶;用富含糖分的果皮、渣等酿洒,制醋或如工成动物饲料。

目前,我国果蔬加工节余物的利用还比较单一,主要会合在果蔬渣,果蔬籽的利用:实例:1.如云南西班版纳州,年产均为2000 吨以上菠萝。

菠萝属浆果类水果,除富含糖分和维生素 C 之外,还含有许多的菠萝蛋白酶和其余徽量元素,其果肉 (汁} 可利尿、助消化、辅疗支气管炎和清毒解热等。

菠萝以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而为人们喜好 . 云南省的菠萝历年来除以部分鲜果供应市场外,大多数用来加工糖水菠萝罐头,少许如工成就蜡。

因为产品单一,生产过程中削弃的余料 (如外皮,果芯、雕目肉等 } 都在原料单量的 60% 以上。

据解析,上述荒弃物的榨出汁中,含糖分 8-10%,维生素 C 12-14 mg/ 100 g,.柠檬酸 0.5%. 以及丰富的菠萝蛋白酶等。

若将菠萝加工中的荒弃物依不一样质量加以综合利用则可变废为宝,增添经济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减少对四周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榨菜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进展作者:周火强弭宝彬来源:《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第02期摘要:榨菜是目前蔬菜加工的主要菜类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农业经济地位,是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对榨菜的传统和新型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营养成份的变化及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简介,并从品牌战略及信息化等方面对榨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榨菜;加工工艺;综合利用;综述中图分类号:S 6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15)02-0150-03榨菜为芥菜的变种,生产榨菜的原料为青菜头,植物学名称为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 tumida tsenee lee),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芸苔属,芥菜种的变种[1]。

因其茎瘤芥嫩茎经盐腌后“榨”去了多余的水分得名为“榨菜”[2],是我国传统的著名酱腌制品,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

同德国的甜酸甘蓝、欧洲酱黄瓜齐名 [3],榨菜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及多种氨基酸,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外出旅行的佐餐佳品[4]。

在长江流域的川渝地区、湖南、湖北及浙江、贵州、江西、陕西等地均有较大面积栽培[5],目前全国榨菜栽培面积在6.67万hm2以上,但以重庆的涪陵地区及浙江的余姚地区最为出名,均被评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地区2007年榨菜种植面积4.67万hm2,产量135.5万t,产值约24亿元。

余姚地区现有榨菜种植基地0.8万hm2,加工产值12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60%,并出口十余个国家和地区[6]。

在广泛收集整理有关榨菜加工工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对榨菜的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的物质和风味的变化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行综述,并对榨菜的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1 榨菜的加工工艺榨菜的传统加工工艺分为风脱水和盐脱水2种方式,重庆和四川地区主要为风脱水,余姚地区主要为盐脱水[7],早期的榨菜加工工艺需要经过近十道工艺加工,加工工艺复杂而繁琐,后经改革变为“三次腌制法”、“两次腌制法”及“一次腌制法”,大大降低了加工工艺的复杂性,缩短加工时间,更好地保留原有的营养品质[8]。

但仍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榨菜腌制过程,而在无氧条件下硝酸盐会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亚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的累积,最终可能会导致榨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增高。

为防止出现亚硝酸盐中毒现象,李敏[9]对2种工艺的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实时监控,结果表明,这2种加工方法经完全后熟后,亚硝酸盐的含量是符合标准的,食用对人体无害。

传统榨菜腌制过程中存在高盐(含盐量10%以上)加工,长期食用高钠低钾容易引发高血压等疾病,且高浓度的含盐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榨菜成品的低盐化(控制含盐量5%以下)是榨菜加工的发展趋势。

目前有2种方式可以降低榨菜的含盐量,一是改良现有的腌制方法,比如采用脱盐、混料降盐和低盐腌制等方法;二是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来降低含盐量[10]。

沈国华[11]研究表明,直接采用低盐腌制方法来降低榨菜制品的含盐量,虽然操作工艺简单,制作方法简便,但由于降低了含盐量,降低其抑菌作用,在产品后熟过程中容易产生酸变,因此直接低盐腌制方法在未能有效控制榨菜酸变的前提下,尚不宜在生产加工榨菜制品中采用。

采用咸坯脱盐工艺,掌握适当的脱盐终点,并和灭菌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榨菜盐分和保证其产品质量,是比较可行的一套方案。

姚成强[12] 同样采用传统腌制,而采取沸水冷却后(灭菌水)脱盐、脱水处理,使榨菜的含盐量降低为5.4%、含水量为85.5 % ;然后采取蒸气加热杀菌,杀菌温度保持为85℃,杀菌时间15.0 min,可以保证榨菜在低含盐量未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对产品的贮藏保鲜效果,使产品品质更佳。

混料降盐是指在榨菜加工过程中加入肉丝、海带等辅料来降低其含盐量,还可以增加榨菜加工品种的种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

如杨明扬[13]就总结了一套新型肉沫榨菜加工的工艺方法,使其营养更为丰富全面、味道更为鲜美而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食品。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降低榨菜的含盐量,目前生产上主要是利用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其并非一种单一菌种,而是指可以通过生长过程同化利用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通称[14]。

乳酸菌降低榨菜含盐量的原理为:降低食盐浓度,也会随之降低生产环境中的渗透压,对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也相应减弱,进而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大幅增加,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不分泌硝酸盐还原酶,因而不会使榨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乳酸菌可以分泌亚硝酸盐还原酶,能够有效降解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的含量大幅降低[15]。

通过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来抑制有害微生物,进而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乳酸菌发酵能产生大量的有机酸、醇类及各种氨基酸等代谢物,既起到防腐作用,又可改善产品风味;在低盐条件下利用乳酸菌发酵代谢可进一步改善榨菜制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同时可节约生产成本[16]。

2 榨菜加工过程中的物质及风味的变化榨菜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大众消费品。

其在发酵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风味物质,正是这些物质赋予了榨菜特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17]。

李学贵[18]研究了榨菜在腌制过程中的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糖苷类、色素物质、矿物质、各种酶等的变化,并根据上述物质的变化特点,创造适宜条件,提高腌制产品的质量。

榨菜的香气和滋味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风味物质的形成需要在腌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理化、生化变化及微生物发酵共同作用形成。

贺云川[19]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机分析了坛装风脱水榨菜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10类, 45种化合物。

其中主要为烃类、醇类、醚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酚类、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等,研究表明榨菜的香味不能单纯用某一种香味来形容,而是一种非常复杂香味的混合作用结果。

叶林齐[20]通过气象色谱-质谱连用仪,分析涪陵榨菜酱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出30多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醇类、羧酸类、酯类、酮类、酚类以及杂环化合物(如呋喃类、吡嗪类、吡咯类)和一些含硫化合物等,他们对涪陵榨菜酱油的风味贡献较大。

杨君[21]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发酵后榨菜的有机酸,确定超声波提取方式,并对不同腌制次数的榨菜分别检测,发现有机酸的增加与腌制次数增多成相反的变化规律,在榨菜的总有机酸中,乳酸的含量最多,并发现淘洗过程对腌制榨菜的有机酸含量影响最大。

榨菜在发酵过程中,所含蛋白质成分经过分解生产各种氨基酸,产生鲜、香风味;研究表明榨菜中氨基酸种类有17种,其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而谷氨酸及天门冬氨酸钠盐均具有强烈鲜味,可以使榨菜鲜美可口。

榨菜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芥子素,在榨菜的加工过程中,破坏榨菜的细胞结构,释放出黑芥子苷酶,在此酶的作用下,芥子苷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具有特殊芳香而又带刺激性气味的芥子油及葡萄糖和硫酸氢钾。

果胶物质对维持榨菜的脆嫩口感的作用明显,在榨菜的腌制过程中需合理控制榨菜中果胶物质的含量,抑制果胶酶的活性,保持榨菜的脆嫩口感。

榨菜的发酵过程,有多种微生物的参与,榨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及少量的醋酸发酵,发酵后产物在腌制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多种香味物质,比如有机酸或氨基酸会与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乙醇产生酯化反应,生成醋酸乙酯、乳酸乙酯、氨基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形成具有不同芳香气味的混合物质。

它们与榨菜腌制过程中加入的调味物质,共同形成了榨菜的风味、口感。

3 榨菜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刘桐辛[22]在对榨菜各器官所含的 17种元素测定结果中,选取对人体有益的10种必需微量元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合理运用 SPSS软件进行元素分析,综合比对榨菜各器官的营养价值。

分析表明,缩短茎所含的营养元素最高,所含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也最丰富;菜叶次之;最后才是在榨菜加工中最为常用的膨大茎。

但根据各器官的权重比较,综合分析,榨菜的菜叶和膨大茎占据同样重要地位。

与刘桐辛研究结果类似,唐将[23]对涪陵榨菜的叶、膨大茎、缩短茎所含的大量元素、必须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叶、膨大茎、缩短茎中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表现出钾>氮>钙>镁,微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铁>锰>硼>铜>钼,有益元素含量次序均有硅>钴>硒的特征。

研究表明,榨菜叶营养丰富,特别是铁、锰、锶、钼等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均是膨大茎的6倍以上,特别是锶含量富集程度高于膨大茎101.60倍。

但传统榨菜加工中榨菜叶是被丢弃的,为合理利用其价值,殷明[24]介绍了榨菜加工过程中的除主菜榨菜外的碎菜、菜皮、菜耳、有头菜尖、盐菜叶及榨菜酱油等副产品的加工方法。

既丰富了榨菜加工类型,又合理利用加工废料,变废为宝,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

榨菜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榨菜叶安置问题,温明霞分别研究了榨菜叶还田对土壤肥力及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25,26] 榨菜叶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变化较小,培肥效果较好,榨菜叶还田对于保持土壤肥力,尤其对于现阶段缓解中国磷钾肥的不足意义重大。

4 榨菜的产业化前景有文史记载,我国在18世纪中叶以前就有榨菜的原料青菜头的种植,1989年开始记载有商品化的榨菜生产[27],虽然近年来我国榨菜的种植及加工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趋势,但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时仍有加工工艺较为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营销模式单一及品牌战略观念不强等问题[28]。

相较于韩国的泡菜的发展历程,中国榨菜可以有很多借鉴的地方,比如泡菜的宣传,改变传统广告轰炸模式,主打健康牌;并充分利用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宣传泡菜的营养功效;利用泡菜申遗等一系列的方法,不遗余力地将泡菜推至世界人民的面前,提高其知名度,将原本不起眼的泡菜做成了年创汇7 000万美元的大产业。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韩国泡菜的成功对我国榨菜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但中国榨菜不等同于韩国泡菜,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改变以往的不足,比如⑴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终身出局制度,使其违法成本高昂,而不敢、不能、不想违法,保障人民的食用健康。

⑵积极研究和开发新的加工工艺和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榨菜品种。

同时加强对其营养、保健方面的研究探索,从而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科学论证,针对某些特定国家及地区制定不同风味及添加营养元素的新产品。

⑶积极主导制定一系列榨菜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国际标准,努力占据行业的制高点;同时需要拓宽原有的销售及信息网络,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如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很容易在国际竞争中落于下风。

参考文献:[1] 刘佩英,刘心恕.中国芥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54-85.[2] 李学贵.酱腌菜史小考[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4,⑴:29-30.[3] 苏扬,张聪,王朝辉.榨菜加工工业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35(4):114-119.[4] 吕忠宁,郭文场,杨松涛,等.四川榨菜[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6):35.[5] 刘义华,张召荣,冷蓉,等.茎瘤芥(榨菜)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58-62.[6] 高世阳.乳酸菌应用榨菜腌制工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7] 陈功.盐渍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2-48.[8] 苏扬,张聪,黄文刚.榨菜加工新工艺的探讨[J].中国调味品,2011,36(4):118-120.[9] 李敏.榨菜加工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5):481-483.[10] 苏扬,张聪,黄文刚,等.榨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16-18.[11] 沈国华,周国治,林孟勇.榨菜的低盐化技术[J].食品科学,1992,(9):37-41.[12] 姚成强,低盐无防腐剂小包装榨菜的加工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93-8294.[13] 杨明扬,姬森林.新型肉沫榨菜加工工艺[J].肉类工业,2008,(5):7-8.[14] 赵红霞,詹勇,许忻荣.乳酸菌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饲料,2003,(1):9-12.[15] 吴祖芳,刘璞,翁佩芳. 榨菜加工中乳酸菌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艺,2005,31(8):73-76.[16] 付晓陆,陈余平,邹礼根.利用复合菌降低榨菜中的亚硝酸盐和食盐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09,(4):127- 128.[17] 吴祖芳,刘璞,翁佩芳. 榨菜腌制品风味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58-161.[18] 李学贵.对榨菜在腌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探讨[J].中国酿造,2003,(3):9-12.[19] 贺云川,李敏.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机分析坛装风脱水榨菜挥发性成分[J].中国调味品,2010,35(10):116-119.[20] 叶林齐,江波,王庆,等.涪陵榨菜酱油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7):4043-4044,4046.[21] 杨君,贺云川,何家林,等.榨菜腌制过程中有机酸变化[J].食品科学,2012,33(19):182-187.[22] 刘桐辛,黄良红,王超.涪陵榨菜(茎瘤芥)各器官元素分析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5):46-49.[23] 唐将,李勇,邓富银,等.涪陵榨菜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分布特征[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706-710.[24] 殷明.榨菜副产品的加工利用[J].当代蔬菜,2004,(4):43.[25] 温明霞,官会林,石孝均.榨菜叶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08,38(1):34-38.[26] 温明霞,石孝均.榨菜叶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肥料科学,2007,23(3):266-270.[27] 贺云川,候尧.关于榨菜食品工业化的探讨[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48(5):19-22.[28] 苏扬,张聪,王朝辉.榨菜加工工业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35(4):114-119.(责任编辑:曹小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